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桢宇  石英姿  莫安春 《吉林医学》2013,(29):6075-6077
目的:探讨Bicon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种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3例上颌后牙缺失就诊患者共计105个种植位点,种植区可用骨高度为3.313.0 mm,采用Bicon短种植体联合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微创植入,术后313.0 mm,采用Bicon短种植体联合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微创植入,术后36个月Ⅱ期修复,之后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诊,检查种植体骨整合及植体周围牙龈健康状况,拍摄X线片观察种植体周围骨高度。结果:追踪观察66个月Ⅱ期修复,之后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诊,检查种植体骨整合及植体周围牙龈健康状况,拍摄X线片观察种植体周围骨高度。结果:追踪观察624个月,种植体稳定性良好,未见上颌窦炎发生,种植体周围牙龈健康,X线片观察种植体骨整合良好,种植体周围骨高度稳定,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Bicon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种植中的临床疗效确切,近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后牙区单牙种植修复患者在行使功能5年后的临床修复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10月至2010年5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接受种植治疗并且负重已达到5年的后牙区种植治疗患者,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X线片、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的变化以及修复体的情况(包括修复体完整性、松动情况、螺丝孔封闭材料存留状况、修复体固位螺丝及修复基台的松动或折断情况)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15例患者,平均年龄48.6岁(27~71岁),共植入软组织水平种植体321枚(其中上颌126枚、下颌195枚)。9枚种植体在回访期间出现松动、脱落,累计存留率达97.2%。存留的312枚种植体中,上颌120枚、下颌192枚,其中直径为3.3、4.1和4.8 mm的种植体分别为5枚(1.6%)、115枚(36.9%)和192枚(61.5%),长度为8、10和12 mm的种植体分别为21枚(6.7%)、206枚(66.0%)和85枚(27.2%)。上部修复体固位方式中,粘接固位为277枚(88.8%),螺丝固位为35枚(11.2%)。负载5年后种植体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平均吸收分别为(0.73±0.25) mm和(0.78±0.26) mm,近远中骨吸收程度与植入区骨质类型、种植体规格、修复基台角度、固位方式、临床冠-种植体长度比、性别、年龄等因素均未显示有相关性(P>0.05)。修复后主要的机械并发症有:修复体固位螺丝松动(8.6%)或折断(2.9%)、修复体上螺丝孔封闭材料脱落(11.4%)、修复体崩瓷(13.8%)及修复体脱粘(14.1%),其中仅修复体脱粘的发生率与修复时使用的基台角度(0°/15°)和修复体的临床高度这两个因素相关(P<0.05)。结论: 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单颗后牙缺失的修复病例中负重5年后,种植体周围的骨水平基本稳定,全面完善的种植诊疗计划、规范严谨的临床操作以及定期的复查可能是减少修复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口腔种植修复临床效果15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评价行骨结合种植体种植修复15年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骨结合种植体种植修复2 302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种植体共4 536枚,其中ITI种植体1 395枚,Ankylos种植体1 234枚,Bicon种植体165枚,Nobel种植体612枚,Camlog种植体122枚,BLB种植体765枚,Xive种植体176枚,Frialit-Ⅱ种植体67枚.所有患者的种植修复体上部结构均在2015年12月前完成.观察时间为3 ~18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观察方法为影像学检查和临床检查,存留率采用Wheeler存留标准评估,纳入Kaplan-Meier存留曲线统计.结果 共2 302例患者,4 536枚种植体,其中随访1 660例,失访642例,失访率为27.89%,失访种植体数为1 405枚,种植体失访率为30.97%.随访中有112例患者共152枚种植体确诊为种植体周围炎.有明确记录的共56枚种植体脱落.15年随访累计修复体松动35件,修复体折断6件,种植体折断1件,烤瓷冠崩瓷62件.据Wheeler存留标准统计种植体15年存留率为96.00%.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种植修复满意率为95.36%.结论 研究种植体的15年存留率达到96.00%,种植修复远期效果好,存留价值高,满意率高.导致种植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种植体周围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短种植体修复颌间距离过大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 15例上下颌后牙区骨高度6.0~8.0mm缺牙患者,共25枚种植体经牙槽嵴顶入路用Bicon种植体植入.结果 全部患者均在术后3~6个月完成义齿修复.临床上恢复功能后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4.7个月,未发现义齿修复后种植体松动及脱落.X线片检查种植体周围无阴影,形成良好的骨结合.结论 短种植体修复上下颌后部骨量严重不足的缺牙区虽在临床上出现冠--种植体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但并不影响其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因重度牙周炎失牙致无牙颌患者行种植固定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因重度牙周炎失牙的无牙颌患者,种植固定修复后平均随访46个月,观察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周软硬组织状态、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种植体3年存留率98.7%(294/298);1年、3年种植体周平均边缘骨吸收分别为(1.06 ± 0.13)mm(上颌)、(1.03 ± 0.11)mm(下颌)和(1.15 ± 0.15)mm(上颌)、(1.12 ± 0.13)mm(下颌),两随访时间点上颌种植体周骨吸收均大于下颌(P < 0.05);随访期间上下颌平均探诊深度、改良菌斑指数及改良龈沟出血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重度牙周炎失牙的无牙颌患者选择适当种植固定修复方式并有效维护,可获较理想的中短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标准型“All-on-four”种植即刻负重方法修复无牙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3例伴有后牙区萎缩的单颌或全口无牙颌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All-on-four”即刻负重方案,于术后48 h内戴入螺丝固位的一体式聚丙烯酸酯固定桥,其均由4枚种植体支持(2枚倾斜,2枚轴向),6个月后行永久修复。分别于种植体负重后12、24、36个月进行随访,评估种植体及修复体留存率、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平均随访20.8个月(6~36个月)。结果:13例患者总共植入60枚种植体,完成15件即刻负重修复体(6件上颌,9件下颌),种植体累计存活率为98.33%,修复体存留率为100%。随访期内,上下颌的倾斜和轴向种植体之间边缘骨吸收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例患者(15.38%)发生了并发症(1例机械并发症和1例生物学并发症)。