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目的对泰国产姜科姜黄属植物多叶姜黄(Curcuma comosaRoxb.)干燥根茎甲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C.comosaRoxb.的甲醇提取物经乙酸乙酯-正丁醇-水依次萃取后,对各萃取部分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经理化常数测定、核磁共振技术分析等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异蓬莪术环二烯酮(isofuranodienone,1),蓬莪术环二烯酮(furanodienone,2),1(10)Z,4Z-蓬莪术二烯-6-酮[1(10)Z,4Z-furanodiene-6-one,3],泽泻醇(alismol,4),2,2,6-三甲基-1-氧螺[2,5]辛-5-烯-4-醇(2,2,6-trimethyl-1-oxaspiro[2,5]oct-5-en-4-ol,5),1-羟基-α,α,4-三甲基-3-环己烯-1-甲醇(1-hydroxy-α,α,4-trimethyl-3-cyclohexene-1-methanol,6),6-羟基-3(1-羟基-1-甲基乙基)-6-甲基-2-环己烯-1-酮(6-hydroxy-3(1-hydroxy-1-methylethyl)-6-methyl-2-cyclo-hexen-1-one,7),(1S,2S,4R)-1,8桉叶素-2-O-β-D-葡萄糖苷((1S,2S,4R)-2-hydroxy-1,8-cineoleβ-D-glucopyranoside,8)。结论化合物3~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峨眉紫金牛石油醚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学方法结合理化性质鉴定结构。结果:从峨眉紫金牛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共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棕榈酸,谷甾醇,菠甾醇,紫金牛素E,3-[(Z)-13-十七碳烯基]-2-羟基-5-甲氧基-对苯醌。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洋药物》2010,29(3):33-37
目的对红树植物桐花树的石油醚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结合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桐花树的石油醚萃取部分的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桐花树的石油醚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对苯醌类化合物4个,分别是2-羟基-5-甲氧基-3-九烷基-1,4苯醌(Ⅰ)、5-O-methyl-embelin(Ⅱ)、5-O-methyl-rapanone(Ⅲ)、5-O-ethyl-embelin(Ⅳ),1个萘醌类化合物,3,7-dihydroxy-2,5-diundecylnaphthoquinone(Ⅴ)。结论化合物Ⅰ、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红藻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真江蓠用甲醇冷浸提取,浓缩成浸膏,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各3次,所得石油醚部分和乙酸乙酯部分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与结论分离得到了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胆甾-5-烯-3β-醇(1)、胆甾-5-烯-3β,7α-二醇(2)、3β-羟基胆甾-5-烯-7-酮(3)、豆甾-5,24(28)-二烯-3β-醇(4)、β-谷甾醇(5)、棕榈酸(6)、2-{2'-羟基(2'R)-二十五碳酰胺}-3,4-二羟基-(2S,3S,4R,6E)-6-十八碳烯-1-O-β-D-葡萄吡喃糖苷(7)。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海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药锁阳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开放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ODS等方法分离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锁阳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纯化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甲基邻苯二酚(4-methylcatechol,1)、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3,4-dihydroxy-benzoic acid ethyl ester,2),epiphyllocoumarin(3),(-)-落叶脂素[(-)-lariciresinol,4],dihydroapigenin(5)。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锁阳科植物中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从锁阳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苗药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L.)C.A.Mey]石油醚部位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中压ODS柱色谱、制备HPLC等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对了哥王乙醇提取后石油醚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各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石油醚萃取部位中分离并鉴定10个化合物,分别为木栓酮(friedeline,1)、瑞香毒素B(daphnelantoxin B,2)、瑞香醇酮(daphnolone,3)、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4)、3β-乙酰氧基-27-[(4-羟基苯甲酰基)氧代]-12-烯-28-齐墩果酸甲酯(3β-acetoxy-27-[(4-hydroxybenzoyl)oxy]olean-12-en-28-oic acid methyl ester,5)、1,3,5-三甲氧基苯(1,3,5-trimethoxybenzene,6)、瑞香毒素A(daphnelanotoxin A,7)、(+)-1,5-二苯基-3-羟基-1-戊烯[(+)-1,5-diphenyl-3-hydroxy-1-pentanone(8)]、7-羟基香豆素(umbelliferone,9)和苯甲酸(benzoic acid,10)。结论化合物5为首次从荛花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海洋来源真菌Hypocrea virens发酵液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以及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bisdethiobis-(methylthio)glio-toxin(1)、胶霉毒素(gliotoxin,2)、5-羟基-3-羟甲基-2-甲基-7-甲氧基色原酮(5-hydroxy-3-hydroxymethyl-2-methyl-7-methoxychromone,3)、6-甲基苯-1,2,4-三醇(6-methyl-benzene-1,2,4-triol,4)、3β-羟基-胆甾-5-烯(3β-hydroxy-cholesta-5-ene,5)、3-异丁基-8-羟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3-isobutyl-8-hydroxypyrrolopiperazine-2,5-dione,6)、3-苄基哌嗪-2,5-二酮(3-benzylpiperazine-2,5-dione,7)、3-苄基-8-羟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3-benzyl-8-hydroxypyrrolopiper-azine-2,5-dione,8)、3S*,4R*-二羟基-3-甲基戊烷-2-酮(3S*,4R*-dihydroxy-3-methylpentan-2-one,9)、3R*,4R*-二羟基-3-甲基戊烷-2-酮(3R*,4R*-dihydroxy-3-methylpentan-2-one,10)。结论化合物1、3、4、8~10均为首次从Hypocrea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从真菌Hypocrea virens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房》2017,(3):390-393
