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99mTc—MIBI运动一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分析运动诱导体积比[SIVR(5)]与左室腔暂时性扩大(TID)比率相关性,探讨SIVR(5)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8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行99mTc—MIBI运动和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的可疑冠心病(CAD)患者170例。左室功能参数及TID比率由ECToolbox软件自动处理获得;计算SIVR(5)。按△LVEF(运动LVEF-静息LVEF)将病人分为心功能正常组(I组)及下降组(Ⅱ组)。结果I组患者运动较静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Ⅱ组患者运动EDV较静息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运动ESV较静息ESV显著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Ⅱ组与I组的TID比率、SIVR(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TID比率与SIVR(5)有较低的相关性(r=0.391,P〈0.001)。结论SIVR(5)与TIDratio有较低的相关性,但二者均与运动后ESV扩张有关,作为TID的另一指标,SIVR(5)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韩捷  王振兴 《江苏中医药》2014,46(10):29-31
目的:初步探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62例诊断冠心病住院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静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其中43例又行冠脉造影。对2组证型中心肌血流灌注存在的差异、冠脉造影血管狭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痰瘀互阻组心肌灌注缺血阳性率为86.67%,气虚血瘀组为65.63%,证实2种证型间心肌血流灌注存在差异。结论: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指导传统中医辨证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息心肌显像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判定梗死部位,指导治疗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对95例临床考虑心肌梗死的患者,给予锝-甲氧异晴(99mTc—MIBI)静息核素心肌灌注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结论:静息核素心肌显像对于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针刺技术结合发射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可视化直观评价电针刺激下心肌血流灌注和功能恢复的效果及对冠心病治疗的临床效应。方法 59例已经确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心肌显像组(简称针刺组)32例,硝酸甘油心肌显像组(简称硝酸甘油组)27例。针刺组常规运动或药物负荷心肌显像后即刻取内关(双侧)、心俞(双侧)2穴位进行30 min电针针刺,针刺频率2/15 Hz,针刺电流强度9~18 mA,在针刺进行至15 min时注射99mTc-MIBI 370 MBq,针刺结束后即刻进行心肌断层显像;硝酸甘油组常规运动或药物高峰时静脉注射99mTc-MIBI 740 MBq 5 min后进行负荷心肌显像,负荷心肌显像完成后,瞩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 mg,5 min后静脉注射99mTc-MIBI 370 MBq,于5 min后显像。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缺血心肌放射性摄取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针刺和含服硝酸甘油均可增加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 但两者对缺血心肌的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P>0.05)。结论 应用发射CT技术可以清晰显示针刺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为冠心病的疗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视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疗效及对心室重塑、血流动力学等影响。方法7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5)、治疗组(n=35),所有患者均据病情给予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基本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比索洛尔治疗(4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病因无统计学差异,比索洛尔治疗4个月后NYHA心功能显著改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照组由(38.1.±7.5)%增至(42.1±7.5)%,而治疗组由(39.8±9.7)%增至(47.5±7.1)%,具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选择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治疗能减轻CHF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改善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常态下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应用三通道激光多谱勒血流仪(Perimed 5000)对25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同步测试督脉循行线下及其左右两侧旁开1cm对照部位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并观察针刺(电针)对其影响。