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 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合并重度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方法。方法观察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8例次PaCO2>6.40 kPa(80 mmHg)的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及氧疗基础上,应用NIPPV治疗。通过自身对照,观察患者NIPPV治疗前、治疗5~72 h和治疗结束后血气指标变化和病情改善程度。结果48例次患者中,46例次IPPV治疗5~72 h后,首次血气指标中PCO2和pH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O2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例次无创通气失败,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38例次氧疗结束后的血气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情稳定后出院。结论 NIPPV治疗能有效改善COPD合并重度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功能,但对氧合的改善早期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BiPAP无创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救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iPAP无创通气在呼吸衰竭抢救中的作用。【方法132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在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鼻导管输氧等常规内科治疗的同时加用BiPAP鼻/面罩通气治疗。【结果]BiPAP鼻/面罩通气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PH改善,PaO2、SaO2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PaCO2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诊救治中使用BiPAP鼻/面罩通气治疗呼吸衰竭,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动脉血气,可减少气管插管率及插管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和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有创与无创序贯通气疗法在COPD急性加重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疗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4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治疗组给予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照组给予有创机械通气,均给予常规疗法、营养支持及必要时给予支纤镜下灌洗等综合处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病情变化,并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s—associated pneumonia,VAP)、死亡数、气管切开发生率、气压伤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发生VAP的例数分别为2和8例(P〈0.05);气管切开例数分别为0和8例(P〈0.01);气压伤并发症例数分别为0和4例(P〈0.01);总机械通气时间为(8.1±7.3)d和(15.2±8.3)d(P〈0.05);住院时间为(11±5)d和(16±9)d(P〈0.05),死亡例数分别为0和5例。【结论】有创-无创序贯疗法结合支纤镜、营养支持及常规疗法等综合处理措施提高了AECOPD患者的疗效,特别是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疗法可有效地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存率,降低VAP发生率,减少气管切开需求,减少气压伤发生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并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法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法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46例需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以传统通气方式治疗;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法(治疗组)调节吸气峰压、呼气末压力、平均气道压等通气条件,维持血气PaCO2在45~55mmHg。比较两组通气条件、通气过程中血气值、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两组在通气过程中,氧舍指数(PaO2/FiO2)、pH值7LPaO2差异无显著性(P〉0.05),PaCO2差异有显著性(P〈0.01),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法组上机时间显著减少(P〈0.05),气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可降低病死率。结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法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较传统通气方式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缩短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发严重呼吸衰竭患者采用纤支镜灌洗联合有创机械通气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按有无纤支镜灌洗将66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经鼻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期间每日床旁行纤支镜灌洗。对照组单纯有创机械通气。【结果】两组除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呼吸衰竭纠正时间、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后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纤支镜灌洗联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安全、有效,护理配合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虹  苏伟强 《临床医学》2006,26(3):27-28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作用。方法 选择4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NIPPV组(NIPPV+常规综合治疗)和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观察动脉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及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住院病死率等。结果 NIPPV组治疗后3h呼吸频率、心率、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aO2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氧合指数明显改善(P〈0.05),PaCO2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3h比较,亦有明显下降(P〈0.05),NIPPV组较对照组住院时间缩短,气管插管率及病死率降低。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具有无创伤性、可早期使用、并发症少、易被患者接受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可以迅速缓解呼吸困难、改善呼吸肌疲劳,提高PaO2、氧合指数,降低PaCO2,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对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救治高龄重度呼吸性酸中毒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伴重度呼吸性酸中毒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21例,均为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多功能双水平无创呼吸机(VPAPⅡST-A BI-LEVEL)辅助通气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和呼吸频率变化。