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对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水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MCI、ODS和硅胶等柱色谱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色氨酸(1)、鸟嘌呤脱氧核苷(2)、次黄嘌呤(3)、3, 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4)、3′-脱氧次黄嘌呤核苷(5)、胸腺嘧啶脱氧核苷(6)、次黄苷(7)、胡萝卜苷(8)、金色酰胺醇酯(9)、黄嘌呤(10)、ethyl-β-D-xyloside(11)、ethyl-α-D-arabinofuranoside(12)。结论 化合物212均为首次从黄秋葵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郭文娟  郭顺星 《医学教育探索》2010,41(11):1773-1775
目的 探讨内生真菌Epulorhiza sp.中抗HIV活性成分。方法 应用微生物培养的方法获得内生真菌菌丝体,再用溶剂提取,各种柱色谱和重结晶的方法分离内生真菌中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及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内生真菌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吡咯骈(1,2a)-3,6-二酮六氢吡嗪(1)、(3R,8aR)-hexahydro-3-(2-methylpropyl)-pyrrolo (1, 2a)-pyrazine-1, 4-dione (2)、核黄素(3)、3-羧基吲哚(4)、2-羟基-4-氧-3,4,5,6-四氢嘧啶(5)、腺苷(6)、胸腺嘧啶(7)、尿嘧啶核苷(8)、鸟嘌呤核苷(9)、4,4-二甲基-1,7-庚二酸(10)、α-棕榈精(11)。结论 所有化合物皆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得,其中3-羧基吲哚据文献报道有抗HIV活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子实体水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采用反向/亲水二维制备液相色谱法对黄绿蜜环菌子实体水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从黄绿蜜环菌子实体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焦谷氨酸(1)、尿苷(2)、2′-脱氧尿苷(3)、尿嘧啶(4)、鸟苷(5)、肌苷(6)、腺苷(7)。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黄绿蜜环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楤木Aralia chinensis树芽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利用各种波谱技术(NMR)及理化性质确定化学结构,并利用MIC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 从楤木树芽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山柰酚-7-α-L-鼠李糖苷(2)、山柰酚-3,7-O-α-L-二鼠李糖苷(3)、齐墩果酸(4)、齐墩果酸-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苷(5)、常春藤皂苷元-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苷(6)、常春藤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6→1)-O-β-D-吡喃葡萄糖苷(7)、尿嘧啶(8)、尿嘧啶苷(9)、β-谷甾醇(10)、β-胡萝卜苷(11)。结论 化合物1359为首次从楤木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具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通过理化鉴别及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三白草全草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熊果酸(1)、木犀草素(2)、山柰酚(3)、N-反式阿魏酸酪酰胺(4)、原儿茶酸(5)、咖啡酸(6)、去氢吐叶醇(7)、吐叶醇(8)、尿嘧啶(9)。结论 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9均为首次从该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药水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药水蛭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吲哚-3-甲酸-β-D-吡喃葡萄糖苷(1)、3-吲哚-甲醛(2)、腺苷(3)、2-羟基嘌呤核苷(4)、尿嘧啶核苷(5)、腺嘌呤(6)、尿嘧啶(7)、黄嘌呤(8)和2-哌啶酮(9)。[结论]首次从该药材中分离得到9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忍冬藤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忍冬藤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醇提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出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脂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1),香叶木苷(2),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3),尿嘧啶核苷(4),2-甲氧基对苯二酚-4-O-β-D-葡萄糖苷(5),咖啡酸-4-O-β-D-葡萄糖苷(6),3,4-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7),grandifloroside(8),马钱子酸(9),马钱子苷(10),当药苷(11),肌醇(12),葡萄糖(13)。