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北京市长辛店地区绝经后女性骨量状态与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在长辛店地区纳入符合研究方案的绝经后女性,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其进行骨密度及骨代谢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共计743例绝经后女性纳入本研究,根据骨密度诊断确定骨量正常95例,骨量减少343例,骨质疏松305例,骨质疏松患病率为41.05%。骨质疏松人群年龄更大,体重指数更低,绝经年龄更低,绝经年限更长(P 0.01)。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β-CTX)、骨钙素(osteocalcin,O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血镁(magnesium,Mg)含量均随着骨量减少而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β-CTX (OR=9.662)、ALP (OR=1.008)和OST (OR=1.089)含量变化与骨丢失程度成正比(P0.05)。结论北京市长辛店地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临床中联合检测骨代谢相关指标及骨密度,可能对全面监测骨的健康状态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的骨量改变及其机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49年Albright首先报告了在长期控制不良的糖尿病病人中可发生骨质疏松。由于传统X线照片敏感性较差,随着70年代光子吸收技术的应用,糖尿病的骨代谢研究掀起了一个热潮,大多数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骨量减少。随后的定量CT、双能X线吸收法及骨超声等无创性骨量检测技术及骨钙素、尿毗陡酚、胶原伸展肽等生化指标的应用,使糖尿病骨代谢得到了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不一致:骨折患者中,糖尿病发生率增高;但在糖尿病人群中,并不增加骨折的危险性,甚而有报道糖尿病绝经后妇女骨折发生率降低。我们就糖尿病的骨量改变及其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人群骨质疏松影响因素及骨转换特点及其防治策略.方法 150例绝经后T2DM住院患者测定骨密度(BMD)后分为骨量正常(NP)、骨量减低(DP)和骨质疏松(OP)组.登记年龄(Age),绝经年限(LOP),糖尿病病程(YSM),计算体重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 h Ins),血Ⅰ型胶原C端肽(CTX-Ⅰ)、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雌激素(E2).结果 ①绝经后T2DM人群OP发病率54%;②绝经后T2DM并发OP患者与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比较绝经年限、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水平明显增高,胰岛素和E2水平明显降低(P<0.05);③OP组患者与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比较CTX-Ⅰ、TRACP5b、BALP等骨转换指标明显升高(P<0.05);④CTX-Ⅰ与腰椎2~4、股骨颈BMD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大转子、粗隆间BMD无明显相关性;TRACP5b、BALP与腰椎2~4、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BMD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LOP、血糖、YSM、FIns和E2水平可影响绝经后T2DM患者骨量;该人群骨重建特点为高转换型,骨吸收标记物TRACP5b可作为早期预测绝经后T2DM骨量减少及OP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女性人群中手握力与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指数组合确定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瑞金医院313名年龄20~85岁的女性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询问饮酒及吸烟史、疾病史、生活史和骨折史,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握力和身体脂肪含量并计算OSTA指数。测定生化指标(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测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绝经后女性握力与L1-4 BMD(r=0.329,P=0.000)、L2-4 BMD(r=0.329,P=0.000)、股骨颈BMD(r=0.313,P=0.000)和全髋BMD(r=0.343,P=0.000)呈正相关,且不受年龄影响。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握力筛查骨量减少/OP阈值为22.8 kg(敏感度为70.7%,特异度为56.1%,曲线下面积=0.674),握力联合OSTA指数≤-1筛查骨量减少/OP的阈值为20.45 kg(敏感度为81%,特异度为31%,曲线下面积=0.810)。结论握力与OSTA指数结合使用可能成为反映骨丢失和女性骨量减少及OP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29(2):164-168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高血压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依托2011年中华医学会发起的REACTION研究(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与肿瘤发生风险的临床研究),于2011年7-12月在大连地区年龄40岁健康体检的社区居民中,选取参与骨密度检测的自然绝经后女性,且合并高血压但未应用降压药物治疗者,共收集符合标准的病例715例。依据骨密度水平划分为骨量正常组(350例)、骨量减少组(268例)和骨质疏松组(97例)。比较三组人群的血压值及高血压检出率,并分析血压与腰椎骨密度T值(BMDTs)的相关性。结果收缩压、脉压于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中依次增高(F=6.010,P0.05),但三组间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与BMDTs呈负相关(r=-0.087,P=0.020),舒张压与BMDTs无相关性。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臀围、三酰甘油、绝经年限后,以BMDTs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与BMDTs呈负相关(β=-0.007,P=0.013)。