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琦  李硕  伍尚祯 《河南中医》2020,40(7):1077-1079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哮喘儿童的中医体质分型。方法:选择130例3~14岁的哮喘儿童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其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形体特征、性格特征、适应能力、体质表现、发病倾向、家庭情况等,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判定体质类型。结果:3~14岁哮喘患儿的中医体质分型主要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特禀质、痰湿质、瘀血质、阴虚质等7种类型,其中气虚质是哮喘儿童最常见的体质类型。3~6岁和7~10岁体质为气虚质的哮喘儿童中医体质分型以气虚兼特禀质占比最多(分别为33.33%、40.48%),而11~14岁的哮喘儿童中医体质分型以气虚兼痰湿质占比最多(58.06%)。结论:不同年龄段哮喘儿童的体质分型有一定差异,以气虚质为多见,临证时可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体质分型,给予针对性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中医体质量表对患者进行体质评分,评定体质类型,采用微软ACCESS数据库软件做频次以及关联性分析,非参数指标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医体质调查中,阳虚质出现的频次最多44次,其次为阴虚质29次,气虚质25次,血瘀质24次,气郁质18次,平和质17次,痰湿质13次,湿热质9次,特禀质8次。9种体质出现频次的差异,经过非参数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人群中阳虚体质的人最多,其次为阴虚质、气虚质、血瘀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为调护中医体质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病例组和对照组各401例样本来源于中医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库。9种中医体质类型判定基于中医体质量表得分,骨质疏松症为自我报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使用于分析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结果]以平和质为参照,5种偏颇体质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比值比(OR)和95%的可信区间(CI)分别为:气虚质(OR:2.3,95%CI:1.5~3.4)、阳虚质(OR:2.1,95%CI:1.3~3.3)、阴虚质(OR:2.1,95%CI:1.2~3.5)、湿热质(OR:2.5,95%CI:1.3~4.5)和血瘀质(OR:2.8,95%CI:1.7~4.5)。[结论]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应积极调整偏颇体质,降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刘芳榕  刘朝圣  成雪  程晓 《新中医》2023,55(11):40-45
目的:通过Meta分析研究荨麻疹与中医体质的关联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华医学全文数据库、万方、维普、Pubmed、Embas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5月关于荨麻疹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的研究文献,由2名研究者分别依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横断面研究,样本量总计2 48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气虚质(17%)、特禀质(12%)、湿热质(11%)是我国荨麻疹患者人群中分布比率超过10%的体质类型(P<0.01)。西南地区荨麻疹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为特禀质(21%)、气虚质(15%)、湿热质(11%)、气郁质(11%)。华南地区荨麻疹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为湿热质(18%)、特禀质(13%)、气虚质(12%)。华中地区荨麻疹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为痰湿质(34%)、气虚质(33%)、平和质(12%)、阳虚质(10%)。结论:气虚质、特禀质、湿热质是荨麻疹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不同地域荨麻疹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Meta分析研究抑郁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为抑郁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纳入符合要求的抑郁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病例对照文献,提取原始文献资料并评价研究的质量。用Revman 5.3将所纳入的抑郁中医体质类型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并以95%置信区间表达效应值。结果:共纳入20项病例对照研究,抑郁患者总计4 612例,非抑郁患者总计7 614例。分布频率气郁质(22.87%)>气虚质(22.06%)>阳虚质(17.42%)>阴虚质(13.25%)。其他5种体质在抑郁人群的分布及占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纳入的20项研究中6项中风后抑郁与2项糖尿病后抑郁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相对较高,8项单纯抑郁病与4项其他疾病后抑郁的方法学质量较低,总体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结论:抑郁发生、发展与气郁和气虚体质的关系最为密切,而阳虚与阴虚体质关系程度略小。纳入原始文献数量和质量所限,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干燥低海拔地区维吾尔族哮喘患者中医分型特点及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为中医预防、治疗哮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就诊的在干燥低海拔地区(吐鲁番地区)、乌鲁木齐市世居5年及5年以上经确诊为哮喘的维吾尔族患者140例作为哮喘组,另选取同期在上述地区世居5年及5年以上无哮喘的维吾尔族体检正常者87例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受检者的基本性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抽血检测血清Ig E、人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白细胞介素(IL)-2、IL-3、IL-4水平,分析不同地区哮喘发生和中医体质分型及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哮喘组中乌鲁木齐与吐鲁番地区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型和血清ECP、IL-4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照组中乌鲁木齐与吐鲁番地区受检者的中医体质分型和血清ECP、IL-2、IL-3、IL-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哮喘与否与各细胞因子之间关系密切(P均0.05),中医体质分型与ECP、IL-4及地区有关(P均0.05),各细胞因子之间相互关系密切(P均0.05)。结论长期的干燥低海拔对维吾尔族哮喘患者中医体质分型产生影响,且哮喘患者中医体质分型与机体免疫学指标有关,哮喘患者发病机制中与体质分型与免疫学细胞因子的改变之间相互促进有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近年来的高血压中医体质相关文献,从中医体质的分布在高血压病上的体现,通过体质辨证来指导高血压病的治疗。