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8 768例院前急救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广东省中医院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广东省中医院院前急救的8 768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院前急救病例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最多,占49.76%;男女比例为1.54∶1;心脑血管疾病比例最高(31.00%),其次为创伤(29.62%),再次为消化系统疾病(11.36%);以1,2,3月份急救患者最多,上午8:00~12:00急救患者数最多.结论 认识中医院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制定相应的策略,进一步提高中医院院前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2.
琚沙  胡雪钟  谭葭 《西部医学》2009,21(4):598-599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的死因,并对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院前急救中死亡人数最多的集中在7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女性为1.74;院前急救最常见死因猝死(32.11%),铁路交通上和其他外伤(32.11%),心脑血管疾病(11.01%),呼吸系统疾病(6.42%),其他(12.84%),不详(5.50%)。死亡时间集中在8:00至12:00(29.36%),18:00至22:00(21.10%)。但各年病死率相近。结论应提高对猝死、创伤、心脑血管疾病的院前急救水平,加强社会预防和宣传,减少急诊死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院前死亡患者的死因,提高院前急救能力,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对某院急诊科以及所辖社区医师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某城区院前死亡病例635 例中,社区死亡病例505 例,占院前死亡病例的79.53%;男性394 例,占62.05%;女性241 例,占37.95%,男性多于女性;院前死亡高发年龄为70 岁~79 岁,占26.61%;前三位死因分别是心血管疾病(184 例,占28.98%)、脑血管疾病(121 例,占19.06%)、意外伤害(106 例,占16.69%)。结论 院前死亡病例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意外伤害为多,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安全教育和急救工作者技能培训,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范淑红 《大家健康》2016,(5):283-284
目的:分析我院院前死亡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最大限度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该院2012-2014年度所有院前死亡患者的年龄、性别、呼救时间、死因等要素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本组院前死亡病例219例,男女比为1.67:1,平均年龄(69.71±17.28)岁,院前死亡11月、2月较高,4、7、8、9月较低;日时间段高峰为8:00~10:00;死因前3位依次为猝死(32.4%),神经系统疾病(20.55%)恶性肿瘤(20.09%).结论:①15~79岁,随年龄增长院前死亡逐渐增加,应改变亚健康状态,积极正确治疗基础疾病,.②猝死是首要死因,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把宣传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急症表现的科普知识常规化,对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中死亡者的死因构成和分布,以及影响院前死亡率的相关因素,了解危害严重的疾病,探讨如何通过预防和急救干预降低院前死亡率,为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收集赤峰市急救中心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院前死亡病例,通过呼救信息和病例资料统计,将所有病例按原发病,不同季节、日时段分组、比较分析死亡相关因素。结果:死亡1035例,男性687例,女性348例,男∶女=1.974:1;前4位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猝死、急性创伤。结论:院前死亡以循环、呼吸系统疾病基础的突然死亡为主,急性创伤也是院前死亡不容忽视的原因。死因均与季节,日时段相关性,有显著的高峰时段;要健全医疗急救体系,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院前猝死急救质量;重视居民的健康安全和急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青海省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从青海省120急救指挥中心数据库中调出2010年度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一年的呼叫量(41750次)中,日时间分布以18:00 ~21:00为最高(8 219次、占19.67%),以03:00~06:00为最低(2 129次、占5.11%);②在院前有效急救12 480例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比例为59.63%(7 443):40.36%(5 037);③在12 480例院前急救患者中,神经系统急症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占26.83%(3 348);④在12 480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共死亡3 285例,占2.63%,心源性猝死居首位.结论:①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对急危重症早期识别及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②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是降低交通意外发生及其死亡率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院前急救死亡157例病例分析及病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唐山市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死亡患者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唐山地区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的病因规律及特点,从而降低急救患者死亡率和伤残率.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间唐山开滦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死亡157例患者进行病因及危险因素与预防的回顾性临床分析与探讨.结果:157例院前急救死亡病例平均死亡年龄(63.84±25.36)岁;男:女之比2.4:1;死因:心源性猝死(54.78%)和脑卒中(27.39%)位居前两位.结论: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是院前急救死亡的主要疾病病因,中毒、自杀和意外事故在年轻死亡患者占相当比例.而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急诊死亡病人247例死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诊病人死因及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原因,提高急救水平.方法对我院1998年247例急诊死亡病例进行汇总分类.结果 247例急诊死亡病人中,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猝死、体征症状不明情况和恶性肿瘤,死亡高峰年龄在60~80岁,季节集中在夏季7~8月份.结论普及院前急救知识,提高危重病、多发伤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9.
