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疗效及护理指导。方法30例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儿脑电生物反馈治疗1个疗程共20次,采用SNAP-IV量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SNAP—IV量表总分以及注意力因子、多动/冲动因子较治疗前均下降显著(P〈0.01;P〈0.05;P〈0.01)。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疗效确切,家长满意度高,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抽动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A620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儿童抽动症的疗效。方法:应用A620脑电生物治疗仪对10例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抽动症患儿进行平均25次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结果:经过平均25次的治疗,抽动症状明显减少,而且不易复发。结论:A620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为治疗儿童抽动症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阶梯式团体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疗效。方法 将96例首次确诊为ADHD未接受过药物及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个体组、团体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3组均采用心理行为干预,同时个体组采取一对一个体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团体组采用双人团体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采取阶梯式团体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一个疗程后采用视听整合连续执行测试(IVA-CPT)、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SNAP-Ⅳ评定量表-父母版(SNAP-Ⅳ)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后3组IVA-CPT综合注意力商数及综合控制力商数均较前升高(P<0.05)。观察组IVA-CPT中视觉控制力商数、综合控制力商数得分均高于个体组及团体组(P<0.05);视觉注意力商数、综合注意力商数得分高于团体组(P<0.05)。观察组SNAP-Ⅳ中多动-冲动得分下降较个体组及团体组明显(P<0.05)。结论 对于ADHD患儿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中阶梯式团体治疗方式的疗效更优,可以明显改善多动-冲动的行为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疗效。方法:对36例ADHD患儿进行脑电生物反馈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0、40次后,利用持续操作性测试(CPT)和临床症状评估对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0次后ADHD儿童的多动因子、多动指数改善(P〈0.05),而行为、学习、躯体和焦虑因子无明显改善;持续操作性测试(CPT)的漏按率明显改善(P〈0.05),反应时和误按率无明显变化。治疗40次后ADHD儿童的多动因子、多动指数进一步改善(P〈0.05),ADHD患儿的行为因子和学习因子改善明显(P〈0.05),躯体因子和焦虑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T测试的漏按率无进一步改善(P〉0.05),反应时明显改善(P〈0.05),而误按率无明显变化。结论:40次比20次脑电生物反馈训练能有效改善ADHD患儿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托莫西汀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疗效。方法:对46例ADHD惠儿给予托莫西汀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4个月,于治疗前后详细记录患儿注意力商数与反应控制商数中视觉、听觉商数以及进行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并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注意力商数与反应控制商数中视觉、听觉商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ner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注意力商数与反应控制商数中视觉、听觉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onners量表评分在多动指数、学习问题、冲动一多动、品行问题等4个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心身障碍、焦虑两个方面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莫西汀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ADHD可以更好的改善患儿的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等核心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合并帕罗西汀治疗恐惧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恐惧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仅给予帕罗西汀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0%(46/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0%(28/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在治疗第1、2、4、8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WHOQOL-100)评分在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在治疗第8周。研究组社会关系、独立性、心理及生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合并帕罗西汀治疗恐惧症疗效较好,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九味镇心颗粒联合脑电生物反馈疗法与单一的脑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GA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予九味镇心颗粒6 g,po,tid,同时联合脑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对照组38例予单一的脑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疗程均为6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临床总体印象-疗效总评量表(CGI-GI)、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4%,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在治疗的2,4,6周末,HAMA减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九味镇心颗粒联合脑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较单一的脑电生物反馈疗法具有更好的疗效,起效较对照组快,不良反应轻微,易耐受,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8.
