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LVH)及心脏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LVH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n=60)予以氨氯地平治疗,B组(n=60)予以贝那普利治疗.疗程6个月.两组在入选前4~6周末服用降压药物,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并且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治疗前后心脏形态及功能指标.结果 与用药前比较,A、B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质量指数均下降,E峰,E/A比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升高,A峰均降低(P<0.05);A组患者LVEF的改善程度优于B组( P<0.05).结论 氨氯地平具有较好的降压、逆转左室肥厚并且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主神经功能在急性高原反应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在急性高原反应(AMS)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43名健康青年男性在完成进舱前的5min短程心率变异性(HRV)、冷加压试验(CPT)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A)浓度检测后,进入低压氧舱模拟急进海拔4 500m 1天.所有受试者在模拟高原第2、10、20h接受HRV动态检测,并再次接受CPT及NA检测,出舱前进行AMS症状评分.根据AMS评分,25名评分≤10分者定为轻度AMS组,即A组;18名评分>10分者定为中重度AMS组,即B组.结果 与A组相比,B组进舱前CPT中收缩压升高幅度较高(P<0.05);B组在模拟4 500m第10h HRV中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爱丁堡指数(PNN50)、高频(HF)及总功率(TP)较低(均P<0.05),第20h PNN50及HF也较低(P<0.01,P<0.05),而LF/HF及血浆NA较高(P<0.05).AMS评分与进舱前SDNN、rMSSD、LF、TP及NA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与模拟高原SDNN、rMSSD、PNN50及HF呈显著负相关(SDNN、rMSSD、PNN50 P<0.01,HF P<0.05),而与NA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ANS在AMS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联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ANS功能检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AMS易感人群,并有助于诊断AMS.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不同用药方式和服药时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20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92例,女109例),接受缬沙坦(80 mg/d)联合氨氯地平(5 mg/d)治疗,随机分为四组,各组治疗方案如下:A组两种药物均于清晨服用,B组两种药物均于睡前服用,C组缬沙坦清晨服用、氨氯地平睡前服用,D组氨氯地平清晨服用、缬沙坦睡前服用.监测各组服药前及服药后12周的24h动态血压值.结果 服药12周后,各组血压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服药后各血压指标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其他三组,其中24 h SBP/DBP平均值分别为A组(123.0±13.2) mmHg/ (73.1±6.7) mmHg、B组(113.6±11.0)mmHg/(67.1±8.3) mmHg、C组(124.4±13.7) mmHg/(73.6 ±9.0)mmHg、D组(119.8±13.0)mmHg/(70.6±7.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缬沙坦与氨氯地平睡前联合服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脏舒张功能障碍中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 Ⅰ 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脏舒张功能障碍、胶原重构的关系.方法 60只兔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心肌梗死(MI)组、左室肥厚(LVH)组(n=20).第2、4、8、12周ELISA检测PⅠCP、PⅢNP水平及多普勒血流和组织超声检测各组E/e'比值;第12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测定各组标本胶原容积分数(CVF)和Ⅰ/Ⅲ型胶原比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I组和LVH组PⅠ CP、PⅢNP水平明显升高(p<0.05),MI组与LVH组比较PⅠCP、PⅢNP水平亦明显升高(P<0.05),并随时间增加;与对照组比较,MI组和LVH组E/e'比值明显升高(P<0.05),并随时间增加;与对照组比较,MI组和LVH组CVF明显升高(P<0.05).PⅠCP、PⅢNP水平与E/e'比值呈正相关(P<0.05).P Ⅰ CP/PⅢNP比值与Ⅰ/Ⅲ胶原比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 PⅠCP、PⅢNP水平可以评估不同病理状态下心脏舒张功能的改变及心肌胶原重构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的升主动脉弹性特征.方法:192例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128层双源CT行冠状动脉CT成像.将原始数据每间隔5%RR间期进行全时相重建.以垂直于左冠状动脉主干发出主动脉根部层面为参考平面,取其上25 mm作为升主动脉兴趣层面.采用三个较常见的指标可扩张度(AD)、动脉顺应性(AC)、动脉僵硬度(ASI)评价升主动脉弹性.结果:原发性高血压伴LVH组52例(26.6%),不伴LVH组140例(73.4%).伴LVH组和不伴LVH组间高血压病程和24h平均收缩压及脉压有统计学差异.伴LVH组的升主动脉AD[(1.71±0.96)×10 3mmHg 1 vs(3.14±1.21)×10-3 mmHg-1]和AC[(1.03±0.49)mm2mmHg-1 vs (1.72±0.79)mm2mmHg-1]较不伴LVH组显著降低,而ASI(11.07±6.6 vs21.39±15.22)显著增加(P均<0.001);俩组间升主动脉标化舒张期最小直径无统计学差异,最小面积和肱踝脉波传导速度(baPWV)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LVH患者的升主动脉弹性较无LVH者明显减退,其程度强于传统baPWV和形态学.在不增加医疗成本前提下,利用冠状动脉CT成像获得升主动脉弹性指标,对早期识别高血压LVH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存新  陈俊华 《武警医学》2022,33(4):327-330
目的 探讨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与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1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分为MBPS组(n=100)和非MBPS组(n=110),比较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CA)、左心室肥...  相似文献   

7.
