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总结我院儿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的51例抗菌类药物发生的患者,根据医院设计的登记表,登记内容有: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名称、ADR表现是否符合药物已知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头孢菌类21例,占41.18%,青霉素类5例,占9.80%,喹诺同类18例,占35.29%,大环内酯类,2例,占3.92%,氨基糖苷类1例,占1.96%,其他抗菌类药4例,占7.84%.不良反应患儿,发生程度越轻,治愈率越高.有皮肤病变者38例,循环系统病变者有35例,呼吸系统病变者9例,消化系统病变12例,神经系统病变13例,泌尿系统病变1例.结论:了解儿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掌握儿童抗菌药物的适应证,是减少儿童抗菌药物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占70%,其中广谱抗菌药和联合用药约占58%。抗菌药过多和不合理应用不仅引发耐药菌株越来越多,也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ADR),危及患者的生命。为了总结神经外科常用抗菌药物的ADR,发现问题并指导临床用药,笔者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218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贺葵邦  卢海儒 《骨科》2015,34(5):689-692
摘要目的 通过对文献报道的舒血宁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进行分析和归纳,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收集2000—2013年舒血宁注射液ADR/ADE的个案报告,并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2例舒血宁注射液引起的ADR/ADE报告,男女比例为1:1.47,69.05%ADR/ADE发生在30 min之内。舒血宁注射液引起的ADR/ADE以呼吸系统损伤和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主,占全部不良反应例次总数的50.00%以上。结论舒血宁注射液ADR/ADE比较常见。建议通过生产企业提高药品质量标准,医疗机构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和提高药物监测水平,药品监管部门应注重ADR/ADE资料收集、报告与评估、警示等措施,确保患者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ADR)发生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汇总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的66例住院病人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6倒ADR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及14岁以下儿童更客易发生ADR;使用药品中,抗茵药居首位,占62.1%.其次是中药,占19.7%;给药方式中,静脉滴注占90.9%;ADR的临床表现形式呈多样性,以过敏反应比较多见.结论:必须加强ADR监测、报告、防范和处理,有效减少ADR事件,强化临床用药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发生的148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48例ADR中,涉及药物67种,抗感染药的发生率居首位,其次为免疫抑制剂及维生素类药物,循环系统用药等;抗感染药以头孢菌素类药物ADR发生率居首位;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首,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呼吸系统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9例.结论:在临床药品使用过程中,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的宣传,重视对临床表现隐匿的不良反应的监测,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用药安全。方法对264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4例ADR中,涉及抗生素126例(47.73%),中药注射剂89例(33.71%),静脉给药引起的ADR243例(92.04%);ADR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损害及静脉炎。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率高于西药注射剂(P〈0.01)。结论应合理使用各类药物及正确选择用药途径,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重视静脉注射全过程的护理观察,避免或减少ADR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用药安全.方法 对264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64例ADR中,涉及抗生素126例(47.73%),中药注射剂89例(33.71%),静脉给药引起的ADR 243例(92.04%);ADR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损害及静脉炎.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率高于西药注射剂(P<0.01).结论 应合理使用各类药物及正确选择用药途径,加强对中药注射荆的质量监测,重视静脉注射全过程的护理观察,避免或减少ADR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临床常见问题,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出现的29例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阿托伐他汀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并提出合理用药措施。结果60岁以上老年患者出现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者较高,所占比例为69.0%;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均为药物服用后30min~3个月之内。联合用药患者中服用2~4种药物的患者有21例,所占比例为72.4%。临床不良反应以骨骼、肌肉损害最为常见,所占比例为48.3%。结论阿托伐他汀临床实际用药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血液、皮肤、肝、胆等方面的观察与监测,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0年的门(急)诊处方抽样并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本调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9.25%,不合理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2.38%。结论医院门诊抗菌药物存在多种不合理应用现象,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3年6月-2009年6月报告登记的ADR,按国家ADR检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描述、因果关系分析评价、统计.结果:68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34种,其中抗感染药居首位,其次是中药制剂及心脑血管药.单独用药19例(28%)、合并用药49例(72%).结论:加强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促进药物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使用,保证用药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切实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为临床用药和安全监管提供进一步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上报的196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是抗微生物类药物,其中多为头孢菌素类,其次是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男性多于女性,且60岁以上的老人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最多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结论临床对老年患者用药时应格外谨慎;尽量避免静脉给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处理方法、临床表现和治疗,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度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28份,借助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涉及药品86种,其中抗感染药物30种,占药品总数34.9%,占病例总数的44.5%;中药制剂8种,占药物品种数9.3%,占病例总数的6.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5%;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占6%。结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老年患者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3.
