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调查门诊上呼吸道感染途径及临床常用抗生素治疗效果评价,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748例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调查患者感染路径,分析患者感染病原学特征。调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并评价临床治疗效果。提取肺炎链球菌DNA,并PCR扩增ermA、ermB、mefA、mefE、tetM、tetO共计6种常见耐药基因。结果 748例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感染途径中,家庭传播、办公场所、聚餐、聚会、医院环境、学校环境、其他传播途径分别占32.89%、18.05%、14.17%、10.96%、8.96%、6.95%和8.02%。抗生素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阿奇霉素、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及其他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41.98%、35.03%、18.98%、12.97%和10.96%。口服给药、静脉给药、肌注给药、其他给药途径的使用率分别为70.99%、22.59%、7.62%和3.88%。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与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与大环内酯类的联合应用比率分别为4.01%、1.87%和0.94%,单独使用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一类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9.89%、1.07%和14.97%。748例患者,经上述抗生素治疗后,疗效优337例,占45.05%,疗效良381例,占50.94%,疗效中23例,占3.07%,疗效差7例,占0.94%,疗效优良率可达95.99%。结论抗生素治疗时,阿奇霉素、青霉素、头孢唑啉及头孢曲松使用频度高;主要给药方式为口服给药和静脉治疗;应降低联合用药使用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呼吸道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至11月的上呼吸道感染住院病历170份,对使用药物的品种、疗程、联合用药及合理用药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使用最多的药物是抗生素,抗生素品种达26种之多,主要是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其中一联用药有93例,占60.75%;二联用药有82例,占53.33%;三联用药有32例,占7.62%;四联用药有3例,占3.10%;疗程最长为31d。结论我院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用药需要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对我院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与治疗指南》评价其合理性。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2007—2009年189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100%。其中单一用药分别为20例(34.5%)、26例(40.0%)、36例(54.5%);联合用药分别为38例(65.5%)、39例(60.0%)、30例(45.5%)。抗生素使用品种频次顺序分别为,单一用药喹诺酮类50%,头孢菌素类34.1%,青霉素类11.0%,大环内酯类4.9%;联合用药喹诺酮类联合大环内酯类61.7%,头孢菌素类联合氨基糖甙类38.3%。病原学检测率及药敏符合率逐年增加。结论基本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但在联合用药及病原学检测上仍有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的分类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艳芳 《山东医药》2006,46(25):84-85
抗感染药物分为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抗结核和抗寄生虫药物。抗细菌药物即抗生素,按化学结构不同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奎诺酮类、磺胺类等。现将抗生素的分类及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本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评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2015年1~6月本院门诊处方3 290份,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给药途径、使用频率进行分析。 结果  抽取的3 290份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处方1325份,占抽查处方总数的40.27%。抗菌药物给药途径以口服为主;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头孢菌素类,其次是喹诺酮类及大环内酯类;门诊处方量居前5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头孢克肟胶囊、头孢地尼胶囊、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红霉素肠溶胶囊、注射用头孢西丁,多数药物的药物利用指数(DUI)≤1。 结论  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抗菌药物滥用。应加强对临床抗菌药物的监督,促进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儿科治疗过程中的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探讨,以提高儿科治疗中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儿科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治疗的儿科患儿600例,对患儿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我院儿科三年来的抗生素使用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以及大环内酯类等为主,主要用于联用抗生素和静脉给药,出现了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现象。结论在儿科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保证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从而提高患儿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赵曲川  王长远 《山东医药》2009,49(49):118-118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关键。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均有强大的杀灭作用,与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合用可取得协同效果,并具有较好的抗菌后续效应,但其耳毒性和肾毒性等不良反应使其临床应用处于停滞状态。80年代末,随着奈替米星等新一代抗菌活性强、不良反应较少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出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再次成为临床一线用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硫酸依替米星为半合成水溶性氨基糖苷类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常规使用激素和抗生素的基础上,采用盐酸氨溴索双途径给药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65例急性放射性肺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和静脉滴注双途径给药,并联合丹参川芎嗪综合治疗;对照组33例使用激素、抗生素等常规治疗。结果实验组治愈18例,好转12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治愈9例,好转15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72.7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使用激素和抗生素的基础上,采用盐酸氨溴索双途径给药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抗生素管理对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抗生素使用强度以及常见致病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抗生素管理实施前后我院各类抗生素的使用强度以及常见致病菌的耐药率.结果 实施干预策略后,抗生素使用强度从69.69降至50.76,下降27.16%.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咪唑类、抗真菌药的使用强度均有明显下降,尤其是喹诺酮类抗生素下降最为显著,抗生素使用强度从14.32降至3.14,下降幅度达76.26%.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喹诺酮、氨基甙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有所下降,相伴随的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消耗有所上升,使用强度从23.95升至30.09,上升幅度为25.64%,但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也有所下降,而其他致病菌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未增加.结论 实施抗生素管理,可以在较短时期内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改善主要致病菌的耐药率,但长期效果需要跟踪监测.  相似文献   

10.
