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国丽 《四川医学》2007,28(7):796-797
目的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总结,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2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童,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EB病毒外壳抗原IgA抗体阳性,应用阿昔洛韦、干扰素等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所有患儿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本病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不典型患儿多,易误诊漏诊,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重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最多见,另外皮疹8例,眼睑水肿1例,白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在第2周升高明显,肝功能损害11例,心肌酶学改变3例,尿常规异常7例。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检查复杂多变,部分病例不典型,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3.
岳毅勇 《当代医学》2013,(25):81-82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对2010年4月-2012年10月收入的4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患儿中被误诊3例,均被及时纠正;经过治疗后,38例治愈,6例好转,1例转院治疗。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及时确诊,正确治疗后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李传金  谢贵阳 《中外医疗》2011,30(17):111-111
目的对3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我院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孩,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眶周水肿、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形淋巴细胞。经治疗,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本病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造成漏诊、误诊,故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3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孩,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眶周水肿、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形淋巴细胞.经治疗,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本病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造成漏诊、误诊,故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加深认识,及早发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功能的损害,及早诊治。方法对4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伴肝功能损害30例(62.5%),经用更昔洛韦、病毒唑、护肝等治疗,治愈40例(83.3%),好转7例(14.6%),自动出院1例(2%)。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高,提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常规及时行肝功能检查,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冉亚林 《重庆医学》2012,41(13):1330-1331
目的提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于该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9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76例患儿治愈出院,16例患儿好转出院。误诊率为30.43%。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多数预后好。  相似文献   

8.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64例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并发症特点,从减少临床漏诊与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16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发生于7岁以下儿童133例(占81.1%),并发症发生率达79.3%,尤以肝脏损坏最常见.眼睑水肿发生率23.8%,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并发症累及2个或2个以上系统占23.2%,而发生中枢系统并发症或多器官系统损坏者预后不良.88.9%以上病例见变异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结论:尽管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呈良性临床经过,具有较典型的临床表现,但本病并发症常见且多样,可累及多种器官、系统.因此,提高对本病并发症的认识有助于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以便及早确诊,减少误诊。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1月本社区儿科住院的8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3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16例,支气管肺炎12例,病毒性脑炎3例,淋巴结炎5例,风湿热1例;误诊率44.6%。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并不困难,而它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常以严重并发症或其他系统的症状为首发症,极易误诊。  相似文献   

10.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东红  苟林 《四川医学》2010,31(6):806-807
目的提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发热、咽峡炎、皮疹、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为本病主要典型症状及体征,但也有鼻塞伴打鼾和双眼脸浮肿等特殊症状,以及其他系统比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并发症。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多数预后好,但也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1.
刘明伟 《中外医疗》2013,32(20):60-6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所导致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儿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其中26例有肝、脾肿大,18例合并有皮疹,5例有心肌损害,经用阿奇霉素抗感染及保肝营养心肌等综合治疗均痊愈。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肿大也较为常见,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IM)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归纳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发热(100%),咽峡炎52例(86.7%),颈淋巴结肿大56例(93.3%),肝脾肿大51例(85.0%),部分患儿表现皮疹29例(48.3%),眼睑浮肿32例(53.3%),鼻阻31例(51.7%),腹痛13例(21.7%),咳嗽29例(48.3%)。白细胞及变异淋巴细胞在2~3周升高明显,表现典型。3d后测定EBV-VCA-IgM阳性率高。结论:IM临床表现多样,要动态观察,综合判断,结合变异淋巴细胞及EBV-VCA-IgM出现时间有选择性的检查,才能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胡小林  汪欣 《当代医学》2011,17(15):101-102
目的分析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5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其主要表现:发热96%(48例),咽峡炎94%(47例),淋巴结肿大86%(43例);肝脏肿大26例(52%),脾脏肿大18例(36%);双眼睑水肿28例(56%);鼻塞26例(52%);皮疹5例(10%)。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数〉10×109/L者88%(44例),异形淋巴细胞检查〉10%者84%(42例);EBV-IgM检测阳性94%(47例),可伴贫血、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受损、肺炎等。阿昔洛韦治疗有效率98%(49/50)。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伴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大多预后良好。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及EBV-IgM检查具有特异性,可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阿昔洛韦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4+、CD8+T细胞检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M患儿27例(IM组)外周血CIM+、CD8+T细胞,同时检测非典型EB病毒感染患儿16例(非典型EB病毒感染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惠儿20例(传单综合征组)、正常儿童23例(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3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哮喘患者的临床特点,查找误诊原因并总结经验教训。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23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就诊、检查和治疗经过。结果误诊12例,误诊率为52.18%,治愈2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本病常有自限性,如无并发症大多预后良好,故早期明确诊断可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特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检查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8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生化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生化指标异常。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易出现心肌、肝功能损害,早期联合治疗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其主要表现:发热95%(36例),咽峡炎92%(35例),淋巴结肿大84%(32例),部分表现为肝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浮肿,扁桃体伪膜形成。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数〉10×10^9/L 66%(25例),异形淋巴细胞检查〉10%者82%(31例);EBV-IgM检测阳性92%(35例),可伴贫血、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受损、肺炎等。严重者出现嗜血细胞综合征改变,危及生命。阿昔洛韦治疗有效率97%以上(37/38)。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伴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及EBV-IgM检查具有特异性,可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阿昔洛韦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儿科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传单并肝损害5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8例患儿中有54例(93.1%)以血清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为主,4例重症病例除酶升高还合并胆红素升高、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结论:传单并肝损害以转氨酶升高为主,部分可出现重症肝炎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入住我院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且咽拭子培养阳性的3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分离出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38例标本共检出44株病原菌(其中有6例标本各检出2种病原菌),前3名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31.8%)、鲍氏不动杆菌10株(22.7%)、肺炎克雷伯菌8株(18.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最高,占85.7%,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西丁、呋喃妥因耐药率为100%,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100%。[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有其一定的特点,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闫军  张芹 《重庆医学》2007,36(7):626-627
目的 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与并发症,为进一步明确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收治60例确诊为传单病例资料.结果 76.7%病例发生于7岁以下儿童,以秋季发病居多,100%有淋巴结肿大,90%有发热,93.3%有咽峡炎,76.7%有眼睑浮肿及鼻塞.并发症发生率88.3%,尤以肝脏损坏最常见.93.4%的病例变异淋巴细胞>10%, EB-IgM阳性91.7%,EB-IgG阳性40%.结论 大多数传单具有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可累及多种器官、系统,尤以肝脏损坏最常见;本病有免疫功能异常,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但重症可致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