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研究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收治的97例重症肺炎患儿,采取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早期预警评分为指导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情观察准确率、早期识别率,医疗质量评分和医生、护士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同时分析护理人员对PE...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9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全部患儿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双色球法将其分成2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临床疗效、护理前后患儿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的7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6%,低于对照组的1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87%,高于对照组的8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护理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促进骨愈合,改善患儿生活质量,提升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基层医院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124例急诊危重患者,按照抽签方式分为两组,即对照组选择传统经验方法评估病情与转运、观察组选择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各62例。比较两组安全转运率、转运交接合格率、转运质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安全转运率、转运交接合格率、转运质量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应用于基层医院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实施重症早期预警护理策略对小儿手足口病病情转归产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手足口病患儿平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重症早期预警,比较2组患儿相关症状、体征的改善时间及病情转归。结果观察组重型和危重型患儿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症状、体征的改善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实施重症早期预警护理策略可更加及时地识别重症早期征象,进而采取针对性治疗及护理措施,可有效有效阻断病情进展,降低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预警评分应用于ICU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ICU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预警评分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患者采用早期预警评分,有利于评价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相应护理,避免患者病情恶化,从而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对于小儿护理的干预指导。方法:选择危重患儿75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评分后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照组采用正常危重护理。结果:观察组症状缓解比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在小儿临床危重护理中,可预先知道病情发展,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分级干预在重症肺炎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邓州市人民医院于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18例重症肺炎患儿,根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59例)与观察组(5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MEWS分级护理干预,两组均干预至患儿出院.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  相似文献   

8.
陈秀琴  周风琴 《罕少疾病杂志》2020,27(1):101-103,112
目的研究并探讨重症早期预警护理策略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儿病情恢复时间和转归情况的影响。方法入组对象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分组法,随机将这120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两组,60例/组,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重症早期预警护理策略,比较两组病情恢复时间、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血清炎性因子指标、家长负性情绪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疱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护理后的CRP、IL-6、TNF-α等血清炎性因子指标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P<0.05),而在护理后,观察组各项血清炎性因子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家长护理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等负性情绪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P<0.05),而观察组护理后的各项负性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长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临床护理中应用重症早期预警护理策略,可有效促进患儿病情恢复,减少其病情重症化发展和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应用于小儿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危重病患儿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危重护理,观察组采用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评分后再给予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护理满意度及观察组中不同分值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效果、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70分、70~80分、80分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下降(P0.05)。结论: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应用于小儿护理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根据小儿危重评分进行护理资源配置在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2~2013年收治的小儿重症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1例,研究组患儿入院后进行小儿危重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判定患儿病情危重程度及护理需求情况,然后安排针对性护理;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责任制小组护理模式.两组患儿入院时、入院1、3、7d均进行小儿危重评分,观察病情变化情况,并统计患儿功能衰竭器官数、多器官功能障碍(MSOF)发生率,记录两组患儿住PICU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入院时及入院1d的危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7d时研究组患儿危重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功能衰竭器官数、MSOF发生率、住PICU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危重评分可有效指导PICU根据患儿病情合理安排护理工作,对提高危重患儿护理质量,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与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多动症患儿74例,依据随机数字平均原则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37例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7例患儿实行全方位护理。对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多动症病情变化及家长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记录分析。结果:两组患儿护理后的多动症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多动症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多动症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临床护理人员应当针对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点观察病情,并实施具体、科学的全方位护理干预措施,从而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多发伤院前急救护理中应用早期预警评分结合CRAMS评分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60例转诊多发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方法,观察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应用早期预警评分结合CRAMS评分对患者进行伤情评估,建立多发伤患者院前救治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转运途中死亡率、并发症发病率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转运途中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满意程度(96.7%)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6.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预警评分结合CRAMS评分在多发伤院前急救护理中有明显、有效的指导作用,利于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存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危重症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危重患儿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支气管肺炎80例,脓毒血症40例,应用儿童危重症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将其分成低危组49例、中危组41例、高危组30例。检测各组血清(PCT)、血糖(G)、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并根据不同评分结果施加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对各组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3组血清PCT、G、LDH、WBC、PLT、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低危组与中危组血清PCT、LDH、WBC、PLT、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比较,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高危组住院时间长于其他2组,中危组住院时间长于低危组(P < 0.01)。结论儿童危重症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危重患儿诊治中有较强应用价值,可及时识别危重患儿,指导危重患儿的有效救治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分析小儿早期预警评分(PEWS评分)在入院患儿早期危重病情评估判断中的有效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新住院患儿1080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PEWS评分对患儿病情进行评估判断,并根据评分结果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总结不同评分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入住PICU的比例。24小时内告病重、出现病情加重以及转入儿童重症监护室,三项中有一项即为病情判断有效。结果 1080名患儿中,216名患儿评分≥3分。结论在入院患儿早期危重病情评估判断中小儿早期预警评分(PEWS评分)的有效性和临床价值很高,利于对入院患儿早期风险识别判断,对患儿的治疗、护理、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安全护理预警机制对尿道下裂患儿精神状态及意外受伤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尿道下裂患儿76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基于此,观察组行安全护理预警机制干预。观察两组精神状态、并发症及意外受伤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及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尿道下裂患儿给予安全护理预警机制可有效调节患儿精神状态,降低院内意外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儿,根据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早期康复护理,使用Fugl-Meyer运动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两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护理后,两组Fugl-Meyer及ADL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儿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newborn early warning score,NEWS)、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PEWS)、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eonatal critical illness score,NCIS)在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sis)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8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非重症组(103例)和重症组(77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PEWS评分、NEWS评分、NCIS评分和入住ICU的时间。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三种评分系统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预后评价中的效能进行分析。结果:重症组与非重症组患儿性别构成、胎龄、产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患儿入住ICU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EWS、NEW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重症组,NCIS评分显著低于非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评分评估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预后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WS、NEWS、NCIS评分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552、0.549和0.698。结论:PEWS、NEWS、NCIS三种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评估新生儿败血症病情变化、预后评估等方面效果较好,能准确反映出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应用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朱蕊 《包头医学》2021,45(1):56-58
目的:探讨在护理儿童孤独症患者时应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儿童孤独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动态随机法将100例患儿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将接受常规护理模式的5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将接受图片交换沟通系统护理模式的50例患儿作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儿在护理前后沟通、体能以及行为的评分,判断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儿童在接受护理前和对照组儿童在沟通评分、体能评分以及行为评分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儿童接受护理后再3项指标评分上皆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护理效果好,(P<0.05).结论:利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可以明显提升孤独症患儿的沟通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强化患儿的体能,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帮助患儿更好的融入到生活中,值得在今后的治疗过程中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应用于急诊患者病情定量评估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诊患者,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50例采取改良早期预警分层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并评价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情况。结果:MEWS评分在4分以下者30例,其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或进行专科治疗,仅1例(3.3%)有动态病情变化,无死亡;MEWS评分在5~8分者12例,其中3例(25.0%)有动态病情变化,有1例(8.3%)出现死亡;MEWS评分大于或等于9分者为8例,其中有7例(87.5%)出现死亡。干预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3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0%,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有利于对急诊患者病情分层化,对不同病情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危重患者进行优先治疗和护理。同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有利于减少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增加其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20.
刘丹 《黑龙江医学》2021,45(18):1944-1945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斜视矫正围术期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的价值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9月期间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学龄前斜视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遵医行为、心理状态、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低,患儿遵医行为优良率、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斜视矫正围术期应用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儿遵医行为,缓解其不良情绪,且有助于提升家属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