结论绝经后女性收缩压是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同源异形盒(homeobox,HOX)基因在调节软骨分化和成骨细胞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本研究目的是探讨HOXD4基因多态性与老年男性和女性低骨量的关系。方法筛选711名(年龄61.8±6.9岁)老年男性(其中419例健康男性、276例骨量减少患者和16例骨质疏松患者)和617名(年龄58.9±6.4岁)绝经后妇女(其中272例健康女性、291例骨量减少患者和54例骨质疏松患者)共1328个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为居住在上海30年以上的汉族人。双能X线吸收仪(GE Lunar Prodigy和Hologie QDR2000)检测左侧股骨颈BMD(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诊断分别按照股骨颈BMD为同性别正常峰值BMD的-1和-2.5个标准差,同时排除继发性低骨量的存在。使用Taqman荧光探针法检测HOXD4的3个标签位点:rs1867863、sr13418078和rs4972504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结果与其他人群不同,在我们的研究中rs13418078只发现CC基因型。在711例老年男性中,rs1867863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AA(40.5%)、AC(45.7%)、CC(13.8%),rs4972504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CC(51.6%)、CT(40.5%)、TT(7.9%);在617例老年女性中,~1867863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AA(42.3%)、AC(43.1%)、CC(14.6%),rs4972504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CC(53.5%)、CT(38.7%)、TT(7.8%);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未发现此两位点SNP在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之间频率分布的差异(P均〉0.05)。结论本研究第一次提示了HOXD4的rs1867863和rs4972504位点多态性可能不是中国汉族老年男性和女性低骨量的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7.
阿法D3加钙治疗甲亢骨量减少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由于高代谢症,近半数病人可发生钙、磷代谢紊乱及骨质疏松〔1〕,应用阿法D3治疗甲亢骨量减少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对1997年8月至1998年4月64例甲亢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进行了研究报道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选择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甲亢(均为Graves’病)患者64例,均为初发未经治疗病人,分二组,甲亢常规治疗组(丙基硫氧嘧啶或他巴唑)34例,女性24人,其中绝经5人,绝经年限(7.8±4.1)年、男性10人,BMI(21.63±2.60)kg/m2,年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辽宁省农村地区≥35岁高血压人群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阜新农村≥35岁常住(≥5年)高血压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FPG按1997年ADA建议分类,使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空腹血糖受损(IFG)患病率为9.7%,男性高于女性;女性IFG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糖尿病(DM)患病率为10.0%,男性低于女性;DM患病率男、女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IFG及DM患病率随血压级别增高而增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年龄、血压级别、超重或肥胖。结论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高血压人群IFG及DM患病率较高,应给予关注,综合评估,全面治疗。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是一个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系统性骨疾病,骨质疏松是世界性的疾病,其患病率因种族及地区不同而不同.罹患骨质疏松的危险因子较多,增龄和绝经是重要的危险因子.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并发症,引起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较多,骨折的发生率在不同人群和种族明显不同.文中就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危险因子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其发病率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人降钙素储备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进一步探讨降钙素(CT)在骨质疏松症发生中的作用,用钙负荷-降钙素兴奋试验观察21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妇女CT储备功能的改变(血清CT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并与48名健康女性(其中绝经后妇女20名)及7例骨量减少妇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未发生骨质疏松的健康绝经后妇女与绝经前妇女比较,血CT的基础值、峰值、升高幅度及曲线下面积均无明显差别;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妇女以上4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健康妇女,较骨量减少组妇女的血CT峰值、升高幅度亦有降低。而骨量减少组妇女与同年龄健康绝经后妇女比较,血CT的基础值和曲线下面积有所下降,但血CT峰值及升高幅度无差异。本研究未观察到绝经对CT储备功能有明显影响;骨质疏松病人的CT储备功能有降低,且降低程度与骨量丢失的程度有关,提示与骨质疏松本身似有内在联系,这种CT水平的降低可能参与了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OP)已成为威胁我国老年女性健康的严重问题之一。