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辅助全身麻醉对小儿扁桃体摘除术围拔管期应激反应和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扁桃体摘除术的住院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静脉全麻,观察组在全麻诱导前30 min开始选取双侧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行穴位刺激直至手术结束,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分别记录两组患儿入室时(T_0)、手术结束时(T_1),拔管前即刻(T_2)、拔管后1min(T_3)、拔管后5min(T_4)、拔管后10min(T_5)、拔管后30 min(T_6)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采集T_0、T_2、T_3、T_5、T_6时间点静脉血,测量血浆皮质醇(Cor)、IL6的浓度;观察术后麻醉苏醒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MAP、HR在T_1、T_2、T_3、T_4、T_5时刻比T_0时刻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_6与T_0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P=0.223);相同时刻两组T_0、T_1时刻MAP、H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0.516,P=0.263),观察组T_2至T_6的MAP,HR均比对照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_6与T_0时刻相比,Cor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IL-6无统计学意义(P0.05,P=0.152)。同一时刻观察组在T_2、T_3、T_5、T_6时刻Cor、IL6的值比对照组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减少扁桃体摘除术患儿全麻围拔管期的应激反应,提高患者的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针刺复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ASAⅠ-Ⅱ级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全麻(对照组)和针刺复合全麻(针麻组)。两组均以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诱导,针麻组在全麻诱导前应用针麻仪刺激器(取双侧内关、合谷、曲池穴)进行电针刺激,针麻诱导15 min后与全麻组一样开始全麻诱导和维持。并运用胸电生物阻抗法无创连续血流动力监测仪监测麻醉诱导前基础值、麻醉诱导后意识消失时、气管插管即刻、手术开始时、术毕、拔管时、拔管后10 min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和麻醉维持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位时间维库溴铵用药量针麻组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心排血量(CO)、外周血管阻力(SVR)及血流加速度指数(ACI)在麻醉诱导期均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前(P<0.05或P<0.01), 在插管即刻和拔管时均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前(P<0.05或P<0.01),而针麻组无明显变化;插管即刻和拔管时,MAP、RPP、SVR和ACI对照组明显高于针麻组(P<0.05或P<0.01)。结论 针刺复合麻醉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使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小,血液循环趋于稳定,并且能减少麻醉药用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麻醉用药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进行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假穴位组(S组)以及对照组(C组),每组30例.T组行经皮穴位电刺激,穴取合谷、外关、金门、太冲、足三里、丘墟;S组在非穴处行经皮电刺激;C组取穴同T组,只在相关穴位贴皮肤自粘电极,不通电.电刺激时间为麻醉诱导开始前直至手术结束.3组患者均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下行气管插管,术中应用异丙酚、瑞芬太尼维持至手术结束,记录各时间点血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BIS)值、麻醉用药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各组均能够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T组在插管后1 min、拔管及定向力恢复时的平均动脉压小于其余两组(均P<0.05).T组术中暴露鞍区和取瘤阶段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较其余两组低(均P<0.05),术后定向力恢复时异丙酚效应室浓度较其余两组低(均P<0.05).术后24 h内C组2例发生恶心呕吐,其余各组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提高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程度,降低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高麻醉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乌甲素超前镇痛对经腹子宫切除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取ASAⅠ或Ⅱ级经腹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高乌甲素低剂量组和高乌甲素高剂量组各20例。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麻醉开始前30 min,高乌甲素低剂量组给予高乌甲素0.075 mg/kg稀释至20 m L静脉推注,高乌甲素高剂量组给予高乌甲素0.15 mg/kg稀释至20 m L静脉推注,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生理盐水静脉推注,术毕均行自控静脉镇痛(PCIA)。