结果(1)健康人安静状态下沿督脉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较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2)电针后督脉线下深部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针前有增高,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较其两侧非经对照部位高,电针刺激是否使沿经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增高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时无复流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PCI的患者分成无复流组和血流正常组,于术后24h、术后4周测定血浆脑利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4周行6min步行试验,评估无复流现象对左室功能的影响。结果血流正常组在术后24h及4周BNP值较无复流组显著降低LP〈0.05),LVEF、6min步行距离较无复流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急诊PCI术后无复流患者左室功能低下,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核索心肌灌注显像检查,是在总者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显像剂99mTC-甲氧基并丁基异晴(MIBI)后,心肌处于静息状态时进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照相机( Single Photon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扫描,能准确评估心肌血流灌注情况,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主要用于冠心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价。相对于心电图和运动心电图,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是冠心病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SPECT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分负荷试验与静息试验2种,目前的负荷试验多以运动试验为主,虽然做此检查的患者都已经医生的慎重选择,但运动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并发症。故检查过程中的护理观察与处理非常重要。笔者现将825例患者行SPECT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再灌注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室重构以及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213例根据再灌注时间分为5组,再灌注时间≤12 h 78例为A组,12~24 h 25例为B组,3~7 d 55例为C组,〉7~15 d 41例为D组,〉15~30 d 14例为E组。观察各组介入前后冠脉血流情况,介入前后及随访1年时心脏彩超变化,术后1年随访记录心血管终点事件。结果术后造影显示TIMI 3级例数B组明显少于其他组;TIMI 2级例数B组明显多于其他组;仅A组存在TIMI 1级者。住院期间,5组患者心脏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432,P均〈0.05)。1年后随访,患者腔室大小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96例患者获得随访1年,均无死亡或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结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再灌注治疗可减轻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首乌益智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和早老素1(PS1)、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80只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首乌益智胶囊组、脑复康组,每组20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模型。造模后7 d,首乌益智胶囊组和脑复康组分别给予首乌益智胶囊溶液(52 mg/ml)、脑复康溶液(28 mg/ml)灌胃,均为1 ml/(100 g·d),共28 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学习和记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海马PS1和APP mRNA表达。结果水迷宫实验显示,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12.98±0.70)s比(9.43±0.78)s]显著延长,穿越平台次数较假手术组[(5.08±0.39)次比(7.62±0.43)次]显著减少,首乌益智胶囊组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9.77±0.58)s比(12.98±0.70)s]显著缩短(P均<0.01),穿越平台次数较模型组[(7.40±0.44)次比(5.08±0.39)次]显著增加(P均<0.01)。首乌益智胶囊组海马PS1和APP mRNA 表达[(0.99±0.01)比(1.08±0.03)]均较模型组[(1.06±0.03)比(1.12±0.04)]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首乌益智胶囊可抑制脑缺血再灌大鼠海马PS1和APP mRNA表达,改善学习和记忆。  相似文献   

12.
心肌缺血模型大鼠血瘀证相关信息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究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证候属性,对模型大鼠血瘀证相关信息进行客观评价。方法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大鼠心肌缺血模型,术后多个时间点,动态观察大鼠宏观体征,采集大鼠耳廓、足底及舌面图像,进行色度分析,同时在各时间点检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LARS法分析局部图像色度与血液流变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模型组大鼠术后7~28天,局部图像色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假手术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术后7天时模型组大鼠足底R值(176.29±4.96)比假手术组(182.04±6.35)显著降低(P0.05);术后14天时,模型组大鼠舌R值和G值显著降低(P0.05);术后21天模型组大鼠耳廓G值(130.38±7.52)比假手术组(138.02±9.32)显著降低(P0.05);术后28天,模型组大鼠舌B值(93.70±4.79)较假手术组(85.80±6.60)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大鼠足底R、G、B值于术后14、21、28天均显著降低(P0.05,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中,模型组大鼠红细胞压积于术后14天和术后28天时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检测结果相比显著升高(均P0.05),术后21天时模型组(45.38±1.96)比假手术组(41.50±2.12)显著升高(P0.01);血小板聚集率,术后7天时模型组(49.35±6.74)比假手术组(37.83±9.94)显著升高(P0.01),术后14天时模型组(58.19±7.57)比假手术组(48.00±10.44)亦显著升高(P0.05);不同切变率下全血表观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也在模型组术后7~28天范围内存在不同程度改变。