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压(CVP)联合下腔静脉呼吸变异度(VIVC)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9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治疗后28 d不同结局分为存活组(n=70)和死亡组(n=22);依据患者CVP高低分为高CVP组(>8 mmHg,n=44)和低CVP组(<8 mmHg,n=48);依据VIVC高低分为高VIVC组(>19.25%,n=21)和低VIVC组(<19.25%,n=71).比较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CVP、VIVC水平、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ROC曲线分析CVP联合VIVC对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复苏6、12、24 h后,脓毒性休克患者MAP、CVP、VIVC相较复苏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复苏24 h后CVP相较死亡组升高(P<0.05),VIVC、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相较死亡组降低(P<0.05).复苏6 h后,高CVP组患者VIVC、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死亡率相较低CVP组降低(P<0.05);CVP相较低VIVC组降低(P<0.05),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死亡率相较低VIVC患者升高(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VP联合VIVC预测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容量反应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877,约登指数为1.637,敏感性为81.24%,特异性为82.52%.结论:CVP联合VIVC可用于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容量反应性,对于指导临床液体复苏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伟超  罗凯  张涛 《河南医学研究》2023,(16):2982-2985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与动脉-中心静脉氧含量差的比值(Pcv-aCO2/Ca-cvO2)、外周灌注指数联合血乳酸(Lac)在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5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28 d的预后分为存活组(52例)和死亡组(13例)。回顾性收集两组患者收治重症监护病房当天(T0)及经过复苏治疗6 h(T1)后的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外周灌注指数(PPI)、血乳酸(Lac)及血气分析结果,分析28 d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cv-aCO2/Ca-cvO2、PPI、Lac及三者联合对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患者复苏前MAP、PPI、Lac及Pcv-aCO2/Ca-cvO2均较存活组差(P<0.05),两组患者复苏前H...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下腔静脉变异度(dIVC)与中心静脉压(CVP)对心源性休克中容量反应的敏感性。 方法 选取 2018 年 3 月到2020 年 3 月我院收治的 90 例心源性休克患者,对患者液体复苏前及复苏 72 h 的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CVP、下腔静脉最小直径(IVC mix)、最大直径(IVC max)变化情况及 dIVC 与 CVP 对容量反应的敏感性、特异度进行观察。 结果 相比于复苏 0 h,复苏 72 h 后的 HR、DB、SBP、CVP 明显降低,IVC mix、IVC max 明显提升,差异显著(P<0.05)。 当 dIVC 为 12.5%时敏感性+特异度最大,敏感性为 81.78%;当 CVP 为 5.5 mmHg 时敏感性+特异度最大,敏感性为 72.68%。 结论 与 CVP 比较,dIVC 能够更加有效的对患者的容量反应情况进行反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老年患者麻醉诱导前容量治疗下,下腔静脉(IVC)管径和下腔静脉呼吸衰减指数(IVC-CI)的变化及其与中心静脉压(CVP)的关系,为快速无创麻醉前容量判断和液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30例拟行结直肠癌切除术的患者(结直肠癌组),入手术室后记录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超声下测量IVC管径的最大值(IVCe)和最小值(IVCi),计算IVC-CI,局麻下行中心静脉穿刺测量CVP.然后在30 min内输入4%琥珀酰明胶注射液8ml/kg,分别在液体治疗达4ml/kg和8ml/kg时再次测量并记录HR、SpO2、MAP、IVC管径和IVC-CI及CVP的数值.另选择30例正常健康体检的成人(健康体检组)做基础值对照,测量HR、MAP、IVCe、IVCi和计算IVC-CI.结果 结直肠癌组液体治疗前测得基础HR[(90.3±8.6)次/min]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75.8±9.8)次/min],结直肠癌组液体治疗前MAP[(65.6±7.3) mmHg]、VCe[(t.25±0.12)cm]、IVCi[(0.73±0.21) cm],明显低于健康体检组[MAP(85.7±8.9) mmHg,IVCe(2.05±0.18) cm,IVCi(1.62±0.23)cm],结直肠癌组液体治疗前IVC-CI[(39±8)%]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IVC-CI[(16±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予4%琥珀酰明胶注射液4ml/kg液体治疗后,HR逐渐下降到(82.4±6.5)次/min,MAP增加到(74.5±7.2)mmHg,IVCe增至(1.56±0.21)cm,IVCi增至(1.12±0.34)cm,而IVC-CI明显降低至(29±7)%,CVP由(3.5±1.1)mmHg上升至(5.3±2.1)mmH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4%琥珀酰明胶注射液8 ml/kg液体治疗后,HR下降至(77.2±5.8)次/min,MAP增高至(83.7±8.6) mmHg,IVCe增加至(1.88±0.22)cm,IVCi增加至(1.52±0.27)cm,而IVC-CI降低至(21±5)%,CVP增加至(7.4±2.3)mmH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液体治疗前和液体治疗后,IVCe和IVCi均与CVP呈正相关(治疗前r=0.782,r=0.721,P=0.000;治疗后r=0.825,r=0.796,P=0.000);IVC-CI与CVP呈负相关(治疗前r=-0.732,治疗后r=-0.774,P=0.000).结论 IVC管径和IVC-CI能够指导结直肠癌老年患者麻醉诱导前容量治疗.  相似文献   

