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华法林与西地那非联合用药对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肺动脉压力的影响。方法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修补术后患者66例,随机分为西地那非治疗组(A组)36例、华法林与西地那非联合治疗组(B)30例,术后第1天开始服药,手术前进行心脏彩超及右心导管检查,术后当天、2周及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结果两组治疗均能降低患者肺动脉压力(P<0.05),其中华法林联合西地那非较之单一用西地那非更能降低肺动脉压力(P<0.05),疗效进一步增强。结论华法林联合西地那非治疗对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的患者能更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肺动脉高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是目前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常用靶向药物之一。波生坦作为第1个研发并应用于临床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目前广泛应用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单药治疗方面,波生坦可以改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运动耐量、血流动力学状态和长期生存率;但其应用于先心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疗效仍缺乏证据。对于心功能Ⅲ~Ⅳ级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初始应用波生坦联合另一种靶向药物治疗可能优于单药治疗,而对于心功能Ⅱ~Ⅲ级的肺动脉高压患者,目前仍缺少联合用药优于单药治疗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情较重患儿。各器官功能不完善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心肺功能极不稳定 ,术后及时有效的监护治疗十分重要。我院近年来行小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心内直视术 70例 ,其监护治疗体会如下。临床资料  70例中男 33例 ,女 37例。年龄 7个月~ 4岁 ,1岁以下 12例。体重 7kg~ 14kg。其中室间隔缺损 32例 ,房间隔缺损 13例 ,室间隔缺损并房间隔缺损 10例 ,室间隔缺损并动脉导管未闭 7例 ,动脉导管未闭 7例。静息时发绀 4例 ,活动时发绀 9例。轻度肺动脉高压 2 1例 ,中度肺动脉高压 2 9例 ,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房间隔缺损(房缺)大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选择年龄≥35岁的房间隔缺损术后患者260例,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年龄、心胸比值(C/T)、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方式、房缺直径的关系。结果表明,本组260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1.6%,年龄≥50岁、C/T≥0.6、房缺直径≥3cm、合并肺动脉高压补片修复为高危因素(P&lt;0.01)。结论:大龄房缺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与年龄、C/T、房缺直径、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方式相关。  相似文献   

5.
陈黎  张旭光 《云南医药》2000,21(3):239-240
近年来我科手术治疗小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70例,术后发生呼吸道并发症22例,发生率314%。明显高于同期4~10岁无肺动脉高压患儿发生率。此类患儿术后呼吸道管理很重要,有一定特殊性,现将我们的经验与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70例,男33例,女37例,年龄7个月~4岁,1岁以下11例,体重7~14kg。其中室间隔缺损32例,房间隔缺损13例,室间隔缺损并房间隔缺损10例,室间融缺损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动脉导管未闭7例。静息时发绀4例,活动时发绀9例。轻度肺动脉高压21例,中度肺动脉高压29例,重度肺动脉高压20例。肺动脉平均压(MPAP)…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提高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效果,分析总结103例患者的手术经验.方法 1998年1月-2006年7月我科连续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纠治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103例,其中21例为重度肺动脉高压,年龄6个月~27岁,平均年龄(9.5±1.2)岁,合并房间隔缺损1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6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55例.结果 103例患者中死亡3例.肺炎、肺不张7例,室性心律失常3例,血红蛋白尿5例,切口感染1例,经过处理后均痊愈.结论 肺动脉高压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掌握好适应症,手术时机和正确的术中术后处理直接影响到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心间隔缺损并双向分流患儿的围术期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成活率。方法 随机选择 32例拟行手术治疗的心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年龄 4个月~ 12岁 ,平均 4 3岁 ,体重 4 5~ 2 7kg ,平均 9 6kg,≤2岁者 18例 ,>2岁者 14例 ;单纯室间隔缺损 16例 ,室间隔 +房间隔缺损 5例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7例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3例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 1例。术前采用合适的药物治疗 ,控制肺动脉压达满意水平 10~ 15d ,术后坚持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 ,以维持适宜的血气指标在满意的水平。结果 本组 32例 ,治愈 2 9例 ,术后并发肺高压危象 9例 ,右心功能衰竭 3例 ,频发室性早搏 3例 ,低心输出量综合征 4例 ,共死亡 3例。结论 对心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者的围术期综合治疗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围手术期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仝国林 《中国医药》2008,3(8):505-506
目的探讨总结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4例,右心室双腔心2例,房间隔缺损2例,均同时矫正。结果全组27例痊愈,1例死于术后并发低心输出血量综合征和急性肾功能衰竭。随访3个月-2.5年,患儿症状明显减轻,营养发育状况明显改善。结论完善术前准备、彻底矫正畸形、加强心肌保护及术后管理可使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临床指南分析肺动脉高压住院患者在某心血管病专科医院的用药情况,为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某院2021年诊断为肺动脉高压的住院患者数据,对其用药情况进行统计,计算药物限定日剂量(DDDs)、日用药金额(DDc)、药物利用指数(DUI)等。结果 纳入研究患者1866例,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销售金额排名第四,使用频次排名第八,其中DDDs最高的药物是马昔腾坦片,DDDs最小的药物是司来帕格片,DDc最高的药物是司来帕格片,DDc最低的是他达拉非片;仅他达拉非片的DUI>1。结论 肺动脉高压患者用药种类繁多,经药品集中采购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价格趋于合理,减轻患者经济压力,但仍有一定下降空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房间隔缺损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指征,手术治疗原则和围术期处理特点,以提高其手术效果。方法对肺动脉收缩压>8 kPa(1 kPa=7.5 mm Hg)的患者定为重度肺动脉高压,全组34例患者中32例在全麻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以自体心包片4-OProlene线连续缝合法完成房缺修补术。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0 min,转流时间1842 min,平均28 min,呼吸机辅助时间2242 min,平均28 min,呼吸机辅助时间2294 h,平均36 h。全组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结论对房间隔缺损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应尽早手术,以免发展到艾森曼格综合征,高龄,心功能不全或心原性恶病质并非手术禁忌。