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口径的钛轮钉吻合血管对透析治疗影响的观察。方法:将本组84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手腕行动静脉内瘘吻合手术,一组采用直径2.0mm的钛轮钉行动静脉吻合术42例;另一组采用直径为2.5mm的钛轮钉行动静脉吻合术42例。结果:在84例内瘘手术中有3例第一次手术失败,经再次手术获成功,其中使用2.0mm钛轮钉组2例,使用2.5mm钛轮钉组1例,其主要原因为钛轮钉吻合口处血栓形成所致。结论:采用2.0mm钛轮钉组较2.5mm钛轮钉组在2、4、6周的透析血流量低,但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用钛轮钉进行血管吻合的临床观察。方法:应用直径2-2.5 mm钛轮钉对我院226例进行血管吻合,观察手术吻合成功率,血管内瘘通畅率。结果:226例患者手术吻合成功率100%,血管内瘘通畅率100%。结论:应用钛轮钉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管吻合,可以明显提高血管吻合的成功率,无明显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我院1990~1994年应用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73-Ⅲ型血管吻合器修复四肢火器性血管损伤8例9条血管,疗效满意。随访的7例最长4年,最短6个月,无肢体缺血及回流障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8例均属猎枪致四肢血管损伤,其中股动脉断裂4例,股动脉、股静脉及大隐静脉同时断裂缺损l例,腘动脉断裂2例,桡动脉断裂1例。盲管伤6例,贯通伤2例。合并桡骨骨折1例,胫骨骨折缺损1例。年龄16~42岁。7例伴有失血性休克。创面清创后常规游离损伤血管,修剪残端,选择6号钛质吻合轮吻合股动脉3条,7号钛质吻合轮吻合股动脉及股静脉各一条,5号钛质吻合轮吻合腘动脉2条,3号钛质吻合轮吻合桡动脉一条,均一次吻合成功,术中未见血液渗漏,动静脉充盈良好,血管用健康组织覆盖,创口行二期缝合,术后抗凝治疗3~5d,肢体保暖,本组无血管危象发生。  相似文献   

4.
血透通路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存质量。目前国内外多采用上肢动脉内瘘术建立长期血透通路。其中通过钛轮钉吻合建立的动静脉内瘘(AVF)因其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而为国内较多临床医生所采用,有逐渐代替传统的通过缝合建立动静脉内瘘的趋势。我科自1989年开始用钛轮钉吻合建立血管通路,根据血管条件的差异,选择不同的部位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管吻合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1239例血管吻合器的应用病冽,其诊断分别为:血管外伤、枪伤、断肢、人造血管内瘘、血管病等。随访是长时间为17年,最短3个月。结果1239例病人应用血管吻合器吻合的血管全部成功。结论用血管吻合器吻合血管通畅率高,吻合速度快,可缩短损伤肢体或脏器的缺血时间。  相似文献   

6.
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至关重要的。随着血透血管通路的不断改进,动静脉内瘘已成为长期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基本模式。我院自1997~2000年,用钛轮钉血管吻合器在92例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应用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血管吻合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管吻合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1239例血管吻合器的应用病例,其诊断分别为:血管外伤、枪伤,断肢,人造血管内瘘,血管病等。随访最长时间为17年,最短3个月。结果 1239例病人应用血管吻合器吻合的血管全部成功。结论 用血管吻合器吻合血管通畅率高,吻合速度快,可缩短损伤肢体或脏器的缺血时间。  相似文献   

