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痞证辨治原文16条,方剂10首,其理法方药一直为临诊者所遵循。笔者认为,欲更好地掌握运用这一理论方法,必须深究其病机、治疗之奥义。“清”“浊”二字,实贯穿于痞证的因证辨治理论之中。现略作分析,供同道参考。病机要点:清浊相干痞,临床证候以心下满硬而不舒,按之濡软而不痛为特征。“心下”乃胃脘之部位,中焦之分野。脾与胃,一脏一腑,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相互为用,转运枢机。一旦脾胃受伤,或邪气阻  相似文献   

2.
周勇  魏盼  周小康 《中医学报》2019,34(2):248-251
《伤寒论》所称"心下痞"即患者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无疼痛症状。痞证之根本病机为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失和。《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的"泻心汤"有五种,分别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附子泻心汤。五方均主治痞证,然各方所治主证之病机有所差异: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生姜泻心汤主治太阳少阳并病之胃虚不化水热痞;甘草泻心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胃虚痞;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寒郁化热,热邪壅聚之热痞;附子泻心汤主治热痞兼阳虚之证。五证虽均以痞为患,但病机不同,立法处方也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伤寒论》的相关条文,认为脾胃分治思想的提出虽以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贡献为大,但对脾胃分治思想析理之详及陈述理法方药之完备,当推《伤寒论》。《伤寒论》脾胃分治思想突出表现为:在六经辨证中通过将脾胃分属阳明、太阴两经,从生理上强调脏腑阴阳有别,病理上突出寒热虚实主证的不同;通过对阳明虚寒证的辨治,以与脾气虚寒证治相区别;脾胃同居中焦,脾寒胃热常常兼见同病,故分而兼顾,论病机强调寒热之分,遣方用药则又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载有五首名为“泻心汤”的方剂,均是针对“心下痞”这个主证而设,其中半夏泻心汤最为重要。该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用了泻下药,致使脾胃虚损,外邪乘虚而入,从而形成的寒热错杂、心下虚痞的证候。 心下,主要指胃脘的部位,实际是对胃、肠的统括;痞,是一种自觉满闷的症状,但并不痛。《伤寒论》说是“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可见这“痞”并不是实邪阻滞的结果,按之软而不坚,故说“虚痞”。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还用本方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该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具有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的特点。对半夏泻心汤治疗痞塞中焦证、反胃、慢性泄泻、呕吐、眩晕等病证进行临床疗效机理分析。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9条,原为小柴胡汤误下三种变证之一而设,即"……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可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亦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宜半夏泻心汤."方由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组成.全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调补中焦,被历代医家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五泻心汤主治心下痞满,按之自濡等证,但其证治与组方各有所异。本文试将自己对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五方的证治组方规律、临床运用谈几点意见。五泻心汤证治组方规律五泻心汤所治皆以心下痞满,按之自濡为主证。如论中第156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但因其病因病机的不同,各方证治及组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第149条:"但满而不痛,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以上两条可知,半夏泻心汤涉及的主要脏腑是脾胃和肠道,属于调和肠胃之剂,在临床上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中焦升降失常而致的肠胃不和的常用方.笔者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体会到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只要辩证病机符合"半夏泻心汤证",遂加减运用半夏泻心汤,临床效果甚佳,积累了一部分经验.  相似文献   

9.
痞证是以胃脘部痞塞闷满为主证的证候名称,为临床的常见证之一。《伤寒论》中论述的痞证,是指病人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但不疼痛的一种症侯,其病因病机虽有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等不同,但总的病机都是胃气壅滞。如果心下痞硬疼痛者则名结胸,若仅觉心下烦闷不舒,不硬不满者则名为“心下支结”,此二证均不属于痞证范围。关于痞证的成因,《伤寒论》中多认为是误下所致,如《伤寒论》中所述:“病发于阴而复下之,因依痞也”。(13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及入里则作痞”。(151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满”。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系汉·张仲景治疗痞证的主方之一.《伤寒论》149条(赵本)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于原文叙证简单,未言病机,故后世医家对此阐发,各有见解,以致后学者临证时莫衷一是,难以把握。本文试从以下两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等七味药组成,为张仲景所创。《伤寒论》用于少阳证误用攻下,心下痞“但满而不痛者”。《金匮要略》用于“呕而肠呜,心下痞者”。历代医塞多以“寒热互结”、““寒热错杂”解释其病机,对其所治证则认为与生姜、甘草泻心汤大同而小异,即呕、  相似文献   

