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总结39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393例DPN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比较中医证候特点,研究生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HbA1c)、空腹血糖(Glucose,GLU)、餐后2小时血糖(2 hours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血肌酐(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24小时尿总蛋白(24 hours Urinary Protein Quantity,24 h UCP),与不同中医证候关系。结果:各证候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阴虚血瘀肝肾阴虚阳虚血瘀痰瘀互结湿热阻络。病程5年以下患者以痰瘀互结及湿热阻络等实证出现频率较高,病程5年以上患者以气阴两虚血瘀、阴虚血瘀、阳虚血瘀等虚实夹杂证出现频率较高。不同证候组间HbA1c、GLU、LDL-C、SCr、BUN、24 h UCP具有显著差异(P 0.05)。两两比较发现,与其它证候比较气阴两虚血瘀证HbA1c、SCr、BUN、24 h UCP明显升高,气虚血瘀证LDL-C、SCr、24 h UCP明显升高;在SCr、24 h UCP的证候对比中气阴两虚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DPN总属本虚标实证,血瘀是贯穿DPN发展始末的重要致病因素,气虚血瘀证及气阴两虚血瘀证是病情进展的关键证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T2DPN)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T2DPN病例,收集其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Cr)、空腹C肽(CP)、餐后2hC肽(P2hCP)等指标。遵循《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对入组病例进行辨证分型,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气虚血瘀证与痰瘀内阻证相似,与阴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比较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痰瘀内阻证SBP与阴虚血瘀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TC和LDL-C三者相似,痰瘀内阻证与其他3个证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血瘀证Cr、CP较其他3种证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内阻证、肝肾亏虚证的P2hCP值与其他2种证型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阴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痰瘀内阻证顺序,T2DPN病情有逐步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见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回顾性研究DPN常见中医证型与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近1年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DPN患者147例,分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阴虚血瘀、阳虚血瘀、痰瘀阻络5种证型,分别记录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并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收集的147例DPN患者中,阳虚血瘀证最为多见,但较其他证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血瘀证年龄最小,与其余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痰瘀阻络证的病程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P〈0.05),BMI明显高于其余各证型(P〈0.01,P〈0.05)。阴虚血瘀证的HbA1c明显低于其余各证(P〈0.05)。各证型间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偏小的DPN患者以阴虚血瘀为主要证型,其HbA1c较低。痰瘀阻络证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气阴两虚证,其BMI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探索分析2型糖尿病肾病Ⅲ~Ⅴ期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其临床特征,为糖尿病肾病"病证症关联"的规范化研究及中医辨证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肾病Ⅲ~Ⅴ期患者,将患者按证候特征分别分为气虚组、血虚组、阴虚组、阳虚组、气郁组、血瘀组、湿浊组和内热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统计临床特点。[结果]随着病情进展,血虚组和阳虚组所占比例逐渐上升,阴虚组和内热组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其中血虚组、阳虚组和血瘀组病程明显较长(P0.05)。在临床特点分析中,在本虚证候中,血虚组和阳虚组患者血浆白蛋白较低(P0.05),24 h尿蛋白定量值较高(P0.05),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较高(P0.01);血虚组血红蛋白(Hb)较低(P0.01);气虚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P0.05)较高。在标实证候中,气郁和血瘀组患者的Hb显著较低(P0.05);血瘀组和内热组的HbAlc较高(P0.05);湿浊组Scr和BUN较高(P0.05或P0.01),气郁组BUN较高(P0.01)。[结论]本病随着病情进展,正气日益亏虚,血虚证、阳虚证所占比例均逐渐增多,内热证占比例均逐渐减少,且与其他证型相比,血虚证和阳虚证患者的血浆白蛋白较低,24 h尿蛋白定量值、血肌酐和尿素氮较高;标实证候中湿浊证可见较高的Scr和BUN。  相似文献   

5.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3-16
目的 :观察糖尿病肾病(DN)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初步探讨其与肾功能、尿蛋白、血糖和血脂的相关性。对335例DN患者的分期、本证和标证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临床前期136例,早期102例,临床期55例,终末期42例,并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结果:临床前期患者中气阴两虚证92例,占67.65%,阴虚燥热型44例,占32.35%,未出现阴阳两虚证;早期居首位的为气阴两虚证89例,占87.25%,阴虚燥热证13例,占12.75%;临床期、终末期患者中阴阳两虚证发生率上升至首位,分别占63.64%、80.95%。阴虚燥热证与气阴两虚证患者的尿蛋白、BUN和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证与阴虚燥热证和气阴两虚证比较,阴阳两虚证患者的尿蛋白、BUN、SCr、TC、TG、L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Hb A1c水平与中医证型无关;与瘀血证比较,痰湿证及水湿证的尿蛋白、BUN、SCr、TC、TG、LDL-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水湿证患者SCr水平高于痰湿证,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N中医证型演变规律: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BUN、SCr、TC、TG、LDL-C水平与中医证型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695例DPN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统一的辨证标准辨为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痰湿证、气滞证6个单证,将单一证候组合形成复合证型,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血瘀证(78.71%)、阴虚证(63.31%)比例较高,阳虚证比例随病程延长逐渐增加;血瘀证比例随年龄的增长和病程延长而增加,阳虚证、血瘀证均与糖尿病病程具有显著相关性(r=0.122和0.115,P0.01);不同病程组证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病程的延长,气虚、阴虚、气阴两虚证比例有降低趋势,阳虚、阴阳两虚证所占比例增加。