3组分别于入室后(t_0)、气管插管即刻(t_1)、手术开始15 min(t_2)、气管拔管即刻(t_3)和术后24 h(t_4)抽取静脉血,测定皮质醇和儿茶酚胺水平,同时观察记录患者在术后2,4,6,8,12,24 h的VAS评分和Ramsay评分。结果 3组t_1、t_2、t_3时点血浆皮质醇和儿茶酚胺水平与t_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乌甲素低剂量组和高乌甲素高剂量组t_4时点皮质醇、儿茶酚胺水平和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且高乌甲素高剂量组t_4时点皮质醇和儿茶酚胺水平和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高乌甲素低剂量组(P均<0.05)。高乌甲素低剂量组和高乌甲素高剂量组术后2,4,6 h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且高乌甲素高剂量组明显少于高乌甲素低剂量组(P均<0.05)。结论高乌甲素超前镇痛可以降低围术期患者皮质醇、儿茶酚胺水平,抑制围术期应激反应,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探讨对盆腔手术患者选择不同药物联合硬膜外麻醉方法进行干预后对其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洛宁县人民医院 2016 年 3 月至 2019 年 4 月收治的 66 例女性盆腔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进行分组, 对照组 33 例选择咪达唑仑+硬膜外麻醉方法进行干预;观察组 33 例选择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方法进行干预;就两组患者的 不同时间点皮质醇浓度、血浆 β– 内啡肽(β–EP)、心率以及血压水平进行比较。结果:麻醉用药后 5 min,观察组患者的 皮质醇浓度以及血浆 β–EP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麻醉后 10 min,观察组患者的皮质 醇浓度以及血浆 β–EP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麻醉用药后 5 min 以及麻醉后 10 min, 观察组患者心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水平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盆腔手术患者于临床 接受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方法进行干预,利于术中应激反应的改善、盆腔手术的顺利实施以及手术疗效提升。  相似文献   

6.
张妍  张亮  朱锋 《新中医》2022,54(15):174-178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镇静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80 例需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 例。对照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术中30 min、术后2 组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皮质醇(Cor)、儿茶酚胺(CA) 水平,于术后6 h、12 h、24 h、36 h 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 评价患者疼痛情况,记录2 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麻醉前,2 组MAP、HR、SPO2、BIS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对照组MAP、HR 水平较麻醉前升高(P<0.05),研究组MAP、HR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30 min,对照组MAP、HR 水平较麻醉前升高(P<0.05);研究组MAP 水平较麻醉前升高(P<0.05),HR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对照组MAP、HR 水平较麻醉前升高(P<0.05),研究组MAP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开始、术中30 min、术后,2 组BIS 水平较麻醉前降低(P<0.05),研究组BIS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开始,2 组Cor、CA 水平较麻醉前无明显变化(P>0.05);术中30 min,2 组Cor、CA 水平较麻醉前升高(P<0.05),研究组Cor、CA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 组Cor、CA 水平较麻醉前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6 h、12 h、24 h、36 h,2 组NRS 评分逐渐降低(P<0.05),研究组NRS 评分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静效果较好,可稳定患者MAP、HR 水平,减轻应激反应,缓解患者术后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用于全身麻醉苏醒期气管拔管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的方法。将40例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患者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啶组(Y组n=20),生理盐水组(S组,n=20),分别于手术结束后拔管前静脉微泵注射艾贝宁0.5ug/kg或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5min时的血压(SAP,DAP)心率(HR)呛咳反射及拔管时间。结果40例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手术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啶组(Y组)20例,生理盐水组(S组)20例,给药前1min两组的血压(SAP,DAP)心率(HR)无差异(P〉0.05),①两组吸痰时,拔管时的血压(SAP,DAP)心率(HR)有差异(P〈0.05)但Y组与给药前相比无差异;②两组拔管后5min时的血压(SAP,DAP)心率(HR)无差异(P〉0.05);③两组的拔管时间无差异(P〉0.05);④两组的呛咳反射有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能减轻麻醉苏醒期气道呛咳反射,预防苏醒期躁动发生,而且不延长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8.
