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金伟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7):764-765
随着影像设备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 ,医学影像数字化已成为共识 ,然而非数字化医学设备 ,如 2 0世纪 90年代初的 CT机 ,由于只有视频接口或只是胶片输出 ,如何使这部分设备也能进入 PACS网络 ,我们对此进行了探索。1 材料与方法1.1 系统环境1.1.1 硬件配置 使用 PICKER IQ全身 CT机 ,2台联想奔月 4 0 0 0 PC机 ,P 1G,12 8M内存 ,30 G硬盘 ,HP刻录机 ,4 0速光驱 ,网卡 (3COM3C5 0 9) ,其中一台配有自制视频采集卡和 17英寸显示器 ,作为图像采集终端 ,另一台配有 SONYG4 0 0 19英寸纯平彩显 ,作为图像浏览和诊断终端。1.1.2 …  相似文献   

2.
目的 实现基于VerasonicsTM Vantage128开放式超声平台的触发采集式三维超声成像系统,验证该系统的三维超声成像可行性。方法 触发采集式三维超声成像系统由探头运动控制、图像采集存储以及三维重建显示三部分组成。为提升图像采集的精度,该系统通过采集脉冲控制超声平台外部触发,配合探头机械扫描,完成图像采集;并采用基于体素的三维重建方法进行图像重建与显示;最后,自编超声平台的用户控制界面,直接调控系统各部分功能,并进行标准体模扫描测试以及人体颈动脉扫描,进而评估体模与颈动脉的三维重建效果。结果 本研究构建了触发采集式三维超声成像系统,标准体模扫描测试及颈动脉三维成像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的各部分具备应有功能,可通过自编用户控制界面控制系统软件,对待测物体进行扫描、图像采集和重建显示,得到完整清晰的三维视图和三方向切面图。结论 本文所设计和实现的三维超声成像系统能够实现对体模与生物组织的三维超声成像,为后续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小儿指纹图像数字化采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小儿指纹诊法规范化采集环境和客观识别方法,实现小儿指纹图像的客观化、数字化采集。方法:依据中医儿科诊断的传统理论和方法,采用图像传感器采集小儿指纹图像,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器件对指纹图像进行分析处理,结合图像取样装置结构的合理化设计,实现小儿指纹图像的数字化采集。结果:设计结果遵循了高速、低成本等特点,图像采集时间短,正确识别率高。结论:实现了小儿指纹图像的标准化采集与自动识别,增强了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的规范化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超声影像管理系统是在现在医院流行的PACS技术基础上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一个微型PACS系统(MINI-PACS),实现超声影像和文本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超声影像管理系统可对医学超声影像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实现医院超声影像科室对影像资料的网络化管理.该系统程序采用Visual C++编程工具完成,编制的数字化超声影像管理系统是Windows应用程序,具有可移植性和扩充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医学影像数字化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采集和存储两个方面,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医学影像实现数字化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以及优化影像存储质量的措施,为全面实现医学影像信息的数字化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GE Infnia双探头多功能SPECT系统上,配置了1套SPECT图像采集与信息管理系统,以适应核医学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完美的解决方案。SPECT图像采集与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平台为Winddws XP Professionnal。本系统在不改动SPECT系统的前提下,利用SPECT的video视频输出信号,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介绍了计算机医学图文诊断系统的研制和临床应用,该系统集成先进的计算机数字图像技术和图文数据库存档技术,可以实现高清晰度的实时、全真影像采集,使X线等视频影像跃然纸上,对影像诊断及病历实现数字化档案存储,并可实现医院无纸化的数字影像传输,Internet网传输、远程会诊等功能.  相似文献   

8.
<正>本项目主要为X线机视频输出信号配备一种图像采集、图像编辑系统和患者信息数据库,并可输出报告单的医学影像工作站。1主要功能视频信号采集并实时播放;将视频图像存储在指定的数据库中;可以输入患者信息并存储在数据库中;可以调用患者信息并能察看相关图片、旋转该图片;可以将选定图片最  相似文献   

9.
MDS—2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工作站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DS-2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工作站具有高速实时采集超声诊断仪图像,实现对图像的存储,加工,分析,处理,打印标准化报告单,扫描,管理,检索,院内传输和异地远距离传输图像等功能,经临床试用,有利于提高超声科学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和培训的质量,方便患者,特别是远地区患者能及时得到超声专家会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模拟影像设备的数字化技术革新的实际设计方案,提出了视频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法;利用本方法可应用到所有的视频影像仪器设备上,不但是对一些老旧设备的数字化技术革新,更大大的适应了医院信息系统( HIS)和医学图像存档与通信系统( PACS)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妇产科内病人信息量大,管理不便尤其是常需快速查阅产妇超声检查结果的情况,研究利用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开发病人信息管理系统与本地PACS,实现科室病人信息的计算机管理和产妇超声检查结果的网络传输,提高工作效率。方法利用SQL数据库技术,建立适合科室实际的病人信息数据库,基于VC++6.0编制程序,实现病人信息的录入、查询,统计等功能,与医院信息系统连网,实现信息共享;与超声科连网,依照DICOM3.0标准建立本地PACS,实现产妇超声检查结果的网络传输。结果针对妇产科室的实际开发了一套整合了PACS的病人信息管理系统,实际应用表明,应用该软件能提高病人信息管理的效率,方便快捷地进行信息统计、查询和随时调阅产妇的超声图像、诊断结果等。结论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在妇产科管理中进行计算机应用与PACS的开发研究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DICOM图像处理与网络传输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WINDOWS环境下DICOM图像处理和网络传输方法。方法利用免费开发工具DCMTK,采用VC 6.0进行二次开发,以动态链接库和OCX控件的形式实现DICOM图像的处理和网络传输。结果利用DCMTK开发动态链接库和OCX控件,利用它们编制应用程序,成功地实现了在WINDOWS环境下DICOM图像的处理。结论本研究采用DCMTK进行开发,实现了DICOM图像的处理和网络传输。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et-up and preliminary performance of a digital radiology conference system and its characteristics.Methods The imaging system included a dual-screen image-text workstation with a Matrox G450 demonstration dual-head card, two multimedia projectors, a large screen, and a line-pair and grey scale test card. Patient information on 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RIS) and images on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were fetched with GE Radworks software based on Intranet and PACS. The fetching velocity and resolution and grey scale of the images were measured.Results Patient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texts and images were demonstrated successfully on two screens with Matrox G450 demonstration dual-head card and switched rapidly between text-image twoscreen and image two-screen. The image fetching velocity was fast, the resolution was high, and the grey scale was good.Conclusion The digital conference radiology system is good, and should be popularized.  相似文献   