化合物1~6为首次从忍冬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9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ODS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蒙古黄芪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芒柄花素(1)、毛蕊异黄酮(2)、(6aR, 11aR)-3-羟基-9, 10-二甲氧基紫檀烷(3)、染料木素(4)、芒柄花苷(5)、毛蕊异黄酮苷(6)、7, 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D-葡萄糖苷(7)、(6aR, 11aR)-9, 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8)、红车轴草素-7-O-D-葡萄糖苷(9)、黄芪甲苷(10)、异黄芪皂苷II(11)、黄芪皂苷VIII(12)、腺嘌呤(13)、鸟嘌呤核苷(14)、尿嘧啶核苷(15)、胡萝卜苷(16)。结论 化合物13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转基因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冠瘿组织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等色谱技术对西洋参冠瘿组织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西洋参冠瘿组织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尿嘧啶核苷(1)、α-D-呋喃果糖甲苷(2)、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R)-2′-羟基棕榈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3,脑苷脂)、豆甾醇(4)、奎酸(5)、奎酸乙酯(6)、十三碳-6-烯(7)、二十四烷醇(8)、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9)、十六酸甲酯(10)。结论 化合物3为首次从人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转基因西洋参冠瘿组织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龙眼Dimocarpus longan果核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以及葡聚糖凝胶色谱等手段对龙眼果核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并利用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龙眼果核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苯乙醇(2)、2-甲基-1, 10-十一烷二醇(3)、(24R)-6β-羟基-24-乙基-胆固醇-4-烯-3-酮(4)、齐墩果酸(5)、松脂醇(6)、烟酸(7)、对羟基苯甲酸(8)、β-胡萝卜苷(9)、1-O-甲基-D-肌-肌醇(10)、尿嘧啶(11)、腺嘌呤核苷(12)。结论 化合物2810为首次从龙眼果核分得,其中化合物3是新化合物,命名为龙眼二醇(longandiol)。  相似文献   

11.
中药配伍中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使疗效降低,而“十八反”是重要的配伍禁忌,也是现代药性理论争议最多的问题,且至今尚未形成较统一的判断标准和结论。主要介绍了“十八反”中有关海藻、芫花反甘草的毒性和机制研究,探讨了影响“十八反”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确定其特定部位的安全药理实验内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石斛碱(1)、石斛醚碱(2)、邻苯二甲酸丁酯(3)、松脂素(4)、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N-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穆坪马兜铃酰胺,6)、N-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7)、N-反式香豆酰酪胺(8)、N-顺式香豆酰酪胺(9)、山药素III(10)、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11)。结论 化合物35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9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小花八角Illicium micranthum的化学成分。方法 小花八角的枝叶提取物经醋酸乙酯萃取,余下水相经过反复的柱色谱分离、通过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了1个新化合物和9个已知的成分,分别是小花八角苷(1)、7-β-D-glucosyl pseudomajucin(2)、4, 7, 9-trihydroxy-3, 3′-dimethoxy-8-O-4′-neolignan-9-O-α-L-rhamnopyranoside(3)、icariside E3(4)、isolariciresinol-3a-O-β-D-glucopyranoside(5)、芦丁(6)、杨梅树皮素-3-O-α-L-鼠李糖苷(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8-C-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9)、莽草酸(10)。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是首次从八角属植物中分离到的seco-prezizaane型降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青枯菌诱导广藿香的致病过程及防御相关酶同工酶的动态变化。方法 利用青枯菌粗毒素诱导广藿香试管苗,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诱导植株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青枯菌诱导1~7 d后的广藿香植株,表现渐进的发病过程,开始时,植株失绿、少数叶片萎垂;逐渐植株茎杆弯曲、整株叶片萎蔫。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SOD同工酶在第1、3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与对照共有的谱带,强度先增后减;CAT同工酶在第3、5天时分别出现新谱带,第6天时强度达到最大;POD同工酶在第1、4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强度先增后减,第7天时所有谱带消失。