LARS回归显示局部图像色度与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聚集率存在相关性。结论左冠状动脉结扎法造成的心肌缺血大鼠在术后7~28天内同时具备血瘀证和气虚证相关指征,诊断为气虚血瘀证。模型组大鼠局部图像色度的改变可能与其血中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聚集率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中药脾肾并补方对交感型颈椎病(气血两虚型)临床疗效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 方法 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同时服用甲钴胺、维生素B1、神经妥乐平;并均采用坐位枕颌牵引;治疗组加服自拟中药脾肾并补方,总疗程均为6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包括中医证候)及HRV指标变化。 结果 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治疗组临床痊愈5例(20%),显效12例(48%),有效7例(28%),无效1例(4%);对照组依次分别为2例(8%)、4例(16%)、18例(72%)及1例(4%),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HRV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RV时域指标比较,治疗组SDNN(单位时间RR间期标准差)为(133.41±8.61) ms,SDANN(单位时间每5min平均RR间期标准差)为(126.90±9.99) ms,HRVTI(HRV三角指数)为35.10±4.48;对照组分别依次为(115.61±13.49) ms、(106.20±8.84) ms 、25.51±2.24;治疗组治疗后频域指标LF( 低频)为(379.90±159.07) ms2,HF(高频)为(157.10±28.18)ms2,LF/HF为2.37±0.52;对照组分别为(477.70±396.91) ms2 、(122.10±101.90)ms2﹑4.27±2.84;以上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衰老大鼠心肌组织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的来源及其在衰老大鼠心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敏感性增加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雄性成年SD大鼠和衰老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成年缺血再灌注组(缺血30 min,再灌注24 h)、衰老缺血再灌注组(缺血30 min,再灌注24 h),衰老缺血再灌注+1 400W组,缺血30 min,再灌注24 h,缺血前24 h及再灌注前25 h分别腹腔注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特异性阻断剂1 400W。采用Evans blue和TTC双染法检测心梗面积;用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硝基酪氨酸(NT)含量;用Western-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iNOS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成年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衰老缺血再灌注组心梗面积增大(P〈0.05);心肌组织NT含量较成年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增高(7.29±0.1 vs 4.61±0.1,P〈0.05);iNOS表达增高(P〈0.05);与衰老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衰老缺血再灌注+1 400W组NT含量减少(3.2±0.1 vs 7.29±0.1,P〈0.05);心肌梗死面积减小。结论衰老大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增加可能与衰老大鼠心脏中iNOS表达升高有关,催化生成大量NO进而生成毒性的ONOO-,从而损伤心肌。  相似文献   

15.
小针刀治疗重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12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针刀松解术缓解重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用随机双盲法,选择120例中、重度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住院病例,在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及针灸推拿治疗基础上,于试验第1、7天,治疗组各行1次小针刀治疗,对照组各行1次假针刀操作。以患者自觉明显好转而要求结束治疗,或因无效、严重副反应而终止试验为观察终点。于第1、7天小针刀(假针刀)操作前,第3、9天,及自第9天后每3天至试验结束,用视觉模拟评分法、UBA疼痛行为量表及SSOP症候轻重程度评定量表评定,并随访3月。结果:第3、7、9天,治疗组PBS、VAS、SSS三项指标的改善均较对照组优良(P〈0.05),结束时无显著性差异(P〉0.1)。以PBS为指标,治疗组达完全、显著及部分缓解的平均时间为23.6±3.1、15.9±4.1、6.7±3.4天;以VAS为指标,治疗组达完全、显著及部分缓解的平均时间为21.3±5.2、13.3±3.7、5.8±4.3天;以SSS为指标,治疗组SSOP症候群达完全、显等及部分缓解的平均时间为25.3±4.2、16.3±5.4、9.3±5.7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针刀松解术对SSOP腰背痛有明确的缓解疼痛、改善症候的作用,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见效快、创伤小、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补肺活血中药治疗间质性肺病(IL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间质性肺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采用补肺活血中药加味及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采用常规西医治疗。