经皮穴位电刺激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的应用价值及防治麻醉后伤口急性疼痛的有效性。方法:择期行椎板减压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观察组)和单纯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30min,采用韩氏刺激仪经皮肤电极刺激合谷、劳宫、内关、外关,然后接受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中采取间断穴位电刺激(刺激30min,停止30min)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只采用单纯瑞芬太尼复合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药用量,术前、术中、拔管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拔管及苏醒时间,苏醒后伤口疼痛程度。结果:①观察组病人异氟醚用量为(0.52±0.33)vol%,明显比对照组(1.12±0.18)vol%少(P<0.01)。②观察组术中、拔管前后血压、心率均低于术前(P<0.01),对照组术中血压、心率低于术前(P<0.01);观察组拔管后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拔管前后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③观察组拔管、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④苏醒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组26例VAS评分<4分,4例VAS评分≥5分;对照组10例VAS评分<4分,20例VAS评分≥5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可减少麻醉药用量,缩短病人苏醒时间,有效防治瑞芬太尼麻醉后的急性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GEA)和单纯全麻(GA)对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本文分别采用GEA和GA对上腹部手术患者进行临床麻醉,并比较两种麻醉方式对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浆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Ⅱ)、β-内啡肽(β-EP)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监测指标均随着麻醉的进行呈现上升趋势,而在拔管时两组患者的Cor均高于麻醉前(P〈0.05);在切皮时、切皮后1h,GA组明显高于GEA组(P〈0.05).GEA组拔管时的A-Ⅱ明显高于麻醉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组切皮后1h、拔管时均较麻醉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β-EP术中、拔管时均上升,与麻醉前GA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的IL-10术中、拔管时均呈上升趋势,但GEA组患者拔管时的IL-10水平明显高于GA组(P〈0.05).GEA组的血压、心率在切皮时和切皮后1h均明显小于麻醉前(P〈0.05);而GEA组血压、心率在切皮时和切皮后1h均明显低于GA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相比,可以减轻但并不能完全抑制上腹部手术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是一种很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重度子痫前期产妇行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剖宫产的重度子痫产妇8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时期行剖宫产的健康产妇8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腰麻给予0.5%罗哌卡因10 mg;对照组穿刺同观察组,腰麻采用0.5%罗哌卡因12~14 mg。观察2组手术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麻醉后1 min、3 min、5 min及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比麻醉前显著下降(P均0.05),其中麻醉后5 min观察组产妇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1 min、3 min、5 min及手术开始时2组产妇心率明显低于麻醉前(P均0.05),且麻醉后5 min观察组产妇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结束时2组产妇心率稍低于麻醉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产妇在围术期血氧饱和度均维持较好,无低氧血症发生;观察组产妇麻醉平面低于对照组(P0.05);2组产妇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2%利多卡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以及新生儿窒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子痫前期产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虽可以使产妇血压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仍处于安全范围,而且麻醉起效快,充分的围术期准备和监测可以保障产妇的围术期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合谷和内关穴对颈椎前路手术后急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因颈椎骨折入院,择期经颈前路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30例)和药物组(30例)。电针组使用电针刺激合谷和内关穴,分别于术前30 min,手术结束缝皮时继续电针治疗。麻醉方式及用药两组相同。结果:1)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电针组术前、拔管前、拔管后平均动脉压、心率与术中比较P0.01,拔管后与拔管前比较P0.05。药物组拔管后与拔管前比较平均动脉压P0.01,心率P0.05。2)意识恢复,拔管时间:电针组明显短于药物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对两组患者拔管即刻,拔管后2 h,4 h,8 h,12 h,24 h进行VAS和Ramsay评分显示,电针组在拔管后4 h内镇痛镇静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2 h内镇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组6例发生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电针组1例。