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药合用治疗急性期梅尼埃病痰湿型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两组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及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加用泽泻汤加味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天后THI评分、DHI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药合用治疗急性期梅尼埃病痰湿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加味泽泻汤联合敏使朗治疗痰湿型梅尼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8例符合梅尼埃病(痰湿型)诊断标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敏使朗治疗及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味泽泻汤治疗,2组治疗前后均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耳鸣致残量表(THI)评价眩晕及耳鸣的变化情况。2组中各有54例样本在用药前后采用了中医证候评分表评价中医证候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DHI、THI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较前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 <0.05),治疗组中短病程组(病程<30个月)较长病程组(病程≥30个月)疗效更优(P <0.05)。治疗组在改善恶心呕吐、耳鸣及视物旋转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泽泻汤联合敏使朗在治疗痰湿型梅尼埃病时可以减轻内淋巴积水,能够改善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且短病程较长病程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林书阳  吴志敏  胡万华  朱文宗 《新中医》2018,50(12):169-171
目的:观察五苓散加减对梅尼埃病(痰浊中阻型)眩晕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26例梅尼埃病(痰浊中阻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予以中药五苓散加减治疗,对照组以银杏达莫注射液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2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应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模拟视觉评分(VAS)对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2组躯体性、情感性、功能性、眩晕、耳鸣、耳闷胀、听力下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躯体性、情感性、功能性、眩晕、耳鸣、耳闷胀、听力下降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治疗组躯体性、情感性、功能性、眩晕、耳鸣、耳闷胀、听力下降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五苓散加减方治疗梅尼埃病(痰浊中阻型)的眩晕症状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针刺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梅尼埃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6例梅尼埃病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48例,脱落12例)和药物组(48例,脱落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每次口服12 mg,每日3次),甲钴胺片(每次口服0.5 mg,每日3次)治疗。针药组同时给予针刺治疗,穴取百会、风池、听宫、合谷、曲池、足三里、丰隆、太冲、太溪、天枢,留针20 min,每周治疗2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采用眩晕残障量表(DHI)、耳鸣残障量表(THI)、纯音测听、耳闷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两组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并从眩晕、听力、活动能力3方面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DHI、THI、纯音测听、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针药组DHI、THI、纯音测听、VAS评分均低于药物组(均P0.05),针药组治疗前后DHI、THI、纯音测听、VAS评分差值均高于药物组(均P0.05)。针药组眩晕、听力、活动能力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2%(35/36)、91.7%(33/36)、88.9%(32/36),药物组分别为71.8%(28/39)、74.4%(29/39)、69.2%(27/3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常规药物相比,针刺联合药物治疗梅尼埃病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祛痰定眩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痰浊内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7例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痰定眩方加减,均治疗30 d。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总分及其子指数躯体(P)、功能(F)、情绪(E)评分,比较中医证候评分以及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血流峰值,监测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DHI、P、E、F及中医证候评分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BA、LVA、RVA血流峰值对比,观察组表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缓解率为93.8%,优于对照组的85.4%(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祛痰定眩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BPPV复位后残留症状有确切疗效,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清眩方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均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并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清眩方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评分、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评分变化、脑血流速度指标(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6.15%,高于对照组的82.69%(P <0.05)。治疗7 d和14 d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评分与DHI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 <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血流速度指标(右椎动脉及左椎动脉、基底动脉)较治疗前均升高(P <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清眩方与“小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用于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恢复较好,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手法复位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治疗耳石症(BPPV)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BPPV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行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者设作对照组(51例),于此基础上加以手法复位治疗者设作观察组(51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11%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HI(10.32±3.70)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PV患者经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与手法复位配合治疗后可有效提升疗效,改善眩晕症状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动静结合”针刺法辅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动静结合”针刺法,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结束后的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治疗完成后评估临床疗效;第6个月时进行电话随访,比较两组的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DHI、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 <0.05)、治疗2个疗程后较治疗1个疗程后降低(P <0.05);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组DHI、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6个月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PC-BPPV患者复位后伴随残余症状者,在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基础上,加用“动静结合”针刺法,可促进前庭功能恢复、改善残余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降低复发率,且“动静结合”针刺法为辅助治疗的方法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耳石症患者经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8例耳石症经手法复位后有残留症状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14 d后评估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头晕残障问卷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10%)较对照组(75.86%)显著提高(P<0.05)。2组治疗后DHI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耳石症患者,经手法复位后仍伴有残留症状者,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后,残留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并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疗效优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探究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眩晕症(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厦门市第五 医院 2020 年 9 月至 2021 年 9 月期间接受治疗的 86 例 BPPV 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3 例。 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倍他司汀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前庭症状指数评分、疗效、 Berg 平衡量表(BBS)评分、血内皮素 –1(ET–1)、眩晕症状、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 基底动脉、左右侧椎动脉舒张末期流速(Vd)、收缩期流速峰值(Vp)、血管搏动指数(PI)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 95.35 %,高于对照组 81.4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自评量 表(DHI)评分、前庭症状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BS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 疗后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 Vp、Vd 高于对照组,PI 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 后 ET–1 低于对照组,CGRP、NO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 6.98 %,低于 对照组 9.3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倍他司汀片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可改善 BPPV 患者血液流 动学指标,促进患者前庭功能恢复,改善平衡能力,缓解临床病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