老年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 (IPAF)患者心率变异性 (HRV)的变化 ,以此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在老年IPAF发作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的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老年IPAF患者 2 4名和无心律失常病史的老年人 2 4名进行 2 4h动态心电图检测和HRV分析。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 ,IPAF组LF/HF增高 ,其余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其中SDNN(P <0 .0 1)、SDANN(P <0 .0 1)和LF/HF(P <0 .0 5 )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老年IPAF患者的HRV降低 ,提示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在老年患者IPAF的发作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德美  黄克铭 《武警医学》2003,14(10):607-609
 目的探讨血压升高及降低与发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56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步检测24h动态血压(ABP)和动态心电图(DCG),分析其血压升高及降低与发生ST-T改变、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1)60.7%(34例)轻、中度(1、2级)动态高血压和26.8%(15例)ABP升高,64.3%(36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76.8%(43例)呈非杓型ABP曲线;(2)DCG有多种异常改变,以ST-T改变(28.6%、51.8%)和房、室性心律失常(67.9%、37.5%)较多见;(3)ST-T改变和房、室性心律失常与ABP最高值及白昼最低值有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而与夜间最低值无相关性(P>0.05),收缩压、舒张压之间无差异.结论本组患者87.5%血压控制不满意,64.3%有心脏等靶器官损害,显示血压升高及白昼血压降低与显著ST-T改变和较复杂房、室性心律之间有顺序或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大消褪与心室晚电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检测40例合并左心室肥太原发性高血压的老年人治疗前后的动态血压、超声心动描记术、心室晚电位和动态心电图。结果20例治疗组(依那普利组)的血压、左心室重量指数、心窜晚电位阳性率及室性期前收缩次数治疗后分别为(140±10)/(85±50)mmHg、(90±19)g/m^2、5.0%、(98±27)次/天.均低于治疗前(170±11)/(108±60)mmHg、(150=17)g/m^2、30%、(718±212)次/天,P<0.01;20例对照组(对氢克尿麽组)治疗后血压(144±10)/(88±80)mmHg低于治疗前血压(168±11)/(108±60)mmHg,P<0.01,左心室重量指数、心室晚电位阳性率及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分别为(137±51)g/m^2、15%、(561±20)3)次/天、治疗前分别为(145±20)g/m^2、20%、(655±286)次/天,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大消褪后心室晚电位阳性率及室性期前收缩次数非常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龚武田  李家富 《西南军医》2010,12(3):452-454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左心室重构和血浆BNP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94例,其中不伴左室肥厚(LVH)患者44例,伴LVH患者50例,健康对照组46例。高血压患者给予替米沙坦80mgqd治疗32周。所有对象治疗前后均测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BNP,射血分数(EF),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无LVH组及有LVH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BNP的变化值与LVMI和EF的变化值正相关。结论无高血压者、高血压不伴和伴左室重构者BNP,EF具有明显差异,血浆BNP水平可反映左室重构和左心功能。替米沙坦对抑制和逆转左室重构,改善心功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的关系。方法将6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所有受试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计算机上读出HRT的参数:震荡初始值(TO)及震荡斜率值(TS),并分析两组的参数值。结果晨峰组TO明显高于非晨峰组,TS明显低于非晨峰组(P<0.05)。结论 HRT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及伴有血压晨峰患者的心源性损害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负荷与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将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病患者65例行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动态血压监测检查,将上述参数、血脂等指标进行比较.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将患者分成左室肥厚组(n=20,占31%)和非左室肥厚组(n=45,占69%);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23,占35%)及颈动脉正常组(n=42,占65%).结果 (1)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左室肥厚组24 h收缩压负荷(24 h SBPL)、24 h舒张压负荷(24 h DBPL)、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白天收缩压负荷(dSBPL)显著高于非左室肥厚组(P<0.01).(2)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4 h SBPL、24 h DBPL、nSBPL、nDBPL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1).结论 (1)高血压病动态血压负荷异常者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增多;(2)高血压患者应常规进行颈动脉检查,尤其是伴有左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Tei指数在评价肺动脉高压模型兔右心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尼可地尔对肺动脉高压所致的右心功能减退是否有缓解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33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三组:I组,肺动脉高压模型组(肺动脉收缩压〉30mmHg);II组,尼可地尔组;III组,空白对照组(肺动脉收缩压≤30mmHg)。