背景小儿麻醉中知晓发生率的报道有很大差异(0.2%-2.7%)。在本次前瞻性观察队列研究中,我们做了以下评估:(D三种情况下小儿全麻知晓发生率;(爹知晓的相关因素;③知晓的短期心理影响。方法纳入标准为:5-15岁、行全身麻醉的儿童,详细记录包括麻醉用药在内的围术期资料。使用半结构化问卷于术后对小儿进行3次随访。所有可能或疑似知晓的病例,均需和小儿的医护人员充分讨论以证实或排除所述记忆。不同中心的研究人员内部需要达成一致,而这些病例及随机选出的其他部分病例再交由3个研究之外人员审核。根据此研究的目的,可能僚似知晓定义为内部研究者一致同意,3个外部审核者至少2个认同。结果1,784例儿童完成了至少一次的随访。有32例被至少1位研究人员(中心内部研究人员或一位外部审核者)评估为可能或疑似知晓。其中14例符合可能/疑似知晓的定义标准,知晓率为0.8%。14例知晓儿童中有6例(43%)回忆起手术中感到恐惧,3例(21%)述感觉疼痛。知晓组中有2例(14%)表示如果再次手术会感觉更差,这与无知晓组小儿的比例(15%)无明显差异。知晓患儿无需进一步心理干预。内镜手术是知晓发生的高风险因素(相对危险度为4.5,可信区间1.5—13.6)。结论尽管本研究中有0.8%的患儿出现了可能/疑似知晓,但没有病例出现短期的心理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多家医院住院癌症患者对止痛用药认知状况,为改善镇痛药三阶梯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多家二级以上医院2013年度159例住院癌症患者对止痛药物使用认知度,并对用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多数患者认为疼痛是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控制,但对应用药物知识掌握认识不足。有151例患者(占97.37%)对疼痛是否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控制持肯定态度;回答按医嘱按时服药93例(占58.49%),回答痛时服66例(占41.51%);认为注射止痛效果注射效果好于其他方法109例(占68.55%);担心使用止痛药物会出现副作用的130例(占87.76%);对用药出现副作用后处理,回答马上停药57例(占35.85%),认为止痛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为病情加重53例(占33.33%),认为是药物无效38例(占23.90%)。结论部分癌痛患者对应用止痛药物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医、药、护三方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应用癌痛药物宣教,提高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耐药情况。方法收集本院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并鉴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病例,并对其药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20例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病例中,54例为非结核分枝杆菌,占16.9%,对二线抗结核药物阿米卡星(AK),卷曲霉素(CPM),对氨基水杨酸钠(PAS),莫西沙星(MFX),左氧氟沙星(LFX)和丙硫异烟胺(TH1321)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高达87.0%,且大多数呈现多耐药。结论非结核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呈现耐药现象,故临床用药困难,对临床抗结核治疗效果不佳或疑似NTM肺病的患者应及早做痰培养、菌型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并寻求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徐丽华  朱青 《护理学杂志》2011,26(22):93-95
目的分析抗感染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ADR),剖析护士在其中的缺陷及护理对策,为减少ADR提供参考。方法对403例抗感染类药物ADR报告病例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报告人专业与填写状况等分类统计评价。结果 403例ADR中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87.34%),抗生素种类中以喹诺酮类(30.02%)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22.83%)居多。护士ADR报告中确切回答率显著低于医生(P<0.01)。结论护士须加强药学知识学习,更新知识,了解国内外ADR动态,更规范科学地填写ADR报告,在合理用药减少ADR中,做好督促、执行、监护、应对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Graves病妊娠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和服用抗甲状腺药物(ATDs)对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影响.方法 应用放射性受体法(RRA)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分别检测了68例Graves病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TRAb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根据母亲孕期血清TRAb水平和服用ATDs的情况对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为29.4%(20/68),母亲妊娠晚期TRAb增高组其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TRAb正常组(P〈0.01).新生儿出生后5~14 d取静脉血测定TRAb和甲状腺功能,23例血清TRAb正常且未服ATDs的孕妇,其新生儿1例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45例血清TRAb增高和(或)妊娠期间ATDs治疗的孕妇,其新生儿中19例发生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结论 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取决于通过胎盘屏障的TRAb与ATDs之间的平衡.Graves病妊娠妇女血清TRAb的测定对评估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妊娠晚期血清TRAb水平增高是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的药物和精神辅助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波浪式转归。方法:采用症状指数评分表(NIH—CPSI)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00例CP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问卷调查,随访时间3~6个月,把治疗有效患者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精神状态的波动绘制呈曲线图。结果:CP患者经过药物和精神辅助治疗后,躯体症状与精神状态均表现为波浪式转归,且呈现逐波好转过程。结论:CP患者在药物和精神辅助治疗下,其临床症状与精神状态需要经历3个月的反复波动才能恢复到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治疗小儿肾衰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5例因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衰竭住院患儿182例次血液透析,进行临床特点分析。结果:2例治愈,11例病情好转,2例退出治疗。透析过程中,发生失衡综合征16例次,高血压6例次,低血压4例次,出血4例次。结论:小儿血液透析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维持透析中血容量的稳定和积极防治透析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腹外疝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75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某三甲医院腹外疝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抽取2009年3月、6月、9月出院的75例腹外疝手术病例。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对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药物品种、用药时间、溶媒选择、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等指标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75例腹外疝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药物选择合理率为70.7%,用药途径合理率为100%,单次剂量合理率为100%,每日给药次数合理率为93.3%。术前0.5~2h内给药的有62例,合理率为82.7%;75例手术患者术后预防用药疗程〈48h的39例,合理率为52.0%;术后平均用药疗程为2.3d。结论:腹外疝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临床医师须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和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