史可 《哈尔滨医药》2023,(1):101-102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联合沙盘游戏在儿童多动症(ADH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ADHD患儿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脑电生物反馈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沙盘游戏疗法,两组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月的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评分、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TRS)评分。结果 治疗2个月,两组PSQ、TRS总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PSQ、TRS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物反馈联合沙盘游戏治疗ADHD患儿能够减轻患儿的多动症状,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小儿多动症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诊治的小儿多动症病儿169例分为利他林组80例,脑电生物反馈组89例,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随访,进行Corm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分值评定并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病例进行观察,利他林组临床症状、认知功能控制显著,改善幅度较大,并且起效快,较脑电反馈组有优势,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利他林组出现症状反复,临床表现重新出现,而脑电反馈组临床表现无反复并且进一步改善,远期随访临床效果有显著优势,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多动症经过研究分析,病儿存在神经生物学的发育缺陷,可以观察到小儿多动症病儿存在慢波(θ波)增多,伴有β波活动减少,并且两组波功率之比明显升高,小儿多动症存在唤醒水平较低特征性变化。脑电生物反馈用于治疗小儿多动症最基本的理论假设为脑电活动可以通过反馈学习来调节和控制。在小儿多动症治疗中采取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较利他林药物治疗远期临床效果更显著,并且具有持久性。  相似文献   

10.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跟踪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与利他林时照,了解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远期疗效.方法 将180例儿妻多动症(ADHD)患儿随机分成反馈组和利他林组各90例,分别给予脑电生物反馈及利他林治疗,用Conners量表、韦氏儿童智力测试和TOVA量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12个月时进行跟踪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conners量表行为因子、学习因子、多动因子及多动指数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12个月随访时,反馈组上述因子评分仍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而利他林组上述因子评分与治疗前没有明显差别.韦氏儿童智力测验c因子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都有明显升高(P<0.01).12个月随访时,反馈组c因子分仍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利他林组则无明显差别(P>0.05).TOVA4项操作评分12个月随访时,反馈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利他林组与治疗前相比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ADHD与利他林近期疗效相当,但远期疗效优于利他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尿失禁(PSUI)患者行悬吊训练(SET)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广东省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PSU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SET组(n=30)、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组(n=30)以及联合治疗组(n=30),观察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膀胱最大容量、盆底表面肌电值测量结果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SET组、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组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评分高于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ET组、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组膀胱最大容量低于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治疗组盆底表面肌电值测量结果优于SET组、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ET组、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组SDS评分高于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SUI患者在治疗时,采取SET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一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肌功能,缓解负面情绪,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儿童原发性遗尿症(PNE)的临床效果.方法 PNE患儿60例,均分为生物反馈治疗组(A组)和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组(B组),疗程1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比较治疗前后遗尿频率的变化,判断疗效.结果 随访1个月,A组治愈率33.3%,有效率86.7%,B组治愈率60.0%,有效率96.7%,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儿童PNE优于单独使用生物反馈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营养药(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2~6岁孤独症儿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2~6岁孤独症儿童作为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脑营养药1~3个疗程,选择对照组30例,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根据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在治疗前后的得分改善情况评估疗效,通过两组的区别来观察脑营养药治疗是否会使儿童孤独症的疗效提高。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3大孤独症核心症状都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治疗后ABC和CARS的分数较治疗前都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的ABC、CARS的评分降低情况较对照组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营养药会增加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恩达  张玲  王峪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9):2951-2951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包括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Bobath技术、PNF技术)治疗,治疗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分别用Fugl-Meyel评分(FMA)下肢部分及改良Barther指数(MBI)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观察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FMA评分及MBI评分的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前列腺1号方”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P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前列腺1号方”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CPPS40例,治疗前后行前列腺液(EPS)、疼痛评分(VAS)、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检查。结果40例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降低(P〈0.01)、NIH.CPS评分降低(P〈0.01),EPS中白细胞计数降低(P〈0.01)。结论“前列腺1号方”联合生物反馈刺激治疗CPPS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治疗意义。方法按病程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分为急性期治疗组(257例)与恢复期治疗组(178例)两组。急性期治疗组病情稳定48h后进行瘫痪肢体生物反馈治疗,恢复期治疗组入院即开始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治疗后7d及治疗结束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简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患肢的运动功能,应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所有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急性期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01);急性期治疗组疗效优于恢复期治疗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有效。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瘫痪肢体进行早期生物反馈训练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肌苷、维生素B6联合羚羊角颗粒(简称肌苷疗法)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愿意接受药物治疗的88例抽动障碍患儿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应用肌苷疗法,对照组应用氟哌啶醇治疗,共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采用耶鲁抽动症状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定疗效,并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氟哌啶醇不良反应,同时观察肌苷疗法有无不良反应 结果:在第8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总有效率接近,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肌苷疗法能有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且肌苷疗法副作用少,安全性好,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8.
【摘要】抽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以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脑内局部多巴胺水平增高有关。阿立哌唑是新型的第 3 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是治疗抽动障碍的有效治疗药物之一。但目前阿立哌唑用于抽动障碍的治疗属于超说明书用药,且治疗窗尚不明确,药动学存在较大个体差异。为提高阿立哌唑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考察阿立哌唑在抽动障碍儿童群体中的药动学作用规律,探明其个体差异的产生机制意义重大。本文就目前阿立哌唑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药动学研究现状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应用低、中频电刺激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应用kegal法训练盆底肌肉。观察两组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在治疗后3、6月肌力测定较对照组恢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效果明显,其治疗方法安全有效,是症状较轻患者的首选疗法,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生物反馈技术是最近15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国外已用于治疗心身疾病,如紧张性头痛、高血压、结肠炎、哮喘以及药物依赖等,国内运用肌电、皮电和皮温生物反馈较多,而将脑电生物反馈技术用于临床较少,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也尚处在研制阶段[1,2],故目前尚未见用于临床的报道,本文作者尝试将其用于治疗失眠症,以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