目的:研究白花蛇舌草氯仿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薄层色谱对白花蛇舌草氯仿部位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白花蛇舌草氯仿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羟基-3-甲基蒽醌(1)、2-羟基-1-甲氧基-3-甲基蒽醌(2)、2-羟基-1-甲氧基蒽醌(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甲基异茜草素(5)、熊果酸(6)、耳草酮B(7)、莨菪亭(8)、2,6-二羟基-3-甲基-4-甲氧基蒽醌(9)、2-羟基-3-羟甲基蒽醌(10)、正十六烷(11)。结论:化合物4、7、10、11为首次从白花蛇舌草植物中分离得到,本研究为白花蛇舌草质量评价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周文婷  龚志伟 《药学学报》2022,(5):1440-1443
采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大花美人蕉根的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学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从中分离得到2个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类化合物,鉴定为(5R,8S,9S,10R,13R)-2-酮-对映-贝壳杉-15-烯-17-酸(1)和(4R,5S,8S,9S,10S,13R)-19-羟基-对映-贝壳杉-15-烯-17-酸(2),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大花美人蕉根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蒙古黄芪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蒙古黄芪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分析法结合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蒙古黄芪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共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aR,11R)-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1),(3R)-2′-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苷(2),5′-羟基-3′-甲氧基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3),芒柄花苷(4),(6aR,11R)-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5),(3R)-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6),5′,7-二羟基-3′-甲氧基异黄酮(7),芒柄花素(8),黄芪甲苷(9),黄芪皂苷II(10),蔗糖(11),腺嘌呤核苷(12),十六烷酸单甘油酯(13),十六烷酸(14)。结论化合物5,7,11~14为首次从黄芪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蒙古黄芪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桂枝汤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确定中药复方桂枝汤中具有体温双向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对其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方法用柱色谱分离,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芒柄花素(1),甘草素(2),异甘草素(3),6-姜醇(4),(3S,5S)-姜辣二醇(5),(3R,5S)-姜辣二醇(6)。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桂枝汤对体温整合调节作用有效部位中得到,其中化合物1~3来源于中药甘草,化合物4~6来源于中药生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系统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杜仲叶80%(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倍半萜和降碳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S,5R,6R,7E,9R)-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1)、(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2)、(3R,5R,6R,7E)-3,5,6-trihydroxy-7-megastigmen-9-one(3)、(3S,5R,6R,7E)-3,5,6-trihydroxy-7-megastigmen-9-one(4)、cis-3,4-dihydroxy-β-ionon(5)、3-hydroxy-5,6-epoxy-β-ionol(6)、(S)-3-hydroxy-8-ionone(7)、(6R,9S)-9,10-dihydroxy-4-megastigmen-3-one(8)、cucumegastigmane I(9)、(-)-菜豆酸(10)、(-)-2E-菜豆酸(11)、蚱蜢酮(12)。结论化合物11为新化合物,2~10和12为首次从杜仲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温郁金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正反相MPLC及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温郁金挥发油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鉴定为莪术醇(1)、莪术二酮(2)、(4S,5S)-germacrone-4,5-epoxide(3)、germa-crone-1,10-epoxide(4)、新莪术二酮(5)、(5R,6R,7αR)-5-isopropenyl-3,6-dimethyl-6-vinyl-5,6,7α-tetrahydro-4H-enzofuran-2-one(6)、hydroxyisogermafurenolide(7)、(5R,6R,7aS)-5-isopropenyl-3,6-dimethyl-6-vinyl-5,6,7,7-αtetrahydro-4-Hbenzo-furan-2-one(8)、脱-氢1,8-桉叶素(9)、p-menth-2-ene-1,8-diol(10)。