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利  朱海杭  徐永居 《胃肠病学》2007,12(12):756-757
背景:血清总胆汁酸(TBA)以及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CU1)、Ⅳ型胶原(C-Ⅳ)、层黏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水平可判断肝硬化程度,但国内外研究关于肝纤维化指标与Child-Pugh分级关系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清TBA含量以及PCⅢ、C-Ⅳ、LN、HA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将42例肝硬化患者分为A、B、C三级,酶法测定血清TBA含量,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空腹血清PCⅢ、C.IV、LN、HA水平。结果:血清TBA含量随Child.Pugh分级增高而升高,不同分级间有显著差异(P〈0.01)。肝功能C级患者血清PCU1水平显著高于A级患者(P〈0.05),各级肝功能患者间血清C-Ⅳ水平均无显著差异,肝功能C级患者血清LN水平显著高于A级和B级患者(P〈0.01,P〈0.05),肝功能B级和C级患者血清HA水平均显著高于A级患者(P〈0.01)。结论:血清TBA含量能灵敏地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对指导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联合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PCU1、LN、HA对指导肝功能的分级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蝎仙口服液治疗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蝎仙口服液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蝎仙口服液口服,对照组30例则予安慰剂生理盐水口服,两组均常规使用肝太乐、肌苷、VitC、VitBco片口服;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Ⅳ-C)水平,观察主要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指标及肝脏B超声像图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HA、LN和Ⅳ-C的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在脾脏回缩、ALT、Alb、GGT及HA、LN和Ⅳ-C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蝎仙口服液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患者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传统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观察苦参素联合复方丹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予苦参素联合复方丹参片治疗,对照组30例,予水飞蓟素片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和层黏蛋白(LN)以及TNF-α、瘦素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试验组血清HA、Ⅳ-C和LN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尤以HA、Ⅳ-C下降显著(P〈0.01),且TNF-α和瘦素水平亦有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TNF-α和瘦素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和TNF-α、瘦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苦参素联合复方丹参具有明显的抗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的作用,且用药安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NF-α和瘦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_1水平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ELISA、R IA法对慢性乙型肝炎(CHB)、乙肝肝硬化(LC)共73例患者血清中TGF-β1、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层粘连蛋白(LN)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其中42例CHB患者行肝穿刺病理活检,观察不同肝纤维化分期患者以上指标的变化。结果 CHB患者血清中TGF-β1、HA、PCⅢ、LN水平随病情发展逐渐增高(P均〈0.05);TGF-β1与HA、PCⅢ水平均呈正相关(r=0.457、0.363,P均〈0.05)。肝纤维化分期S1~2、S3~4期血清中TGF-β1、HA水平明显高于S0期(P均〈0.05),且S3~4期明显高于S1~2期(P〈0.05)。结论血清TGF-β1水平与肝纤维化有密切相关性,血清HA及PCⅢ是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与肝硬化病变程度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 测定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结果 随着临床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逐渐增高,胆碱酯酶则逐渐降低。肝硬化患者CHE与PCⅢ、IC-C、LN及HA呈负相关(P〈0.001),CHE与LN之间的相关性随着肝硬化病情加重而更加明显(P〈0.001)。结论 肝硬化时血清胆碱酯酶与肝纤维化有一定相关性。联合检测PCⅢ、Ⅳ-C、LN、HA及胆碱酯酶对估测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估计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的变化、二者的相关性及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鲎试验、双抗体夹心ELISA法、RIA分别检测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内毒素、PDGF、HA、LN、PⅢNP和CⅣ的水平,并分析其意义,对照组为40例健康人。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内毒素、PDGF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内毒素与PDGF及二者与肝纤维化指标的水平正相关(P〈0.01)。结论内毒素可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DGF的分泌,二者均可能促进其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徐成  李群  李喜栋 《山东医药》2009,49(9):73-74
目的研究血清内皮素-1(ET-1)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观察组)和20例慢性肝炎患者(对照组),检测两组ET-1水平,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受试者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分析ET-1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ET-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Child分级增加而增高;ET-1分别与HA、LN、PⅢP和ⅣC呈明显正相关;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血清ET-1水平明显高于无静脉曲张者(P〈0.01),ET-1与门静脉血流量和脾静脉血流量明显相关(r=0.721,0.774;P均〈0.05)。