研究显示,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炎性因子如白介素-1(IL-1)等介导的骨吸收增加以及性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的骨丢失密切相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不同年龄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为武汉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LUNAR PIXI骨密度检测仪,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武汉市江汉区初次行骨密度检测的11559名体检者(年龄20~99岁,男6434名,女5125名)进行右侧足跟部骨密度检查,受试者按年龄、性别和骨量情况分组,计算各组受试者的BMD值以及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病率。结果骨量正常者的比例从20~岁组的80.5%降至80~岁组的31%。在年龄60岁的人群中,女性骨量正常者的比例较同年龄组的男性明显减少,60~、70~和80~岁组女性骨量正常的比例为36.5%、26.7%和15%,相应年龄组男性骨量正常的比例为55.6%、46.2%和38.2%。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的比例从20~岁组的18.7%和0.8%升至80~岁组的40.3%和28.7%,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从50~岁起明显升高,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从60~岁起明显增高。在年龄60岁的人群中,女性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的比例较同年龄组男性明显增加。在60~、70~和80~岁组女性骨量减少的比例是男性的1.26、1.16和1.39倍,骨质疏松者的比例为男性的2.48、1.92倍和1.36倍。在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中,男性与女性受试者BMD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BMD值均高于女性(均P0.05)。结论骨量正常者比例在20~岁组最高,并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比例在20~岁组最低,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骨密度均较同年龄组女性高,女性比男性更易患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是指单位体积骨量(bone mass)减少为特征的代谢性骨改变,其矿物质和骨基质的比例正常。5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有骨量减少,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全身骨量减少加速、骨脆性增加,在轻微外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均容易发生骨折,尤其70岁以上的老人骨折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甘肃省绝经女性及6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同时分析上述人群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7月-2015年5月,用抽签法随机选择甘肃省7个地区3 359名绝经后女性和3 205名60岁以上的男性进行横断面调查,测定前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并判断骨质疏松情况;设计调查表对骨质疏松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绝经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9.65%,老年男性为8.08%;骨量减少患病率绝经女性为27.09%,老年男性为26.68%。绝经后女性年龄(OR=1.146,95%CI:1.128~1.165,P0.001)、绝经年龄(OR=0.945,95%CI:0.915~0.976,P=0.001)、绝经时间(≥10年比10年:OR=2.141,95%CI:1.161~3.949,P=0.015)、体质量指数、教育程度及饮酒(OR=1.706,95%CI:1.079~2.679,P=0.022)与骨质疏松相关。老年男性年龄(OR=1.188,95%CI:1.161~1.216,P=0.000)、体质量指数、吸烟(OR=2.088,95%CI:1.539~2.833,P=0.000)、饮酒(OR=2.076,95%CI:1.426~3.024,P=0.000)、体育锻炼(OR=0.567,95%CI:0.413~0.779,P=0.000)及日照(OR=0.572,95%CI:0.376~0.869,P=0.009)与骨质疏松相关。所有受试者骨钙素(osteocalcin,OC)、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C-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β-CTX)与前臂BMD成负相关,血磷(phosphorus,P)和25OHD与BMD之间无相关性,血钙(calcium,Ca)在老年男性与BMD呈正相关。结论增龄、低BMI及饮酒是绝经女性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共同的危险因素,高教育程度为保护因素。在绝经女性中,骨质疏松还与绝经年龄及绝经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国服用糖皮质激素风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病情况和诊疗现状,以期引起对骨质疏松防治的重视。方法 2012年11月1日至2013年1月31日,在全国46家风湿病专科医院对3 136例曾经或正在服用糖皮质激素的风湿病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用药情况及骨量调查,了解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结果 (1)所有调查患者中,主要病种为类风湿关节炎(1 069例)和系统性红斑狼疮(983例)。3 136例患者中90%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其中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41.4%。44.7%的患者在调查当时糖皮质激素用量(等效于泼尼松)7.5 mg/d,调查当时糖皮质激素剂量≤2.5 mg/d者仍有58.5%存在骨质疏松。(2)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小于30岁的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总发生率为74.4%。(3)女性风湿病患者骨密度异常比例高于男性,平均停经年龄低于正常人群(45.8岁)。(4)抗骨质疏松药物使用不规范,32.7%的患者从未预防性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在T-2.5的患者中,35.6%未给予预防性抗骨质疏松治疗。主要用药为钙和维生素D,20.9%的患者仅给予钙剂单独治疗,仅有4%使用膦酸盐类药物。结论我国应用糖皮质激素的风湿病患者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增高,且预防性用药不规范。  相似文献   

16.
