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检测110例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浆AT-Ⅲ活性,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旨在探讨肝脏疾病时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活动状态及其临床意义。1资料和方法1.1对象病例来自我院2011年1月~2012年2月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均经临床、医学检验、X射线、B超或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符合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肝脏疾病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女性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01—2019-04期间本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女性927例(观察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的健康女性270例作为对照组,对以上两组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原-Ⅲ(AT-Ⅲ)和D二聚体(D-D)]进行检测分析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浆PT、APTT、TT、AT-Ⅲ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和D-D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APTT、FIB、AT-Ⅲ和D-D四项指标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PT和TT两项指标异常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女性血液呈高凝状态,加强孕妇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的监测,对及时了解孕妇凝血状态,提升孕妇安全,防治并发症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和抗凝血酶Ⅲ(AT-Ⅲ)在脑梗死(CI)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临床特征,对260例CI患者进行分组,其中CI急性期组80例、进展期组41例、非进展期组65例、康复期组74例;90例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SYSMEX CA7000血凝仪分别检测其血浆D-D、Fb和AT-Ⅲ水平。结果:CI急性期、进展期、非进展期患者D-D、Fb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T-Ⅲ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中,D-D与AT-Ⅲ呈负相关(P〈0.01),D-D与Fb呈正相关(P〈0.01),AT-Ⅲ与Fb无相关性。结论:CI患者D-D、Fb、AT-Ⅲ变化显著,D-D升高伴随AT-Ⅲ含量降低,提示D-D、Fb、AT-Ⅲ共同参与了梗死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CI临床危险分级和病情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与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肾脏受累程度的关系.方法:以86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为对象,检测其AT-Ⅲ、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atelet,PLT)和24h尿蛋白定量(24hU-TP).根据24hU-TP结果,分为24hU-TP≥1g/24h组和24hU-TP<1g/24h组,首先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AT-Ⅲ、FDP、D-D和PLT的差别,然后,进行24hU-TP与AT-Ⅲ、FDP、D-D和PLT的相关性分析,最后,以AT-Ⅲ、FDP、D-D和PLT为自变量,以24hU-TP为应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AT-Ⅲ、FDP、D-D和PLT对24hU-TP的影响.结果:①24hU-TP≥1g/24h组AT-Ⅲ、FDP、D-D和PLT均显著高于24hU-TP<1g/24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24hU-TP与AT-Ⅲ、FDP、D-D均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21、0.432、0.226,均P<0.05);③多元回归分析提示,AT-Ⅲ(95%CL=0.78~0.934,P<0.05)、FDP(95%CL=1.075~1.223,P<0.05)是24hU-TP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AT-Ⅲ、FDP与HSPN患儿肾脏受累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李大千  蒋云  梅燕萍 《医学信息》2019,(17):167-169
目的 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与纤维蛋白原(Fbg)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10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0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什么治疗方法,比较两组AT-Ⅲ、D-D与Fbg变化及其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率。结果 术前观察组AT-Ⅲ低于对照组[(82.82±9.17)% vs(101.4±7.66)%],D-D与Fbg高于对照组[(23.49±14.82) g/mL vs(0.37±0.12) g/mL]、[(4.65±1.12)g/L vs(2.52±0.5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 d AT-Ⅲ高于术后3 d[(90.61±7.68)% vs(89.13±29.0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与Fbg低于术后3 d[(2.80±0.95) g/mL vs(12.35±8.01) g/mL]、[(2.75±1.01)g/L vs(3.58±1.0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联合检测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率高于AT-Ⅲ、D-D和Fbg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AT-Ⅲ、D-D和Fbg是判断机体抗凝水平和血栓形成较为简便且快速的方法,可以作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指标,且三项联合检测可提高下肢静脉血栓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肾功能衰竭患者血透和抗凝治疗后血液高凝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燕婕  胡丽华 《微循环学杂志》2005,15(3):53-54,F0006,F0009
