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2 毫秒
1.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的临床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并且深静脉血栓能够导致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肺栓塞以及远端深静脉的功能障碍,因此深静脉血栓出现对于逐渐增多的髋关节置换是一个极大的障碍。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筛选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8例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在置换前1 d及置换后的第7天分别进行双下肢的彩超检查,将患者下肢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与临床的可疑因素予以Logistic非条件多因素分析。结果与结论:在置换后的第7天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共16例,其中女性、全身麻醉、双侧髋关节置换、骨水泥的应用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的显著因素,其P值0.05,能够导致70岁以上老年患者在实施全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呈显著性增加。Logistic非条件多因素的分析中显示性别、肥胖、骨水泥的使用3个因素在老年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出现的风险倍数依次增加达11.398,3.109,8.925;患者血型为O型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在实施全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则显著降低,在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降低至0.186倍,能够被作为出现深静脉血栓的一项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背景:深静脉血栓是髋关节置换后常见的并发症,随着髋关节置换的广泛应用,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逐渐升高。 目的:研究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和发生机制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好的防治选择。 方法:对髋关节置换后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用免疫生化检测的方法检测髋关节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明确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并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明确防治应用效果。 结果与结论:高龄、女性、肥胖、双侧髋关节同时置换、治疗时采用全身麻醉、应用骨水泥型假体、长期卧床、合并各种代谢性疾病均是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大多数文献研究显示O型血型属于保护因素。在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提示血栓发生的风险。应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降低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较高。目前尚不清楚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目的:观察不同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47例,年龄64~93岁,根据原发病不同分为2组:骨折组68例,置换前经历了创伤,均为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病组79例,术前未经历过创伤。根据患者生理年龄、置换前社会活动能力、骨质情况、预期寿命等选择全髋假体,其中采用生物学假体5例,混合型假体12例,其他全部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下肢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与结论:骨折组置换后32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20例,出现Homans征/Neuhofs征15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9例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1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于置换后17d猝死,尸检证实为伤侧下肢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骨病组置换后20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11例,出现Homans征/Neuhofs征9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比骨病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血液凝固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更高(P0.05)。提示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背景: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对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作用。 目的:探讨中西药物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方法:收集中药和西药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文献,分析不同药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机制,比较中药和西药在治疗和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与结论:磺达肝癸钠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总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大于依诺肝素,利伐沙班在减少关节置换后患者隐性失血量方面优于低分子肝素。中药在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上选用益气活血和改善血液循环的方法,如活血通脉汤、桃红四物汤等,还有补阳还五汤、佛手通瘀汤、活血通栓饮、加味桃核承气汤等,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治疗效果方面均较好。中西药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中药或中西药联合对预防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西药效果相同,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背景:许多学者均认为骨水泥型全髋置换适合应用于年老且合并较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生物型全髋置换适用于较为年轻的患者。 目的:对比中年患者生物型全髋置换和骨水泥型全髋置换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比分析58例骨水泥型全髋置换者与70例生物型全髋置换者置换后6个月、2年及5年的肢体功能恢复与影像学评估结果以及Harris评分,均为40~60岁中年患者。 结果与结论:生物型假体置换后6个月、2年、5年的Harris评分明显优于骨水泥型假体(P < 0.05),5年生存率也高于骨水泥型假体(P < 0.05)。骨水泥型假体置换后6个月,3例发生自发溶骨性疾病,3例2年后发生假体松动,3例5年后发生线性渗透溶;生物型假体置换2年后2例发生自发溶骨性疾病,置换后5年1例发生假体松动。说明生物型假体较骨水泥型假体更能促进中年患者置换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少在5年的随访过程中获得了更令人满意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关键词:生物型假体;骨水泥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Harris评分;人工假体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08  相似文献   

6.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之后常存在隐性失血,隐性失血对患者置换后的功能恢复影响很大。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后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全髋关节置换85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ward等设计的通过血细胞比容计算红细胞循环血量的数学方法和Gross线性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置换后抗凝方式、假体类型等对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的隐性失血明显高于显性失血,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假体类型是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而性别、年龄、抗凝方式、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置换后隐性失血形成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麻下全髋置换的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南京鼓楼医院和南京市浦口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全麻下择期行全髋置换的老年患者共计398例为研究对象,在术后5~10 d行下肢彩超检查,观察其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对影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98例老年全髋置换患者中有136例出现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4. 17%;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70岁、体质指数大于25 kg/m~2、合并糖尿病、甘油三酯大于等于1. 7 mmol/L、D-二聚体大于等于500μg/L以及手术时间大于2 h等是导致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 0. 05),而不使用骨水泥、仅置换单侧及术后3 d内下床活动是避免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 1,P 0. 05)。结论老年、肥胖、合并糖尿病、甘油三酯大于等于1. 7 mmol/L、D-二聚体大于等于500μg/L及较长的手术时间与老年患者全麻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关系密切,应尽量避免双侧同时置换,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以降低老年患者全麻下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背景:随着对全髋关节置换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认识加深,减少和避免其发生已成为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往对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报道虽多,但着眼点片面、样本量过少、统计学意义差、基础试验与临床研究的结果相混淆、研究方法及设计缺乏科学性,造成报道不一致,各抒己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其相关因素,并提出预防与处理对策,从而降低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1780例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选择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种、合并症、患髋既往手术、麻醉、手术时间、假体固定方式、输血、术后患肢训练、防血栓药物、并发症指标进行统计,采用SPSS建立标准化数据库,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178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有深静脉血栓136例。年龄、合并症、麻醉、假体固定方式、输血、患肢术后主被动训练、防血栓药物因素与深静脉血栓有相关性(P0.05)。高龄、高血压或糖尿病、全麻、骨水泥固定、输全血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患肢术后主被动训练、防血栓药物应用是保护因素。认真做好围手术期处理,积极控制慢性合并症、术前做好评估、术中操作精细、术后积极预防治疗及护理可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尚缺少严格遵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血栓预防的大宗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的报道。 