术后24 h PCA按压次数药物组共计116次,电针组21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合谷和内关穴可有效减轻颈椎手术后急性疼痛,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意识恢复和拔管时间短,苏醒快,镇痛效果显著,不良反应降低,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上巨虚穴、尺泽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不同器官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含量及结肠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探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及肺经合穴尺泽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2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上巨虚组及尺泽组,每组7只。采用乙酸灌肠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于造模后第3天起,上巨虚组电针双侧上巨虚穴,尺泽组电针双侧尺泽穴,每次15分,每天一次,频率2/100 Hz,连续治疗7天;其余两组只抓取、束缚,不做治疗,每次15分,每天一次,7天后取材。放射免疫法测定肺、结肠TNF-α的含量;结肠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1) TNF-α的含量:结肠组织中,模型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上巨虚组、尺泽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值均〈0.05),两治疗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肺脏中,尺泽组TNF-α含量显著低于上巨虚组(P〈0.05),其他组间则未见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2)结肠与肺的比值,上巨虚组显著低于模型组和尺泽组(P值均〈0.05),其他各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3)模型组大鼠结肠光镜观察可见溃疡形成和炎症,上巨虚组和尺泽组大鼠结肠黏膜病理损伤减轻,其中上巨虚组减轻更为明显。结论(1)上巨虚和尺泽分别作为肺经的合穴和大肠的下合穴,均可降低TNF-α在结肠中的含量,有效阻抑UC所致的结肠炎症反应及改善结肠粘膜的病理改变,为“合主逆气而泄”、“合治内府”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2)上巨虚与尺泽作用的特异性靶器官可能不同,上巨虚对肠源性腹泻更有效,而尺泽对于肠炎引起的肺部损伤较上巨虚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偏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颖  韩为  郭铁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0):638-640
目的观察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功能综合评定(FCA)量表的变化。方法收集80例合格受试患者,平均入选靳三针组和康复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4d及28d评定NDS、ADL、FCA评分。结果靳三针组治疗后14d及28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偏瘫效果良好,远期疗效较近期疗效增加;靳三针治疗效果优于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治疗迁延不愈型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感冒后咳嗽患者均进行温通针法治疗,取曲池(左)、合谷(左)、列缺(右)、丰隆(右)、尺泽(右)、足三里(右)、照海(左)、太冲(双)、外丘(左),隔日治疗1次,治疗10次后观察不同年龄、不同病程及不同病情程度的迁延不愈型感冒后咳嗽与温通针法疗效的关系。结果:痊愈18例,占60.0%;显效8例,占26.7%;有效4例,占13.3%,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感冒后咳嗽病程短于24个月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病程长于24个月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愈显率呈一定的下降趋势。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愈显率呈增加趋势。结论:温通针法治疗迁延不愈型感冒后咳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针灸大成》记载,尺泽穴为手太阴肺经合穴,既有肺经腧穴的共性,又有五输穴合穴的特性,具有养阴润肺、清泄肺热、条畅气机、化痰止咳平喘、疏经活络、通络止痛、止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系疾病、肢体经脉痛证、脾胃疾病、神志病及小儿慢惊风等。取穴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辨证配伍其他穴位。治疗小儿慢惊风时,单独使用此穴即可见效。治疗肺系疾病时,多配本经的列缺、经渠、鱼际等穴。治疗肘臂拘挛时,常以局部取穴为主,配伍曲池、合谷等穴。治疗脾胃疾病时,根据循经取穴,配伍足三里、三阴交、太白等穴。操作手法上,强调补泻手法的运用,尺泽穴为肺经合穴,经脉气血汇聚之处,五行属水,临床上多采用强刺激泻法以清泄肺热,和胃理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按压合谷列缺穴辅助治疗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住院顺序选取126例发热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每组63例,均行常规治疗,实验组于常规治疗发热的基础上开展按压合谷列缺穴辅助治疗。比较两组发热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治疗后0.5h内,组间体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h后,实验组患者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按压合谷列缺穴辅助治疗,能够提高发热治疗效果,及早达到降温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AES)静脉全麻行腔镜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麻醉学价值。方法60例择期行双侧腔镜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TAES联合静脉全麻组)和对照组(全凭静脉全麻组),每组30例。