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金匮要略》第八篇论述了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脉证治法。文仅4条,方只3首,但理法方药已经完备,为后世治疗本病之楷模。一、奔豚气病的含义奔豚,或作奔(犭屯),也有作贲豚或獖(犭屯)的。所谓豚,就是江(犭屯),者称作水猪。古  相似文献   

2.
一、何谓奔豚气病?奔豚气病与肾积奔豚有何不同? 答:《金匮要略》所论述的奔豚气病,从其命名来看,奔即奔突,指上冲之势。豚是小猪之称(也有的认为是指江豚)。由于这种疾病,发作时少腹气撑作痛,继而气从少腹向上冲至胸咽,其气上冲如惊猪奔跑之急(江豚上冲之势),故而得名。此病的发生与心、肝、肾有关,其气上冲之机理,与冲脉有联系。临床特征:“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 《金匮要略》所论之奔豚气病,重在“气”字,发作时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咽喉,此时,病人极端痛苦,但待冲气渐平,则不留任何症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所论述的奔豚气病,是以“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为特征的病。它与《难经·五十六难》所载的肾积奔豚形似而实异:肾积奔豚素有积块,“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止后积块仍在;此奔豚气病素无积块,发作止后仍如常人。载奔豚气病的得病,先曰“皆从惊发得之”,后曰“皆从惊恐得之”,至其发病却有自觉“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愚反复思之,其得病是在体内脏腑阴阳失调的基础上,“惊则气乱’气机逆乱而发。现不揣浅陋试述之,谬误在所难免,请同道指正。 盖惊则气乱,心主神明,神气逆乱,是为心病;恐则气下,恐则伤肾,是为肾病。仲师言惊而不言心,是以惊代心病;言恐而不言肾,是以恐代肾病。  相似文献   

4.
哮喘病因病机及治则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代医家对哮喘病病机的见解颇多迥异,对其治疗多宗“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法则。笔者为求索更好的治效,试就其病因病机、治疗法则等略陈管见,以期诸同道教正。 病因病机 一、历代医家的见解 1.主痰说:朱丹溪认为“哮喘专主于痰”。近代陈氏也认为“哮喘以痰为本病主”,因宿痰内伏,能反复发作,故不论其痰从何而来;发病之期应以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疗必须达痰。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从心论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及现代教科书均认为本病与肺、脾(胃)、肾三脏关系密切,治疗上也多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疗脾(胃)、下消治肾”的原则,而对于本病与心肝两脏的关系则较少论述。但由于人体脏腑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故在辨证施治过程中不能不考虑心肝两脏在糖  相似文献   

6.
奔豚之名,最早见于《内经》、《难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难经·五十六难》:“肾上积,名曰奔豚”。本篇所论当与《灵枢》含义相同,而与《难经》“肾积奔豚”有别。杨玄操注《难经》亦云:“又有奔豚之气,非此积病也”。  相似文献   

7.
内耳眩晕病(美尼尔氏病)是以发作性旋转性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及逐渐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的内耳疾患。祖国医学虽无内耳眩晕病的病名,但从临床表现而论,应属于“眩晕”的范畴。早在《内经》中已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其后历代医  相似文献   

8.
自宋代钱乙提出:“肾主虚、无实也”后、经过历代医家努力,对肾生理的研究,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既重视肾阴、亦重视肾阳,并认为肾无表证和实证,总的治疗原则亦当“补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故阴虚者应忌辛燥、忌苦寒、宜甘润壮水之剂,以补阴配阳,使虚火降而阳归于阴、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者应忌凉润、忌辛散,宜甘温益气之品、以补阳配阴,使沉阴散而从于阳,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些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对临床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意外属中医中风病的范围,中医的“中风”包括现代医学多种疾病。历代医家对中风病论述甚广,文献资料亦很丰富。在病名上有中风、风痱,风懿、风气、卒中、类中风、真中风,非风、偏瘫、痿证……等。通过这些定名,可以概见其理论论述广泛。究其主要焦点,在于病因病机问题,也就是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所在。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邓老对前人的论述作了分析。认为:《内经》论中风,有外风又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虽然没有“贫血”这个名称,但根据各类贫血的临床特征,历代医家不仅对本病有其名、而且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证侯及治疗方法均可散见于中医文献之中。《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提到“安卧脉盛,谓之脱血”。《素问·腹中论》又说:“病名血枯此得自年少时,有所大脱血”。《金匮·血痹虚劳》篇云  相似文献   