阳虚证较非阳虚证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异常率明显增高(P0.05);体重指数与痰湿证、糖化血红蛋白与阴虚证、空腹血糖与气虚证均有显著相关性(r=0.181和0.105和0.117,P0.05或0.01)。结论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特点,可以为DPN的中医辨证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电生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118例DPN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采用肌电图仪测定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以及正中神经的F反应.结果 5种中医证型出现率依次为:气虚37.96%,血瘀20.37%,阴虚17.59%,阳虚12.96%,痰湿11.11%.血瘀证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气虚、阴虚证(P<0.05).阳虚、血瘀证患者与其他证型患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证型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LAT)和波幅(SNAP)方面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18例DPN患者中气虚比例最高,血瘀证患者HbA1c最高;电生理检测对阳虚证、血瘀证患者最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电生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118例DPN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采用肌电图仪测定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以及正中神经的F反应。结果 5种中医证型出现率依次为:气虚37.96%,血瘀20.37%,阴虚17.59%,阳虚12.96%,痰湿11.11%。血瘀证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气虚、阴虚证(P〈0.05)。阳虚、血瘀证患者与其他证型患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证型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LAT)和波幅(SNAP)方面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18例DPN患者中气虚比例最高,血瘀证患者HbA1c最高;电生理检测对阳虚证、血瘀证患者最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将116例DPN患者分为气虚血瘀、阴虚血瘀、痰瘀阻络、肝肾亏虚4型。分别记录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结果:糖尿病病程以肝肾亏虚型最长,空腹血糖在痰瘀阻络型中最高,糖化血红蛋以肝肾亏虚型较高,痰瘀阻络型的血清总胆固醇较高,阴虚血瘀型的甘油三脂平均水平较其他型高,但各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在气虚血瘀型最低,低密度脂蛋白以阴虚血瘀型最高。结论:DPN证型不同,其危险因素的指标值也不同,这些规律为中医辨证治疗DPN病变提供理论和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5):905-908
目的:了解浦东中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基层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提供基础。方法:对浦东六灶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证型分5个,即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脉络(作为主证或兼夹证)。结果:年龄阴阳两虚型最大,与阴虚热盛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60~75岁组比较,60岁组的阴阳两虚型少于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和血瘀脉络型(P0.05或P0.01);75岁组的阴虚热盛型少于湿热困脾、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型(P0.05或P0.01),血瘀脉络型少于阴阳两虚型(P0.05)。病程阴虚热盛型最短,阴阳两虚型最长;阴虚热盛型与气阴两虚、血瘀脉络和阴阳两虚型比较均有差异(P0.05或P0.01)。与5年和5~10年组比较,10年组的阴虚热盛型少于其余四型(P0.01),阴阳两虚型多于湿热困脾和气阴两虚型(P0.05)。结论:社区中医证型分布以气阴两虚最多,阴阳两虚最少;阴虚热盛型的年龄最小,病程最短,兼血瘀证比例最低;阴阳两虚型的年龄最大,病程最长,兼血瘀证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布(CVD)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与中医证候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148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测定CVD,与常规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进行比较;并进行中医证候归类、5级计分法量化评分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CVD异常率为86.1%,较同步检测的MCV、SCV异常率高(P〈0.01);病程、餐后2小时血糖是CVD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CVD各频纤维传导速度与血糖呈负相关。中医证候中阴虚证、血瘀证所占比例〉50%;病程长者阳虚比重显著增加(P〈0.05);〉60岁组阳虚、血瘀证候所占比例较高,阳虚积分显著高于≤60岁组(P〈0.01)。阳虚、血瘀、痰湿3种证候积分值越高,CVD异常的危险性越大。结论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测定CVD的敏感性高于NCV,是一种DPN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病程、血糖是DPN患者CVD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阳虚、血瘀和痰湿3种证候及其病变程度对CVD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中医证型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内科收治的DN患者164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本证5型:阴虚燥热型18例、肝肾阴虚型24例、气阴两虚型55例、脾肾气虚(或阳虚)型32例、阴阳两虚型35例;标证3型:湿浊证41例、血瘀证51例、痰瘀证33例;另选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2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DN本证、标证及对照组患者间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本证中阴虚燥热型T3、FT3、T4、FT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SH低于对照组(P0.05);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气虚(阳虚)型、阴阳两虚型T3、FT3、T4、FT4明显低于对照组,TSH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证型T3、FT3、T4、FT4水平依次为阴阳两虚型脾肾气虚(阳虚)型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P0.05)。