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12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抗缺血、调脂、抗血小板凝集、调脂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步长脑心通、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8.4%,优于对照组的81.7(P<0.05)。两组心电图改善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脑心通、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步长脑心通联合耳穴按压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步长脑心通联合耳穴按压治疗.对照组采用酒石酸美托洛尔、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西药治疗,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西药治疗组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D-二聚体指标下降,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电图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步长脑心通联合耳穴按压能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此方法简便、易行、安全、价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采用步长脑心通胶囊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情况及心电图疗效。结果: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有所改善,心绞痛每天发作次数有所降低,且发病持续时间有所缩短,硝酸甘油用量也有所减少,观察组患者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电图无效患者2例,加重患者1例,总有效率为91.89%,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中无效5例,加重2例,总有效率为81.0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心电图心肌缺血情况,同时抑制动脉内炎症,使患者心绞痛发病次数减少,每次发病时间缩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张萱  陈念  衣桂燕  彦青 《中国医药》2013,8(3):298-299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76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另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4粒/次,3次/d,口服,连续观察4周。观察治疗前后对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sT段改善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心绞痛缓解的有效率[98.9%(186/188)]明显高于对照组[86.2%(162/18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sT段改善总有效率[90.4%(170/188)]也明显优于对照组[79.8%(150/18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心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以一般治疗;治疗组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脑心通对心绞痛患者症状(发作的次数和时间)、心电图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对照组为69%。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心电图ST-T改善较治疗前均有改善。结论脑心通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4例,单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34例,常规西药加用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常规心电图ST改变、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药物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P<0.05),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缺血心电图(P<0.05),治疗组血脂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栓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血栓通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14d。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缓解及心电图心肌缺血变化情况。结果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心电图ST段压低的导联总数及压低的电压总量、临床症状疗效及心电图疗效比较,实验组、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栓通,可进一步改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步长脑心通对因转氨酶升高停服他汀类药物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22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照组172例采用常规治疗,转氨酶升高(GPT≥144U/L)者48例均停服他汀类药物,随机分两组,分为口服脑心通组28例,未口服脑心通组20例,其余治疗同常规治疗组,治疗4周,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口服脑心通组与未口服脑心通组比较,脑心通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P〈0.05),发作心绞痛持续时间显著减少(P〈0.01),而较常规治疗组,停服他汀类药物口服脑心通组统计学无差异。结论转氨酶升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给予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9.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韩凤波 《河北医药》2007,29(1):53-54
目的 比较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 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和对照组(阿司匹林组),治疗4周,观察心绞痛缓解程度,心电图变化.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明显减少,缺血性ST段下移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王凌  林荣 《海峡药学》2006,18(6):118-119
目的评价参芍胶囊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常规西药加参芍胶囊治疗)与对照组(30例,常规单用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等的变化。结果参芍组缓解心绞痛的总有效率(86.66%)优于对照组(53.33%),心电图的改善与对照组接近。结论常规西药组加参芍胶囊治疗冠心病可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心通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冠心病心绞痛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用脑心通胶囊3粒,消心痛片10mg,心痛定片10mg,塞宁片25mg;对照组用复方丹参片3片,消心痛片10mg,心痛定片10mg,塞宁片25mg,30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5.32%和78.66%。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1.05%和47.3%。结论脑心通组治疗冠心病后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2.
李宁  徐琴  黄勇华 《河北医药》2016,(16):2405-2408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步长制药)治疗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北京21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脑梗死伴心肌缺血患者,非随机分为脑心通组(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和对照组(仅基础治疗)。对比分析第4周、8周、12周时2组心电图变化以及使用NIHSS和改良mRankin评估第12周时神经功能变化。结果入组544例,剔除16例(不良事件2例、自动放弃1例、违背规则1例、失访6例、其他6例),实际完成试验528例(包含测量资料缺失病例),其中脑心通组291例,对照组237例。心肌缺血改善的有效率脑心通组和对照组第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1%、14.9%, P =0.704);但第8周(27.7%、14.3%, P =0.001)和第12周(31.3%、16.9%,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第12周时NIHSS减少≥2分脑心通组(77.7%)明显高于对照组(68.4%)( P <0.05),mRankin 减少≥1分脑心通组(67.7%)显著高于对照组(56.1%)( P <0.05)。多因素分析心电图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是脑心通( P =0.005)和第12周时AST的降低( P =00.47);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包括脑心通治疗、基线收缩压和肌酐水平、既往心脏病或高脂血症病史。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基础治疗对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丹参川芎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均治疗7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常规心电图ST-T改变、血清sVCAM-1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改善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血清sVCAM-1水平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丹参川芎嗪治疗UA疗效良好,同时可降低血清sVCAM-1水平,稳定易损斑块可能是其治疗UA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杨义航  宁琳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0):3028-3029
目的:观察通心络联合地尔硫(艹卓)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及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和地尔硫(艹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心绞痛分级、心电图及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改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联合地尔硫(艹卓)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心通联合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及机制。方法:5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治疗和马来酸桂哌齐特320 m g加入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2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3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收缩压、心率、心肌耗氧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优于对照组84%(P<0.05),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及心电图、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UAP疗效优于单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振源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3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9例,加用振源胶囊治疗,对照组69例单用西医治疗,治疗28d为1个疗程,观察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ST段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在心绞痛缓解的总有效率及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u=3.26,P〈0.01);心电图改善,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u=2.58,P〈0.01)。结论振源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并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脉血康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伟  张碧华  高素强 《中国医药》2013,8(8):1051-1052
目的 观察脉血康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8例,按2∶1比例随机分为2组,脉血康胶囊治疗(750 mg/次,3次/d)的观察组72例,常规西药抗心绞痛治疗的对照组36例,治疗8周后,观察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观察组中心绞痛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3.1%(67/72),明显优于对照组(63.9%,2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4.4%(68/72),明显优于对照组(75.0%,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脉血康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明显,在改善症状,控制和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方面优于西药抗心绞痛.  相似文献   

18.
通心络治疗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通心络对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常规标准药物治疗无效的门诊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通心络胶囊,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的变化、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症状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是60.O%和26.7%,有统计学差异(P<0.01);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是43.3%和2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改善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胶囊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将69例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4例,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用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禁用其他抗痉挛药物,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痉挛,Fuge-Meyer评分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中药治疗组在降低肌张力减轻肌痉挛,改善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步长脑心通胶囊能降低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