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调查了解河北省草原鼢鼠寄生蚤种类、组成及其染疫情况,及时掌握其在鼠间鼠疫流行时的地位和参与程度,为更好地控制鼠间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挖掘法捕获草原鼢鼠,采集其体外寄生蚤进行分类,分离鼠疫菌。结果共发现蚤类3科7属9种;细菌学检验草原鼢鼠111只,蚤细菌培养68组715匹,未分离到鼠疫菌;血清学检验血清88份,未发现鼠疫菌特异抗体。结论凶双蚤为草原鼢鼠的主要寄生蚤,同时携带多种自然染疫的蚤种,有可能参与鼠疫流行。  相似文献   

2.
调查证实,辽宁西部地区褐家鼠寄生蚤共5属5种,其种类构成及优势种有地域性差异。位于西南部的锦州地区以印鼠客蚤占优势,染蚤率与蚤指数高峰在7~9月,最低为1~2月。西北部的阜新、建平县以二齿新蚤为优势种,全年有两个数量高峰,前峰为5月份,后峰为9月份。北部的开原、昌图县则以不等单蚤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龙海市鼠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鼠蚤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龙海市CDC2005-2010年鼠疫监测资料进行分析,采用笼日法测定鼠密度,对鼠进行检蚤,计算鼠构成比、染蚤率、蚤指数.结果 捕获活鼠2 345只,染蚤鼠368只,染蚤率15.7%;检出蚤类1 177只,总蚤指数0.50,鼠密度平均7.7%.结论 龙海市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印鼠客蚤为鼠类的主要寄生蚤,媒介总蚤指数以4月最高(0.74).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浙江省历史鼠疫疫区的蚤类种群、分布及其寄生关系。方法在曾发生过鼠疫流行的地区设立监测点,对检获的鼠体蚤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对19种共61859只鼠形动物进行检蚤,在其中13种鼠形动物体表中检获蚤类21059匹,总染蚤率为12.38%,总蚤指数为0.340,印鼠客蚤指数为0.032。经对21054匹蚤鉴定隶属于4科9属10种(亚种);其中缓慢细蚤占54.41%,不等单蚤占20.89%,印鼠客蚤占9.50%。缓慢细蚤的寄生宿主有13种,不等单蚤和印鼠客蚤分别有10种和6种;但这3种蚤的主要寄生宿主均为褐家鼠和黄胸鼠,在这2种主要寄生宿主体表检获的印鼠客蚤、缓慢细蚤、不等单蚤分别占所有宿主寄生蚤的95.60%、92.79%和82.31%。结论浙江省的主要鼠体蚤为缓慢细蚤、不等单蚤和印鼠客蚤,这3种蚤的主要寄生宿主是褐家鼠和黄胸鼠,但具有多重性;上述3种主要寄生蚤在浙江省分布范围广,且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作为家鼠鼠疫疫源地主要传播媒介的印鼠客蚤,不仅存在于家栖鼠类,也存在于野栖鼠类的黄毛鼠和黑线姬鼠中。提示应对主要传播媒介的印鼠客蚤等进行严密的监视,及时掌握其分布和动态变化,为预防和控制鼠疫的发生与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大连海港口岸鼠体携带蚤类情况,为防治鼠疫、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等蚤传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捕鼠笼捕捉活鼠,将捕到的活鼠用药物杀死后,拣集鼠体上的蚤类并进行分类、鉴定,计算蚤指数、染蚤率。〔结果〕共捕获鼠类490只,其中褐家鼠274只,小家鼠216只;染蚤鼠117只,均为褐家鼠,总染蚤率为42.7%;共拣集蚤类623匹,分为5种。优势种为具带病蚤,占蚤类种群构成的46.39%;其次为印鼠客蚤,占25.36%;不同的季节,各种蚤类的蚤指数不同,以4月份具带病蚤蚤指数最高,为4.35。〔结论〕在进行蚤类调查时,应同时进行蚤指数和鼠体染蚤率的调查,2者互有对照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大榭口岸鼠体染蚤、革螨及蜱的种类组成.方法 笼日法捕鼠,采集鼠体外寄生虫.结果 在大榭口岸捕鼠130只,采获鼠体外寄生蚤2匹、革螨463只及蜱36只,计3科6属9种,其中革螨1科3属6种,蜱1科1属1种,蚤1科2属2种.不同鼠体外的寄生虫,主要种群有所不同.结论本次调查为开展大榭口岸鼠及体外寄生虫的防治和种类组成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鼠类及其体表蚤类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类及其体表蚤类的种群构成及分布.方法笼夜法.在广州市12个区(县)中,每区(县)设多个捕鼠点,捕获鼠经鉴定后采集其体表蚤类,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2 987只,总密度为14.31%.啮齿目动物2 792只,分1科3属8种,其中褐家鼠占67.46%,黄胸鼠占14.30%;食虫目动物195只,为臭鼩鼱1科1属1种.捡获蚤501匹,鼠染蚤率为14.25%,总蚤指数为0.65.鼠体表蚤类经鉴定分3属3种,印鼠客蚤占98.60%.结论广州市主要鼠种是褐家鼠,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人间及鼠间鼠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掌握三峡重庆库区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种类及密度状况,为预防控制鼠、蚤传播的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开展鼠形动物密度监测和种类调查;采用鼠笼法捕活鼠麻醉后梳检体表寄生蚤查染蚤情况.