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梳理总结浙江何氏妇科、杭州宣氏儿科、浙江陈木扇女科以及绍派伤寒的建设现状,为浙江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发展提供建议。[方法]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研究,整理浙江何氏妇科、杭州宣氏儿科、浙江陈木扇女科以及绍派伤寒的传承脉络和发展历史,归纳其学术思想,探讨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建设情况。[结果]浙江何氏妇科、杭州宣氏儿科、浙江陈木扇女科以及绍派伤寒深入挖掘本流派的学术理论,形成了独有的诊疗思想。传承模式以家族传承为主,辅以师带徒模式,建立了研究室及多个学术流派工作站。四家学术流派研究室的建立不仅对其自身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大意义,更在浙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为浙江其他医学流派工作室的建立提供了研究经验和模式。[结论]浙江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建设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中医流派学术思想,加强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促进学术流派的发展传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研究以萧山竹林寺女科、杭州何氏妇科、宁波宋氏妇科以及海宁陈木扇女科为主要代表的浙江中医妇科流派调经的学术经验与特色。[方法]通过查询与浙江四大中医妇科流派相关的书籍、文献资料,提取与调经相关的内容,并总结归纳四大流派调经的共同点及各流派学术经验与特色。[结果]四大中医妇科调经上共同具有以肝脾肾为纲,重视冲任、气血和畅的特点。竹林寺女科擅治疗月经周期病,认为先期多实热、错后易血虚、脾土不胜为错乱,宗四物之法。何氏妇科注重辨证,创调冲十法以治月经诸疾,同时善用温阳药以振奋阳气。宋氏妇科重视经与带的密切关系,通过健脾止带以调经,用药轻灵简洁。陈木扇女科注重妇女气血的调和,以行气为先,随证治之。[结论]浙江四大妇科流派在治疗月经不调上存在共同点,又各具特色,丰富了调经的学术内涵和临床诊治方法,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发挥《中医各家学说》开阔学生视野、提升临床思维的教学作用。[方法]在总论教学中,除介绍课本已经编入的医学流派外,适当增加介绍一些具有浙江地域特色的医学流派,主要是详讲丹溪学派、温补学派、钱塘学派,简介绍派伤寒、永嘉医派、萧山竹林寺女科、绍兴钱氏女科、杭州陈木扇女科、宁波宋氏女科、绍兴三六九伤科等省内各地学派,内容包括各派的时代背景、主要医家、学术特色等。[结果]在适当加入这些教学内容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专业自信,增进了爱乡之情,教学效果非常好。[结论]《中医各家学说》总论教学增加本土内容,符合学科设计目的,教学效果良好,值得教学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追溯浙派中医儿科源流,梳理古今传承脉络,总结浙派中医儿科学术特色与传承发展。[方法]通过史料考证、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名家走访等方法,从探究古今医家儿科学术思想的传承脉络,并结合浙江地域特点,归纳总结浙派中医儿科的学术特色,并探讨其传承方式及发展模式。[结果]浙派中医儿科受钱乙、金元各家尤其是朱丹溪学术的影响,同时结合浙江湿热地理环境因素特点,通过家传以及师带徒的传统方式和院校教育、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等现代传承模式,形成了“因人因地制宜,擅长滋阴清热;重视后天之本,强调健运脾胃;详辨虚实夹杂,巧用和解之法;注重风邪为病,善用祛风之药”的临床诊疗学术特色。[结论]浙派中医儿科的四大学术特色,为流派学术思想的凝练及流派优势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传统师带徒方式的基础上结合院校教育并开展名医工作室建设的传承模式,更有利于浙派中医儿科的学术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浙江陈氏妇科,源于南宋陈沂(字素庵),著《素庵医要》等书。子孙世其业,后世称"陈木扇女科"。陈学奇老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浙江陈木扇女科流派的第25代裔孙,幼承庭训,熟读经典,在临床实践中博采众方、随证施药,对绝经综合征的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收到较好的疗效,遣方用药尤有特色。绝经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  相似文献   

6.
