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期研究表明,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是引起心性猝死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常源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离散度(QTd)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匀,心室肌复极的不均匀易在心室肌内形成多发性折返引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为探讨高血压伴LVH与QTd的关系,本文选取66例高血压患者,观察伴LVH的QTd变化,并与22例血压正常对照组对比,以了解心肌肥厚与QTd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梗伴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分析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室性心律失常及不伴室性心律失常与QT的关系,分析50例AMI患者。结果显示,AMI伴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与不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QTd与对照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88.65±28.25)不伴室性心律失常组QTd(58.66±13.73),P<0.05。认为QTd和QTc明显延长,反映心室电位不稳定,而且心室复极化不均匀程度越严重QTd越大所以QTd可以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指标。接近80ms或越过80ms,应引起临床高度警惕。心肌梗死时,由于心室结构发生变化,复极不均匀,使QT离散度QTd增加,易产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实际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原发性肥厚性心肌病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的QT离散度。方法:以体表心电图描测15例肥厚性心肌病及42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的QT离散度(QTd)和经校正的QTd(QTCd),并与高血压无左室肥厚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心室肥厚患者的QTd和QTcd均明显高于高血压元左室肥厚者及正常对照组(P<0.01);(2)两组心室肥厚者间以上诸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QTd>60ms的患者中,两组心室肥厚患者的复杂室性心律失常(≥LownⅢ级)发生率间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高血压病无左室肥厚者。结论:无论是原发性或继发性左室肥厚均与QT离散度的增加相关,并可能为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潜在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变化 ,进一步明确QTd与左室肥厚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的 90例高血压患者经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后分为左室肥厚组 38例 ,左室正常组 5 2例 ,另 38例健康人作对照组 ,测量各组QTd并相互比较 ;统计各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作比较。结果  (1)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组 (QTd 6 9 2 1± 12 82 )与高血压病左室正常组 (QTd41 5 4± 13 6 3)及正常对照组 (QTd 36 84± 13 71)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而高血压左室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3 16 % )高于左室正常组 (1 92 % ) ,差别有显著性。结论 QTd可作为预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近年研究证实,左室肥厚(LVH)可增加高血压病(HP)者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发生率及猝死的危险性。QT离散度(QTd)反映了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与VA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共测定113例HP者的QTd,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QT离散度(QTd)和T波峰末间期(TpTe)异常增大,标志心室肌复极化的离散,与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密切相关.室性期前收缩Lown's分级是临床用于评价室性心律失常预后的方法,Lown's.3~5级患者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猝死.本文目的旨在观察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Lown's分级和QTd和TpTe,探讨这些指标对冠心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与左心室肥厚 (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 ,LVH)及室性心律失常 (ventriculararrhythmia ,VA )的关系。方法 选择2 0 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进行静息同步 12导联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测定 ,计算QTd ,左室重量指数 (LVMI)等指标。结果 左心室肥厚组平均QTd水平为 (6 7 9± 15 0 )ms ,平均LVMI水平为 (12 9 6± 8 4 )g/m2 ,和左心室正常者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QT和LVMI显著相关 (r=0 82 6 ,P <0 0 1)。QTd≥ 5 0ms的左心室肥厚组室性心律失常及复杂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 10 0 %和 5 9 3% ,明显高于QTd <5 0ms的左心室肥厚组 (5 0 % ,2 5 % )和左心室正常组 (35 3% ,5 9% ) ,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QTd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室性心律失常 ,尤其是复杂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献报道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脏的猝死关系密切。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往往与局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有关,而QTd可以简单地表达出心室肌复极不同步的差异。现对AMI者QTd变化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之间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体表心电图测量到的Q-T间期反映了心室肌跨膜动作电位的时间,代表心肌的复极过程。各导联的QT差值被称为QT离散度(QTd),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疾病和慢性心衰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或猝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动态心电图(DCG)检出的46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35例正常人的QTd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讨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一种介于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之间的特殊类型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QT间期离散度(QTd)代表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不稳定的程度。笔者测定分析了18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QT间期、QTd其中6例发生Tdp。旨在探索Tdp与QTd增加两者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8例患者:男7例,女11例;年龄16~72岁,平均58.6岁。15例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3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其中6例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竞相报告急性心肌梗死(AMI)中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性。多数认为QTd是高危室性心律失常重要预测因子,但对此颇有争议。为进一步评定QTd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价值,本研究对113例AMI中54例室性心律失常QTd进行分析,并与其中23例心率变异性(HRV)分析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及QT离散度(QTd)的变化,以期了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受累情况与HRV及QTd之间关系。