湿浊证、血瘀证、痰瘀证T3、FT3、T4、FT4均低于对照组(P0.05),TSH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水平与DN的中医证型密切关系,可作为反映DN进展和转归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间的关联。方法:选天津市6家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进行中医证型分布、中医体质调查,统计分析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结果:2型糖尿病200例患者中,中医证型分布以气阴两虚证(34.0%,95%CI=27.4%~40.6%)、阴虚热盛证(32.5%,95%CI=26.0%~39.0%)、湿热困脾证(29.5%,95%CI=23.2%~35.8%)为主,显著高于阴阳两虚证(2.5%)、血瘀脉络证(1.5%)(P0.05)。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中,阴虚质(30.0%,95%CI=25.8%~34.2%)、湿热质(25.0%,95%CI=21.9%~28.1%)为多(两型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阴虚质与湿热质以外的体质类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湿热质与阴虚质、气虚质以外的其他类型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气虚质、痰湿质多于阳虚质、平和质、特禀质、血瘀质和气郁质(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与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存在关联关系,进一步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6,(12):1596-1597
目的: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瘀血证的相关性,为DPN瘀血证理论及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200例DPN患者分为气虚血瘀、阴虚血瘀、寒凝血瘀、痰瘀阻络、肝肾亏虚五型,分别记录患者年龄、病程,各型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血脂指标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PN各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表现,轻重度依次是阴虚血瘀、气虚血瘀、肝肾亏虚、寒凝血瘀、痰瘀阻络,各证型与血脂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瘀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甲状腺功能、糖尿病病程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92例,根据中医学辨证分型分为血瘀证组56例,非血瘀证组36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糖脂代谢指标和甲状腺功能的差异。以2型糖尿病血瘀证为因变量,一般资料项目、糖脂代谢指标、甲状腺功能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相比,血瘀证患者糖尿病病程长,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低,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高,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病程及TSH进入回归方程(P0.05)。结论: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高TSH水平、糖尿病病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辨证分型时,糖尿病病程及TSH水平可作为血瘀证辨证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其中医体质与各因素相关性。方法对符合标准的110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诊断,收集以上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结果 110例患者中气虚质35例、痰湿质24例、血瘀质17例、阴虚质16例、阳虚质14例、其他体质4例,其整体分布有差异(P0.05);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构成比及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其他体质构成比有差异(P0.05);气虚质、痰湿质构成比无差异(P0.05)。不同中医体质在糖尿病肾病各期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IV期中医体质分布有差异(P0.05),气虚质最多。不同中医体质血尿素氮、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总蛋白、血白蛋白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质eGFR、Hb、RBC比其余体质低;阴虚质FPG、HbA1c比其余体质高;痰湿质BMI比其余体质高(P0.05)。痰湿质与BMI呈正相关,血瘀质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呈正相关(P0.05);阴虚质与冠心病、eGFR呈正相关、与高血压病呈负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体质主要分布在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基础体质是气虚质、痰湿质,2型糖尿病肾病IV期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中医体质是气虚质;肥胖是痰湿质的危险因素,肾小球高滤过是阴虚质的危险因素,阳虚质易肾性贫血。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与阴虚质、血瘀质有关,微血管病变与血瘀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T2DMPVD)的危险因素,探讨其中医辨证分型规律及两者间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37例2型糖尿病住院病例资料,以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结果作为标准,分为T2DMPVD组和正常组,收集其年龄、病程、血糖、血压、血脂、血尿酸(UA)、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mALB)、游离脂肪酸(FF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并对T2DMPVD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通过统计分析,总结T2DMPVD危险因素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T2DMPVD组和正常组在年龄、病程及mALB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T2DMPVD组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阴虚热盛证(A型)、气阴两虚证(B型)、肝肾阴虚证(C型)、痰瘀阻络证(D型),B型和D型病例年龄与其他证型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病程A型与其他任一证型比较、C型与D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收缩压(SBP)A型、B型与C型、D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舒张压(DBP)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 c)A型与B型、D型和B型与C型、D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年龄、病程、微量蛋白尿是导致T2DMPVD的危险因素;T2DMPVD组病例4种证型均匀分布,无明显偏重;年龄大、病程长的病例更容易出现D型;C型患者的SBP及DBP水平在4种证型中属于较高水平;A型病例HbA1 c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8.