5.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3):231-234
目的评价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IK)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2例脓毒性休克并发AK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应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28例)。对2组患者液体复苏6、24 h后的复苏液体量、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时间、日滤过量及治疗7 d后的自主尿量、血肌酐水平及存活率。结果 2组患者液体复苏6 h后的HR、CVP及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24 h后,对照组患者的HR与液体复苏6 h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P和MAP高于液体复苏6 h后(P<0.05);观察组患者的HR低于液体复苏6 h后(P<0.05),MAP高于液体复苏6 h后(P<0.05),CVP与液体复苏6 h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24 h后,观察组患者的HR和CV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液体复苏6 h后的复苏液体量及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24 h后,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液体量、多巴酚丁胺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时间、日滤过量及治疗7 d后血肌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7 d后自主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对照组患者存活28例,存活率为82.4%(28/34);观察组患者存活25例,存活率为89.3%(25/28);治疗7 d后2组患者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P>0.05)。结论脓毒症AKI患者在液体复苏过程中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能够优化液体管理,促进患者肾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直径及其变化率对低血容量患者的容量复苏意义.方法 选取乐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30例低血容量患者进行液体复苏,以中心静脉压(CVP)导向的容量负荷试验为复苏标准,复苏的同时应用床旁超声对下腔静脉进行连续监测.分别记录复苏后的CVP、下腔静脉直径(IVCD)值,并计算出中心静脉压变化值(△CVP)和下腔静脉直径变化率(△IVCD);分别进行CVP与IVCD和△IVCD、△CVP与△IVCD的相关性分析,并计算CVP与IVCD和△IVCD的回归方程、△CVP与△IVCD的回归方程.结果 容量复苏患者的CVP和IVCD值随复苏液体量的增加而增大,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89和0.982,均P<0.05).CVP与IVCD和△IVCD均服从正态分布(P值分别为0.62和0.65);△CVP与△IVCD服从正态分布(P=0.68).CVP与IVCD在统计学上相关(r=0.975,P<0.05),回归方程CVP=5.17×IVCD-1.46;CVP与△IVCD在统计学上相关(r=0.816,P<0.05),回归方程CVP=0.09×△IVCD+ 2.57;△CVP与△IVCD在统计学上相关(r=0.934,P<0.05),回归方程△CVP=0.096×△IVCD-0.085.结论 连续的床旁超声监测下腔静脉所测出的IVCD可以间接地评估患者的血容量状态,而△IVCD可能是一种新的指导低血容量患者液体复苏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脓毒症患者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VI)和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及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 O2)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老年脓毒症患者2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测CVP,留取中心静脉血测Scv O2,测无创动脉血压,计算MAP=舒张压+1/3(收缩压-舒张压),同步采用Masimo Radical 7脉搏血氧仪测量PVI及脉搏氧灌注指数(PI)。结果:PVI与CVP、PVI与Scv O2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622,P<0.01和r=-0.784,P<0.01),PVI与MAP呈轻度负相关(r=-0.299,P<0.05)。结论:PVI在老年脓毒症患者的容量复苏评价中与CVP、Scv O2及MAP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4):24-27
目的 探讨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在脓毒症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在我院进行脓毒症休克治疗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复苏达标测定时的Pcv-aCO_2(6 mmHg)值作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A组(低Pcv-aCO_2组)与B组(高Pcv-aCO_2组),各39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复苏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APACHEⅡ、SOFA评分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复苏前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B组复苏后的HR、Pcv-aCO_2均高于A组(P0.05),而两组复苏后的MAP、CVP及ScvO2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B组复苏后的APACHEⅡ及SOFA评分均高于A组(P0.05);B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均高于A组(P0.05)。