浙江陈氏妇科,源于南宋陈沂(字素庵),著《素庵医要》等书。子孙世其业,后世称"陈木扇女科"。陈学奇老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浙江陈木扇女科流派的第25代裔孙,幼承庭训,熟读经典,在临床实践中博采众方、随证施药,对绝经综合征的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收到较好的疗效,遣方用药尤有特色。绝经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浙派针灸流派灸法的学术发展脉络及技法特色。[方法] 通过研究浙江灸法发展史料,整理各流派传承家谱,探寻基于不同学术及地域特点,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派针灸流派灸法学术分支。[结果] 浙派针灸流派灸法以严氏、施氏、高氏、罗氏传承脉络相对清晰完整,以化脓灸、温针灸、铺灸为特色,具有一脉相承、代有传人、法从典出、理源于经、融会贯通、守正创新的特点。[结论] 挖掘浙派针灸中的灸法分支,整理其理论来源、发展创新、技法要点、后世影响等,对扩大浙派针灸的治疗范围,推广浙江特色灸法的临床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浙派针灸传承历史及代表性针灸法源流。[方法] 采用传统医史文献整理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浙派针灸历史文献,梳理了浙派针灸传承历史,并整理考订了具有代表性的针灸法及其源流。[结果] 中医学至今已发展了数千年,根据不同学术特点或地域形成了许多流派,浙派中医自古以来在中医史上就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浙派针灸在理论和针法灸法上均有重大贡献。从时间发展上看,从古代到现代,不断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这些都没有因为历史原因而受影响。从针法灸法的源流来看,浙派针灸以浙北和浙中为发展中心,有名的医家大多集中于此,如凌氏、严氏、施氏、盛氏等。浙派各医家均有各自的特色,有的善用针法,有的善用灸法,有的擅长针药结合,这些形成了浙派针灸百花齐放的优势。[结论] 研究浙派针灸传承历史及针灸法源流对浙派针灸后世医家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对发展浙派针灸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浙江陈木扇女科流派的第25代裔孙陈学奇医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陈学奇医师对PCOS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其对PCOS不孕的治疗特色,分析其临床典型案例,总结陈学奇医师治疗PCOS不孕的有效临床经验。[结果]对PCOS不孕,陈学奇医师认为,禀赋不足是发病基础,气血失调是发病主因,"七情六淫"的改变是发病的诱因。治疗重在调养气血、调补肝脾肾,兼以活血化瘀,清热泻火,化湿运脾,治疗以"补养"与"清通"相结合,并根据月经周期调整用药,可取得满意的疗效。[结论]陈学奇医师治疗PCOS不孕特色明显,临床经验丰富,值得传承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与总结浙派中医妇科流派治疗崩漏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期刊数据库及书籍中近40年来浙派中医妇科流派运用中医药治疗崩漏的医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3.0),建立相关数据库,对所涉药物的用药频次、药味、药性、归经及功效进行分类统计,并通过聚类分析,归纳和总结浙派中医妇科流派治疗崩漏的用药规律。[结果] 最终筛选出方剂220首,涉及中药213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白芍、当归、甘草、生地黄等,药物性味以性寒,味苦、甘、辛居多,主入肝、脾、肾三经,获得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以及治疗崩漏的新处方8个。[结论] 浙派中医妇科流派诊治崩漏谨遵虚、热、瘀为纲,肝脾肾并重,气血并调,以补血活血、补气健脾、清热凉血、平抑肝阳和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与中医理论基本一致,可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支持及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学术之根,它直接关系到中医学的兴衰与未来,本文就中医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中医理论发展濡滞的原因,强调今后中医理论研究总的指导原则应是继承、移植、创新三者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之更完善、更科学、更好地为现代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中医药信息学研究在中医临床数据挖掘与利用、中医智能诊疗装备研究、中药信息研究、基于中医古今文献信息的学科知识服务、基于大数据的中医药评价研究等方向的热点应用,为研究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沛然(1920-)系全国名老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文章从刘老开始的以身试药,尝药470多种,并考据文献打破了细辛限量,用大剂量细辛(120g)治疗脉管炎等多种疑难重奇疾病取得良效,到专著《细辛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实用中药歌诀》(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出版,以及介绍刘老的用药特点——"四用":重者重用、轻者轻用、血者重用、气者轻用。"四结合":升降结合、动植结合、阴阳结合、动静结合。"一气化":凡用药有重则有轻,如用磁石之重,必用柴胡之轻,亦有自然之气化:如蛇易皮、蟹易鳌。"四个关系":以药带药,以量佐药,量与量矫,药量相调。并举出典型病例从而阐述了刘老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备急千金要方》的时代坐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王朝的建立和初唐而至盛唐的百年繁荣,为医学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的条件,中国医学进入了一个在继承的基础上加速发展的时期。纵向来看,《备急千金要方》辑集了大量的前代医学内容。横向来看,《备急千金要方》采收了当时医学进步的成果。纵向的角度即是历史的角度,即继承于前代的内容;横向的角度即时代的角度,即采录于当时的内容。纵横交错,《备急千金要方》的历史位置已清晰显现。