2162例院前急救病种及死亡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苗挺  彭英  魏育生 《四川医学》2004,25(6):660-661
目的 分析我院近三年院前急救的病种及病死率变化,为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0~2002年间2162例出诊及院前急救病例的病种构成及死亡人数,总结院前急救的规律。结果 出诊及院前急救病例逐年增加,死亡率逐年降低,院前急救以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外伤为主。结论 为降低院前急救死亡数,必须根据院前急救的规律,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相应专业急救人员力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院前死亡病例分析,初步探讨院前急救周期,呼救半径与死亡关系。方法 对成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1998年6月至1999年6月在调度中院前现场急救死亡病人393例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男269例(68.37%),女124例(31.63%),男女之比为2.169:1。其中,青,老年分别占42.74%和33.07%。死亡原因以创伤,不明原因,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疾病为前5位,死亡时间依次为20-24点,8-12点,16-20点,结论 缩短院前急救周期,提高医护及调度人员的急救,调度水平,合理分布院前急救站,缩短急救半径,配备先进急救装备及卫星定位系统等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梅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2014年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的特征,为将来有效地利用急救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提高医院的医疗急救水平。方法:从急救中心指挥系统数据库中调取2013年~2014年所有的急救数据,对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伤患类型,出诊时间分布等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四年里梅州市人民医院急救科共出诊抢救患者14 000例,急救患者以男性居多,分布在45~55岁的患者最多,创伤在医院院前急救患者死亡原因中所占比例为38.1%,其次为心脑血管疾病35.1%,均成为致死的两大重要原因。结论:创伤和心脑血管疾病是院前急救高发疾病,医院应根据本地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科学分配医疗资源,为梅州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急救系统做好急救规划,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患者死亡原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对2009年7月~2011年6月期间我中心120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的发病时间、病因、年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院前急救患者因心脑血管疾病与创伤死亡分别占内、外科疾病死亡的75.52%与24.48%.结论:识别高危人群,提高全民的急救知识,合理配备资源,尽可能提高院前复苏的成功率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3年来院前急救病例,了解本市院前急救病例的疾病病种分类和危重、死亡病例的病种构成,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水平的方法和措施。方法:总结分析2003年5月-2006年4月院前急救病例4386例,分析院前急救病例病种构成。结果:院前急救病种前4位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性中毒;危重、死亡病例前4位病种仍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性中毒。结论:为了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应进一步加强急救人员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缩短呼救至到达急救现场间期,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苏培林 《吉林医学》2012,33(24):5249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原因与死亡的相关因素,探讨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提高院前急救的能力。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120出诊记录和死亡病历记录资料,系统收集急救网络覆盖范围3年内所有院前死亡病例30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217例,女86例,男女比例为2.52:1。院前死亡病例中,心脑血管疾病127例(41.91%);急诊创伤121例(39.93%);急性中毒18例(5.94%)。他们是导致死亡的最常见的三大原因。结论:依据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特点,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1 188例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病例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院前急救死亡患者1 188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的性别、年龄、死亡原因、死亡现场和现场抢救措施等。结果 院前急救死亡患者中以70至80岁年龄段为主(33.57%)。院前急救死亡患者既往病史中以患有心血管疾病者为主(19.47)%;合并有2种基础疾病者(7.64%)、合并有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者(5.92%)。院前急救死亡患者以发生在家里为主(73.45%);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的以家属为主(72.61%);第一时间给予心肺复苏(CPR)以120急救人员为主(86.43%);抢救措施中以CPR为主(43.57%)。导致院前死亡的病因排在前3位的是心血管系统疾病(41.82%)、呼吸系统疾病(17.18%)和创伤(15.75%);导致院前急救死亡病因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创伤、猝死和肿瘤的男女患者均逐年增加;导致院前急救死亡病因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男女患者均逐年减少。院前急救死亡患者以12月(10.11%)、1月(10.02%)为主,冬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结论 银川市院前死亡患者具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应加强...  相似文献   

16.