结论 对脓毒症休克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将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作为对其液体复苏效果进行有效评估的重要指标,对其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休克指数(MSI)与脓毒症休克病人心功能障碍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脓毒症休克病人139例,收集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心功能指标,计算入院时休克指数(SI)、平均动脉压(MAP)和MSI,根据其1个月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应用Pearson相关模型分析MSI与脓毒症休克病人心功能的相关性,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脓毒血症休克预后的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分析MSI对脓毒症休克病人预后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病人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死亡组,而心率、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死亡组(P<0.01)。生存组病人MAP、心指数(C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高于死亡组(P<0.01),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SI、MSI均低于死亡组(P<0.01)。MSI与脓毒症休克病人的NT-proBNP、LVEDV水平呈正相关(r=0.601、0.598,P<0.01),与CI和LVEF呈负相关(r=-0.683、-0.659,P...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8):101-103+109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指导重症脓毒症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8年4月~2019年12月收治的98例重症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液体复苏治疗期间相关指标监测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以脉搏指示剂持续心排血量法(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患者的血容量指数,观察组在液体复苏期间应用床旁超声对患者的下腔静脉内径进行监测。对比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ystemic 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指标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达标率、液体复苏用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肺水肿发生情况及28 d病死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VP、MAP、ScvO2指标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6 h、12 h后两组患者的CVP、MAP、ScvO2指标水平对比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液体复苏达标率在液体复苏6 h、24 h、36 h的时间节点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液体复苏用量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液体复苏期间肺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8 d病死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脓毒症患者在行早期液体复苏期间采用床旁超声作为参考,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液体复苏的效果,减少复苏时间和液体、药物用量,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 观察脓毒症患者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探讨suPAR?PCT在脓毒症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测定82例脓毒症患者?29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入组当天血浆suPAR?血清PCT水平,记录APACHEⅡ和SOFA评分?观察脓毒症存活组(n = 51)和死亡组(n = 31)入ICU第1?3?5?7天?出科或死亡当天血浆suPAR?血清PCT变化趋势,分析suPAR?PCT?APACHEⅡ和SOFA评分在预测死亡中的价值及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患者入组第1天血浆suPAR水平(13.89 ± 0.65ng/mL)高于 SIRS组(8.22 ± 0.61 ng/mL)和健康对照组(4.65 ± 0.30 ng/mL)(P<0.001)?脓毒症组血清PCT水平(19.18 ± 4.83 ng/mL)高于SIRS组(1.10 ± 0.77 ng/mL)(P < 0.001)?存活组随时间延长血浆suPAR?血清PCT水平呈下降趋势(P < 0.05),而死亡组血浆suPAR和血清PCT值随时间延长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波动,各时间点血浆suPAR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 < 0.05),在第1?3?5天,死亡组与存活组的血清PCT无明显差异(P均 > 0.05),在第7天和出科/死亡当天,死亡组较存活组血清PCT升高(P均 < 0.05)?脓毒症患者第1天血浆suPAR的工作曲线(ROC)下面积为0.765,以血浆suPAR值12.01 ng/mL作为区分存活与死亡截点的灵敏度是87.1%,特异度为72.5%?suPAR联合APACHEⅡ评分区分脓毒症死亡和存活的曲线下面积(AUC)是0.857,高于单个指标suPAR(AUC 0.765)和APACHEⅡ评分(AUC0.83)?血浆suPAR分别与血清PCT(r = 0.326,P < 0.001)?APACHE II评分(r = 0.492,P < 0.001)?SOFA评分(r = 0.386,P < 0.001)呈正相关? 【结论】 动态监测血浆suPAR有助于早期对脓毒症患者进行预后的评估和严重程度的判断,而血清PCT在早期不能用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和严重程度的判断,suPAR联合APACHE II评分可提高预测脓毒症死亡的效能?  相似文献   

12.
