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血清胆红素检测是诊治肝胆疾病和溶血性疾病必不可少的常规检验项目.Kuenzle用柱层析方法将血清胆红素分为4种组分:游离胆红素(α胆红素)、单结合胆红素(β胆红素)、双结合胆红素(γ胆红素)以及与蛋白呈不可逆结合的胆红素(ε胆红素)[1].  相似文献   

2.
胆红素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能准确、特异、快速地测定血消胆红素和各个组分,有可能发展成为测定血清胆红素的参考方法。我们根据Pezzy和Doumas的方法,稍作改进,建立了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氧化酶法,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血清胆红素组分诊断肝脏疾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法对50例健康人和90例肝癌患者的血清胆红素组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结合胆红素单酯(MCB)/结合胆红素[MCB+结合胆红素双酯(DCB)]和结合胆红素(CB)占总胆红素(TB)的百分比(CB/TB)均比正常人有明显的升高(P<0.05),表明采用HPLC法分析肝癌患者的血清胆红素组分可比较敏感和特异地反映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4.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血清胆红素组分及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一种简单快速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分离并测定了四种胆红素组分比,这四种胆红素组分是:未结合胆红素(Ba)、胆红素单葡萄糖醛酸酯(Bβ),胆红素双葡萄糖醛酸酯(B7)及与白蛋白紧密结构的胆红素(Bδ),所用色谱柱用C4宽孔短链的国产柱子。标本处理简单,不需除去蛋白质,血清经稀释后高速离心取上清液直接进样。采用线性梯度洗脱,在波长436nm处,B7,Bβ,Bδ及Bα依次出峰,22分钟  相似文献   

5.
胥文春陈宏础罗春丽(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一种简单快速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分离并测定了四种胆红素组分比。这四种胆红素组分是:未结合胆红素(Bα)、胆红素单葡萄糖醛酸酯(Bβ)、胆红素双葡萄糖醛酸酯(Bγ)及与白蛋白紧密结合的胆红素(Bδ)。所用色谱柱为C4宽孔短链的国产柱子。标本处理简单,不需除去蛋白质,血清经稀释后高速离心取上清液直接进样,采用线性梯度洗脱,在波长436nm处,Bγ、Bβ、Bδ及Bα依次出峰,22分钟可测一个标本。并初步探讨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干片法测定血清胆红素及δ胆红素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红素是血红素的代谢产物。血清胆红素成分分析在肝胆疾病及溶血性疾病等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均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胆红素在血浆中的存在形式有四种 :即α胆红素、β胆红素、γ胆红素和δ胆红素。Kuen-zle Lauff等人实现了用液相色谱对四种胆红素成分的定量。国内胥文春等人报道了高效液相色谱 ( HPLC)分析血清胆红素组分及初步临床应用。但液相色谱法和 HPLC法需要特殊仪器不能普及以及因操作过于复杂而不宜作常规检测方法。我们引进使用 Kodak EKTACHEM75 0 XRC(现更名为 VITROS75 0 )干化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血脂及尿酸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抽取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清晨空腹静脉血,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清胆红素、尿酸、血脂进行检测.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尿酸、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胆固醇变化不明显.结论 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尿酸血脂水平,对于测评估冠心病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属生理现象,但也常为疾病的重要表现,原因较其他年龄组复杂。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一)胆红素形成过多:按新生儿体重计算每日每千克生成胆红素量为成人的2倍; (二)新生儿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能力低; (三)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不足:主要是y蛋白量为成人的5—20%。生后5—10天达正常水平; (四)形成结合胆红素能力低: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仅有成人1—20%,约一周接近正常水平; (五)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功能差; (六)肠道内缺乏正常菌群,形成尿胆原少,—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高,结合胆红素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重吸收。二、生理性、病理性黄疸凡是血清血胆红素高于正常水平,即称高胆红素血症,包括生理性、病理性两种。 (一)生理性黄疸: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  相似文献   

9.
δ胆红素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δ胆红素(Bδ)是人体血清中胆红素的第四种组分。它是胆红素与白蛋白不可逆地共价结合的胆蛋白,1966年为Kuenzle等发现,1981年Lauff等用HPLC证实,并命名为Bδ。10多年来已发表的测定方法有HPLC、离子交换、干化学、化学提取以太近来报道和酶法。其中酶法最接近实际应用。疾病时Bδ的演变有自己的规律。它在黄疸恢复期,总胆红素下降时它却可升高。一些严重的肝胆疾病,恶化时它占总胆红素的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总胆红素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时明确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方法以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2131人为对象,根据总胆红素水平分为T1组、T2组、T3组、T4组,对其各项体检数据以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各组各项指标结果、患病风险以及行ROC曲线评价。结果 T1、T2、T3、T4组DBP、HDL-C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T1、T2、T3、T4组与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T1与T2组有显著差异(P0.05);T1组与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低(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水平诊断代谢综合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644(P0.05)。结论总胆红素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之间存在关系,可用于代谢综合征及组分诊断,但与其他指标联用更利于诊断准确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8):719-719
答: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病机理与三方面因素有关。(1)胎儿在母体内相对缺氧,红细胞数量多,出生后红细胞大量破坏使胆红素来源增加;(2)新生儿肝细胞内Y蛋白缺乏,故不能及时将大量生成、的非酯型胆红素从血浆中清除,导致血循环内非酯型胆红素增高;(3)新生儿肝内BO(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不成熟,不能对胆红素进行充分的结合,故使血中非酯型胆红素浓度增高;  相似文献   