肖桂芳  陈发荣  周涛 《西部医学》2007,19(3):421-422
目的了解以昏迷为主要表现的“120”院前急救病例的疾病谱和病死率,提高救治水平。方法通过查阅医院“120”院前急救登记本、住院病历、抢救记录收集资料并作分析。结果本组1093例中,达现场已死亡101例,现场和运输途中死亡36例,住院后死亡67例;本组总病死率为18.66%;经现场救治病例病死率为10.38%;住院病死率为7.12%。外伤性昏迷304例,死亡66例,病死率21.71%;神经科疾病223例,死亡37例,病死率16.59%;内科疾病519例,死亡60例,病死率11.56%;其他科疾病6例;死因不能确定的41例。结论“120”院前急救病例比一般急诊科危重病例多,院前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67.16%。重视现场立即急救和心肺复苏是关键,提高急救人员的诊断水平、采用有效救治措施非常重要。建议现场检查血糖、常规检查CT,脑外伤昏迷宜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院院前死亡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最大限度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该院2012-2014年度所有院前死亡患者的年龄、性别、呼救时间、死因等要素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本组院前死亡病例219例,男女比为1.67:1,平均年龄(69.71±17.28)岁,院前死亡11月、2月较高,4、7、8、9月较低;日时间段高峰为8:00~10:00;死因前3位依次为猝死(32.4%),神经系统疾病(20.55%)恶性肿瘤(20.09%)。结论:115~79岁,随年龄增长院前死亡逐渐增加,应改变亚健康状态,积极正确治疗基础疾病,。2猝死是首要死因,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把宣传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急症表现的科普知识常规化,对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武汉市2012-2014年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合理的院前急救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2-2014年接诊的2 331 648例院前急救患者为调查对象,以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疾病谱等为观察指标,将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中男∶女为1.579∶1,年龄以60岁以上者居多,处于疾病谱前7位的是外伤、车祸、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各种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及妊娠待产。全年中12月份出诊次数最多,其次为5月份。结论:武汉市2012-2014年院前急救患者主要为创伤和心脑血管疾病,对急救人员在创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专业培训方面要有所侧重,以提高院前急救质量。  相似文献   

19.
院前急救4386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中宪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Z):129-129,164
目的:分析3年来院前急救病例,了解本市院前急救病例的疾病病种分类和危重、死亡病例的病种构成,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水平的方法和措施。方法:总结分析2003年5月~2006年4月院前急救病例4386例,分析院前急救病例病种构成。结果:院前急救病种前4位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性中毒;危重、死亡病例前4位病种仍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性中毒。结论:为了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应进一步加强急救人员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缩短呼救至到达急救现场间期.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朱旭 《当代医学》2009,15(31):86-87
目的探讨院前死亡的病因和影响急救效果的因素,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和急诊工作质量。方法对1997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接诊的268例院前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158例,女110例,男女之比1.44∶1。院前死亡病例中心脑血管疾病占36.57%、急性创伤占29.48%、中毒占18.66%,它们是导致死亡的最常见的三大原因。结论加强本地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加快院前急救人才培养、做好心脑血管疾病、创伤、中毒等疾病的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