8.
作者用一种专门设计的水模做4种常用的手术结扎夹CT扫描,以一个直径15cm的聚乙烯瓶作体模,一个中空的聚乙烯棒被固定在盖的内侧,测试样品附着在棒的游离端,体模充满蒸馏水并盖紧,在盖上做定位标记,并保证模具上测试夹的位置不动。作者用中等尺寸的外科结扎夹做这个研究,钽、不锈钢、钛夹的形状是传统的U型设计。可吸收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0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24医院收治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36例,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龄29~48岁,平均38.6岁;机器压砸伤11例,道路交通伤25例;新鲜创面15例(伤后1~3h急诊入院),陈旧性损伤创面21例,合并其他损伤时予骨折复位、肌腱缝合后创面经清创彻底无感染.患者行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术,根据术中血管吻合方式不同分为传统组和吻合器组,各18例.传统组行传统显微镜下血管缝合,微血管组使用美国Synovis Micro联合有限公司GEM微血管吻合装置COUPLER吻合血管.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静脉血管吻合时间、缺血再灌注时间、血管通畅率及术后1周皮瓣存活情况,探究微血管吻合器的临床疗效.结果 吻合器组静脉血管吻合时间(6.15±1.26)min与传统组(17.31±2.68)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器组缺血再灌注时间(26.68±5.11)min与传统组(78.47±11.87)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管通畅率吻合器组100%优于传统组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器组术后优于传统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微血管吻合器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人造血管取代因病变须切除之大动脉已早有报道,过去都用手法吻合.在血管吻合技术上,除手法吻合外,尚可用套接及金属吻合器.1983年我院与第三军医大学一室、北京心肺中心协作,在本院行胸主动脉切除一段,以人造血管替代,用73-Ⅱ型血管吻合器吻合的动物实验.经较长期观察,兹将实验报告如下:实验方法实验动物2只,雄性山羊,体重分别为34kg,36.2kg,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左开胸;游离胸主动脉,远近端分别阻断,切除中间一段血管,长分别为4cm及5cm,取相应直径((?)2.0cm,(?)2.5cm),长度的聚四氟乙稀人造血管,预凝后,用73—Ⅱ型血管吻合器吻合,一次成功.分别于手术后572天和574天行主动脉造影,然后处死,切取原手术部胸主动脉送病理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弯管型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总结了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间用弯管型吻合器对 4 2例低位直肠癌病人保肛吻合手术的应用体会。 结果 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口出血、狭窄和吻合口瘘等并发症 ;且端侧吻合的直肠近端肠管具有一定的粪便储存功能 ,有效地预防了直肠癌术后的稀便问题。对于拒绝接受 miles手术的直肠癌病人 ,亦可使用弯管型吻合器做低位直肠癌手术 ,取得了预期的治疗效果。 结论 国产弯管型吻合器的长度及弯度均较适宜 ,手术对于低位直肠的吻合经腹用吻合器做端侧吻合 ,灵活性明显优于直型吻合器 ,操作起来十分方便 ,性能安全可靠 ,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2.
<正> 尿毒症病人在进行血液透析维持治疗中,良好的血管通道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仍然是血管通道阻塞而需要多次重建。特别是在原血管路上重建,因血管短使手术失败。为了解决血管短的问题,可充分利用肢体浅表血管,尽量在血管远端作动一静脉吻合。我们选用鼻烟窝区血管,应用钛制吻合轮钉作动—静脉吻合建立血管通道。临床应用10例,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0例均为慢性肾炎,尿毒症病人,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39.5岁。其中2例为备用血管通道,需行血液透析时即可使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双源多层CT4种图像重建法测试体外大样本最新冠状动脉支架的管腔显示、管腔衰减值及图像噪声,并提供目前常用冠状动脉支架的CT目录。29种不同的冠状动脉支架(19种钢制、6种钴铬合金、2种钽制、1种铁制、1种镁制)均置于冠状动脉模型(血管直径3mm,血管衰减值250HU,血管外密度-70HU)中检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共分析106例先心病病例的支气管动脉造影资料。年龄15~35岁。方法:7岁以上病人在X 线电视监视下以Sel-dinger 法经股动脉将制导管送至胸主动脉,用Pa-等创制的支气管动脉造影方法进行造影;7岁以下病人则经由股静脉和室间隔缺损将导管送往胸主动脉。对某些法鲁氏四联症病人,为了易于找到支气管动脉的开口,还进行了胸主动脉造影。为了便于客观分析支气管动脉造影所见,作者将支气管动脉的改变分为三度:(1)Ⅰ度:血管口径轻度增大——7岁以下病人达3mm。7岁以上病人达5mm,合并动脉干支轻度纡曲和外围血管增多。但见不到支气管—肺动脉吻合;(2)Ⅱ度:7岁以下病人动脉增宽达5mm,7岁以上病人达8mm,有末梢细小动脉分支增生,并与肺动脉次段支吻合;(3)Ⅲ度:动脉干支显著增宽,达10mm,并伴有很多弯曲和环圈形成。而且支气管一肺动脉吻合见于肺门部的大血管干支。  相似文献   