目的:调查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在进行规范预防性抗凝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方法:纳入2005-01/2010-07于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对置换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高危因素、预防措施、症状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7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1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5例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诊断分布为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其合并症1~4个,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围手术期皆应用规范物理、药物疗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2例以肺栓塞为首发症状。多数预后良好;1例死于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关的肺部感染,1例抗凝治疗后并发脑出血导致植物生存状态。提示进行规范预防治疗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但仍不能完全杜绝其发生。髋部骨折、长期卧床、高龄、代谢性内科疾病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不能及时妥当地诊断及处理会引起患者病情迁延不愈,甚至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国内外研究并未确定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后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目的:观察高血压是否会影响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 年9月至2014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因膝骨关节炎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高血压,将其分为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在置换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两组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分析高血压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25 例患者,高血压组219例,对照组306例。全膝关节置换后20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其中高血压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3例(2.5%),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1.3%)。通过卡方检验分析,高血压组全膝关节置换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对照组患者的2.7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术前患有高血压病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其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于术前血压正常患者。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背景:大量文献研究表明,空气波压力治疗在预防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行为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第2天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周,试验组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患肢肿胀,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已成为老年人创伤性股骨颈骨折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小切口微创方式可减少手术创伤及患者痛苦,便于老年患者假体置换后早期康复。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后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创伤后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Ⅳ型)患者资料,均行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 结果与结论:25例患者随访≥6个月。置换后复查X射线示假体位置良好;1例出现脱位,处理后未再发生脱位;1例下肢不等长,不影响行走。置换后9个月Harris评分平均85.7。置换后未发生感染、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质情况及深静脉血栓形成。说明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人工关节稳定性强、患者恢复时间短等优点,适合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Ⅳ型)患者。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成为目前治疗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效果较为肯定的方法,因其围手术期失血量较多,致使很多患者需要输血,而输血本身有一定的成本和风险。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指导并完善在临床工作中血液管理。 方法: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27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置换前血红蛋白水平、术中出血量、双下肢静脉血栓、置换后抗凝方式、手术时间、假体类型等对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影响,以及对异体血输注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结论:比较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的输血量时发现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输血率方面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内体质量指数≤ 25 kg/m2的患者和> 25 kg/m2的患者在输血量及输血率上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年龄、置换前血红蛋白水平和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是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影响因素,而性别、体质量指数、抗凝方式、双下肢静脉血栓、手术时间、假体类型及术后引流量对术后异体血输注的影响不大。提示,根据影响因素所建立的模型公式对临床上评估和预测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国外动物实验和临床报道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效果佳,无迟发性出血发生,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对机体无不良反应。 目的:分析应用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减少全髋人工关节置换后失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因单侧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98例,其中男39例,女59例,年龄61-7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试验组在行生物型髋关节假体置换缝合伤口前,将复合微孔多聚糖1g直接喷涂在出血部位,放置引流管;对照组缝合前在出血部位仔细电凝止血,放置引流管。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失血量、输血率、引流量、凝血指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总失血量、引流量及输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两组治疗后24 h的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值及国际标准化比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各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未发生浅表及深部感染现象。表明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能明显减少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出血,并具有安全、高效、便捷的特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且发病率在不断增加,改进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技术成为研究的课题之一。 目的:明确各种内固定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效果,为治疗技术的改进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理论参考信息。 方法:分别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中以及治疗后并发假体周围骨折的影响因素及内固定治疗方法进行实验数据分析,重点分析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同时比较不同内固定方法对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患者的性别、年龄、假体的类型以及假体的稳定性均为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周围假体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非骨水泥型假体发生骨折的风险高于骨水泥型假体发生骨折的风险。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周围假体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不损害假体周围骨皮质,并且具有固定稳固、操作简单、创伤较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而锁定加压钢板结合钢缆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对骨折断端血供干扰小、固定稳固等优点,2种内固定治疗均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相比较而言,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比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史娜 《医学信息》2019,(8):188-189192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干预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方面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33%)低于对照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67%)高于对照组(8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循证护理,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且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老年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率密切相关。设定相同麻醉条件下硬膜外镇痛比静脉镇痛对老年患者下肢关节置换及内固定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60例拟行择期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接受椎管内麻醉继以术后静脉镇痛或以硬膜外镇痛。 结果与结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静脉镇痛组为47%(14/30),硬膜外镇痛组为30% (9/30例),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 < 0.0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年限短和髋关节置换术是发生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表明,老年患者在下肢关节置换及内固定后早期有38%的患者发生了认知功能障碍,且硬膜外镇痛较静脉镇痛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明显降低。受教育年限短和髋关节置换本身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