两组术中均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恒速输注瑞芬太尼的方法维持麻醉,治疗组从麻醉诱导前30 min 至术毕持续TAES,刺激部位为双侧合谷和内关穴。分别记录入室后(基础值,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5 min(T2)、切皮前5 min (T3)、切皮后5 min(T4)、充气30 min(T5)、术毕(T6)、拔管前5 min(T7)、拔管即刻(T8)、拔管后5 min (T9) 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T0、T3、T5、T6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TNF-α,记录T3、T4、T5异丙酚靶浓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T0比较,治疗组T3-4HR降低,T8-9HR升高,T7-9MAP升高;对照组T3 HR降低,T7-9HR升高,T1、5、7-9 MAP升高,T2-3MAP降低;两组T5-6 IL-6均升高,T6 TNF-α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T6-9 HR降低,T1、4、5、7-9MAP降低,T3 MAP升高,T5-6 IL-6 降低(P〈0.05);各时间点异丙酚靶浓度及总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TAES在更好地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适当抑制应激反应的同时,减少了麻醉药物的用量,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穴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及内源性保护物质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为针刺防治心血管疾病及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电针内关组、电针列缺组、电针合谷组。采用冠脉结扎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电针组于冠脉结扎前后各电针20 min(30 Hz/100 Hz,2~4 mA)。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检测各组心肌组织NO、NOS的含量,在Fluo-3/AM染色后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心肌细胞内Ca2+荧光强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NOS含量明显降低(P0.05),心肌细胞内Ca2+荧光强度明显升高(P0.01);电针心包经"内关"穴组与模型组比较,心肌组织NO、NOS含量明显升高(P0.05),心肌细胞内Ca2+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1);电针肺经"列缺"穴及电针大肠经"合谷"穴与模型组比较,各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心包经"内关"穴可上调心肌内源性保护物质的水平,降低Ca2+超载,且这种效应存在经脉(穴)与脏腑间的相对特异性联系。  相似文献   

19.
谭程  张昶  高丹  白鹏  王军  王朋  赵吉平  王燕平 《中国针灸》2012,32(8):673-677
目的: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从经络学角度,通过针刺肺经和大肠经经穴,观察针刺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度患者按1∶1∶1∶1的比例分入肺经穴组、大肠经穴组、肺大肠经穴组、对照组,每组13例。对照组按需吸入万托林,1喷/次,≤4次/天,疗程为12周。前3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肺经穴组穴取尺泽、孔最、列缺等,大肠经穴组穴取曲池、合谷、天枢等,肺大肠经穴组穴取尺泽、孔最、列缺、曲池、合谷等,隔日针刺1次,每周3次,治疗12次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12周)。采用支气管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AQLQ)于治疗前后评定总分及活动受限、环境刺激、情感、症状4能区,并判定疗效。结果:同组治疗前后比较,肺经穴组及肺大肠经穴组的AQLQ总分、情感能区、症状能区分值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且肺大肠经穴组提高了环境刺激能区积分(P<0.05);大肠经穴组AQLQ总分及活动受限能区分值升高明显(均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肺经穴组、肺大肠经穴组AQLQ总分及症状能区有明显改善(P<0.05,P<0.01);肺大肠经穴组、大肠经穴组情感能区明显升高(均P<0.01);肺大肠经穴组的环境能区明显升高(P<0.05)。与大肠经穴组相比,肺大肠经穴组对症状能区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从肺肠论治针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维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经穴组(针刺经穴复合全麻组)、非经非穴组(针刺非经非穴复合全麻组)、全麻组。三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1、异丙酚2 mg.kg-1、维库溴铵0.1 mg.kg-1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血浆靶控输注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经穴组选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曲池,非经非穴组选用经穴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取穴,进针得气后持续电针刺激,直至术毕。应用肌松监测仪持续监测维库溴铵的显效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恢复指数。并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时间。结果三组的肌松效应中显效时间、起效时间、恢复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而经穴组的维持时间与全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穴组与全麻组比较术中麻醉药用量明显减少(P〈0.05)。经穴组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时间显著缩短(P〈0.01)。结论针刺经穴复合全麻可延长肌松药的维持时间,减少术中麻醉药的用量,患者术后恢复快,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