结论:根据“All-on-four”方法对无牙颌患者进行即刻负重修复的临床效果稳定可靠,患者满意度高,但还需大样本量研究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短种植体在后牙区骨髙度不足病例中修复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本院56例患者,均为上、下颌后牙区高度不足的病例(4.5~7.5mm),分别植人OSSTEM短种植体(长度6~7mm),其中下颌植人54枚种植体,上颌共植入40枚种植体。其中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髙度不足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3~6个月后完成永久修复。结果经12个月的临床观察,有54例92枚OSSTEM短种植体临床检査种植体稳定,X线检査,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有2例患者上颌2枚种植体二期手术时松动脱落,种植成功率为97.87%。结论在后牙区骨髙度不足的病例,通过植入OSSTEM系统短种体,扩大了种植适应证,治疗成功率较髙,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骨水平种植体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植入后的早期边缘骨吸收,并分析各分组要素对边缘骨吸收的影响。方法 后牙区植入种植体105枚,术后即刻、术后三个月负载前分别进行全景片检查,测量种植体边缘骨高度,计算边缘骨吸收量。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近中、远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594±1.104)mm、(0.298±1.032)mm,骨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近中、远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889±1.500)mm、(0.603±1.068)mm,两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愈合方式之间,不同形态的骨水平种植体之间,早期边缘骨吸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后牙区,软组织水平种植体负载前边缘骨吸收量与骨水平种植体相近,可以作为后牙区种植的常规选择。非埋入式愈合的患者、使用根形种植体的患者易引起较多的早期边缘骨吸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短种植体植入术修复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缺失牙的疗效.方法 26例上颌后牙区骨高度6~8mm缺牙患者共37枚种植体经牙槽嵴顶入路用bicon种植体植入.结果 全部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完成义齿修复.临床上恢复功能后随访8~28个月,平均16个月,未发现有鼻腔出血或上颌窭炎症;义齿修复后种植体无松动及脱落.x线片检查种植区上颌窦底正常,种植体周围无阴影,形成良好的骨结合.结论 短种植体植入术较传统的上颌窭提升术简化了手术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患者术后反应,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缺失牙种植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中Straumann种植体对牙冠美观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患者86例,应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即刻种植修复,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条件上联合Straumann种植体修复。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效果、6月骨吸收水平、种植体长度、种植体直径、根部突度与牙龈色质、远中龈乳头、唇侧牙龈高度、近中龈乳头、唇侧牙龈曲线等美观状况、边缘骨高度变化。结果 研究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6月骨吸收水平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种植体长度、种植体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根部突度与牙龈色质、远中龈乳头、唇侧牙龈高度、近中龈乳头、唇侧牙龈曲线等美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边缘骨高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 论 在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过程中,应用Straumann种植体,其美观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骨水平种植体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植入后的早期边缘骨吸收,并分析各分组要素对边缘骨吸收的影响。方法后牙区植入种植体105枚,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负载前分别进行全景片检查,测量种植体边缘骨高度,计算边缘骨吸收量。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近中、远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594依1.104)mm、(0.298依1.032)mm,骨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近中、远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889依1.500)mm、(0.603依1.068)mm,两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埋入式与非埋入式愈合方式之间,根形种植体与柱形种植体之间,早期边缘骨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牙区,软组织水平种植体负载前边缘骨吸收量与骨水平种植体相近,可以作为后牙区种植的常规选择。非埋入式愈合的患者、使用根形种植体的患者易引起较多的早期边缘骨吸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4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同 期共植入86枚种植体,随访2年,于术前、术后每年行X线检查,比较种植体的存留率、边缘骨吸收情况等.结果 术后6月86枚种植体脱落3枚,存留率96.5%; 术后6-12月种植体脱落1枚,存留率98.8%,累积存留率95.3%;随访2年种植体累积存留率95.3%.术后12月及24月剩余骨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 <0.05);术后24月上颌窦底新骨形成高度低于术后12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月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高于术后12月,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 <0.05).结论 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对上颌后牙缺失的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可靠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重度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后,其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状况与牙周相对健康者的差异。方法:纳入103例行种植固定修复1年以上的患者,共161枚种植体。根据初诊时(T1)牙周状况分为牙周健康组(25例)、轻中度牙周炎组(39例)、重度牙周炎组(39例)。比较各组种植体复查时(T2)的临床及影像学指标:种植体存留/丧失、探诊深度(PDi)、种植体探诊后出血(BOPi)、近远中骨吸收(BLi)等。计算PDi≥5mm伴BOPi阳性者占全部位点、种植体、患者的百分数。结果:3组患者的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无种植体松动、脱落,且平均PDi、BLi均无统计学差异。重度牙周炎组PDi≥5mm且BOPi阳性的种植位点比例显著高于牙周健康组(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在规范的牙周治疗后进行种植修复,种植体短期存留率和边缘骨吸收情况与牙周健康者无明显差异。但相比牙周健康者,重度牙周炎患者更易发生种植体周围病。  相似文献   

14.
