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欣  荣凡令  徐青 《江苏医药》2016,(5):582-583
目的探讨超长回波时间(TE)重T2加权像(T2WI)对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快速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磁共振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确诊的肝血管瘤(123个)和肝囊肿(203个)病灶行超长TE重T2WI成像,比较不同序列对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常规脂肪抑制T2WI序列和超长TE重T2WI序列对鉴别诊断肝血管瘤与肝囊肿的AUC分别为0.556和0.986(P<0.01)。结论超长TE重T2WI序列能快速、准确地鉴别诊断肝血管瘤与肝囊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MRI脂肪抑制二维稳态采集快速成像(2DFIESTA)在肝脏血管瘤和囊肿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MRI多期动态增强证实的65例肝脏血管瘤和178例肝囊肿,2D脂肪抑制FIESTA序列中的信号强度变化特征。结果2D脂肪抑制FIESTA序列图像肝血管瘤不论大小,病灶信号与肝内胆管或胆囊信号相比均有衰减,但仍呈高信号,肝囊肿最大直径小于等于3cm时,96.2%的病灶信号与肝内胆管或胆囊信号相似;大于3cm的病灶信号均与肝内胆管或胆囊信号相似或略高。结论2D脂肪抑制HESTA序列可以鉴别诊断绝大多数的肝脏血管瘤和囊肿,而无需静脉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3.
秦海松 《江西医药》2011,46(10):954-955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MR)对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小肝癌,24例肝小血管瘤在低场MR的信号特征。结果在T1WI上,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以等信号为主;在T2WI上,小肝癌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肝小血管瘤表现为均匀显著高信号。结论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在低场MRT2WI上的信号特征,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结合三维容积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LAVA)技术在肝脏占位性病变(HCC)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HCC患者(小肝癌26例、肝血管瘤18例、胆管细胞癌8例、肝囊肿5例,肝局灶性增生结节3例)行MR平扫、DWI(b值分别为0和600 s/mm2)及LAVA多期动态增强序列扫描,对小肝癌、肝血管瘤、胆管细胞癌、肝囊肿及肝局灶性增生结节的DWI、LAVA动态增强信号特点及测量所得ADC值综合分析,对比分析DWI序列(A组)、DWI和LAVA两者方法联合应用(B组)在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的价值.结果 在病灶的检出率方面:A组检出病灶71枚,B组检出71枚,两组比较对病灶的检出率差异较小.在定性诊断方面:在临床证实或病理证实的71枚病灶中,A组诊断正确了63枚(88.5%),B组为69枚(97.2%);小肝癌、肝血管瘤、肝胆管细胞癌、肝囊肿、肝局灶性增生结节的ADC值分别为(1.17±0.34)×10-3mm2/s、(2.15±0.34)x 10-3mm2/s、(1.51±0.17)x 10-3mm2/s、(3.10±0.25)、(1.60±0.21)×10 -3mm2/s.结论 DWI结合LAVA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可以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俞腾先  郭宏伟  刘杰 《重庆医药》2009,38(13):1635-163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8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38例49个病灶在平扫时均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46个病灶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并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3个病灶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Ⅲ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像(DWI)信号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肝脏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2013—05120例185个肝占住性病灶,其中肝囊肿77个病灶,肝血管瘤75个病灶,肝细胞癌33个病灶进行DWI扫描,并测量表现扩散系数值(ADC值)。结果;肝囊肿、肝血管瘤、原发性肝细胞癌ADC值分别为(2.63±0.11)×10^-3mm^2/s、(1.72±0.12)×10^-3mm^2/s、(1.03±0.08)×10^-3mm^2/s,ADC值逐渐减小。各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析肝内病灶DWI信号及ADC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在常规肝脏检查应用扩散成像能够检测出平扫无法发现的小病变,但是定性诊断还是有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CC)的MRI表现及其误漏诊原因。方法 收集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C(其中术前MRI误漏诊3例),常规行T1WI和/或准T1WI、T2WI和/或脂肪抑制T2WI;加行动态增强扫描10例,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10例。常规行横断面扫描,辅以冠状及矢状面扫描。结合手术及病理所见分析MRI表现。结果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RI主要表现为不规则浸润性占位,T1WI均呈混杂低信号,实质部分呈略低信号,坏死、囊变区呈低信号,间杂扩张的小胆管或黏液湖呈更低信号。T2WI均呈混杂的高信号,实质部呈略高信号,坏死、囊变区及扩张小胆管与黏液湖呈明显高信号。多可见病灶内或周围扩张小胆管。动态增强扫描示动脉期病灶强化不明显或病灶边缘及部分实质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时扫描病灶呈进行性、向心性强化。MRCP可见病灶区胆管走向杂乱、僵直、各种形态截断狭窄及病灶周围小胆管扩张。MRI漏诊原因:例1为多次胆道结石术后残余结石并发PCC,且部分PCC坏死囊变区感染形成肝脓肿。例2为多次胆道结石术后再发肝内外胆管结石,并发肝硬化、PCC,且PCC多发坏死囊变。例3为肝内外胆管、胆囊多发结石并炎症,右肝明显萎缩并发PCC。结论 P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诊断准确率较高,但必须平扫、动态增强、MRCP相结合分析,排除合并胆道结石与肝脓肿的影像干扰,方可减少误漏诊。  相似文献   

8.