通过观察患者肺功能变化来评价临床疗效,同时比较2组的住院天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肺总量、一氧化碳弥散率时间效应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的肺总量为(70.44±8.07)%,一氧化碳弥散率为(69.56±11.96)%,平均住院天数为(10.93±2.38)d,均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治疗组的缺氧状态也得到更好的改善,动脉血氧分压为(75.41±7.47)mmHg,相比对照组的(72.23±5.36)mmHg有显著提高(P=0.030)。结论:补肺活血中药可以明显改善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肺弥散功能,纠正缺氧状态,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润肺汤对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80例经病理学诊断为肺癌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患者均接受胸部放疗,观察组在放疗过程中服用中药润肺汤,对照组单纯进行放射治疗。比较两组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肺纤维化发生率、血清TGF—β蛋白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①治疗后,对照组放射性肺炎与放射性肺纤维发生率均显著大于观察组(分别为40.00%、15.00%,25.00%、10.00%),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对照组治疗后第2周、第4周及第6周血清TGF—β蛋白含量分别为(0.35±0.10)mg·L^-1、(0.39±0.12)mg·L^-1及(0.37±0.11)mg·L^-1,均显著大于观察组的(0.20±0.09)mg·L^-1、(0.16±0.06)mg·L^-1及(0.11±0.02)mg·L^-1(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2周、第4周及第6周血清IL-6含量分别为(45.52±10.11)ng·L^-1、(42.15±10.08)ng·L^-1及(41.70±9.56)ng·L^-1,均显著大于观察组的(37.12±9.59)ng·L^-1、(31.28±8.52)ng·L^-1及(27.55±7.17)ng·L^-1(P〈0.05)。结论:中药润肺汤用于肺癌患者放疗时,能显著降低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预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和肺组织NO/ET-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和肺组织NO/ET-1比值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肢体缺血再灌注组(LIR),缺血预适应组(IPC),每组8只。分别测定血浆及肺组织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含量,计算NO/ET-1比值。结果:LIR组血浆及肺组织的NO/ET-1比值明显减小;与LIR组比较,IPC组血浆及肺组织的NO/ET-1比值明显增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论:缺血预适应可以调节肢体缺血再灌注后NO/ET-1比值失平衡而使组织损伤减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心俞、关元俞对急性心肌缺血兔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6只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2只。经颈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制作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分别于造模前10 min、造模后1 h及治疗后1周检测心肌组织丙二醛(MDA)、血清肌酸激酶(CK)浓度,并通过检测各组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心室内压力峰值(LVSP)评价心功能。结果电针治疗1周后,治疗组CK、MDA浓度降低[分别为(120.21±10.67)IU/L、(21.35±2.04)mmol/L],与模型组[分别为(162.37±13.21)U/L、(30.13±2.75)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dp/dtmax和 LVSP 下降率[分别为(20.0±2.43)%、(7.22±0.97)%]较模型组[分别为(31.5±4.14)%、(12.19±2.21)%]降低(P均<0.05)。结论电针内关、心俞、关元俞配穴可改善兔急性心肌缺血后心功能,对兔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益气温阳活血方对心肌梗死患者骨髓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标准治疗:低分子肝素钙0.4 mL皮下注射,每12 h 1次,连用7天,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每日1次,培哚普利片4 mg,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钙10 mg,每日1次,如无禁忌症则连续使用,治疗组加服益气温阳活血方(人参10 g黄芪15 g制附子5 g毛冬青30 g益母草10 g)每天1剂,水煎服200 mL,早晚各100 mL,连用10天,观察两组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数量变化情况,在发病3周末QRS记分法预测心肌梗死面积,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 index, 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 index, LVEDVI)以及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all motion score index, WMSI)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第5天和第10天,外周血CD34细胞(分别为48.26±5.74和34.18±6.70),明显高于入院即刻(20.33±6.01),也高于同时刻对照组(分别为22.45±5.31和19.89±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1天,治疗组QRS积分(2.68±0.41)和梗死面积(22.54±2.49)%比对照组〔分别为3.96±0.34; (29.38±2.59)%〕为低,LVEF(0.59±0.07)比对照组(0.50±0.07)显著升高,治疗组LVESVI (27.47±7.86)、LVEDVI(68. 92±11.52)和WMSI(2.10±0.11)与对照组(分别为36.71±8.85; 78.46±13.16; 2.98±0.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益气温阳活血方具有良好的干细胞动员作用,可以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