15.
自1980年3月至1983年4月,应用国产GF-1型管状吻合器、XF残端缝合器及CF侧侧吻合器行消化道手术203例316次。手术方式有胃十二指肠吻合、胃空肠吻合、直肠结肠吻合、胃空肠Roux-Y吻合,食管胃吻合、食管横断再吻合、食管空肠吻合及胃和十二指肠残端吻合。本文详述了手术操作方法及结果,除1例外未发生吻合口瘘及出血。用吻合器手术有以下优点:(1)吻合口质量好,比手工缝合光滑整齐;(2)可以完成某些用手工不能完成的手术;(3)完成手术快,缩短了手术时间。手术者必须熟悉吻合器的性能及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术中血管吻合困难的原因,评价针对不同原因所采取的对策。方法 查询手术记录并统计血管吻合困难的原因、术者采取的对策及手术成功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血管吻合困难常见原因为血管硬化和细小、静脉回流不畅、血管管径相差太大及血管相距较远,针对前二种原因,本组分别采三种不同的对策,导致了不同的成功率,针对后二种原因本组采取的对策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 血管吻合困难的原因最常见为血管腔径过小,采取对点等距切开血管断端后行钛轮钉吻合,成功率较高;对于静脉回流不畅采取无损伤针头伸入血管,以肝素盐水冲洗后再行吻合,成功率较高;针对血管管径相差太大可通过切断血管时调整斜面大小或行端侧吻合;血管相距太远可选择对应血管或采取移植血管吻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用自体血管建立动脉导管未闭(PDA)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用成年杂种犬18条,体重15.0~20.0kg,麻醉及开胸术条件下,用自体血管(颈静脉)分别与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行端侧吻合,建立模拟PDA动物模型。结果18条犬成功建立模型10条,造影见主动脉分流至左肺动脉,且左肺动脉吻合口远端、近端显影清晰。结论本模型运用自体血管模拟未闭的动脉导管,接近PDA的生理特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犬体内建立人颅段颈内动脉系列弯曲形态的动物模型,并测试Willis覆膜支架柔顺性.方法 3T磁共振3D-TOF MRA序列采集头颅横断面DICOM格式图像,导入MATERIALISEMIMICS和Pro-E软件,做出管状三维数字模型.根据该文件利用快速原型技术制作出TangoPlus材料的实体模型并硅胶涂层.将犬两侧颈内动脉切断,一端结扎,一端穿过模型做端端吻合,得到人颅段颈内动脉弯曲形态的动物模型.1周后在DSA下置入Willis覆膜支架8枚(3.5 mm×16 mm 2枚,3.5 mm×13 mm 2枚,3.5 mm×10 mm 2枚,3.5 mm×7 mm 2枚)通过模型段血管释放到远端,设对照2枚.结果 在犬体内成功复制了人颅段颈内动脉弯曲形态的动物模型10例.Pro-E软件中进行图像融合比较,模型血管与志愿者颈内动脉高度相似.Willis覆膜支架分组测试时,无血管痉挛和急性血栓形成,测试后病理检查3.5 mm×16 mm组可见血管内膜及中膜不同程度损伤,3.5 mm×13 mm组可见内皮损伤及肿胀,3.5 mm×10 mm组仅见内皮肿胀,3.5 mm×7 mm组内皮肿胀更少见.结论 本实验模型具有高度可控性,可重复性和真实性,手术操作简单,可用于神经介入材料的研究和测试,为神经介入医师培训提供了可靠的工具.Willis覆膜支架具有较好的柔顺性,在弯曲血管中长度越小对血管内膜损伤越小.  相似文献   

19.
钛轮钉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应用及护理解放军254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何兰珍,陶新朝(天津300142)血液净化技术在我国已广泛开展,建立和保护一条动静脉内瘘(AVF),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我院从1991年5月~1993年10月应用钛制吻合轮钉为62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腋窝淋巴结血供的研究,探索腋窝淋巴结移植的可行性。方法用15具(30侧)成人灌注乳胶的尸体,观察了腋窝各群淋巴结的血供及数量,测量了营养各群淋巴结的血管口径和血管干长。结果外侧群淋巴结数量为(3.16±1.72)个,血供属多源性且不恒定;前群淋巴结数量为(3.83±1.79)个,营养血管主要为胸外侧动脉的分支,其外径(1.04±0.42)mm,干长(29.5±12.25)mm;后群淋巴结数量为(2.38±0.97)个,血管来源于肩胛下动脉的淋巴结支,其外径为(0.78±0.32)mm,干长(18.78±8.67)mm;中央群淋巴结数量为(4.05±1.95)个,血管来源于腋动脉的分支,其外径均在1 mm以下,干长20 mm以上;尖群淋巴结数量为(2.82±1.96)个,营养血管为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外径为(0.79±0.29)mm,干长(10.60±4.13)mm。结论腋窝淋巴前群为吻合血管淋巴结移植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