结论ET-1在肝硬化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血清ET-1检测可反映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程度;ET-1拮抗剂可能是肝硬化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23例NAFLD患者及56例对照组的血清甲状腺激素(TT3、TT4、TSH)及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ⅢNP)、Ⅳ型胶原(CⅣ)等反映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结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组血清TT3浓度低于对照组及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SFL)组(P〈0.05);三组间血清TT4、TSH浓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NASFL组患者血清HA、PⅢNP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CⅣ、LN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NASH组血清HA、PⅢNP、CⅣ、LN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及NASFL组(P〈0.05);中、重脂肪肝组TT3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HA、PⅢNP、CⅣ、LN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脂肪肝组TT3、HA、PⅢNP、CⅣ、LN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NASFL患者血清TT3水平与HA、PⅢNP呈负相关(P〈0.05);NASH组患者血清TT3水平与HA、PⅢNP、CⅣ、LN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NAFLD患者存在血清TT3水平降低,且下降程度与临床分型、超声分度及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一致,检测NAFLD患者血清TT3浓度变化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免疫功能指标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组织活检,并分析其免疫功能指标与肝组织炎症和肝纤维化程度、肝功能指标与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关系。结果: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IL)2和IgM水平在不同肝组织学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患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干扰素(IFN)γ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无明显相关(P>0.05),S0期显著低于其他各期(P<0.05),但S1-S4期间无显著差异(P>0.05)。外周血NK细胞活性随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加重逐渐降低(P<0.05),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IgA水平随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在肝纤维化程度各分期间尽管有差异,但无显著性(P>0.05)。IgG水平随肝组织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加重有升高趋势,分别在G4(P<0.01)和S4(P<0.05)。期最高。相关分析表明NK细胞、IgA和IgG与肝功能指标和血清纤维化指标有有一定相关性(P<0.05)。其他免疫功能指标与肝功能和血清化指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外周血NK细胞活性、IgA和IgG水平对辅助诊断肝纤维化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73例肝穿刺确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同时进行血清HA、Ⅳ—C、PⅢP、LN的检测。以肝活检组织纤维化病理分期为金标准对以上血清学指标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HA、Ⅳ—C、PⅢP、LN与纤维化分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02(P〈0.01)、0.663(P〈0.01)、0.346(P〈0.05)、0.056(P〉0.05)。除LN外,其余指标血清水平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逐渐上升,其中HA、Ⅳ—C、PⅢPS3、S4期血清水平与S1期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S4期作为早期肝硬化诊断标准时,通过ROC曲线分析HA、Ⅳ—C、PⅢP、LN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5、0.909、0.732、0.425。敏感度Ⅳ—C〉PⅢP〉HA〉LN;特异度HA〉Ⅳ—C〉PⅢP〉LN。结论可以认为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对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肝病患者血清中TIMP-1与HA、PC Ⅲ、CⅣ、LN水平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肝病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与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和层粘连蛋白(LN)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425例肝病患者和11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测定血清TIMP-1,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A、PCⅢ、CⅣ和LN和全自动酶法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 与健康正常人对照比较,肝病患者五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除慢性肝炎轻度组CⅣ含量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唯有TIMP-1血清含量水平从急性肝炎至肝硬化依次进行性升高,慢性肝炎轻度组与急性肝炎组相比,t=2.603,P〈0.01。血清TIMP-1与HA、PCⅢ、CⅣ和LN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TBA、ALT呈正相关(P〈0.05),并随肝脏病损纤维化程度加重而检出阳性率逐渐增高(P〈0.005)。结论 五项指标均可不同程度的反映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其中以血清TIMP-1更为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双甲五灵胶囊治疗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患者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变化及其抗纤维化效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26例慢性肝炎中、重度及早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重点观察治疗6个月前后血清TIMP-1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TBil、ALT、TBA、Alb)、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C-Ⅳ、LN),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好转(P〈0.01),TIMP-1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双甲五灵胶囊对慢性肝炎和肝纤维化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慢性肝病患者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纤维化分期的量化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18例肝病患者血清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Ⅳ型胶原蛋白(CⅣ)的水平,并与患者的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作对比。通过SPSS11.0软件包分析LN、HA、PCⅢ、CⅣ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的量化关系。结果LN、HA、PCⅢ、CⅣ与肝组织学炎症分级有相关性(r分别为0.394.0.449、0.443、0.35l,P值均〈0.01);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也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456、0.564、0.476、0.42l,P值均〈0.01)。LN.HA、PCⅢ、CⅣ对S2以上肝纤维化诊断界值分别为110、110、100、70ng/ml,其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0%、79%、79%、74%,特异度分别为68%,72%、64%、73%。对S4(早期肝硬化)的诊断界值分别为130、140、120.70ng/ml,其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9%、93%,79%,86%,特异度分别为66%、82%.72%、6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在这些患者中判断有无肝硬化存在,HA比其它指标更有价值;HA测定值大于l90ng/ml时,其诊断早期肝硬化的准确度为93%。