王彤  王淼  胡楠 《辽宁中医杂志》2020,47(7):105-108
目的探讨脑梗死康复期患者中医证型与自我管理能力的调查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3月本院脑梗死康复期患者116例作为观察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根据脑梗死康复期的中医辨证分型,记录入组患者的各项Fugl-Meyer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成年人自我管理能力评定量表,比较脑梗死康复期患者中医证型与Fugl-Meyer分级、SSA量表、Barthel指数、自我管理能力的关系。结果脑梗死康复期中气虚血瘀证最多,占33.62%,其次分别为痰瘀阻络证(24.14%)、阴虚风动证(18.10%)、风火上扰证(15.52%)、痰热腑实证(8.62%)。在Fugl-Meyer分级上,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风火上扰证和痰热腑实证、痰瘀阻络证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SA量表上,痰瘀阻络证、风火上扰证和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依次降低,在Barthel指数上,阴虚风动证和气虚血瘀证、风火上扰证和痰热腑实证、痰瘀阻络证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饮食行为、心理调节上,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高于痰瘀阻络证、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在服药依从性、自我监控上,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风火上扰证和痰热腑实证、痰瘀阻络证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康复期患者中医证型与预后状况、自我管理能力有关,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佳,预后好;痰瘀阻络证、风火上扰证和痰热腑实证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医药临床诊疗思路及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4例依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5型,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型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型分为5个,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其后依次为风痰瘀阻证、阴虚风动证、肝阳上亢证和痰热腑实证。本研究304例患者中,男性200例,占65.79%,男性患者中以风痰瘀阻证最多;女性104例,占34.21%,女性患者中以气虚血瘀证最多。肝阳上亢证与年龄、吸烟、糖尿病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关系密切(P0.05);风痰瘀阻证与HHcy关系密切(P0.05);阴虚风动证与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关系密切(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肝阳上亢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吸烟、糖尿病和HHcy;风痰瘀阻证的危险因素是HHcy;阴虚风动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各期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其与临床指标、各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54例,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临床指标,并将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中医证型演变规律。结果: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肾阴虚证、浊毒犯胃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血瘀证、水气凌心证、脾肾阳虚证为主(P﹤0.05)。Ⅴ期中阴虚主证型最少(P﹤0.05)。阳虚主证型与心脑血管疾病呈负相关(OR=0.386,P=0.03);阳虚主证型与高胆固醇血症、贫血呈正相关(OR=3.281、2.559,P=0.007、0.037)。阴虚主证型DN与eGFR呈正相关(OR=1.771,P=0.001);阴虚主证型DN与BMI呈负相关(OR=0.409,P=0.042)。标实主证型与心脑血管疾病、BMI呈正相关(OR=2.560、2.801,P=0.049、0.005);标实主证型与糖化血红蛋白异常呈负相关(OR=0.394,P=0.020)。阳虚主证型Scr水平较其他证型的高,阴虚主证型水平eGFR较其他证型高,阳虚主证型RBC水平较其他证型低(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分期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其发展是阴损及阳的过程,湿热浊瘀因个体差异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