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由于咽鼓管粘膜肿胀,管腔阻塞,致中耳的通气引流不畅,造成中耳腔出现非化脓性的液体潴留,即所谓“中耳积液”而致鼓膜活动度降低、听力减退。本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延续68周,中耳炎症未愈者可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在中医属“耳胀”、“耳闻”范畴。耳胀为病之初起,以耳内闷胀为主,或兼有疼痛,类似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耳闻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听力明显下降,迁延难愈,类似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古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着较深入的…  相似文献   

2.
中耳炎是耳科常见疾病,多由急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愈迁延而成。中耳炎的分类经历了时代的变迁,2012年中耳炎临床分类和手术分型指南将中耳炎分为分泌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和特殊类型中耳炎4大类,化脓性中耳炎又分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的患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的目的是在清除病变组织、获得干耳、阻断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并发症形成的前提下,提高听力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有部分患者术后仍会出现持续或间断流脓,甚至病变复发需要再次手术。因此,如何提高中耳炎术后干耳率,是所有耳科医师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耳内窥镜在中耳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耳内窥镜在中耳疾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内窥镜系统对300例(340耳)耳病患者进行了诊治,并对其中57例(68耳)分泌性中耳炎进行了穿刺抽液注药或置管治疗,42例(50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进行了吸脓、去肉芽及胆脂瘤治疗,15例(17耳)胆脂瘤中耳炎术后清理术腔病变,以及21例(21耳)干性鼓膜穿孔进行了鼓膜修补术。结果 发现内窥镜的应用使中耳疾病的诊断率从常规检查的93.5%提高到100%,内窥镜下对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中耳炎术后复发及干性穿孔的鼓膜修补治愈率分别为75%、88%、100%及95.2%。结论 耳内窥镜具有图像清晰、操作简便、不同视角、损伤小等优点,有利中耳疾病的诊治,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耳手术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重度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收集重度咽鼓管功能障碍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共18例(20耳)。所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术前通过正负压平衡试验、Valsalva动作难易程度评分均证实为重度咽鼓管功能障碍。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行中耳手术并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术前以及术后1月、3月和6月均用咽鼓管功能障碍问卷(ETDQ-7)对主观症状进行测评,对Valsalva动作难易程度进行评分,纯音测听评估听力情况。结果术后1月、3月、6月,耳受压感、耳闷胀感、鼻炎或感冒时耳相关症状、耳痛均有改善;术后3月、6月听声朦胧感比术前改善;耳响铃声和耳水泡声,术后1月、3月、6月与术前相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所有患者鼓膜移植物生长良好,未见内陷和穿孔;术后1月、3月和6月,Valsalva动作难易程度和气骨导差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小样本随访发现中耳手术同期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重度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短期治疗效果良好,其远期确切疗效有待对更大宗群体行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临床上以耳内长期间歇或持续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点。CSOM大多由急性中耳炎未获恰当、彻底的治疗迁延而成,是造成发展中国家人群听力损失的重要原因。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和有效途径。耳显微外科在治疗CSOM中安全性高、效果理想,耳内镜也成为一种新兴的辅助技术被更多的关注。研究表明,术前病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均可影响患者术后预后,故目前临床治疗CSOM主张针对病因进行对症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使用普米克令舒(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和氧氟沙星滴耳液联合局部用药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普米克令舒与氧氟沙星滴耳液的混合液点耳,对照组单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点耳,7 d为一个疗程,记录干耳时间。两组间采用t检验比较干耳时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干耳时间平均为(5.05±1.40)d,对照组干耳时间平均为(10.45±3.54)d,经比较治疗组干耳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干耳时间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8,P〈0.01)。患者干耳后,随访1个月,均无复发。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合并中耳黏膜过敏,与长期不干耳密切相关。将普米克令舒与氧氟沙星滴耳液混合应用于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局部治疗,有利于炎症消退和干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菌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了解近年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感染病原菌的变化 ,以便选用敏感抗生素 ,提高疗效 ,1 999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 ,我们对 4 46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进行耳分泌物病原菌检查。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4 46例中 ,男 2 4 9例 ,女 1 97例 ;年龄 8~ 6 4岁。病程 6个月~ 2 6年。各年检查的病例数 :1 999年2 0 2例 ,2 0 0 0年 1 5 4例 ,2 0 0 1年 90例。耳痛、耳漏32 4例 ,耳道瘙痒、闷胀感 1 2 2例。检查 :外耳道、中耳腔均见黏脓性分泌物 348例 ,外耳道见土黄色、灰褐色点状或粉末状霉苔 ,中耳腔淡黄色稀薄分泌物 98例。1 .2…  相似文献   