分析67例住院患者因使用抗菌药物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单纯由抗菌药物引发的真菌感染占本院同期发生真菌感染的55.4%,诱发真菌感染的抗菌药物主要集中于第3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提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控制医院真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深圳市综合医院和结核病专科医院二线抗结核药物(second line anti-TB drug,SLD)相关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其合理应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 调查2008年深圳市3家综合医院住院部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和泌尿内科3个科室245例病例,和1家结核病专科医院96例肺结核住院病例。均按不同科室内住院号顺序依次抽取病案资料查阅,分别记录使用的是SLD相关抗菌药物种类和时间段,并统计分析。结果综合医院,仅15.9%的病例有抗菌药物药物敏感试验,59.6%的病例使用过SLD相关的抗菌药物,以氟喹诺酮类居多,占49.8%,其次是大环内酯类,占9%;氟喹诺酮类的使用大多集中于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而大环内酯类多集中于阿齐霉素和克拉霉素;呼吸内科应用较多,占75.1%。结核病专科医院96例肺结核病例中,65例为单纯肺结核病例,52%的病例合并使用SLD 相关的抗菌药物,以氟喹诺酮类使用最多;31例合并其他细菌感染的肺结核病例,均使用了抗菌药物,且81%未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氟喹诺酮类最多,占89%。氟喹诺酮类应用均以左氧氟沙星为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应用较少。 结论 深圳市结核病专科医院存在较严重的结核病不规范治疗现象;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住院病例抗菌药物以经验用药为主,并均存在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过多应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2011年度支气管哮喘患者住院治疗用药情况。方法调查2011年度符合纳入标准的204例成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结果 (1)81.86%的患者应用了糖皮质激素,77.45%应用了茶碱类药物,67.16%应用了抗生素,58.82%应用了速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33.82%应用了抗胆碱能药物,22.55%应用了白三烯受体调节剂,7.84%应用了抗组胺类药物;(2)联合用药:2、3、4、5、6种及6种以上种药物联合分别占5.88%、11.27%、24.51%、25.49%、20.01%;(3)给药途径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口服和静脉分别占55.09%、1.80%和43.11%;SABA、抗胆碱能药物、ICS+LABA均是吸入给药;抗组胺药、白三烯调节剂及中药均为口服给药。(4)合并感染的患者76例,其中75例使用了抗生素;抗生素药物的使用中氟喹诺酮类所占比例最高,占48.18%。结论我院临床医师对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用药的选择、给药途径、联合用药方案基本遵循《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中的原则,但存在抗生素使用及激素静脉给药比例偏高、联合用药种类偏多的情况,需继续加强学习,更进一步提高认识,更加规范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诊疗,避免抗生素使用不当、用药种类过多的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妇产科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情况及其用药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2年10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5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本研究中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9.6%,使用列居前3位的是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和硝基咪唑类。本研究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占12.8%。结论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较高,其中用于临床预防的抗生素用药占据重大比例,为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临床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关于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和培训,充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4.
头孢菌素类的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及给药方案的制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制订给药方案,作者对第一、二、三代9种头孢菌素在健康志愿者中的药物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包括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和头孢克肟。测定了单剂给药后的血尿浓度,计算了药动学参数,并进行了比较,全部注射给药头孢菌素血药浓度均高,以头孢曲松为最高,口服者头孢克肟最低。消除半减期多为1~2小时,然头孢曲松长达8小时。大部分头孢菌素自肾排泄,给药后24小时内自尿中排出给药量的86% ̄96%,而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和头孢噻肟则分别排出37%、24%和51%。根据本研究中获得的药动学资料,提出不同头孢菌素类治疗各种感染的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5.