结果 2009-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平均鼠密度为1.58%,其中室内鼠密度为1.56%,室外为1.60%;捕获鼠形动物2315只,隶属于2目2科11种,四川短尾鼩、小家鼠和褐家鼠为优势种类,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8.75% 、25.14%和19.27%.鼠体平均染蚤率为6.74%;总蚤指数为0.29;共检获鼠蚤5种,分别为缓慢细蚤(占79.16%)、印鼠客蚤(占1.08%)、不等单蚤(占2.54%)、偏远古蚤(占8.90%)和猫栉首蚤(占8.32%).结论 三峡重庆库区存在鼠疫、钩端螺旋体病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重要储存宿主鼠种及鼠疫重要传播媒介印鼠客蚤;鼠形动物结构较为丰富,但鼠密度、鼠体染蚤率和染蚤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拱北口岸鼠体外寄生蚤种属、季节消长的调查结果。全年共捕活鼠6种126只,染蚤鼠67只,染蚤率53.2%,共检获蚤259只,总蚤指数2.06,经鉴定为3属4种蚤,其中以印鼠客蚤为优势种,占90%。全年中以春夏4、5月和秋季8、9月为高峰。啮齿目黄胸鼠与食虫目臭鼩鼱是多种蚤的寄主。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兴宁市鼠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寄生蚤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广东省兴宁市鼠形动物群落结构及寄生蚤的种类.方法2004年4~5月,在不同生境采用鼠笼等工具捕捉鼠形动物,研究其种群结构及所携带的体表寄生蚤种类.结果捕获鼠形动物2目2科9种共1 062只.其中野外生境共捕获鼠形动物2目7种,以板齿鼠、臭鼩鼱、黄毛鼠为常见种,分别占45.71%、25.71%和18.57%.室内生境共捕获2目4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55.14%,黄胸鼠次之,占41.03%.共捡获蚤类6种,家鼠体蚤以缓慢细蚤和印鼠客蚤为主,野鼠以不同新蚤福建亚种为主.结论野外生境啮齿动物种群丰富,室内生境较单一.但室内生境啮齿动物染蚤率和蚤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俄西部边境(中国内蒙古满洲里—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地区鼠类及其携带蚤类情况,为进一步掌握鼠疫宿主动物和媒介的演变规律提供数据。方法 2008—2012年,每年8、9月对满洲里和后贝加尔斯克地区采用夹日法和夹夜法捕鼠,对捕获的各种鼠类进行疏蚤,对鼠类及其携带的蚤分类鉴定,并进行病原检测。结果中方满洲里地区捕获鼠类249只,经鉴定隶属于2目6科8属8种,蚤类3科8属13种。优势鼠种为达乌尔黄鼠,优势蚤类为方形黄鼠蚤、光亮额蚤。达乌尔黄鼠的染蚤率(98.46%)及染蚤指数(12.66)最高,其次是五趾跳鼠(12.50、90.00%)。俄方后贝加尔斯克地区捕获鼠类324只,经鉴定隶属于2目6科8属9种,蚤类3科11属13种。优势鼠种为达乌尔黄鼠。优势蚤类为方形黄鼠蚤、光亮额蚤。达乌尔黄鼠的染蚤指数最高(5.86),其次是黑线仓鼠(2.05)。五趾跳鼠的染蚤率最高(100%),其次是达乌尔黄鼠(71.43%)。结论中俄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地区鼠类及携带蚤类构成不同,鼠类染蚤指数及染蚤率均有所不同,中俄双方鼠类中存在汉坦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东阳市鼠疫历史疫区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变迁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笼夜法。对捕获的鼠类及捡获的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染蚤率和蚤指数;采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检测鼠疫F1抗体;“四步”检验法进行鼠疫病原学活体培养。结果捕获鼠类动物1269只,隶属1目2科6属10种。褐家鼠(67.57%)为室内优势种,黑腹绒鼠(71.72%)为野外优势种,室内外鼠密度分别为1.42%和2.42%。在1197只鼠类动物中发现染蚤鼠10只,捡获蚤17匹,鼠体染蚤率0.84%,总蚤指数0.01。采集鼠血清1216份,经IHA检测均呈阴性,病原学活体培养1007份,未发现鼠疫菌。结论褐家鼠和黑腹绒鼠仍是东阳市室内外的主要鼠种,不等单蚤为主要蚤种,染蚤率和总蚤指数低于鼠疫控制标准警戒线,鼠疫F1抗体和病原学检测均呈阴性,目前未发现有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分析2003-2012年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内蚤类的监测结果,为分析该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特点及有效地开展鼠疫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方法 在内蒙古24个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内以旗(县)为单位开展监测,按不同生境分层进行抽样,将捕获的各种鼠类体外寄生蚤全部在低倍镜下进行不透明标本分类鉴定,用探蚤棒对长爪沙鼠洞干进行蚤类采集和鉴定,挖掘代表性的鼠巢收集蚤类;对获取的蚤类,按照《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GB 16883-1997和GB 16883-1997附录B),采用鼠疫细菌学培养方法进行检验.