8.
局部应用灭滴灵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黄芳,谢和新,杨中英我科1993年开始采用灭滴灵注射液行中耳冲洗并负压吸引治疗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24耳,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l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24耳中,男168耳,女156耳;年龄最小者4岁...  相似文献   

9.
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分急性与慢性两种。本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尤以天热游泳时、发病增多,如不积极治疗,使患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均感不便,有些可引起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危及生命。我科近几年来,应用简易高负压吸引法加中耳内置氯霉素耳丸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数千例,疗效满意,现将有复查记录的10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以冬春季节多发,本病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较高,尤其在儿童患者,对其听力、言语、学习、生理发育有较大的影响,成为疑难病症。现将有关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药认识及治疗综述如]己1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中医将本病归于耳胀、耳闭和耳聋中。中医的耳胀耳闭是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耳胀多为病之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耳闭多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听力明显下降,多为耳胀反复发作,邪毒滞留耳窍,迁延日久转化而致。其病因病机为:耳胀多为病之初起,多由凤邪侵袭,经气痞塞而致;耳闭多为耳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由邪毒滞留而致,与脏腑失调有关,为虚实夹杂之证。干祖望[1]认为本病是鼓室内被中医称为痰饮的分泌物所积潴占领而致。这里的痰饮有风邪之痰、湿浊之痰、脾虚之痰和肾虚之痰。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治疗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采用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治疗的57例(耳)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资料。结果48耳术后鼓膜一期愈合,5耳移植筋膜边缘残留裂隙,2-3周后延期愈合,4耳术后感染鼓膜穿孔未愈合;随访10个月至34个月,无复发病例,57耳的0.5、1.0、2.0、4.0k Hz气导听阈平均值由术前的49.7±9.4d BHL恢复到30.3±8.0 d BHL,气骨导差平均缩小15 d BHL,其中48耳听力有改善。结论采用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治疗活动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亦可有效清除中耳乳突病灶,重建中耳传导结构,且能保留耳部正常形态,提升患者听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8例中耳癌合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探讨二者的相关性,以提高中耳癌的早期诊断率及生存率。方法 收集、分析1985~2004年我科收治的8例中耳癌合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人,其中6例中耳癌患者行颞骨次全切除+术后放疗,2例中耳肉瘤的患者1例化疗,1例放疗。结果 8例中耳癌患者随访5年,3例无复发,1例术后5年脑转移再次手术,术后良好。4例死于肿瘤局部复发、扩散。结论 积极治疗中耳炎可能降低中耳癌发病率,中耳癌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Toll样受体2( toll-like receptor 2,TLR2)和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耳硬化症患者(对照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化脓性中耳炎组)、中耳胆脂瘤患者(中耳胆脂瘤组)各30例,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eal-time PCR)、蛋白质印迹法( 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检测TL R2/TLR4在正常外耳道皮肤,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黏膜、肉芽组织,中耳胆脂瘤患者黏膜、肉芽组织及胆脂瘤囊壁中的表达,并比较表达程度的差异.结果 ①TLR2/TLR4mRNA及蛋白质在正常外耳道皮肤,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黏膜、肉芽组织,胆脂瘤的中耳黏膜、肉芽组织及胆脂瘤囊壁均有表达.②TLR2/TLR4 mRNA及其蛋白质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胆脂瘤黏膜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外耳道皮肤(P值均<0.05),在胆脂瘤囊壁中的表达低于正常外耳道皮肤(P值均<0.05),两组黏膜中TLR2/TLR4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③TLR2/TLR4mRNA及蛋白质在两组中耳炎肉芽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外耳道皮肤(P值均<0.01),且TLR2mRNA在中耳胆脂瘤肉芽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P<0.05).④TLR2/TLR4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肉芽组织中,且明显多于正常外耳道皮肤,但胆脂瘤囊壁中的阳性细胞少于正常外耳道皮肤.结论 TLR2和TLR4在正常外耳道皮肤、慢性化脓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中均有表达,提示中耳具有TLR2、TLR4参与调节的固有免疫系统,但二者的差异性表达也提示其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4.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骨导听力下降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引起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骨导听阈提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语频区和4.0kHz骨导听力与听骨链、胆脂瘤、鼓膜穿孔的情况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耳与健耳骨导听力阈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听骨链破坏和鼓膜穿孔的部位对骨导听阈有一定的影响。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引起骨导听力下降。部分患者是由于中耳病变所致,因此积极的治疗可能提高患者的骨导听力。  相似文献   