只要掌握好手术指征,适当延长呼吸支持时间并加强围术期治疗,对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房缺患者仍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1例11个月男性患儿,因感冒入院发现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室间隔缺损,为行室间隔缺损修复术入院。患儿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医生经验性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根据药敏结果且考虑患儿为幼龄,临床药师建议将本品替换为美罗培南;患儿术后继发肺动脉高压,建议在使用安立生坦、前列地尔的前提下,给予吸入用伊洛前列素;患儿术后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给予艾司洛尔和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期间定期监测患儿血压、心率、血象及体温,并关注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患儿病情稳定出院。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介入治疗幼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 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2月—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40例确诊为继发孔型ASD患者 (年龄≤2岁) 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13例, 女27例,心脏超声显示单发ASD 37例, 多发ASD 3例, 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例, 动脉导管未闭1例, 合并肺动脉高压6例, 患儿 ASD直径 (10.6±2.0) mm。采用经皮介入治疗, 建立轨道后, 输送系统沿股静脉、 下腔静脉、 右心房, 通过房间隔缺损送至左心房, 释放封堵器。结果 40例患儿中38例成功封堵, 另2例封堵器位置不满意收回, 改为择期手术。选择 ASD封堵器直径 (12.0±2.1) mm, 输送鞘7~9 F。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术中予Plug2封堵成功; 合并肺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同时行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压差明显下降后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所有患者术后无残余分流, 随访2个月~ 3年, 未见封堵器移位及ASD再通, 术后肺动脉压均降至正常, 右房、 右室有不同程度缩小, 复查心电图无异位心律失常、 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幼儿继发孔型ASD经导管介入治疗安全, 可靠, 并发症少, 值得推广应用。术中应根据 ASD大小、 边缘情况选择合适封堵器以减少残余分流、 瓣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成年人房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选取48例22岁以上继发性房间隔缺损患者,年龄22~65岁,其中男15例,女33例,合并肺动脉高压14例,心律失常28例房缺修补采用直接连续缝合或补片修补。结果全组48例无手术死亡,随访半年以上心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成人房间隔缺损应尽早手术,采用补片修补时,自体心包为首选。围手术期肺动脉高压以及合并症的正确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告了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有其他畸形的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常规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处理合并畸形时注意先后顺序。术后重视肺高压的处理。结果:343例手术中有3例死亡,均为肺高压。结论:肺高压和手术时机是与手术死亡率密切相关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5.
A 13-year-old boy with atrial septal defect and tricuspid valve abnormality was reported. He had crepitan ralles and signs of heart failure. He was treated with digital, diuretic and antimicrobial therapies. After clinical improvement he underwent surgery. The atrial septal defect was closed, and ringplasty was applied to the tricuspid valve. After the operation, he could not be extubated because of respiratory failure. On the seventh day following the surgery, he developed pneumothorax and hyportension and died. Postmortem examination showed bilateral diffus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The aim of this report is to emphasise the association of tuberculosis and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相似文献   

16.
右腋下直小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613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介绍右腋下直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本组 6 13例患者中 ,进行室间隔缺损修复 4 15例 ,单纯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修复 15 3例 ,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修复 7例 ,部分型房室管畸形修复 3例 ,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修复 2 3例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 2例 ,合并永存左位上腔静脉 10例。结果 :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体外循环时间 2 5min~ 12 9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11min~ 6 9min ,术后 6d~ 12d出院。结论 :右腋下直小切口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能达到疗效与美学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微创外科封堵术,评价TEE在该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筛查选取中央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37例在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外科行微创外科封堵术。全身麻醉状态下术前TEE再次筛查手术适应证患者,观察ASD的位置、大小、形态、各切面残余径线,准确定位,术中检测封堵全过程,术后即刻评价封堵效果。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复查,观察有无封堵器移位脱落,有无残余分流及其他并发症。结果术前经TEE再次筛查发现1例下腔型ASD,随改为体外循环下修补;36例患者行微创外科封堵术,其中术中封堵失败1例,后改为体外循环下修补,封堵成功率为97.2%(35/36);余35例患者应用TEE与TTE所测ASD大小各参数无明显差异,在TEE引导下封堵成功,术后即刻评价发现有2例出现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3个月复查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余34例封堵器位置固定、完全闭合,闭合率为97.1%(34/35),右心大小及功能明显改善,各瓣膜功能及心功能正常,无严重传导阻滞发生。结论TEE应用于继发孔中央型ASD微创外科封堵术,术前准确筛查定位,与术中所置封堵器大小及位置相吻合,术中全程监测,不影响手术视野,引导封堵器的放置,术后即刻评价疗效,为心外科医生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处理和手术指证。方法采取中低温体外循环常规停跳修补室间隔缺损144例,并同期纠治其它心内畸形36例。结果治愈140例(97.2%),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死亡4例。结论加强室间隔缺损的围手术期处理,合理掌握其手术指证,是手术治疗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先天性下腔型房间隔缺损合并双下腔静脉伴右下肺静脉与右下腔静脉异位连接畸形的手术矫治方法。方法:修补下腔型房间隔缺损的同时矫治右下肺静脉与右下腔静脉异位连接。结果:手术获得成功。术后心脏超声检查;房间隔缺损修补完好,右下肺静脉血流流向左房,左,右下腔静脉血流汇入右房。结论: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宜用补片修补,重要的是避免右下肺静脉的回流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