结论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LN、PCⅢ、CⅣ水平与肝纤维化分期有一定量化关系,其中HA诊断早期肝硬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激活素A(ACTA)与慢性肝脏疾病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28例慢性肝炎(CHB)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sICAM-1、ACTA含量,同时测定其肝功能相关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慢性肝病患者血清sICAM-1、ACT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或P〈0.01)。与TBil、AST、GLB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P〈0.05或P〈0.01)。血清sICAM-1、ACTA与透明质酸(HA)呈显著正相关(P〈0.05),SICAM-1与ACTA也呈显著正相关(P〈0.05)。sICAM-1、ACTA与HA水平呈正相关,提示sICAM-1、ACTA可做为反映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以及肝损伤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强肝软坚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8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口服强肝软坚丸。对照组患者口服大黄座虫丸,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同时查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TIMP-1、PⅢP、CⅣ)、肝功能并做肝脏彩超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后在疗效、症状积分、总积分、AST和GGT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A、TIMP-1下降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两组患者在肝门静脉和脾厚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强肝软坚丸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疗效较对照组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28例慢性乙型肝炎、25例肝硬化及10例健康对照者PBMC中TLR4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p(TGF-β);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蛋白(PCIH)及Ⅳ型胶原(CIV)的水平。结果各实验组TLR4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与患者血清TGF-β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值=0.875,P〈0.01),与HA、LN、PCIn、CIV表达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7、0.525、0.556、0.682)。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的表达增高可能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黄芪联合丹参预防肺结核肺纤维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ECM)在肺结核病中的变化及丹参、黄芪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将106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分为A组55例和B组51例,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A组加用丹参、黄芪,同时选择50例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后均进行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胶原肽(PⅢP)及Ⅳ型胶原(C-Ⅳ)测定,比较2组病例血清纤维化指标下降率、痰菌阴转率及肺部病灶的吸收情况等。结果106例肺结核患者治疗前HA、LN及C-Ⅳ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组(P〈0.05),治疗后A组HA、LN及C-Ⅳ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早期痰菌阴转率、肺部病灶显著吸收率、肺功能好转及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均高于B组(P〈0.05或P〈0.01)。结论ECM在肺结核病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黄芪、丹参有预防和逆转肺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因子(TIMP-2)和肝纤维化指标(HA、LN、ⅣC)及其相关性。方法 检测36例慢性乙肝、36例乙肝后肝硬化和20例对照组的血清MMP-2及TIMP-2,同时检测上述肝病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分析MMP-2、TIMP-2和肝纤维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慢性乙肝重度、肝硬化A级、B级、C级患者血清MMP-2、TIMP-2分别较对照组、慢性乙肝轻度、中度明显升高(P〈0.001);而慢性乙肝轻度、中度患者MMP-2、TIMP-2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乙肝轻、中度之间MMP-2、TIMP-2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MMP-2、TIMP-2水平分别与HA、LN、ⅣC有良好相关性;MMP-2与后三者的r值分别为0.928、0.909和0.826;TIMP-2与后三者的r值分别为0.688、0.556和0.644,P值均〈0.001。结论 TIMP-2、MMP-2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并且分别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HA、LN、ⅣC)有良好的相关性。MMP-2和TIMP-2可作为评价纤维化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及乌司他丁干预时B淋巴细胞、IgG、IgM、IgA的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F组),SAP组及药物治疗组(W组)。SAP组及W组大鼠经胰管注入5%牛磺胆酸钠0.11ml/100g,制备SAP大鼠模型,W组大鼠开腹后轻轻翻动胰腺后关腹。然后W组经颈静脉给予乌司他丁1000U/100g,F组及SAP组颈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ml/100g。检测术后1、2、6、12.24h血B淋巴细胞百分比率及血清IgG、IgM、IgA含量及乌司他丁干预时的变化。结果SAP时B淋巴细胞百分比率、IgG、IgM、IgA含量明显降低(P〈0.01);乌司他丁6h治疗组的B淋巴细胞百分比率及IgG、IgM、IgA含量均分别明显升高(P〈0.01或P〈0.05)。结论SAP时大鼠体液免疫功能减退,乌司他丁可明显提高SAP大鼠体液免疫力。  相似文献   

20.
郑萍  樊华  宛新建 《胃肠病学》2007,12(10):623-625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具有慢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肠壁组织反复损伤和修复可致局部纤维化和瘢痕形成。目的:观察IBD患者常用血清纤维化指标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C-Ⅳ)、透明质酸(HA)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mNP)的变化,评价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结肠镜和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的48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50例克罗恩病(CD)患者和50例对照者,以放射免疫测定检测血清LN、C-1V、HA和PmNP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C和CD患者血清LN水平显著增高,C-Ⅳ和PⅢNP水平显著降低(P〈0.05),UC和CD两组间则无明显差异;三组间血清HA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血清hs-CRP水平可反映IBD疾病活动度,活动期患者hs-CRP水平均高于200mg/L。IBD患者的LN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UC:r=0.33,CD:r=0.53,P〈0.05),C-Ⅳ和PmNP水平与hs-CRP无明显关联。LN水平与CD病变部位无明显关联。结论:IBD患者血清LN水平增高,C-Ⅳ和PmNP水平降低.可能成为肠壁组织炎症和修复的间接标志物:血清LN水平可间接反映IBD疾病活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