张金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95+97-95,97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小肝癌与肝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小肝癌患者与肝小血管瘤患者的CT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各自的CT特点。结果:小肝癌平扫发现病灶31个,27/34为低密度,4/34为高密度;肝小血管瘤平扫发现病灶27个,24/32为低密度,3/32为高密度;小肝癌增强扫描门脉期以及延迟期的低密度病灶明显多于动脉期(P〈0.05),且多于肝小血管瘤的门脉期和延迟期(P〈0.05)。结论:根据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不同特点,对于区别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
朱斌  祝新  张冰 《江苏医药》2003,29(11):845-846,I001
目的 利用BALANCE序列探讨其在腹部疾病(包括肝肿瘤、肝硬化和胆道疾病)中的应用。方法 利用BALANCE技术完成了1000例腹部患者检查,按疾病分成三组,并和T1、T2、STIR以及MRCP比较。结果 肝癌及肝血管瘤组:肝血管瘤在BALANCE-FFE序列中信号较高,但明显低于肝囊肿。而肝癌组织含水量较低,仅稍高于正常肝组织,缺乏明显对比度,边缘不清。肝硬化门脉高压组:在肝硬化患者中做了BALANCE冠状扫描和磁共振门脉血管造影对比,在胃底静脉、食管静脉扩张和侧枝循环上,BALANCE像更为优越。胆道系统在BALANCE—FFE序列中明显高信号,并能直接显示胆管结石和狭窄,还能显示胆管外的情况和胰头的情况,对周围的淋巴结的情况也有帮助,可以作为MRCP的补充。结论 BALANCE技术在肝脏占位病变、肝硬化门脉高压和胆道疾患腹部MRI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卢先东 《现代医药卫生》2014,(16):2479-2481
目的通过对45例肝血管瘤的CT影像分析,进一步探讨肝血管瘤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经临床明确诊断的45例肝血管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征象。结果肝血管瘤CT平扫多表现为肝内低密度占位,呈圆形结节状或椭圆形占位,边界较清楚,极少数巨大血管瘤病灶边缘可欠清晰,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为特征性动脉期边缘性环状强化或结节样明显强化,较小的血管瘤可形成高密度结节状充填;静脉期强化逐渐向病灶中央延伸;延迟期病灶呈与肝实质密度相似的等密度充填影,巨大血管瘤中央可见点片状或裂隙状不充填影。结论肝血管瘤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1例肝肿瘤患者经肘静脉团注SonoVue,采用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实时观察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增强特征.结果 经超声造影后,23个肝血管瘤动脉相均呈高回声增强,20个表现为周边向心型,2个为中央扩散型,1个为整体型增强特征;20个病灶在门脉相和延迟相仍为高回声增强,2个病灶渐变为等回声增强,1个病灶渐变为低回声增强.4个肝细胞癌动脉相呈高回声整体增强,门脉相1个呈等回声增强,3个呈低回声增强,延迟相均呈低回声增强.4个肝转移癌动脉相呈高回声增强,1个呈不均匀增强,3个呈环状增强,门脉相和延迟相均呈低回声增强.结论 SonoVue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能动态显示病灶增强特征,有助于肝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造影加栓塞诊断和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后,采用超液化碘油与平阳霉素的混合乳剂栓塞治疗肝血管瘤26例,随访6~18个月。结果肝血管瘤的造影表现明显有别于肝癌,籍此可与肝癌相鉴别。26例栓塞治疗后,6例完全消失(治愈),13例缩小50%以上(显效),6例缩小25%~50%(有效),治愈和有效率96.2%。结论肝动脉造影是确诊肝血管瘤的可靠方法,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具有微创、简便、安全、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李少杰  徐丽艳  伏树奇 《安徽医药》2015,19(9):1737-1739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 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在肝外胆管梗阻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列经临床手术或随访证实的肝外胆管梗阻性病例的MRI及MRCP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病例中良性梗阻28例,其中26例在MRI及MRCP上表现为肝内外胆管轻、中度扩张,2例未见明显胆管扩张,23例表现为胆总管内T1WI、T2WI低信号的杯口状充盈缺损,3例鸟嘴状局限性狭窄;恶性梗阻12例,MRI及MRCP主要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肿块及截断征,伴肝内外胆管中、重度扩张。结论低场MRI及MRCP在肝外胆管梗阻性病例的定位、定性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乔玉梅  李敏  谷阔 《中国医药》2009,4(6):475-475