目的:检测肾透析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FMPV)、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和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vWFAg)变化,评价速避凝(Fraxiparine)抗凝治疗后高凝状态的改变和意义。方法:用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动力学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健康人和肾透析患者透析前、后及抗凝治疗后的FMPV、Fbg、D-D及vWFAg。结果:患者透析前、后血浆FMPV、Fbg、D-D及vWFAg水平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且透析后较透析前更高(P<0.05),抗凝治疗后FMPV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D-D和vWFAg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急、慢性肾功衰患者透析前、后和抗凝治疗后采用FMPV、Fbg、D-D及vWFAg等指标进行监测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初发、缓解、复发时各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对照组30名和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100例肺癌患者,根据临床病例分析分为初发组、复发组和缓解组.对各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时间( FIB)、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进行测定,比较各组间有无差异,并分析它们与肺癌病情变化的关系.结果 肺癌患者初发组和复发组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AT-Ⅲ水平低于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D-二聚体、FIB水平高于对照组,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Ⅰ~Ⅱ期与Ⅲ~Ⅳ期比较以上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凝血指标可以作为肺癌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指标,评估病情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
《微循环学杂志》2016,(3):27-30
目的:分析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水平变化对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RSA患者80例为RSA组,按流产次数分为流产3次组、4次组和4次组三个亚组,另选健康体检未孕者86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D-Dimer水平、AT-Ⅲ活性、血清t-PA及PAI-1浓度。比较RSA组和对照组及三个亚组间各指标差异。并应用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RSA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结果:RSA组血浆D-Dimer、血清t-PA、PAI-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AT-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流产4次组血浆D-Dimer、血清tPA、PAI-1水平均明显高于流产3次组和流产4次组(P0.01),血浆AT-Ⅲ活性低于流产3次组和流产4次组(P0.01)。流产4次组血浆D-Dimer、血清t-PA、PAI-1水平均明显高于流产3次组(P0.01),血浆AT-Ⅲ活性低于流产3次组(P0.01)。血浆D-Dimer、AT-Ⅲ、血清t-PA、PAI-1诊断RSA血栓前状态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51mg/L、92.62%、11.72ng/ml、35.55ng/ml。血浆D-Dimer、AT-Ⅲ、血清t-PA、PAI-1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1、0.795、0.769、0.722,灵敏度分别为62.50%、82.50%、60.00%、76.20%,特异度分别为74.40%、68.60%、81.20%、59.30%。结论:血栓前状态与RSA有关,检测血浆D-Dimer、AT-Ⅲ、血清t-PA、PAI-1水平有助于RSA血栓前状态的筛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与肺癌分期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免疫比浊法检测14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凝血、抗凝活性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浆纤维蛋白原( Fb),抗凝血酶Ⅲ (AT-Ⅲ),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 vWF),D-二聚体( D-D).结果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D-D、Fb、AT-Ⅲ、vWF抗原的水平较正常人显著升高;在肺癌Ⅲ期、Ⅳ期与Ⅰ期相比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期与Ⅰ期相比增高不明显(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癌患者存在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激活,机体呈现高凝状态,并且高凝状态与肺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分析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纤溶指标的血浆水平变化。方法:测定4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病例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纤溶酶原活性(PLG:A)等指标水平,并与3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病例组FIB、FDP和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LG:A活性明显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呈现高凝及纤溶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11.