陈少华 《山东医药》1996,36(12):38-38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50014)陈少华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老年人骨质疏松主要是原发性的,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分为两型:①Ⅰ型: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见于女性;年龄为55~70岁。骨疏松主...  相似文献   

17.
老年女性绝经后易出现内分泌紊乱,导致骨量加速丢失、骨转换增加等,约有33%的女性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状〔1〕。本文拟观察运动疗法对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骨折的预防作用。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8年9月至2010年5月236例绝经女性患者,年龄49~67岁,平均(56.4±7.9)岁,绝经时间2~21  相似文献   

18.
随机抽出T2DM糖尿病患者80例为观察组。60例非DM患者为对照组。依年龄分为四组,后将DM组依病程分为四组。观察组及对照组人群均行定量骨超声测定,检测数据如超声振幅衰减平均值(BuA)、超声传播速度(SOS),骨硬度指数(STI)。并完善空腹血糖、HbA1c、血钙、血磷等检查。结果:DM组BUA、SOS、STI明显低于同龄非DM组;DM组骨量减少、OP发病率明显高于同龄非DM组;DM病程与BUA、SOS、STI呈负相关;DM组中HbA,c化血红蛋白亦与BUA、SOS、STI呈负相关;T2DM组及非DM组间血钙、磷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定量骨超声检查可良好反映T2DM患者骨质疏松情况;DM与非DM人群发生均随年龄而增长;T2DM中OP发病率与DM病程、HbA1c呈密切正相关,提示高血糖是引起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老年门诊人群骨密度和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老年门诊就诊的60岁及以上患者196例,采用骨密度超声分析仪(QUS)对其进行骨密度的测定,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并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年龄、身高、体重、疾病史以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钙、血磷、骨转换指标测定,分析老年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及和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25-羟维生素D3与骨密度T值呈相关关系(P分别为0.000,0.004,0.015,0.018;相关系数分别为-0.320,-0.207,-0.173,0.169),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显示,空腹血糖与老年骨量下降呈相关性(P=0.011,相对危险度1.709,95%可信区间1.133 ~ 2.579).伴有糖尿病的骨质疏松患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高于非糖尿病组(P =0.029),而骨痛症状却较少(P=0.013).结论 空腹血糖是老年门诊人群骨密度下降的危险因素.高血糖患者较易患骨质疏松,其骨代谢改变特点是:骨形成下降、骨吸收增加.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同时,对老年人早期进行骨密度测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机抽出T2DM糖尿病患者80例为观察组。60例非DM患者为对照组。依年龄分为四组,后将DM组依病程分为四组。观察组及对照组人群均行定量骨超声测定,检测数据如超声振幅衰减平均值(BuA)、超声传播速度(SOS),骨硬度指数(STI)。并完善空腹血糖、HbA1c、血钙、血磷等检查。结果:DM组BUA、SOS、STI明显低于同龄非DM组;DM组骨量减少、OP发病率明显高于同龄非DM组;DM病程与BUA、SOS、STI呈负相关;DM组中HbA,c化血红蛋白亦与BUA、SOS、STI呈负相关;T2DM组及非DM组间血钙、磷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定量骨超声检查可良好反映T2DM患者骨质疏松情况;DM与非DM人群发生均随年龄而增长;T2DM中OP发病率与DM病程、HbA1c呈密切正相关,提示高血糖是引起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