12.
尿三胆检查尿三胆包括胆红素、尿胆原及其氧化物尿胆素。尿中胆红素代表直接胆红素(或称结合型胆红素)。它是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血红素经网状内皮系统的改造,生成间接胆红素(或称非结合型胆红素),后者进入肝细胞后通过转葡萄糖醛基酶的催化,在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24 h尿白蛋白定量的相关性。方法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202例,按24 h尿白蛋白定量分为3组:正常组(99例)、微量白蛋白尿组(86例)、白蛋白尿组(17例)。用方差分析比较三组血清胆红素含量的差异。用线性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胆红素的影响因素,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尿白蛋白的影响因素。结果三组血清总胆红素(F=3.219;P=0.042)及间接胆红素测定值(F=3.498;P=0.032)有显著差异,其中白蛋白尿组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明显低于正常组。血清总胆红素与尿白蛋白负相关(r=-0.170;P=0.019),与病程负相关(r=-0.183;P=0.012),与血红蛋白正相关(r=0.411;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肌酐(t=7.743;P<0.001)及血红蛋白(t=-3.028;P=0.004)与尿白蛋白有独立相关性,而血清总胆红素未显示出独立相关性(t=-0.408;P=0.686)。结论血清胆红素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保护因素,这种保护作用随病程延长逐渐减弱,贫血可能抑制这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溶血病血清溶血三项试验检测的结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确认为ABO血型不合导致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溶血病(ABO-HDN)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送检本中心的150例确诊为高胆红素血症ABO-HDN患儿,同时选取150例健康新生儿作对照组,对各组患儿进行新生儿血清溶血三项试验(直接试验、游离试验和释放试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测定和母体血清IgG抗体效价检测,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后将各结果作组间对比分析。结果新生儿溶血三项试验检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提供依据。结论当母体血型为O型时,ABO-HDN中A型新生儿发病率高于B型新生儿;血清溶血三项试验检测结果,以释放试验阳性率最高,直接试验阳性率最低;ABO-HDN血清学溶血三项检测阳性率与标本送检时间及胆红素水平有着密切关系;ABO-HDN患儿母亲血清IgG抗体效价主要集中在1∶128~1∶256。  相似文献   