结果 21例高龄患者均成功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小时后,PaCO2和pH改善明显(P〈0.05),治疗12小时后呼吸频率下降和PaO2升高(P〈0.05),治疗48小时后呼吸性酸中毒基本纠正,治疗6天后,呼吸平稳,动脉血气指标恢复正常。结论①高龄AECOPD伴重度高碳酸血症的呼吸衰竭患者应用NIPPV辅助通气治疗,同样能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只要没有禁忌,这类患者应首选NIPPV治疗;②为保证安全和临床效果,高龄重症患者须在有经验医护人员的密切监测下进行NIPPV治疗;③治疗2小时后,如果血气指标无改善,但病情无恶化,可继续应用NIPPV治疗,若病情恶化,应及时插管予机械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作用及护理要点。【方法】本院急诊科收治的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68例,按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在内科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在常规用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鼻导管常规吸氧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并总结护理要点。【结果】治疗4h后血气分析,治疗组pH明显回升(P〈0.05),24h内持续好转,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对照组pH变化不明显。治疗组通气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通气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02)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明显上升(P〈0.05),但两组患者的PaC02均不能降到正常水平。【结论】COPD急性发作期应尽早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同时予以积极的护理,能较快纠正呼吸衰竭、改善肺功能、降低住院天数以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肺复张通气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复张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和风险。【方法】随机将ARDS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PB760呼吸机采用小潮气量和最佳呼吸末正压(PEEP)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机械通气治疗基础上再应用肺复张策略。记录肺复张前及肺复张后12h、24h、72h的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是否出现气压伤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肺复张后12h、24h、72h的氧合指数(PaO2/FiO2)均明显改善(P〈0.05)、PaCO2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气压伤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小潮气量和最佳PEEP联合肺复张策略治疗ARD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抢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对入选的38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无创正压呼吸机辅助通气,动态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2h动脉血气及生命体征变化。结果:38例患者中23例经NIPPV治疗2h后,Pa0。明显升高(P〈0.01),PaCO2明显降低(P〈0.01),pH升高(P〈0.05),有效率达63.2%(23/38)。对病因为AECOPD、间质性肺炎、急左心衰及肺部感染的患者,疗效显著;而对病因为支气管哮喘、肺癌、ARDS及MOF患者疗效差。其中I型呼衰成功率40.0%(6/15),Ⅱ型呼衰成功率78.5%(i8/e3),NIPPV对Ⅱ型呼衰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I型呼衰(P〈0.01)。结论:NIPPV在急性呼吸衰竭急救中疗效确切,应用时应掌握指征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与有创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有创(35例)和无创机械通气组(3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有创组机械通气2h后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心率、呼吸频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分别为(7.35±0.05)、(7.23±0.02),(92.4±14.5)、(51.3±9.4)mmHg,(56.0±7.7)、(82.6±8.1)mmHg,(10.5±1.1)、(8.5±1.2)分、(110±12)、(131±19)次/min,(26±4)、(35±8)次/min,P〈0.05或P〈0.01];而无创机械通气组仅PaO2、心率、呼吸频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分别为(78.6±8.8)、(53.1±8.9)mmHg,(110±24)、(128±23)次/min,(26±5)、(36±9)次/min,P均〈0.05],6h后pH、PaCO2、GCS才明显改善[分别为7.35±0.03、7.25±0.01,(59.0±6.3)、(79.8±7.0)mmHg,(10.6±2.0)、(8.5±2.5)分,P〈0.05或P〈0.01]。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15±4)、(14±4)d,t=1.102]、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68±25)、(170±23)d,t=1.214]、ICU病死率[分别为(22.8%(8/28)、21.6%(8/37),x2=0.016]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组可以更快地改善病情,无创机械通气组部分患者需要气管插管,但两组在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病死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家庭夜间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联合吸气肌锻炼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治疗1年的疗效.[方法]40例老年慢性高碳酸型呼吸衰竭患者,接受家庭应用NPPV治疗及吸气肌锻炼治疗,随访1年,评价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呼吸困难评分、辅助呼吸肌评分、平均肺动脉压(mPAP)、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值、日间动脉氧分压(PaO2)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值及两年COPD急性加重次数.[结果]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比较:①6 min步行距离[(70±15)m vs (110±20)m],呼吸困难评分[(4.4±0.3)分vs (2.4±0.1)分],辅助呼吸机评分[(4.8±0.2)分vs (2.2±0.3)分],急性加重次数[(4.3±2.1)分vs(2.1±0.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②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比较mPAP[(43.5±3.8)mmHg vs (34.4±2.7) mmHg]、PaCO2[(64.3±5.2)mmHg vs (49.8±4.9)mmHg]、PaO2[(52.3±3.9) mmHgvs(64.4±4.1)mmHg]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FEV1[(1.21±1.1)L vs (1.24±0.9)L]及FVC[(2.48±0.8)mmHg vs (2.49±0.7)mmHg]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家庭夜间无创机械通气联合吸气肌锻炼对稳定期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高频振荡通气(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30例患ARDS新生儿经常规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无效后改HFOV治疗,观察HFOV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及病情转归。【结果】26例(86.67%)治愈,无好转放弃治疗4例。