张立群  干朝晖  李舟跃  姚宝锋 《浙江医学》2017,39(23):2118-2120,2131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预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ICU进行机械通气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2例,对其进行容量负荷试验,根据补液后心脏每博量(SV)增加值(ΔSV)是否≥15%分为有反应组48例和无反应组44例。通过床旁超声检测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下腔静脉呼吸变异率(ΔIVC)、主动脉峰值流速呼吸变异率(ΔVpeakAO)、肱动脉最大速度变异率(ΔVpeakBA),并进行比较,并通过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预测容量反应性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补液前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C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反应组患者ΔIVC、ΔVpeakAO、ΔVpeakBA均明显高于无反应组(均P<0.05),补液后两组患者HR、MAP与补液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反应组患者CVP较补液前明显升高(P<0.05),ΔIVC、ΔVpeakAO、ΔVpeakBA均较补液前明显降低(均P<0.05),无反应组患者CVP较补液前明显升高(P<0.05),ΔIVC、ΔVpeakAO、ΔVpeakBA与补液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ΔIVC、ΔVpeakAO、ΔVpeakBA以及3者拟合预测AUC分别为0.714、0.808、0.821、0.937,ΔIVC、ΔVpeakAO、ΔVpeakBA间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ΔIVC、ΔVpeakAO、ΔVpeakBAAUC均明显低于三者拟合预测AUC(均P<0.05)。结论应用床旁超声测量的ΔIVC、ΔVpeakAO、ΔVpeakBA能够对ICU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容量反应性预测,可对其液体治疗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技术(PICCO)监测在重症感染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EGDT)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60例重症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PICCO监测技术进行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根据监测指标指导患者液体复苏,记录患者HR、MAP、CVP、CI、SVV、ELWI、ITBI、GEDI液体复苏前后的变化.同时监测复苏前、复苏6h及24h后中心静脉血气分析、乳酸及碱剩余值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结果 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发现MAP、CVP、CI、ITBI、GEDI均增高(P<0.05);SW下降(P<0.05);而ELWI无明显增加(P>0.05).复苏24h乳酸清除率、ScvO2、碱剩余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较复苏前有明显差异(P<0.01).存活组EGDT达标比率远远高于死亡组.结论 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重症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液体复苏的意义。方法:选择感染性休克患者共70例,于早期进行液体复苏治疗62例达到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70%后,根据P(cv-a)CO2的水平分为高P(cv-a)C02组和低P(cv-a)C02组。比较两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II)、心脏指数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液体复苏前心率、MAP、乳酸、APACHEII评分、Scv02、CVP、SOFA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6h后乳酸和心率较前降低,CVP、MAP较前升高;6h后心脏指数、乳酸与0h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监测P(cv-a)C02可能是一个有用的评估组织在液体复苏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左室流出道血流速率时间积分(VTI)联合被动抬腿试验(PLR)对保留自主呼吸的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容量反应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保留自主呼吸的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液体复苏和PLR试验,同时采用外周动脉压心排量(APCO)对扩容及PLR前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进行监测记录,根据患者液体复苏前后心排血指数(CI)分为反应组(增加率≥15%,n=76)和无反应组(CI增加率<15%,n=44)。比较不同时间点2组患者VTI、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输出量(CO)及每搏变异度(SVV)变化。采用Pearson法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C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LR及VTI对保留自主呼吸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反应组患者PLR后和液体复苏后VTI、CVP指标明显升高,SVV明显降低(t/P=9.610/<0.001、6.152/<0.001、9.386/<0.001、7.729/<0.001、6.259/<0.001、12.762/<0.001)。对液体复苏前及PLR前VTI、CVP、SVV与△CI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VTI与△CI呈负相关(r/P=-0.593/<0.001、-0.573/<0.001),SVV与△CI呈正相关(r/P=0.565/0.001、0.459/0.005)。SVV和VT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7和0.879,当SVV的cut-off值为13.5时,预测液体容量反应性的敏感度为89.65%,特异度为84.63%,约登指数为0.743;当VTI的cut-off值为18.6时,预测容量反应性的敏感度为83.34%,特异度为98.69%,约登指数为0.820。结论SVV和VTI的变化可有效地反映保留自主呼吸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容量反应性,指导患者临床液体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5):88-90