继承前代,采收当时,结合自己对医学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因此,在中国医学历史中,《备急千金要方》在中国医学史中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坐标性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国内名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现状,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以文献计量法,对2005—2010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收录的国内与名中医医术、医理、医道传承相关文献为对象,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对所筛选的363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并提取其核心内容。结果:从2005年到2010年,名医传承研究以叙述性研究为主,主要为单一医家医术纵向传承研究,对于名医传承研究方法、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探索研究较少。结论: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国内名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现状,为了进一步有效地挖掘整理、传承创新名中医学术思想内涵,提升中医教育水平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传承方法的研究、多层面组织与实施工作成为名中医学术思想研究中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全国第3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郭志雄主任医师运用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了进一步传承郭志雄主任医师的诊治经验,为后世医家临诊留下宝贵经验,探析郭志雄主任医师临床经验的有效性、规律性、可重复性及现代医学机理,将郭教授多年的学术思想、临诊经验归纳总结,以传承名老中医经验。  相似文献   

17.
起居调摄法是中医传统养生学中的常用方法,分别从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现代启示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医起居调摄法。认为中医起居调摄法简便易行,适用性强,特别是对于生活方式已发生改变的现代人来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世人多言中国语言文化对中医药学的深厚影响,却忽视了中医药学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方方面面也都有渗透.从中国汉字、成语典故、药名诗词、神话传说、百姓语言等方面,浅谈中国语言文化中的中医药文化元素.认为传播、普及中医药知识时,若能以此为切入点,会有助于更好地解读中医理论,让中医离我们更近.  相似文献   

19.
Many schools of academic doctrines have emerged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due to geographic,time,Shicheng(mentor-apprentice system) and academic diversities.Classic TCM School,Classic Formula School and Febrile Disorder School,though all lacking a clearly demonstrable or continuous Shicheng relationship,are nevertheless so classified because of their consistency in reference to the classic TCM works.Each of the Four Famous Masters of Jin and Yuan Dynasties had its distinctively different academic doctrine,resulting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ividually integrated academic schools.The emergence of the Warming and Tonifying School in late Yuan and early Ming Dynasties was realized as a means to rectify the ill effects of the cool and cold medications prevalent at the time.On the other hand,the advent of the Warm Disease School and the rise of the Confluence School embodi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carried by TCM academic schools to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background.Looking at this development history,it is eviden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CM academic schools could flourish only if it allows dissenting,yet mutually tolerant,opinions.In present medical environment where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are of equal importance,Classic TCM Schools,TCM Modernization Schools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 Schools should all receive emphasis to foster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医学真传》之“真”的特点和意义,明晰《医学真传》的学术思想,从而更好地为中医临床实践和中医教学服务。[方法] 熟读《医学真传》一书,搜索相关文献,阅读与其理论相通的有关著作,结合高世栻所处的时代背景,探讨《医学真传》之“真”的特点和意义。 [结果] 高世栻提出“真”的概念一方面是由于早年习医不得要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纠正当时医家套用成方、辨证不详的不良风气。其所传真学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正名定分、重视经典,针砭时弊、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究本探原。其所传真学对现代的中医教育有不小的借鉴意义,即:传真法、授真知、育医德。研究《医学真传》之“真”的特点和意义对提高医疗水平、深入研究疾病本质以及现代的中医教育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结论] 明晰《医学真传》中“真”的特点和意义,可为现代的中医学习和教育指明方向,从而进一步挖掘钱塘医派的学术思想,推动浙派中医和浙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但对于其中语焉不详、补弊救偏之词,学者当灵活看待,不可吹毛求疵、胶柱鼓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