治愈患儿中HFOV治疗2h后,动脉氧分压(PaO2)由HFOV治疗前的(45.54±9.31)mmHg上升为(78.36±12.81)mmHg(P〈0.05),吸氧体积分数(FiO2)由HFOV治疗前(0.60±0.14)降低为(0.49±0.15)(P〈0.05),PaO2/FiO2由(100.32±41.54)增加到(174.32±68.14)(P〈0.05);12h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由(49.08±12.45)mmHg下降到(40.38±10.81)mmHg(P〈0.05)。【结论】HFOV用于新生儿ARDS疗效好,能较快改善肺氧合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PPV)与有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伴不同程度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41例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昏迷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为无创通气(NPPV)组和有创通气组,动态观察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两组血气中pH,PaCO2和 PaO2治疗前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 0.05);通气后3 h、24 h,两组在pH和PaO2无统计学意义,而在PaCO2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NPPV组的VAP发生率低于有创组(P < 0.05).结论: 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伴不同程度昏迷患者应用NPPV有较好疗效,意识障碍可能不是NPPV的禁忌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或合并呼吸衰竭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变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AECOPD患者40例,测定其治疗前、后及合并呼吸衰竭时甲状腺激素浓度;另选择与之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0名,同期测定其甲状腺激素浓度作为对照比较。结果老年AECOPD患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甲状腺素(T4)、血清游离甲状腺素(n)显著低于对照组:T3[(1.23±0.25)nmol/L与(1.70±0.29)nmol/L,t=3.97,P〈0.01]、FT3[(3.27±0.59)pmol/L与(4.48±0.95)pmol/L,t=6.09,P〈0.01]、T4[(109.30±17.73)nmol/L与(116.01±18.72)nmol/L,t=6.94,P〈0.01]、n[(15.11±2.37)pmol/L与(17.62±0.35)pmol/L,t=7.23,P〈0.01];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者T3,FT3,T4,FT4低于未合并者:L[(1.08±0.10)nmol/L与(1.35±0.26)nmol/L,t=4.02,P〈0.01]、FT3[(2.89±0.41)pmol/L与(3.59±0.53)pmol/L,t=4.58,P〈0.01]、T4[(96.54±14.34)nmol/L与(115.20±26.10)nmol/L,t=2.71,P〈0.01]、FT4[(14.05±2.05)pmol/L与(17.11±1.55)pmol/L,t=5.37,P〈0;01];老年AECOPD患者治疗后T3、FT3、T4浓度较治疗前升高,T3[(1.43±0.29)nmol/L与(1.25±0.25)nmol/L,t=2.93,P〈0.01]、FT3[(3.61±0.49)pmol/L与(3.26±0.60)pmol/L,t=2.73,P〈0.01]、T4[(114.31±10.99)nmol/L与(110.28±16.91)nmot/L,t=4.58,P〈0.01]。结论老年AECOPD患者T3、FT3、T4、FT4浓度降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下降更为明显;积极治疗可提高甲状腺激素浓度,从而改善病情。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变化对老年AECOPD患者病情判断、疗效分析、预后估计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普通病房早期应用无创辅助通气(NI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分成A组(应用NIV)和B组(非应用NIV):B组给予常规治疗;A组除了常规治疗外,加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 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 d后呼吸、心率、血压、血气变化情况、临床症状改善以及转归等相关指标.[结果]A组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中pH值、PaO2、PaCO2、SaO2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 ,其改善幅度明显优于B组,临床症状亦明显改善.[结论]普通病房早期应用NIV治疗COPD 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常规机械通气(CMV)与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83例重症MAS新生儿予CMV或HFOV治疗。观察比较CMV与HFOV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及病情转归。【结果】CMV治疗组与HFOV治疗组动脉氧分压(Pa02)分别由治疗前的(47.95土14.44)mmHg、(62.16±23.03)mmHg上升为(82.84±19.82)mmHg、(81.69士23.84)mmHg(P〈0.05)。氧合指数(Pa02/Fi02)分别由治疗前的(218.30±70.98)(173.59±74.44)增加到(275.52±68.40)、(237.02±89.22)(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02)分剐由(51.42±12.43)mmHg、(48.95±12.11)mmHg下降到(40.11±7.87)mmHg、(41.89土12.69)mmHg(P〈0.05)。在颅内出血并发症中CMV治疗组高于HFOV治疗组(P〈0.05)。【结论】CMV与HFOV用于新生儿重症MAS疗效好,均能较快改善肺氧合功能,改善预后,HFOV在重症MAS应用中可作为CMV应用失败的补救方法,并发症较低。  相似文献   

18.
杨华  周志才 《医学临床研究》2012,(11):2060-2062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主要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17例,按预后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回顾性分析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体重指数(BMI)≤21kg/m2、右心衰、血白蛋白≤28g/L,血ph值≤7.2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80mmHg、有创通气是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体重指数、右心衰、血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早期系统肠道刺激对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将94例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47例。干预组实施早期系统肠道刺激,对照组按护理常规。比较两组患者观察期结束时的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天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病率、ICU住院天数、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结束时的干预组患者APACHEⅡ评分为(14.60±7.95)分,低于对照组和干预前评分(18.38±8.24),(19.57±2.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68,-4.841;P<0.05);剔除死亡患者后对照组干预前后的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9.47±2.28),(15.34±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77,P<0.01);干预组干预前后及两组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7.66±6.89)d,低于对照组(11.96±8.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3,P<0.01),但ICU 住院时间、MODS 发病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预防性的实施早期肠道刺激可改善患者病情,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