抗凝血酶Ⅲ(anfithrombin-Ⅲ,AT-Ⅲ)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现已明确AT-Ⅲ是血浆中生理性抑制物中最重要的一种抗凝物质。在病理情况下如创伤、烧伤、感染,DIC、血栓形成、肝肾疾患等,血浆AT-Ⅲ水平可明显下降。我室于1984年5月建立测定AT-Ⅲ活性的方法(凝血酶凝胶空斑法)。测定了100名健康人的AT-Ⅲ活性。动态观察七名烧伤病人血浆AT-Ⅲ活性的变化。并对AT-Ⅲ与烧伤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以凝血酶凝胶空斑法测定AT-Ⅲ的功能活性。其原理是根据AT-Ⅲ能和凝血酶生成复合物使凝血酶丧失转化纤维蛋白元成纤维蛋白的酶活性。这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了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D-二聚体(D-D)和血清NSE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自动凝血仪测定法对34例肺癌患者进行了血浆Fb、D-D和血清NSE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肺癌患者血浆Fb、D-D和血清NSE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血清NSE水平与Fb、D-D水平呈正相关(r=0.6325、0.5986,P<0.01)。结论:检测肺癌患者血浆Fb、D-D和血清NSE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对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因而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凝血指标及其相关指标来评价临床意义。方法:选用46例SLE患者为观察组,其中活动组26例,非活动组20例;4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其他实验相关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结果:SLE组D-D及FDP明显高于对照组,PT及APTT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1),其他各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SLE活动组ESR、CRP、D-D明显高于非活动组(均P<0.01),而FDP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D及凝血指标能及时反映SLE患者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情况,对于SLE病程发展和控制有其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冠心病(CH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比值(D/F)变化及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方法:177例CHD患者(CHD组),依据Gensini评分分为轻度组(Gensini评分<20分,n=93)和重度组(Gensini评分≥20分,n=84)。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n=130)。检测所有对象血浆D-D和FIB水平,并计算D/F。分析CHD患者血浆D-D、FIB和D/F水平变化及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结果:CHD组患者血浆D-D和FIB水平以及D/F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重度组CHD患者D-D和FIB水平及D/F比值均高于轻度组(P<0.05或0.01)。结论:血浆D-D、FIB和D/F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及疾病严重程度均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叙述了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水平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对34例ACI患者进行了血清NSE和血浆D-D、Fb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ACI患者血清NSE和血浆D-D、Fb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血清NSE与血浆D-D、Fb水平呈正相关(r=0.4928、0.5012,P<0.01)结论:血清NSE和血浆D-D、Fb与A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三者联检对ACI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常继发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本文报道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含量和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活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发病率高、预后差。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是临床常用指标,参与脑梗死后脑损伤过程。本文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D-D、CRP和纤维蛋白原浓度,旨在评价其对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为脑梗死预后预测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药脑血宝制剂对凝血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和方法:本研究在体内、体外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测定血浆中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抗凝血酶III(AT-Ⅲ)活性、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ng)、纤溶酶原(Plg)的变化以及血浆中血小板聚集率来观察脑血宝制剂对血液凝固过程不同阶段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分析其抗血栓作用的机制。结果:脑血宝预防组,血浆中APTT、PT均比血栓组延长(P<0.05,P<0.01),AT-Ⅲ的活性高于血栓组(P<0.05,P<0.01),Fng含量低于血栓组,TT延长,Fng和TT呈负性相关关系,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血栓组(P<0.05,P<0.01)。结论:脑血宝制剂对凝血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从而对抗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胆汁中凝血状态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研究胆固醇结石(简称胆石)病人胆囊胆汁中的凝血状态及其与交联纤维蛋白生成的关系来探讨胆石的形成机制。方法:收集胆石病人胆囊胆汁26份和非胆石病人胆囊胆汁17份, 测定胆汁中的凝血酶原片段F1+2抗原、凝血因子Ⅷ抗原、纤维蛋白原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和活性、组织因子抗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蛋白C抗原、蛋白C活性、总蛋白S和游离蛋白S。结果:胆石组胆汁中纤维蛋白原抗原、凝血因子Ⅷ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和组织因子抗原均高于非胆石组(P<0.01);胆石组凝血酶原片段F1+2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与活性之比高于非胆石组(P<0.05), 抗凝血酶Ⅲ活性低于非胆石组(P<0.05);两组间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和蛋白C抗原无显著差异。结论:组织因子是胆石病人胆囊胆汁中凝血活性亢进的启动因子;胆石病人胆囊胆汁中凝血活性增高, 但抗凝活性并没有相应增强。  相似文献   

20.
复方丹参注射液抗脂多糖诱导的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作用。方法: 用LPS诱导兔DIC模型。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全自动血浆分析仪测定谷丙转氨酶(ALT)以及血尿素氮(BUN);发色底物法测定蛋白C及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LPS诱导的兔DIC的拮抗作用。结果: 兔耳缘静脉持续滴注LPS,观察到:APTT和PT显著延长;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减少;ALT和BUN显著升高;蛋白C和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明显降低。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后,APTT和PT的延长明显缩短;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均明显恢复;ALT和BUN显著下降;蛋白C及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显著改善。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LPS诱导的兔DIC有良好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