14.
肺部CT图像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利用计算机处理分析DICOM格式CT图像的方法及软件实现,探讨肺结节的计算机辅助检测方法。方法利用VC++结合OpenGL编程读取DICOM格式的CT图像,然后运用多种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在脱离影像工作站的情况下处理分析图像,并采用多尺度增强和交互式区域增长结合神经网络的方法实现肺结节的计算机辅助检测。结果本研究提出并实现了一个处理分析CT图像并对肺结节进行计算机辅助检测的算法系统。并应用于影像诊断和图像处理教学,实际处理了含40个结节的图像40幅,检测出结节38个,有效率95%。结论本研究利用VC++结合OpenGL编程实现了CT图像的计算机处理分析和肺结节的计算机辅助检测,程序界面友好,操作方便,适合教学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1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system,LCM)在获得较单一食管鳞癌细胞中的价值,为食管癌组织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获取食管鳞癌和正常食管上皮细胞,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方法分离蛋白质,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图像分析技术比较分析凝胶图像.结果:激光捕获了较纯的目的细胞,获得到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比较分析发现38个蛋白点的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新增蛋白点3个,缺失5个,20个蛋白点明显上调,10个蛋白点发生明显下调.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LCM技术能较好地获取较为均一的目的细胞,并发现食管鳞癌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蛋白质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食管鳞癌发生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应用三片式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体光学夹持(optic capture)治疗儿童小眼球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6例11眼行一期人工晶体夹持术,7例11眼行二期人工晶体夹持术,一期或二期夹持植入三片疏水性丙烯酸人工晶体,观察术后视力、眼压、人工晶体稳定性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6.55±11.03)个月,所有术眼均保持圆形瞳孔,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2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PCO)。2眼虹膜后粘连。未观察到人工晶体偏位、瞳孔夹持或术后青光眼。结论 人工晶体光学夹持术可做为治疗儿童小眼球先天性白内障的一种有前景的解决方案之一。使用此种手术方式,可以改善术后视力,忽略对囊袋大小及人工晶体尺寸是否匹配的顾虑,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工晶体偏位及瞳孔夹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寄生虫虫卵图像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建立寄生虫虫卵显微图像计算机自动识别系统的相关问题。方法从研究国内外虫卵图像识别技术的相关进展和10种人体常见寄生虫虫卵图像的特性入手,以Visual C++6.0为系统开发工具,运用数字图像处理,将虫卵数字图像经过预处理,提取形态、颜色和纹理等特征,通过相应的虫卵分类识别算法的实现,初步实现人体常见寄生虫虫卵图像的计算机自动识别。结果实验系统可在获取图像后一步实现对10种常见人体寄生虫虫卵的自动识别,平均识别率为93.0%,每幅图像处理时间为1~3s。结论对虫卵图像纹理特征的选用,可显著提高系统对样本的分类精度;系统开发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特征和计算参数的选取原则,有益于日后的类似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解决医用数字X线摄影系统的性能检测和质量控制问题,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的检测方案。方法采用诊断水平剂量计探测器、非介入kV表的探测器、空间分辨力测试卡、低对比度分辨力模体、衰减模体及数字影像综合测试卡对医用数字X线摄影系统的参数进行测试。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性能指标和检测方案。结论该医用数字X线摄影系统的性能检测方案,可以保证系统的技术性能和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19.
医用显微图像处理系统的研制和软件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医用显微图像处理系统。方法 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工业用摄像机、视频卡和计算朵等构成硬件系统,用VC++5.0和微软基础类库(Microsoft Function Class,MFC)开发了显微图像处理的专用类CDIB,并结合数据库系统,完成了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诊断系统。结果 应用该系统对130例病人进行白细胞分类与人工镜检对比,两者结果相符合。结论 该系统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可广泛  相似文献   

20.
Telecardiology provides remote delayed interpretation of echocardiographic images through a store and forward program between the interpreting center, Tripler Army Medical Center, Honolulu Hawaii, and the image acquisition center, Guam Naval Hospital, Guam USA. This routine store and forward system has inherent delay, limiting application for management of acute medical conditions. In this case report we describe a novel methodology for real-time echocardiograpic interpretation methodology integrated methodology with the eICU system (VISICU Inc., Baltimore MD). This case report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a clinically relevant remote real-time echocardiographic interpretation strategy, utilizing commonly available equi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