12.
痞,其病名首见于《内经》,称为“否”、“痞”、“痞满”、“痞塞”。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日:“备化之纪……其病痞。”《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太阳之复,厥气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指出了本病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故又称心下痞。乃无形之气结于心下,自觉胃脘部有痞闷不舒之感,可见于多种证候之中。对于痞满证治的认识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在《伤寒论》中关于痞证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证候的特征都有了简要的记载。由于其病因繁异,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之脾胃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重视脾胃的观点,不仅对外感病的辨治,而且对临床各科疾病的辨治,均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对后世医家如张子和、李东垣、叶天士等的脾胃学说,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鉴此,探讨《伤寒论》的脾胃观,尤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脾胃同居中土,生理相依,升降相因,共司纳运,斡旋气机;然脾胃又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体用各殊.故《伤寒论》继承《内经》理论基础,针对其阴阳各异、体用各殊之特点,将脾胃之病于"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与"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两篇分而论治,设立不同的治则方药,治胃多用凉润、攻伐,治脾多用温燥、补益;亦不忘其生理相依、病理相及,太阴阳...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心下痞”以“热”为主要病机,但由于发病原因、病理变化和人体正气盛衰等差异,而有兼寒兼虚兼实的不同,在治疗上多以清、和为主,根据兼证配以温、补、泻诸法。或苦辛相合,或寒温并用,或攻补兼施。五泻心汤方,药仅十味,由于其组方严密,标本兼顾,虚实兼施,配伍灵巧,随证施治,疗效显著。 1、大黄黄连泻心汤——火热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条)。本方主治邪热内陷心下所致的热痞。《伤寒论》对此证的描述比较简单,只提了一脉一证。一脉,就是“关上浮”。关脉候中焦;“浮”在此泛指阳脉,关上见阳脉,反映了中州有火热之邪。一证,指“心下痞,按之濡”。即心下虽然痞塞,按之却柔软不痛。此非实邪结聚,乃胃气壅滞之故。如把一证一脉联系起来分析,不难看出有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倡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原则。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临床用药上,亦很有特点。我学习《伤寒论》治痞诸条原文后,拟对仲景治疗痞证的特点作一探索。《伤寒论》134条:“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156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邱明义教授运用《伤寒论》八法治疗胃脘痛的辨治要点、方法及临证遣方用药经验。[方法]通过复习《伤寒论》中有关胃脘痛的治疗条文,概述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及部位、症状,结合邱明义教授在脾胃系统辨治方面的经验、临床辨治要点和辨治方法,从临证诊治思维及学术经验入手,总结邱明义教授运用《伤寒论》八法辨治胃脘痛的学术观点及临证诊治思路,并附验案两则加以佐证。[结果]胃脘痛是临床消化系统的常见症状,邱明义教授运用经方辨治胃脘痛,从辨虚实、审新久、鉴寒热、参宏微等方面辨证施治,将《伤寒论》中治疗胃脘痛的内容归纳为益气补虚法、温中健脾法、养阴润胃法、调和脾胃法、清热散结法、降逆和胃法、疏肝和胃法、泄热安中法等8种基本治疗方法。验案一辨为脾胃虚弱、中阳不足证,治以补气健脾、温中祛寒,方用理中丸合异功散加减;验案二辨为肝胃不和、郁而化火证,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清热,方用四逆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均获良效。[结论]邱明义教授善用经方,临证治疗胃脘痛,以《伤寒论》中的八法为基础,随证加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痞证及辨治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痞证是以胃脘胀满不舒为主症特点的临床常见病证.近年来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下降.由于病因繁异,病程缠绵,治疗要注意病证特点的把握,重视病因病性的辨析,善于同中辨异,审因论治.不要拘泥于《伤寒论》的条文字句.一般可分实痞、虚实夹杂痞、虚痞辨治.  相似文献   

19.
临床多从肝胆、脾胃论治痞满、反酸等脾胃系统疾患,在门诊跟师过程中发现此类病人多伴见夜卧不安,导师常以黄连、远志、石菖蒲、合欢皮等养心安神改善睡眠。在《伤寒杂病论》中太阳病变证之痞证篇中,张仲景用泻心汤及其加减治疗诸"痞",其"泻心治脾胃"实为"泻心而治肝之郁热",是"实则泻其子"五行制化理论的临床运用。临证运用"泻心"之法治疗脾胃病,需要谨慎审察辨别,切不可滥用。"泻心"以助调肝,进而治疗脾胃疾病,需辨明其为肝气犯胃、郁久化火的实证方可运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伤寒论》或然证病因病机分析,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角度谈论其论治,可以看出《伤寒论》或然证的辨治反映了中医据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思想,说明了疾病复杂多变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