儿科门诊治疗中抗生素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科门诊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和合理用药的措施.方法 对2006年10~12月间新疆库尔勒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门诊使用抗生素治疗小儿常见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咽炎、急性鼻窦炎及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429张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所使用的抗生素中,头孢克肟、阿奇霉素、罗红霉素、阿莫西林等颗粒剂的使用率占79.26%,其中前3种抗生素的使用率占68.37%,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占3.67%.结论 在使用抗生素时须严格遵循用药原则,制定出合理的用药措施,确诊为病毒感染性疾病避免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林萍 《山东医药》2001,41(14):74-74
老年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与青壮年患者比较有显著不同。因此选用抗生素时除考虑感染的部位、程度、细菌培养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外,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药物的选择:尽可能选择具有杀菌作用强、副作用小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若为复合感染,或致病菌不确定时,应选用广谱抗生素,用药剂量不宜过大但要充足,以便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和组织浓度。并且,尽量采取肠道外给药,以避免口服吸收的不稳定。 联合用药:若病情严重或有混合感染,应考虑联合用药,多采用两组药联合,常用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这既可杀菌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DR-TB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06—2008年痰液经BACTECMGIT 960系统快速培养为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并同时耐异烟肼和利福平的MDR-TB住院患者161例,记录人口学资料、年龄分组、抗结核药物使用种类及使用时间、主要并存病及并发症、肺部病灶影像学改变等临床资料和药敏试验结果及随访结果。通过log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治疗最终结果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患者类型、是否使用二线药物、基线耐药种类和肺结核病情)。结果161例MDR-TB患者中男性116例,女性45例(年龄15~87岁)。161例MDR-TB患者中,曾使用二线药物者108例(67.08%)。肺部病灶程度中度者45例(27.95%),重度者111例(68.94%)。MDR-TB化学治疗方案其中氨基糖苷类注射剂[包括链霉素(部分对链霉素敏感患者)及阿米卡星(95/161)]或多肽类注射剂[主要为卷曲霉素(34/161)]使用率占80.12%(129/161),口服氟喹诺酮类使用率占95.65%(154/161),丙硫异烟胺使用率占72.67%(117/161),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使用率占81.37%(131/161),吡嗪酰胺使用率占62.11%(100/161)。治疗结果显示:153例患者(失访8例)治愈45例(29.41%,45/153),死亡19例(12.42%,19/153),治疗失败89例。不同年龄组治愈比例为<30岁69.57%(16/23)、30~岁18.75%(15/80)、50~岁31.71%(13/41)、≥70岁11.11%(1/9)。是否使用二线药物、肺结核病情及年龄对MDR-TB治疗成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13,P<0.05;χ2=14.417,P<0.05;χ2=14.969,P<0.05)。结论年龄、是否使用二线药物以及肺结核病情对MDR-TB患者治疗成败有影响;MDR-TB治愈率低,死亡率高,应积极研发作用强、毒性低的新一代抗结核药物,控制耐药结核病的发展和蔓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门诊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达标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注册登记的研究方法对1012例门诊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统计各级高血压患者的达标率和总达标率,以及各种就诊状态患者的达标率;分析在达标患者中各种药物的使用比例及联合用药情况;应用Logist回归分析得出门诊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6.2±10.9)岁,男357例,女655例,平均高血压患病时间(11.1±9.7)年,1、2、3级高血压分别占13.9%、38.4%、47.7%;以治疗后血压低于140/80 mmHg为血压达标计算,总体达标率34.4%,其中在心血管专科、内分泌科、普通内科或社区门诊、自购药治疗和无治疗的达标率分别为:71.2%、17.4%、22.6%、11.3%和0。在达标人群中以钙离子拮抗剂(CCB)的使用率最高,1、2、3级高血压患者的使用率分别为62.1%、88.9%、80.8%;β受体阻滞剂(β-B)次之,分别为:37.9%、58.3%、60.3%;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分别为:37.9%、23.6%、32.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分别为:13.8%、12.5%、17.9%;螺内酯分别为:6.9%、27.8%、33.3%;双氢克尿噻分别为:6.9%、18.1%、35.9%;a受体阻滞剂分别为:0%、1.4%、1.3%。达标人群中1、2、3级高血压患者单药治疗率分别为51.7%、19.4%、12.8%;2药联合分别为:34.5%、33.3%、37.2%;3药联合分别为:10.3%、29.2%、26.9%;4药联合分别为:3.4%、12.5%、15.4%;5药联合分别为:0%、1.4%、6.4%;非西药治疗分别为:0%、4.2%、1.3%。即1级高血压达标的患者中,单药治疗和需2种以上药物治疗的各占一半,76.4%2级及85.9%3级高血压患者需2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才能达标。在2种药物组合中,最常被选用的联合是CCB和β-B联合,占44.4%,其次是CCB和ARB联合,占15.9%。Logist回归分析显示:在心内科随诊、使用CCB、β-B使血压达标的独立促进因素(OR和P值分别是:1.73,0.000;1.81,0.031;1.60,0.054)。结论要使血压达标,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降低门诊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初始治疗失败率的方法。方法将582例门诊CAP患者按照指南分别给予青霉素,头孢唑啉,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头孢曲松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结果单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2%~69%和78%,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齐霉素联用头孢曲松可降低门诊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初始治疗失败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监测对接受门诊治疗的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使用的抗生素指导意义。方法选择接受门诊治疗的老年VAP患者59例,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PCT组29例,常规治疗组30例。入组患者均监测血清PCT水平,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常规治疗组根据我国VAP治疗指南选择抗生素治疗方案;PCT组在血清PCT≥0.25μg/L时使用抗生素治疗,PCT<0.25μg/L时不予抗生素治疗,复诊时亦按照此标准决定是否继续使用抗生素。观察上述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及抗生素使用率。结果 PCT组治疗后血清PCT水平低于治疗前。PCT监测组的抗生素使用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门诊接受治疗的VAP患者可以依据PCT水平指导抗生素应用,能够减少抗生素使用率,缩短抗生素疗程,降低抗生素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