15.
听骨链修复材料及其术后排出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引进耳鼻咽喉科及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日益重视,重建中耳传音结构,以提高听力为目的的鼓室成形术已成为当今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流。随着鼓室成形术的逐步推广,耳科学家对听骨链修复材料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听骨链修复材料及其术后排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耳耵聍腺瘤常见生长在外耳道外1/3部,原发于中耳耵聍腺瘤实属罕见.标本经中耳炎术后病理证实为中耳耵聍腺瘤,现报告如下.患者,男31岁,于2000年1月10日以左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收住院.该患者于10余年前左耳疼痛、流脓.经抗炎治疗流脓停止,以后每遇着凉、上感、耳灌水等诱因便有流脓,经抗炎治疗后缓解.听力进行性下降,无眩晕、头痛及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并发耳后骨膜下脓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4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6例耳后骨膜下脓肿患者的致病特点、治疗方式及效果。结果6例均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1例伴有胆脂瘤形成,均表现为耳后红肿及明显疼痛,无全身症状。6例患者的听骨链及外耳道后壁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5例的手术方式为完壁式乳突根治及鼓室成形,1例中耳胆脂瘤为开放式乳突根治及鼓室成形。1例患者为混合性聋,5例患者为传导性聋。随诊12个月,术后听力较术前改善,预后良好,6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并发的耳后骨膜下脓肿破坏力强,容易出现听骨链、外耳道后壁的破坏,引起明显的听力下降。耳后骨膜下脓肿患者应尽早行脓肿切开,在鼓室成形的同时,应根据是否合并中耳胆脂瘤决定乳突根治为完壁式或开放式。  相似文献   

18.
中耳乳突结核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1990~1998年共收治7例(8耳)中耳乳突结核患者,临床表现为耳漏,中耳胶粘膜苍白肉芽。术前明确诊断结核2耳,术前诊断为急性中耳乳突炎2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耳,乳突根治术后感染1耳,此6耳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结核病变。8耳均行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结合抗痨治疗,随访2月~2年,局部病变无复发。文中对中耳乳突结核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5.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亦称慢性卡他性中耳炎,简称胶耳,为中耳腔粘膜的非化脓性迁延性炎症。多由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或误诊造成,不少病者有自身免疫功能低下,该病为耳科常见病。儿童较多见,常为致聋原因之一,预后之好坏与病程长短、鼓室病变轻重呈正比,目前西医对此尚缺乏较好的治疗方法,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中耳手术中鼓索神经损伤对味觉的影响,探讨鼓索神经保护的必要性。方法 以2014年3月~2018年12月行中耳手术的168例(168耳)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2例,女86例,年龄18~71岁,平均(42.15±3.6)岁。观察术中鼓索神经损伤患者术后3天的味觉情况。结果  术中共71例鼓索神经损伤,其中8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术中鼓索神经损伤患者术后3天有7例出现味觉减退;17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患者术后3天有6例味觉减退;44例中耳胆脂瘤患者术后3天有2例味觉减退;2例鼓室硬化症患者术后未见味觉减退。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术中鼓索神经损伤味觉减退发生率87.50%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发生率(35.2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鼓索神经损伤发生率35.29%与中耳胆脂瘤发生率(4.5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结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理状态与味觉减退不呈正比,病变较重者术中鼓索神经损伤对味觉影响较小,可能原因为长期炎症刺激使鼓索神经功能代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