结论 青枯病的发生呈现渐进的过程。青枯菌诱导1~7 d,广藿香SOD、CAT和POD同工酶谱带在数目和强度上均有所不同,呈动态变化,表明SOD、CAT和POD在广藿香抵抗青枯菌入侵时可能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合成2类两亲性壳聚糖(chitosan,CS)衍生物,自组装成聚合物胶束作为难溶性药物的新型递药载体。方法 先将CS与碘甲烷反应生成N-三甲基壳聚糖(trimethyl chitosan,TMC),然后在TMC的氨基上引入长链脂肪酸(软脂酸和癸酸),合成了两亲性的N-脂肪酰-N-三甲基壳聚糖(N-fatty acyl-N-Trimethyl chitosan,FA-TMC)衍生物。通过FT-IR、1H-NMR和元素分析法,对衍生物的分子结构和N-位取代度进行表征,同时以疏水性药物蛇床子素(osthole,OST)为模型,探讨其胶束增溶特性。结果 实验合成了2类6种不同的新型CS衍生物,分析显示季胺化程度和脂肪酰基接枝率对FA-TMC的胶束性质有较大的影响;对于超声法制备的OST载药胶束,季胺化程度为62.00%、软脂酰基接枝率为13.37%的N-软脂酰-N-三甲基壳聚糖(N-palmitoyl-N-trimethyl chitosan,PA-TMC)和季胺化程度为43.06%、癸酰基接枝率为22.00%的N-癸酰-N-三甲基壳聚糖(N-caprinoyl-N-trimethyl chitosan,CA-TMC)的包封率分别为76.67%、79.11%,载药量分别为19.01%、19.08%,可使OST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两个数量级。结论 FA-TMC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增溶载体,其在水中能自组装形成胶束,并对OST有明显的增溶作用,为OST制剂深入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黄连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黄连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顺式阿魏酰基酪胺(1)、唐松草林碱(2)、(S)-2-吡咯烷酸-5-甲酸乙酯(3)、5-羟基吡啶-2-甲酸甲酯(4)、3-吲哚甲醛(5)、环-(苯丙-亮)二肽(6)、环-(苯丙-缬)二肽(7)、开环异落叶松脂醇(8)、n-butyl 3-O-feruloylquinate(9)、methyl 3-O-feruloylquinate(10)。结论 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选取嗜肺军团菌mip/flaA优势抗原表位基因,构建mip/flaA二联优势抗原表位基因融合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系统中表达,为后续制备嗜肺军团菌蛋白疫苗提供初步的实验基础。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ip和FlaA蛋白的二级结构和表面特性如理化性质、亲水性、可塑性、抗原指数以及胞外区等方面进行分析,选择其活性表位可能存在的区域为优势抗原表位区。通过PCR扩增和T4连接酶构建pET-mip、pET-flaA和pET-mip/flaA优势抗原表位基因融合表达载体,并诱导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结果 Mip和FlaA都存在多个潜在的抗原表位位点,选取其优势抗原表位区域进行克隆和表达获得成功,并成功表达了mip/flaA二联优势抗原表位融合蛋白。结论 DNA Star软件和Expasy在线蛋白分析系统能够成功预测嗜肺军团菌Mip和FlaA 抗原的表位;选取其优势抗原表位成功构建了pET-mip/flaA二联原核表达载体,并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长药隔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pseudothibetica根茎中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有效成分及扩大重楼属植物的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正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长药隔重楼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元(1)、薯蓣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3)、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β-谷甾醇(6)、豆甾醇(7)、胡萝卜苷(8)、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10)、β-蜕皮激素(11)、蔗糖(12)。结论 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药西瓜Citrullus colocynth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手段结合重结晶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药西瓜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α-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2)、α-菠甾酮(3)、双-[(2-乙基) 己基] 邻苯二甲酸酯(4)、对羟基苯甲酸(5)、6-C-对甲基苄基牡荆素(6)、双氢葫芦素E(7)、葫芦素E(8)、异表双氢葫芦素D(9)、双氢异葫芦素B-25-乙酯(10)、葫芦素E-2-O-β-D-吡喃葡萄糖苷(11)。结论 化合物6为新化合物,命名为6-C-对甲基苄基牡荆素;化合物157910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布渣叶Microcos panicu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大孔树脂等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数据等鉴定结构。结果 从布渣叶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异鼠李素(1)、表儿茶素(2)、黑麦草内酯(3)、去氢吐叶醇(4)、香草酸(5)、丁香酸(6)、咖啡酸甲酯(7)、对羟基苯甲酸(8)、对香豆酸(9)、木栓醇(10)、豆甾醇(11)、β-谷甾醇(12)。结论 化合物37912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单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