肝腺瘤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肝细胞源性良性肿瘤。至今,本病的病因不明,因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明显的症状、体征,缺乏与其相关的特异性生化检查指标和影像学特征,因此通过非侵人性检查鉴别肝腺瘤相当困难,极易与肝癌、肝血管瘤以及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相混淆。笔者曾遇1例肝腺瘤误诊为肝血管瘤,结合有关文献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戴飞 《中国医药指南》2012,(26):475-476
目的探讨早期不典型肝脓肿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提高CT诊断肝脓肿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例不典型肝脓肿的CT资料。结果 8例病灶中,单发6例,多发2例;病灶位于肝左叶1例,肝右叶7例;其中直径最小的2.5cm,最大的12.5cm,病灶大部分直径在4~8 cm,病灶均表现为低密度灶,圆形或椭圆形6例,不规则形2例。病灶以外均无异常。结论不典型肝脓肿具有特殊性,与小肝癌,小血管瘤等不同,可鉴别;对于不典型肝脓肿采用CT扫描可以明显的显示出肝脓肿的部位,根据其表现结合临床有助于早期肝脓肿的鉴别和诊断,为早期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肝动脉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对13例确诊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插管,超选择至肿瘤供血动脉,经导管缓慢注入平阳霉素碘化油混悬液,再用明胶海绵和(或)弹簧圈加强栓塞。经B超、CT检查随访1个月~4年,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结果: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未出现严重并发症。4例病灶完全或基本消失,7例病灶有不同程度缩小,2例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结论:介入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在肝血管瘤中的应用.方法 23例肝血管瘤患者经肘静脉团注SonoVue,采用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实时观察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增强特征.结果经超声造影后,23个病灶在动脉相均出现增强,且20个(87%)表现为周边向心型,2个(8.7%)为中央扩散型,1个(4.3%)为整体型增强特征.13个>3 cm的病灶,门脉相及延迟相持续增强,为周边向心型;≤3 cm的病灶中7个为周边向心型,2个为中央扩散型,1个为整体型增强.结论 SonoVue超声造影二次谐波成像技术能动态显示病灶增强特征,有助于肝血管瘤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肝海绵状小血管瘤超声与螺旋CT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小血管瘤在超声及CT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其病理与影像学的关系,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病灶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US)与螺旋CT三期扫描的32例共38个病灶的资料,记录病灶在各个时相的增强形态特点,结合文献病理改变分析病灶在US与螺旋CT三期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超声发现病灶38例,其中31例(81.6%)病灶呈高回声,5例(13.2%)病灶呈低回声,2例(5.2%)为混合回声。32例CT扫描,单发病灶28例,多发病灶4例,共38个病灶。平扫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动态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随病理不同,全瘤强化快、慢各有明显不同。结论超声可做为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首选方法,采用螺旋CT在定性方面上加以证实,不同方法之间的联合运用,可提高对肝海绵状小血管瘤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灰介谐波超声造影技术研究肝血管瘤造影增强的时相变化并探讨其对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肝血管瘤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血管瘤的造影增强表现方式和时相规律.造影剂选用SonoVue,经肘静脉快速团注.结果 30个(100%)病灶均在动脉相出现增强,回声高于肝实质.其中26个(86.7%)病灶在门静脉相和延迟相持续增强,回声始终高于肝实质.在动脉相初始强化时,27个(90%)病灶呈环状或周边结节状增强逐渐向中央充填.在门静脉相和延迟相达峰值时,26个(86.7%)仍表现为周边结节状增强.结论 肝血管瘤超声造影增强的主要特点为动脉相回声增强,门脉相和延迟相持续性增强仍不低于肝实质回声;增强从周边开始呈进行性完全或部分性向心性填充.超声造影有助于肝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研究肝血管瘤超声造影(CEUS)的表现,总结肝血管瘤超声造影检查的表现特征。方法通过运用对比脉冲序列成像(CPS)技术对17例肝血管瘤(共21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从而观察其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的增强表现。结果超声造影肝血管瘤主要表现为动脉期或门脉早期周边环状、结节状增强,门脉期缓慢向心性充填,延迟期为最大增强。结论肝血管瘤在肝脏实时超声造影检查中具有特异性表现,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