高血压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体质的关系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中医体质与高血压病密切相关。综合分析,体质贯穿着高血压疾病的始终,对于临床上指导高血压病的预防及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医体质在高血压病的临床应用中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文在此也指出其不足并对它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张春兰  谢丽媛  孟驰 《河南中医》2021,41(1):111-115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与偏头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诊治的200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为偏头痛组,同时选择200例在本院健康体检、无偏头痛的人群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体质辨识,偏头痛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体质与偏头痛的相关性。结果:偏头痛组以女性患者为主,偏头痛组患者具有更显著的偏头痛家族史,且体质量指数、尿酸及三酰甘油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偏头痛组以气郁质为主,对照组以平和质为主,两组体质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以平和质作为参照,气郁质[OR=11.898,95%CI(4.712,30.044),P<0.001]、阴虚质[OR=8.065,95%CI:3.120~20.849,P<0.001]、痰湿质[OR=6.440,95%CI(2.226,18.635),P=0.001]及瘀血质[OR=10.303,95%CI(3.908,27.160),P<0.001]与偏头痛有显著相关性,而湿热质、特禀质、气虚质及阳虚质与偏头痛则无显著性相关性(P>0.05)。结论:气郁质、阴虚质、痰湿质及瘀血质与偏头痛具有独立的正向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王政洁  陈力 《河南中医》2014,(5):979-981
查阅有关研究寻常痤疮中医体质的资料,从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着手,阐述在寻常性痤疮的防治中中医体质研究的意义,并初步探讨寻常性痤疮中医体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及体质研究在痤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哮喘儿童发作期不同证型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发作期哮喘儿童364例,进行问卷调查评分分析,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判定哮喘证型及体质分型。结论:(1)体质与证型二者关系密切;(2)发作期表现为外寒肺热、痰热蕴肺型多见;(3)发作期哮喘儿童体质基本是偏颇体质,最常见为气虚质兼特禀质、痰湿质、阴虚质、瘀血质、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均和(或)兼夹气虚质和(或)特禀质。该理论成果为哮喘儿童发作期防治提供了指导性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理、病理及治疗三个方面对冲任与男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具体阐述了冲任为男性生殖的枢纽 ,冲任失调为男性病的病理机转 ,以及从冲任着手的治疗原则、用药特点 ,为男性病的研究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5.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存在于肠道,多种微生物拮抗共生、动态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可引起宿主发生多种疾病。脑-肠轴理论提出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及功能失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肠道菌群同黏膜免疫相互作用,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可能对AS形成有影响,短链脂肪酸可影响危险因素的出现,增加AS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胸痹""真心痛""血脉病""痰饮""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可累及心、肝、脾、肾;气滞、寒凝、痰阻、血瘀为标。肠道菌群与宿主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与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理念一致,与阴阳学说、脾胃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刺防治AS着眼于整体调节,对肠道菌群也有调节作用,辨证取穴,从痰、瘀、毒论治,整体调节脏腑功能,通过对大脑、肠道菌群、骨髓的整体调节,可能是AS防治效应机制。针灸影响肠道菌群数量与结构,恢复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是AS防治重要着眼点。未来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为研究肠道菌群与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7.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药物针灸综合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采用药物和针灸并用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4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40例病案都来自于门诊。其中男性 30例 ,女性 1 0例 ,年龄最大的 63岁 ,最小的 8岁 ,平均35岁 ;病程最长 40年 ,最短 7个月 ,平均病期 5年。 40位病人都多次经X光拍片确诊 ,并多次接受过手术治疗。手术次数最多的达 6次 ,最少的也有 2次。除了 4例存有死骨者以外 ,其他 36人均在药物和针灸的综合治疗下痊愈。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发展 ,采用全身与局部、内治与外治、中药与针灸相互协调、补充的辨证方法 ,以达到表去根除、…  相似文献   

19.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益肾健脾,涤痰散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源于临床实践,又经过长期的临床与系列实验研究验证、深化,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临证治疗中。其代表方补肾抗衰片能够明显改善肾虚痰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胸痹心痛证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酪氨酸硝基化的作用,而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可能是"痰"的物质基础。补肾抗衰片的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脾虚生痰,痰瘀互结"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而"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具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的作用,成为指导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应用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