对所有模型测定右心功能超声指标,比较各组间指标的差别,分析右室Tei指数对右心功能的影响。取标准心尖四腔观,测量右室收缩期右房室环最大运动速率(Sm)、舒张早期最大运动速率(Em)、舒张晚期最大运动速率(Am)和Em/Am值,以及ET,计算右室Tei指数。结果肺高压组(I组)右室Em下降,Am增高,Em/Am比值降低。与正常对照组(III组)相比,肺高压组(I组)右室Tei指数明显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III组)相比,尼可地尔组(II组)右室Tei指数明显升高(P〈0.01)。肺高压组(I组)与尼可地尔组(II组)相比,肺高压组(I组)Tei指数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TDI技术测量右心Tei指数对右心功能不全患者可无创、迅速地评价其右心室功能,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尼可地尔对改善由肺动脉高压导致的右心功能减退亦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动态血压负荷(BPL)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收缩功能减退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左室射血分数,将6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心功能减退组及心功能正常组,比较临床资料及BPL值。3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高血压组患者24h,白昼及夜间BP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高血压患者中,心功能减退组24h,白昼及夜间BPL均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组(P〈0.05)。BPL≥60%时,预测左室收缩功能减退阳性预测值74.62%,阴性预测值70.15%。结论:动态BPL能够较特异地预测高血压左室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67例高血压患者中,36例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加安慰剂作为对照组,31例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加用依那普利作为依那普利组.治疗6个月后,在25 ℃环境中,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空腹状态下心脏腔室大小、射血分数.结果 两组血压、心率明显下降,且依那普利组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硝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心脏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社区开展高血压患者和高血压高危人群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北京市丰台区南苑社区参加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和高血压高危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血压分级管理,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优化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指导规律性用药等措施进行社区人群综合性干预,追踪随访观测4年,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与基线相比社区内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明显得到改善,4年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40.48±1.11),(132.32±0.87),(130.75±1.65),(126.98±1.32) mmHg(P﹤0.01);平均舒张压分别为(94.68±5.81),(80.80±0.72),(84.01±4.97),(79.91±0.82) mmHg(P﹤0.05).按医嘱服药情况明显得到改善(P﹤0.05),高血压高危分层结构比例明显改善(P﹤0.05),高血压患者高盐和高脂饮食的比例明显降低,患者中经常食用豆制品和注意保持心理平衡的所占比例明显增加(P﹤0.05).高危人群上述指标均没有明显改变(P﹥0.05).结论 社区开展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高危分层结构比例,促进患者有规律服药,有效控制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伴左室肥厚(hypertension with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HLVH)患者24 h动态血压波动的特点,制定相关治疗措施.方法 7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心脏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HLVH)35例、单纯高血压组(NHLVH)41例,采用动态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长时间大负荷军事训练前后血浆生化标志物的变化,为及时发现亚临床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 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 ,ERM)及预防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0名武装行军士兵,由于训练中途退出7名队员(感染、外伤等),因此最终的样本量为23名。分别测定训练前安静时、训练后即刻和次日晨血钾、血钠、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肌酸激酶( CK)、血浆肌红蛋白( Mb)和血浆游离DNA( cf-DNA)。结果血钾、血钠和血浆晶体渗透压渗透压在训练后即刻稍有增加(P<0.05或P<0.01),在次日晨即恢复至训练前水平。训练后即刻CK升高了58.4%,Mb升高了2倍,次日晨CK达到训练前的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b则明显下降,但仍稍高于训练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f-DNA在训练后明显升高(P<0.01),次日晨则恢复至训练前水平。结论长时间大负荷军事训练中常发生亚临床性横纹肌溶解症(subclinical 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 ,SERM),应加强医务监督工作,监测血浆生化标志物对早期发现ERM并预防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拜新同联合应用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7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7例患者给予拜新同联合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拜新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2%,显著高于对照组8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及心率(HR)改善情况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拜新同联合应用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较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