11.
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症,中医称为“乳疬”。《诸病源候论》云:“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因此,历代医家认为本病与肝(胃)肾关系最为密切。其发病机制,初起大多为情志郁结,痰浊凝聚,气滞血瘀,进而损及阴血,终成虚实互见,甚则肝肾亏虚,阴损及阳。而肝郁痰结,乳络壅塞为本病发生之关键。笔根据本病发病之机制及其临床表现,将其分为3型,以辨证论治为主治疗本病,获效显,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奔豚证,又称为贲豚、奔豚气,因患者自感心慌、胸闷,气上冲胸,甚则欲死,犹如豚之奔跑而得名。本病首见于《灵枢》,认为其与“肾经”有关,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专设奔豚气病篇,指出精神因素,如惊、恐是其诱因。现代医学虽无奔豚证的病名,但据其证候表现与神经官能症颇为相似。龙惠珍主任认为,奔豚证虽多与肾经有关,但临证所见患者则多以脾胃虚弱证侯突出,指出本病多由于后天之本虚弱,气血亏虚,阳气内伐,血不养神,导致气机失调,心神不宁,遇事善惊。故治宜健运脾胃,安神定志之法,方选四君子汤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肾炎这一病名,在祖国医学的文献里是找不到的,但有关本病的病因、病机、症候和治疗,远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的“黄帝内经”和东汉时张仲景所撰的“金匮要略”中均有精确的论述,后世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祖国医学不仅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具有独特的认识,而且在治疗上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了在理  相似文献   

14.
<正> “狐(?)”这一病名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的,关于“狐(?)”的“(?)”字,目前较多见的《金匮》版本以及后世医家的注释本中,大多取用从心的“惑”字,而近年来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几版《金匮》讲义均取用从虫的“(?)”。这可能是各自所据版本不同的缘故,但笔者认为恐怕也是对本病命名立意的不同见解使然。对于本病何以取名“狐(?)”,注家各有阐发,有从《金匮》原文“蚀于上为(?),蚀于下为狐”而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情常呈进行性发展,直至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致死的原因之一。近几年来中医药在诊治DN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现从本病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基本方加减及固定成方治疗综述如下。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认为与禀赋不足,劳倦内伤,肾元亏虚有密切关系。如《圣济总录》云:“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水液聚于体内而出现水肿”。吕仁和认为DN的发生主要与消渴病治疗不得法,阴津持续耗伤导致肾水不足,阴虚阳亢而致肾元封藏失…  相似文献   

16.
古今奔豚气病脉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及汉之前“奔豚”发端主要有4种,即沉厥奔豚、奔豚疝气、肾积奔豚和奔豚气病,这4种“奔豚”既可以是器质性疾病,又可以是功能性疾病.其病因病机包括肾虚、气滞血瘀、阳虚、水饮内动、肝气郁结等数种.治疗方面未有涉及.汉之后“奔豚”在先贤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临床表现方面强调与情志相关,病因病机方面提出“奔豚”可涉及五脏六腑及经络各端,治疗方面则以疏肝解郁、化痰瘀及温阳最为多见.近现代“奔豚”虽分类趋于简化,但辨证分型及用药却愈趋复杂,几乎各类中药、各种方剂(剂型)均可治疗奔豚.并且,随着现代医学的普及,临床上奔豚可广泛见于各类现代医学疾病.  相似文献   

17.
肾、输尿管及膀胱结石即泌尿系结石,中医统称为:石淋、血淋,属五淋范畴。是当今危害人体健康的泌尿系常见病、多发病。其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对劳动力的影响颇大。其发病与地理、气候、个人饮食习惯以及运动量有一定的关系。早在《内经》中有“证”病名的记载,而历代医家颇为重视,运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作非手术疗法的治愈率也在不断上升。多年来,笔者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辩证治疗本病,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以飨其道。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临床上常遇见一种发作性的腹中冲逆作痛的疾患,乡间称为“肝肾气”,似属祖国医学之“诸疝”、“积气、奔豚”门类。初以本病仅限于西北偏寒地区,读方锦文同志的“奔豚病的病理和验例体察”一文(见《广东中医》1960年第三期),乃知位处亚热带地区的广东东莞县亦有类似本病的发生,为交流经验,现将我们近年积累的点滴资料和认识,加以论述。一、病情概况本病的发作,据民间反映多在“河冻”、“河开”、“草芽发生”的秋末或春初季节,每值阴雨冷天气,下肢受凉、饥饱失节、劳累过度以及惊恐忧怒等精神  相似文献   

19.
命门之说 ,始于《内经》 ,《灵枢·根结》曰 :“太阳根于至阴 ,结于命门 ,命门者 ,目也”。此与后世所称之命门 ,形实意义 ,迥然有别。历代医家于命门多有探究 ,考之形实 ,见仁见智。笔者浅见 ,命门与肾上腺、与垂体一肾上腺轴密切相关。兹溯源古医籍 ,结合现代医学探讨于下。1 位置形态相近论述命门 ,探隐发微 ,代有医家。具有代表性者有四 :第一为《难经·三十六难》 :“肾两者 ,非皆肾也 ,其左者为肾 ,右者为命门”。第二《景岳全书》 :“命门总主乎两肾 ,而两肾皆属于命门。”第三为赵献可《医贯》 :“命门在人身之中 ,对脐附脊骨 ,自…  相似文献   

20.
历代医家对健忘的病因病机皆有论述。《内经》称之为“善忘”。《灵枢·大惑论》提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认为健忘是因营卫之气滞于下而不能上濡所致。北宋《圣济总录》中说:“健忘之病,本于心虚。血气衰少,精神昏愦,故志动乱而多忘也。”南宋严用和《济生方》强调本病与心脾密切相关:“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清,神官不职,使人健忘。”元朱震亨《丹溪治法心要》中认为本病除主心脾外,“亦有痰迷心窍者。”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认为本病因“心肾不交”而致。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发挥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之说,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