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井庆彦  王建斌 《河南中医》2019,39(6):954-958
辛开苦降法应用于治疗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升降失常等病证,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辛开苦降法的病理特点及特殊的配伍内涵决定其适应证多为食管、脾胃、肠道等方面的疾病,研究发现,辛开苦降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缺乏多中心、盲法、大样本研究,临床中还需结合中医学理论,进一步探索辛开苦降法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拓宽辛开苦降法的使用范围,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轻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2.
该文总结孔文霞主任医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孔文霞主任医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侯特点为寒热错杂、本虚标实,病机表现为脾胃升降失调,兼有气郁、湿热、正虚等证,临床以辛开苦降法治疗,调畅气机,升清降浊,运脾和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浅析辛开苦降法治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勤  刘少晶 《河南中医》2008,28(11):15-17
着重分析脾胃升降功能失司而致痞证的发生及痞证的临床分型,阐明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的机制.辛开苦降法,不仅苦辛并用调和其升降,而且寒热同用和其阴阳,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苦辛之品各走其道,各奏其功,恰好针对痞证的病理机制而治,也正是本法治疗痞证的绝妙之处.  相似文献   

4.
栾奕博  张伟  董彦君 《新中医》2019,51(10):31-36
辛开苦降法属中医八法之"和法""消法",指以脾胃升降理论和中药药性药味学说为基础,将辛味与苦味药物同组一方的中医治疗法则。中医治法与中医基础理论、临证实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辛开苦降法立法源于理,理法方药相结合,起到调和寒热、调畅气机和调理虚实的作用。笔者从历史渊源、立法之理、配伍特点、临床运用和现代应用等方面讨论辛开苦降法,进一步为医者了解并在临床上运用此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陕西中医》2015,(12):1639-1641
目的:总结成冬生主任医师临床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痞证在慢性肝胆疾病方面的经验。方法:收集成冬生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痞证在慢性肝胆疾病方面的临床病例,总结其临床经验,举典型医案。结论:慢性肝胆疾病痞证病机特点是肝脾二脏互为影响,肝郁气滞,湿热内阻,脾胃虚弱,气虚及阳,阳虚寒湿内生,寒热错杂,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治疗采用辛开苦降法以和胃降逆,消痞散结,具体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基础上,依据其寒热、虚实及涉及脏腑的不同,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6.
总结谢军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谢教授认为慢性胃炎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主要病机为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同时有正虚、瘀滞、痰浊、毒郁等兼证,治疗以辛开苦降法为根本大法,根据兼证佐以扶正、化瘀、消痰、解毒之法,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蔡光斗 《光明中医》1997,12(6):29-30
蔡友敬应用辛开苦降法举隅蔡光斗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362000)关键词辛开苦降/蔡友敬/临床应用辛开苦降法是辛开法和苦降法的配合,是用苦寒药与辛温药配合使用治疗寒热错杂,胃逆不降所致痞满吐利症的一种方法。苦寒药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坚阴止利,并有健...  相似文献   

8.
<正>辛开苦降法又称"苦辛通降"、"寒温并用"法,是基于药物的四气五味,将辛温与苦寒药性截然相反的药物相合配伍,用以宣通降泄、调畅气机、平调寒热、燮理阴阳,常用于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痰淤湿热交阻之证。周天寒主任中医师是全国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中医药师承指导老师,擅长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疾病,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呕吐病为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所至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症,分虚实二证。实证呕吐根本病机为多种原因引起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逆乱,辛开苦降法为调整脾胃气机,恢复中焦升降的有效方法。临床治疗实证呕吐之组方用药,以辛开苦降为法,常能取得良好的疗效。本文论述辛开苦降法在治疗实证呕吐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辛开苦降法之源流、辛开苦降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之机理、辛开苦降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寒热温清并用,并以辛散之、苦以泄之辛开苦降法对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焕萍  李守朝 《陕西中医》2006,27(9):1102-1103
目的探讨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方法参阅历代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体会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有六各方面1.胃痛、痞满一升一降,斡旋气机;2.呕吐、痰饮和降胃气,温化痰饮;3.泄泻、痢疾温清并用,化湿泻热;4.腹痛、积聚升降出入通上达下;5.头痛、眩晕升清降浊清利头目;6.虚劳、痿证重视后天独取阳明。辛开苦降法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并成了中医中药治疗脾胃病的大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辛开苦降法是指辛以开结,苦以降泄,原治疗湿热中阻或伤寒误下寒热互结或痰热互结而致的脾胃升降失司,以呕利,心下痞闷为主的病症。我在临床中用本法治疗内科病中的急慢性胃肠病,包括五更泄等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论辛开苦降是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重要法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着重分析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出现脾胃受损、湿热内蕴、升降失职的病因病机 ,阐明应用辛开苦降的指征和临床效应 ,探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辛开苦降法的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14.
张勇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1):103-103,116
辛开苦降法始见于《内经》,在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得以广泛应用,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文中笔者在临证当中,应用辛开苦降治法,辨证治疗多种因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疑难杂病,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辛开苦降法是我国历代医学世家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医中药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引起了中医药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从斡旋气机、和降胃气、化湿泻热、通达上下、升清降浊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对辛开苦降法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侠福  朱婉华 《新中医》2016,48(10):193-194
辛开苦降法治疗不寐,主要抓住气机升降失常,寒热互结,"失眠不寐"为病之标,关键在于"气机失调"。所以寒热并用以苦降辛开,调中和胃,气机失调以除,升降正常,则不寐自愈。  相似文献   

17.
正文:徐云生主任医师,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从医三十余年。徐主任熟读中医经典,并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脾胃病的证治研究和临床运用有着独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其认为,中焦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亦是多种疾病的病因及病机所在,中焦脾胃气机郁滞是临床内伤脾胃病的根本原因,病变基础则从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开始,因此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最为重要,辛开苦降法是临床治疗内伤脾胃病的主要方法[1]。在临床治疗中擅用辛开苦降法调理脾胃气机升降,并兼顾岭南湿热广泛致病特点,重视通降祛湿运脾,遣方用药立枳实消痞丸辛开苦降之意,效枳实导滞丸通降祛湿之法,每获良效,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辛开苦降法为中医临床常用治法。本文通过探析辛开苦降法的源流和内涵,总结辛开苦降法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辛开苦降法以苦辛之药配伍应用,具有燮理阴阳、平调寒热、调运气机、清利湿热、清化瘀热之功。慢性肾小球肾炎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病机特点,以机体阴阳失衡、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以气机不调与湿热、瘀血阻滞为标。辛开苦降法可调补肺脾肾三脏之虚平燮阴阳,又可调运气机以清湿热、化瘀热,颇合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机特点。辛开苦降法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最后附典型病案1则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燕东  孟淼 《吉林中医药》2011,(9):828-829
脾胃病常常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相兼、升降失常的病机特点,而辛开苦降法一法中寄开于泄,寓通于降,平衡阴阳,调理气机,恰好针对脾胃病的病机特点而治,故堪称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治则之一。  相似文献   

20.
辛开苦降法源于<伤寒论>,属"八法"中的"和"法.该法以苦味药和辛味药为主,后世扩展了其应用范围,常用于治疗因虚实兼挟、寒热错杂、湿热蕴结、寒湿阻滞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出现的多种病变,如胃脘痞满、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肠鸣泄泻及口腔溃烂等.笔者现将导师吴立文教授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