15.
低胆红素血症与冠心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低胆红素血症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法对95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进行测定。结果 冠心病患者中低总胆红素者82例(≥416μmol/L)占86.3%,与健康对照组血总胆红素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1),同时在冠心病组中,对总胆红素与HDL-C、TC、TG进行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BIL与其它三项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低胆红素血症与冠心病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是独立于血脂之外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过程中胆红素与血红素加氧酶1活性的变化,探讨两者在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998-01/2003-12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出生并收住新生儿病房的患儿200例。纳入标准:①窒息儿根据新生儿生后Apgar评分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②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临床诊断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标准。③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符合足月儿胆红素>205μmol/L。④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血清胆红素>85μmol/L时,临床出现肉眼黄疸。依据缺氧缺血程度分为2组,窒息组和缺氧缺血性脑病组。窒息组分为轻度、重度2个亚组,缺氧缺血性脑病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亚组,每个亚组40例,对照组选择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40例,与窒息组和缺氧缺血性脑病组患儿的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差异无显著性。取患儿股静脉血4mL,采用生化分析仪测定窒息组和缺氧缺血性脑病组患儿的胆红素值,并在急性期(3d内)和恢复期(10d内)用464nm和530nm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反应物中胆红素生成量代表血红素加氧酶1活性,以每秒每升血清生成胆红素量为单位(μkat/L)。同时测定正常对照组新生儿的胆红素值和血红素加氧酶1活性。对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①胆红素水平:轻度窒息组明显高于重度窒息组和对照[(325.62±39.1),(243.64±37.6),(305.70±51.3)μmol/L,F=10.89,P<0.01]。轻度、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组胆红素水平接近[(89.4±8.1),(86.7±3.9)μmol/L]。②胆血红素加氧酶1活性:重度窒息组急性期血红素加氧酶1活性值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急性期和恢复期,重度窒息组恢复期和对照组(F=38.63,P<0.01);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组急性期血红素加氧酶1活性明显高于恢复期,也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组(急性期和恢复期)(F=8.93,P<0.01)。③黄疸发生率:轻度窒息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22例,生理性黄疸12例,黄疸发生率85%;重度窒息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6例,生理性黄疸3例,黄疸发生率23%。对照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20例,生理性黄疸12例,黄疸发生率80%。缺氧缺血性脑病组无高胆红素血症发生,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组发生生理性黄疸6例,黄疸发生率15%;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组发生生理性黄疸5例,黄疸发生率13%。结论:当不同程度缺氧缺血使新生儿脑损伤时,血红素加氧酶1活性增加致胆红素的抗氧化作用途径开放,胆红素水平降低。提示胆红素水平、血红素加氧酶1活性能反映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及预测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学高 《临床医学》2012,32(7):87-89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足月新生儿心肌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4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高胆组,3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高胆组分成高胆Ⅰ组和高胆Ⅱ两组。高胆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胆红素和心肌酶,所有患儿入院时均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高胆组新生儿心肌酶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胆组Ⅱ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也无心肌受损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无损害,而且无需常规保心肌治疗;临床上诊断新生儿心肌损伤仅依据心肌酶活性增高是不够的,应结合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以及临床表现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8.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胆红素与血红素加氧酶1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过程中胆红素与血红素加氧酶1活性的变化,探讨两者在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998-01/2003-12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出生并收住新生儿病房的患儿200例。纳入标准:①窒息儿根据新生儿生后Apgar评分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②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临床诊断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标准。③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符合足月儿胆红素&;gt;205μmol/L。④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血清胆红素&;gt;85μmol/L时,临床出现肉眼黄疸。依据缺氧缺血程度分为2组,窒息组和缺氧缺血性脑病组。窒息组分为轻度、重度2个亚组,缺氧缺血性脑病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亚组,每个亚组40例.对照组选择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40例.与窒息组和缺氧缺血性脑病组患儿的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差异无显著性。取患儿股静脉血4mL,采用生化分析仪测定窒息组和缺氧缺血性脑病组患儿的胆红素值,并在急性期(3d内)和恢复期(10d内)用464nm和530nm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反应物中胆红素生成量代表血红素加氧酶1活性,以每秒每升血清生成胆红素量为单位(μkat/L)。同时测定正常对照组新生儿的胆红素值和血红素加氧酶1活性。对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①胆红素水平:轻度窒息组明显高于重度窒息组和对照[(325.62&;#177;39.1),(243.64&;#177;37.6),(305.70&;#177;51.3)μmol/L,F=10.89,P&;lt;0.01]。轻度、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组胆红素水平接近[(89.4&;#177;8.1),(86.7&;#177;3.9)μmol/L]。②胆血红素加氧酶1活性:重度窒息组急性期血红素加氧酶l活性值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急性期和恢复期,重度窒息组恢复期和对照组(F=38.63,P&;lt;0.01);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组急性期血红素加氧酶1活性明显高于恢复期,也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组(急性期和恢复期)(F=8.93,P&;lt;0.01)。③黄疸发生率:轻度窒息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22例,生理性黄疸12例,黄疸发生率85%;重度窒息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6例,生理性黄疸3例,黄疸发生率23%。对照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20例,生理性黄疸12例,黄疸发生率80%。缺氧缺血性脑病组无高胆红素血症发生,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组发生生理性黄疸6例,黄疸发生率15%;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组发生生理性黄疸5例,黄疸发生率13%。结论:当不同程度缺氧缺血使新生儿脑损伤时,血红素加氧酶1活性增加致胆红素的抗氧化作用途径开放,胆红素水平降低。提示胆红素水平、血红素加氧酶1活性能反映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及预测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血脂、脂蛋白a(Lpa)、C反应蛋白(CRP)和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05例为观察组,将观察组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三组,另选健康成人49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Lpa和CRP,采用氧化法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采用酶比色法检测甘油三酯(TG)与胆固醇(TC),采用选择性抑制和清除法检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TG仅AMI组和UA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明显高于sA组(P〈0.05);TC、LDL—c各组均明显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并随病情严重而增高。(2)AMI组和uA组血清Lpa和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A组(P〈0.01),且AMI组显著高于UA组(P〈0.01)。(3)各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HDL—C均明显或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HDL—C随病情严重而减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各组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血脂、Lpa、CRP和胆红素水平变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对冠心病的预测评估及诊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护士进修杂志》2010,(2):139-139
答: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病机理与三方面因素有关。(1)胎儿在母体内相对缺氧,红细胞数量多,出生后细胞大量破坏使胆红素来源增加;(2)新生儿肝细胞内Y蛋白缺乏,故不能及时将大量生成的非酯型胆红素从血浆中清除,导致血循环内非酯型胆红素增高;(3)新生儿肝内BGT(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不成熟,不能对胆红素进行充分的结合,故使血中非酯型胆红素浓度增高;(4)新生儿出生后肠道的正常菌丛尚未建立,缺乏使酯型胆红素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较高。非酯型胆红素极易从肠道吸收入血,从而增加了体内胆红素的来源,促进了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