方法选择伴有左心室肥厚(LVH)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2例及不伴有LVH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4例,与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24h HRV时域指标及室性心律失常,同时进行QTd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伴LVH组HRV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也低于不伴LVH组(P<0.05)。不伴LVH组中: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比(PNN50)及24h内连续5min节段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SDNNindex)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原发性高血压伴LVH组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发生率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不伴LVH组与正常对照组(P<0.01),后两者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QTd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伴LVH组QTd及校正的QTd(QTcd值)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不伴LVH组与正常对照组(P<0.01),后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HRV降低程度、QTd增大及CVA发生率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受累程度相一致,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室水平的自主神经调节及心室肌本身的病变状态,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可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及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收治的56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T)、V2导联T波峰-末间期(Tp-e间期)、QT离散度(QTd)、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LVDd、LVP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Dd、LVPWT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2导联Tp-e间期、QTd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2导联Tp-e间期、QTd均短于对照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左室肥厚程度,防治心律失常,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J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方法测量63例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d及JTd,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JTd. 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JT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12.86±33.84)ms对(54.48±24.43)ms,JTd(101.43±36.34)ms对(41.38±19.22)ms,P<0.01. 结论QTd或JT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5.
QT离散度与扩张型心肌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 QT离散度 (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6 9例DCM患者同步 12导联心电图。结果 :在 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32例 ) QTd为 (92± 31) m s,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37例 )为 (6 2± 19) m s,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随 QTd增大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 :QTd是 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QT离散度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左室肥厚是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预报因子,可引起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指一份标准十二导联图中QT最大值(QT-)与QT最小值(QTmin)之间的差值,它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此值升高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事件有关。本研究通过观察高血压病患者的QT离散度、左室壁厚度及左室射血分数,探讨其内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索他洛尔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 QT间期的差值即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 ,是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同步的简易指标 ,QTd增大者易患严重心律失常。索他洛尔 (sotalol)具有 、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性。本组测量了索他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用药前后的 QTd,探讨索他洛尔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QTd的影响。  资料和方法  1998年 5月~ 1999年 5月经动态心电图检查确定室性早搏在 30次 / h以上和 /或有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 5 0例 ,其中男性 32例 ,女性 18例 ,年龄 18~70平均 (37.0± 7.8)岁。均排除有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 4周内、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63例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d及JTd,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JTd.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JT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12.86±33.84)ms对(54.48±24.43)ms,JTd(101.43±36.34)ms对(41.38±19.22)ms,P<0.01.结论:QTd或JT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9.
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是近年临床心脏电生理领域提出的新概念,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的程度。心室肌复极的不一致性增加易在心室肌内形成折返引发心律失常,严重的可致室速、室颤危及病人的生命。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是心源性猝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子,而这又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本研究选择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观察伴左心室肥厚者的QT离散度究竟有无变化。资料与方法一、对象2000年7月至2001年6月我院门诊及病房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60~75岁,平均64.0±10.5岁,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原发性高血压),除…  相似文献   

20.
QT离散度 (QTd)能反映心室复极时间的区域性差异 ,与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肌肥厚等关系密切。QTd越长 ,临床严重后果的危险性越大 ,特别是心律失常事件。研究〔1〕已表明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溶栓治疗后 ,QTd会缩短。为此我们观察了 68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对QTd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治疗组 :UAP患者 68例 ,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 75 % ,其中男 39例 ,女 2 9例 ,年龄 62~ 82 ( 71 .5± 6.8)岁 ;对照组 :均为因怀疑冠心病而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冠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