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努比兰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983-2984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我院2003-2010年住院患者原始病案资料进行疾病分类,统计出院患者的族别、性别等。结果:前8位死因是恶性肿瘤、新生儿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结论:加强死因顺位前8位疾病的防治工作,可以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我院近5年来住院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我院1998-2002年住院病人死亡病案698份,对其病死率、死因构成、年龄构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死因构成的前五位分别是:损伤和中毒、肿瘤、循环系统疾病、起源于围生产期的某些情况、呼吸系统疾病,占构成的75.5%,结论 加强死因顺位前5位疾病的防治工作,降低住院病死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曹原  范卫刚  牛莉清 《中国病案》2011,12(7):52+42-52,42
目的分析某院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种类及死亡特点,探讨防治方法。方法收集2001年-2009年住院死亡病案412份,对其死因构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死因构成的前3位分别是: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交通事故引起的重型颅脑损伤及多脏器复合伤是青壮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因素。结论应加强安全教育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以降低本地区住院病死率,提高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005年-2011年老年住院病例死亡特征,为疾病防治和降低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死亡病例资料中的主要诊断作为死亡原因,对死因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某院老年住院患者死亡率逐年下降,前三位主要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结论针对高危人群和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和防治,以降低老年人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2004年-2009年住院患者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海平  张聪 《中国病案》2010,11(8):27-28
目的了解住院死亡病例特征。方法收集2004年-2009年住院死亡病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死率逐年下降,60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重较大。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为患者死因构成的前三位。结论应针对60岁以上男性老年人疾病特点,加强防治恶性肿瘤、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兰州市住院死亡疖人死因顺位及变动趋势。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兰州市1992~2002年住院死亡病人病例共1466份作统计分析。结果 11年间总死因顺位排在前五位的病种分别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传染病和消化系统疾病。60岁以上年龄组死亡病种主要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损伤。结论 在本地区全人群中主要应加强常见慢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7.
用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分析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通过住院患者疾病构成间接分析人群疾病谱的可行性,提出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方法:收集2001年江苏省县级以上医院住院患者疾病分类报表,分析病种及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的构成。结果:住院患者疾病构成与人群死亡谱有非常类似的趋势;非传染性疾病在城市和农村均占住院患者的绝对多数,占用床日所占比例更高;损伤和中毒所致住院床日已超过感染性疾病、孕产妇疾病的总和,在县医院的比例更高。结论:用住院患者疾病反映人群的健康问题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较死因的意义更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应加强;感染性疾病,孕产妇疾病等发展中国家的人群健康问题仍然存在.不可忽视;城乡均应加强意外伤害的预防。  相似文献   

8.
2007年-2009年住院病例死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绥霞 《中国病案》2011,12(1):54-54
目的探讨住院病人死亡原因。方法分析某院住院死亡资料。结果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居各类疾病系统死亡之首,其次为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结论应重点加强死因顺位前5位疾病的防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45岁-59岁住院死亡患者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范晓欣  曹霞 《中国病案》2010,11(8):31-31
目的探讨45岁-59岁住院患者死亡原因,为加强这一年龄段人群的疾病防治工作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原则,以出院第一诊断进行编码、分类、统计。结果该年龄段死因前5位系统疾病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消化系统疾病。结论加强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控制疾病发生,提高中年人群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住院死亡病例特征,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629例死亡患者病案首页中主要诊断为死亡原因,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住院死亡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死因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病死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接近3/4的死亡患者为50岁以上人群;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及损伤和中毒为该院前3位死因。结论男性、高龄及恶性肿瘤患者是死亡高危人群,应针对高危人群特点,加强疾病防治工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住院死亡病例疾病构成特点。方法对某院2006年-2010年住院死亡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死率0.75%,男性死亡病例多于女性,死亡者以60岁以上病人为主(61.01%),前五位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35.20%)、呼吸系统疾病(15.03%)、恶性肿瘤(14.07%)、损伤与中毒(11.3%)以及消化系统疾病(9.31%)。结论应重点加强对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重点疾病的防治,降低病死率,提高居民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2.