目的检测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的浓度水平,探讨其在脓毒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就诊于本院的108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病情轻重将其分为脓毒症组(n=38)、严重脓毒症组(n=41)、脓毒性休克组(n=29),并按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n=91)和死亡组(n=17),分析和比较不同组别之间血清PCT和cTnI浓度水平的变化。结果脓毒症组患者的PCT和cTnI分别为(1.77±0.42)ng/mL和(0.08±0.02)ng/mL,严重脓毒症组分别为(4.09±1.70)ng/mL和(0.28±0.09)ng/mL,脓毒性休克组分别为(6.82±2.23)ng/mL和(0.63±0.22)ng/mL。脓毒症病情越严重,PCT和cTnI浓度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的PCT和cTnI分别为(6.29±1.82)ng/mL和(0.75±0.14)ng/mL,存活组分别为(3.58±0.73)ng/mL和(0.22±0.08)ng/mL,死亡组的PCT及cTnI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血清PCT及CTn I浓度水平测定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细胞外冷诱导RNA结合蛋白(eCIRP)、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预测脓毒症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脓毒症致ARDS患者84例(ARDS组),按照1∶1比例选取单纯脓毒症患者84例(非ARDS组),根据预后将脓毒症致ARDS患者分为死亡亚组(37例)和存活亚组(4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eCIRP、suPAR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脓毒症致ARDS患者死亡的因素及血清eCIRP、suPAR水平预测价值。结果 与非ARDS组比较,ARDS组血清eCIRP、suPAR水平升高(t/P=14.330/<0.001、10.632/<0.001);84例脓毒症致ARDS患者90 d死亡率为44.05%(37/84);死亡亚组患者血清eCIRP、suPAR、脓毒性休克比例、机械通气时间≥3 d比例、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降钙素原、血乳酸均高于存活亚组(χ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值(N/LPR)及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0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程度分为脓毒症组(n=112)和脓毒性休克组(n=88);按照患者28 d预后分为存活组(n=165)与死亡组(n=35);比较各组SOFA评分、28 d病死率、N/LP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分析N/LPR和SOFA评分对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脓毒性休克组患者SOFA评分、28 d病死率、N/LPR、TNF-α、CRP水平高于脓毒症组(P<0.05);死亡组患者SOSA评分、N/LPR高于存活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SOFA评分、N/LPR是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LPR、SOFA评分单独及联合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AUC分别为0.789、0.868和0.918,二者联合使用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更高(P<0.05).结论:N/LPR及SOFA评分与脓毒症患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二者均可作为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指标,联合使用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 EVLWI )的特点及其对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36例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按其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21例和死亡组15例,采用PICCO plus检测仪监测两组患者 EVLWI、全心射血分数( GEF )、系统血管阻力( SVRI )、中心静脉压( CVP)、心指数( CI )、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P )并监测 APACHEⅡ评分及血乳酸。结果死亡组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EVLWI高于存活组(P均<0.05),两组CI、GEF、SVRI、CVP、HR及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描绘EVLWI的ROC曲线发现以EVLWI≥10 ml/kg为界点,预测死亡发生的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90.48%,阳性预测值83.33%,阴性预测值79.17%。结论老年呼吸衰竭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EVLWI明显增高者死亡率高,以EVLWI≥10 ml/kg为界点可作为判断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163例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充分液体复苏(常规)组(84例)、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79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中心静脉压(CVP)≥5cmH2O(1cmH2O=0.098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收缩压在80~90mmHg,平均动脉压(MAP)在50~60mmHg,CVP在2~5cmH2O。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病死率及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650±525)ml,限制组为(1780±31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死亡20例(23.81%),限制组死亡9例(11.39%),常规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限制组(P〈0.05)。且常规组存活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均高于限制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并降低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