应用Excel2003软件分别对蚤种类、数量及其感染鼠疫情况按不同年代进行统计,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12年在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共获蚤类3总科5科14属37种(亚种)82 410匹,各年度获蚤种类波动在26~32种之间,各年度蚤数量波动在6375~9891匹之间,平均每年捕获8241匹.共从14种(亚种)930匹蚤类中检出鼠疫菌;各年度从蚤类中检出鼠疫菌的种类波动在0~9种之间;各年度检出鼠疫菌的蚤数量波动在0~278匹之间,平均每年为93匹.在该疫源地首次发现短距狭蚤.结论 由于近年来该疫源地区生态环境受到自然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该地区寄生蚤种类、数量及染疫情况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作为传播鼠疫的媒介蚤类,今后应进一步对其加强监测和开展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蚤类区系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的蚤类种群区系分布。方法结合鼠疫疫源地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对捕获的小型兽类进行体外捡蚤,采集蚤类标本并分类鉴定。结果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共发现蚤类104种(含亚种),隶属于6科33属,以角叶蚤科、细蚤科、栉眼蚤科种类居多,分别占33.65%(35/104)、27.88%(29/104)和24.04%(25/104)。羌塘高原亚区发现蚤类5科16属34种,青海藏南亚区蚤类6科33属100种,其中三江源地区特有蚤类28种。结论进一步开展蚤类生物学调查,加强媒介生物控制研究,为鼠疫防治提供理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和了解隆林县家鼠鼠疫疫源地蚤类的组成及分布特征,为鼠疫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笼捕法捕获的鼠类进行鼠体蚤的采集,计算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用粘蚤纸法捕获室内地面游离蚤,计算地面游离蚤指数。结果共捕获蚤类3科5属6种共2839匹,其中,印鼠客蚤为优势蚤种。鼠体平均染蚤率为27.12%,平均蚤指数为0.98,印鼠客蚤指数为0.78,地面游离蚤指数为0.046。此外,鼠体染蚤指数和地面游离蚤指数的月际变化均呈双峰型格局;而年际变化无明显规律。结论印鼠客蚤、人蚤和不等单蚤是隆林县鼠疫控制中的主要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青海省三江源唐古拉地区蚤、蜱、虱种类分布及自然染疫状况。方法结合对该地区鼠疫疫源地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对捕获的小型兽类进行体外寄生虫采集,对蚤、蜱、虱标本分类鉴定,将部分标本送实验室做鼠疫细菌学培养。结果发现该地区蚤、蜱、虱有40种(或亚种),隶属3目8科20属,其中蚤类5科17属36种,蜱类1科1属1种,吸虱2科2属3种(这些标本均保存在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13种喜马拉雅旱獭寄生蚤中自然感染鼠疫的蚤类有3种,即谢氏山蚤、斧形盖蚤、原双蚤指名亚种,亦从喜马拉雅旱獭体外寄生吸虱——古北拟颚虱中分离到鼠疫菌。结论加大该地区媒介昆虫生物学控制研究,为今后鼠疫防治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滇南山地小区小兽及其体表蚤类群落结构。方法于1997、1998、2001、2004年对滇南山地8个县(市)的现场抽样调查,用群落生态学中的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J')及生态优势度指数(C’)等方法进行测定。结果共捕获小兽3184只,隶属于4目5科13属21种。黄胸鼠、卡氏小鼠、锡金小鼠、褐家鼠、大臭鼩、斯氏家鼠及针毛鼠为优势小兽;从小兽体表共采集蚤类1767匹,隶属于5科13属15种,印鼠客蚤、伍氏病蚤及缓慢细蚤为优势蚤种。结论滇南山地的蚤类分布较少,生物多样性相对于其他区域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饲养秃病蚤田鼠亚种,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为蚤类的防制提供资料.方法 在恒温恒湿条件下,采用成幼分养的方法饲养观察.结果 温度在(20.5±1)℃和(22.5±1)℃,相对湿度为(35±3)%时蚤的生长发育终止在1龄幼虫,而在(95±3)%条件下,(20.5±1)℃时生长发育终止在3龄幼虫期,(22.5±1)℃条件下可以完成从卵至成虫的发育,但存活率非常低,仅为8.75%.新羽化蚤饥饿状态下(22.5±1)℃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1.68 d,短于(20.5±1)℃的15.07 d.该蚤较适温度为(22.5±1)℃,最适湿度为(75±3)%.结论 秃病蚤田鼠亚种的生长发育周期短、成蚤寿命长、繁殖力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