并通过核磁共振手段对其碳氢信号进行了全归属。结论化合物6、7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4、8、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6、7、8、10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中药鸡血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结构鉴定。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分析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鸡血藤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9个单体成分,分别为blumenol A(1)、(6S,7E,9R)-roseoside(2)、(6S,7E,9R)-6,9-dihydroxy-4,7-megastigman-3-one-9-O-[α-L-arabi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3)、7S,8R-erythro-4,9,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7-O-β-D-glucopyranoside(4)、(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4-O-(β-D-glucopyranoside(5)、(7S,8R)-3,3',5-trimethoxy-4',7-epoxy-8,5'-neolignan-4,9,9'-triol(6)、次黄苷(hypoxanthine-9-β-D-ribofuranoside,7)、烟酸(nicotinic acid,8)和丁二酸(amber acid,9)。结论其中2-8均为首次从密花豆属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研究培养条件对三叶青愈伤组织生长及黄酮积累的影响,建立用愈伤组织生产三叶青黄酮的方法。以三叶青的叶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分别采用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的方法比较了不同光照周期、不同有机添加物、不同前体、3种基础培养基、不同6-BA与NAA浓度的培养条件下愈伤组织生长的情况及黄酮含量。用愈伤组织生产三叶青黄酮可采用两步培养法来进行:先在促进愈伤组织生长的最佳处理组合条件:12 h/d间断性光照、MS+3.0 mg/L6-BA+2.0 mg/L NAA+2 g/L蛋白胨下培养30 d,再转入最利于黄酮积累的处理组合:连续光照、B5+4.0 mg/L 6-BA+2.0 mg/L NAA+40 mg/L苯丙氨酸下培养20 d。采用该方法培养的愈伤组织中总黄酮最大浓度可以达到28.4±3.9 mg/g DW。采用愈伤组织培养方式生产三叶青黄酮,不仅可以大大地缩短生产周期,而且培养物中的总黄酮含量也明显高于原植株叶片,接近于根茎中的黄酮含量,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沙生蜡菊花降脂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沙生蜡菊花降脂活性部位中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ODS、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沙生蜡菊花的降脂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并分别鉴定为:丁香苷(syringin,1)、二氢丁香苷(dihydrosyringin,2)、(E)-4-hydroxybenzalacetone-3-O-β-D-glucopyranoside(3)、4-烯丙基-2-甲氧基苯基1-O-β-D-呋喃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4-allyl-2-methoxyphenyl 1-O-β-D-apiofu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ide,4]、苔黑酚-β-D-吡喃葡萄糖苷(orcinol-β-D-glucopyranoside,5)、7-hydroxy-5-me-thoxyphthalide-7-O-β-D-glucopyranoside(6)、5,7-dihydroxyphthalide-7-O-β-D-glucopyranoside(7)、undulatoside A(8)、adenosine(9)、maltol-3-O-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0)、2,4,6-三羟基苯乙酮-2,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2,4,6-trihydroxylacetophenone-2,4-di-O-β-D-glu-copyranoside,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蜡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海洋生物卤虫卵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TLC制备薄层色谱和半微量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ESI-MS、1H-NMR、13C-NMR、2D NMR等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卤虫卵的体积分数95%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甾醇类化合物:3β-羟基胆甾-5-烯-7-酮(3β-hydroxycholesta-5-en-7-one,1)、豆甾醇(stigmasterol,2)、胆甾醇(cholesterol,3);脂肪酸甘油酯类:α-棕榈酸甘油酯(palmityl glycerin ester,4)、(8Z)-2,3-二羟基丙基-十七碳-8-烯酸酯[(8Z)-2,3-dihydroxypropyl heptadec-8-enoate,5];其他类:(4E)-2-(二十六酰胺)-4-十八碳烯-1,3-二醇[(4E)-2-(hexacosancanoylamino)-4-octadecene-1,3-diol,6]、反式-3-氧代-β-紫罗兰酮[(E)-3-oxo-β-ionone,7]、肉桂醇(cinnamic alcohol,8)、海藻糖(trehalose,9)。结论化合物1、5~8为首次从卤虫属内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蒙古黄芪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蒙古黄芪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柱、Sephadex LH 20和HPLC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氢谱、碳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蒙古黄芪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4′三羟基异黄酮(1)、4,2′,4′,羟基查尔酮(2)(、3R)-8,2′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烷(3)、(6αR,11αR)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4)、2′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苷(5)。结论其中化合物1、2为首次从黄芪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