2005年-2010年住院病案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淑铭 《中国病案》2011,12(9):50-51
目的探讨住院病人死亡原因。方法用ICD-10进行疾病分类,对某院2005年-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网络直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男性病死率1.67%,女性病死率0.95%,男性病死率较高(χ2=197.17,P〈0.05)。前5位死因:(1)肿瘤,(2)循环系统疾病,(3)呼吸系统疾病,(4)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5)消化系统疾病。结论应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Chang C  Yao WZ  Fang TS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2):824-827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影响其首次因COPD急性加重(AECOPD)住院后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病案首页的主要诊断或次要诊断为COPD(ICD-10编码为J40-J47)的4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67例死亡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由专科高年资医师重新审核,纠正错误分类后,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统计.采用直接死因的启动原因即根本死因进行全死因构成及顺位分析.查阅死亡病例首次因AECOPD住院的临床资料,计算首次住院后的生存时间,进行Cox回归生存分析.结果 67例死亡COPD患者,死亡前12个月内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中位数为34%.患者死因构成:呼吸系统疾病39例(5 8.2%);心脑血管疾病16例(23.9%);恶性肿瘤10例(14.9%);糖尿病1例(1.5%),自杀1例(1.5%).67例死亡患者中,13例直至死亡从未因AECOPD住院,其余54例死亡距离其首次因AECOPD住院后的生存时间为1~159个月,平均38个月.54例患者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合并缺血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年龄、体质指数(BMI)、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是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中-重度COPD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其次为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年龄、BMI、血清CRP水平是影响其首次因AECOPD住院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ause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related death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rvival time from first hospitalization due to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Methods All patients with a primary or secondary diagnosis of COPD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10 Codes J40-J47) were continuously enrolled at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08.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performed on the medical records of COPD patients who died during hospitalization.The causes of death were cod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 -10.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death were identified and ranked in order of prevalence.The medical records of first hospitalization due to AECOPD were reviewed.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the clinical data.And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select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influencing the survival time.Results Sixtyseven patients died during hospitalization.The median FEV1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percentage) was 34%.The causes of death in the COPD inpatients were as follows:respiratory diseases ( n = 39),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 n = 16),malignant tumors ( n = 10),diabetes mellitus ( n = 1 )and suicide (n = 1 ).Among them,54 patients had a history of hospitalization due to AECOPD.Thirteen deceased patients were never hospitalized because of AECOPD.The mean interval between the first admission with AECOPD as the primary diagnosis and death was 38 months (range:1 - 159).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of influencing the survival time were as follows:complication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 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age,body mass index ( BMI ) and serum level of C-reactive protein (CRP) (all P <0.05) .Conclusion The major cause of death in moderate-severe COPD patients is respiratory disease.complic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 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age,BMI and serum level of CRP a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affecting the survival time from first hospitalization due to AECOP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育龄妇女死亡原因。方法对359例住院育龄妇女死亡病例资料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结果育龄妇女死亡主要原因: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分别占死因构成的26.5%、25.9%和19.8%;死亡以35岁~44岁年龄段为最高,占死因构成的34.5%。损伤和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为交通事故和自杀;恶性肿瘤致死的主要疾病为消化系统肿瘤排第一位,其次为白血病、肺癌、乳腺癌。结论加强对育龄妇女文化、卫生、交通等各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育龄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降低育龄妇女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石宝星  范忠才 《重庆医学》2016,(33):4691-4694
目的 通过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8 670例死亡病案,了解疾病分布及死因变化规律.方法 疾病分类2000年及2001年以ICD-9为标准,其他年份以ICD-10为标准,应用Excel2007、SPSS17.0软件系统对该院200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间住院死亡患者病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年来男女死亡性别比例约为1.92∶1,心脏病死亡男女性别比例为1.3∶1.15年来住院患者人数在迅速增加,而病死率逐年下降.死亡高发年龄段为60岁及以上(4 281例,占49.38%),尤其是60岁以上的心脏病患者死亡人数占心脏病总死亡人数的61.9%.其次是45~59岁年龄段(占20.30%),前三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前三位死因依次为冠心病、脑出血、脑梗死;心血管系统前三位死因依次为冠心痛、高血压和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前三位死因依次为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呼吸衰竭;恶性肿瘤死因的前三位依次为肺癌、白血病及肝癌.按季节分布来看,冬季死亡人数最多(2 362例,占27.24%).从住院天数来看,以住院时间小于或等于1d的住院患者死亡人数最多,为2 625例,占30.28%.结论 分析住院患者死因、疾病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医院管理方案改革,提高该地区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6.
某院青壮年住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青壮年住院死亡病例的特点。方法对某院青壮年住院死亡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死亡病人多于女性;病死率逐年下降。前五位死因:恶性肿瘤、损伤中毒、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传染病。结论要重点加强青壮年人群的恶性肿瘤、损伤中毒和循环系统疾病防治,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杨琴  刘毅 《重庆医学》2016,(18):2528-2531
目的:了解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居民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对死因进行分类及编码,统计分析人群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死因构成。结果重庆市万盛经开区2014年居民粗死亡率为650.5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3.35/10万。主要死因顺位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损伤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这5类死因死亡人数占总死亡数的93.21%。潜在寿命损失年数分析前5位分别为损伤中毒、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减寿率分别为13.76‰、10.19‰、8.35‰、4.84‰和2.69‰。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已成为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8.
新疆五县居民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新疆5县居民2004~2005年的死图构成比及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以探讨新疆5县人群的死因顺位和主要的卫生问题。方法对新疆5县2004~2005年常住居民进行全死因回顾性调查,以ICD-10进行死因分类。使用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软件和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全死因死亡率636.97/10万,男性高于女性。按照死因构成比排序,前5位死因为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按照PYLL率排序,前5位死因为损伤与中毒、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按照PYLL相对比排序,前5位依次是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结论新疆5县居民的主要死因和卫生问题应是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而造成早死的主要疾病是损伤与中毒、以及男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和女性的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