钱智溢  董陈  李幼华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1):1252-1253
目的探讨前牙美学区非埋入式即刻种植的美学效果。方法 34位患者行微创牙拔除术后,行非埋入式即刻种植骨水平种植体42枚,中切牙24枚,侧切牙18枚,其中16位患者18颗植体拔牙窝种植体间隙少量植骨。修复后,定期临床随访和X线牙片检查。结果 34例患者在种植术后3~4个月后均完成永久性修复,正常负重,植体存留率100%。32位患者40颗修复体牙龈乳头均保持有效高度,无黑三角形成,无唇侧金属暴露,与邻牙牙龈弧线过渡自然,无明显退缩,牙龈饱满度满意,形态美观。2位患者2颗修复体牙龈弧线往上方退缩1mm,与邻牙牙龈弧线不一致,临床修复体冠较对侧牙长,但无黑三角形成,无唇侧金属暴露,功能良好,行牙龈瓷修复后,患者仍满意。结论骨水平种植体非埋入式即刻种植修复前牙美学区可缩短种植牙修复治疗时间,并获得理想的美学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常规士卓曼(ITI)种植体和诺贝尔(NOBEL)种植体应用于即刻种植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60例患者共80颗种植体,外伤牙、残根微创拔出即刻植入种植体,随机分组为ITI种植体组(30例,39枚种植体)和NOBEL种植体组(30例,41枚种植体)。种植体植入必要时应用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技术,植入6个月后行上部冠修复,修复后追踪12个月。结果:两组种植体均无脱落,存留率100%,种植体周围龈袋深度、出血指数均无明显不同,术后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 ISQ)值均符合国际指标。常规NOBEL种植体组种植体周围发生炎症1颗。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即刻种植中常规ITI种植体可取得与NOBEL种植体同样的成功率,近期效果良好,长期效果有待追踪。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萎缩牙槽骨牙种植中的成功率。【方法】22例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37颗短种植体,术后六个月行临时义齿修复,临时修复半年后行永久修复。【结果】种植体术后观察8~24个月,种植体均稳定无松动,无疼痛,能负担固定修复体的咬合力。X片显示所有种植体周围及底部均有硬组织包绕,垂直骨吸收量〈1 mm。【结论】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短种植体植入可以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就诊时间,是上颌后区萎缩牙槽骨种植修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引导骨组织再生(GBR)技术在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种植修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口腔颌面部创伤后牙缺失伴骨缺损病人25例,种植手术中应用GBR技术成功植人ITI Straumann等常用牙种植体61枚。4~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及上部结构修复,随访1~2年,观察种植体稳定性、骨结合情况及种植体周围骨量与软组织形态变化情况。结果本组病例修复后随访期内,除1枚种植体脱落外,其余种植体骨结合情况良好,存留率98%。软组织形态正常,病人满意度良好。结论GBR技术具有较好的骨增量效果,且术中病人痛苦较小、易被接受,适应证广泛,是创伤性牙缺失种植修复中较好的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种植修复是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的理想修复方式,具备稳定、舒适、美观、咀嚼效率高等众多优点.种植修复需要缺牙区具备一定的骨量,但由于受解剖条件限制,上下颌的后牙区骨量常不足[1-2 ].以往萎缩后牙区植入常规种植体常需结合骨增量手术,但有研究[3 ]表明,超短种植体的应用可简化甚至替代骨增量手术,治疗过程更简单、修复周期缩短,可减轻患者身心和经济负担.超短种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特别是长期的修复效果仍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大多数学者把≤6 mm种植体定义成为超短种植体[4] ,本综述将结合国内外研究,回顾总结长度≤6 mm超短种植体的临床研究进展,为超短种植体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调查后牙区不同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的情况,探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骨组织水平种植体后牙区种植修复的96例患者(A组,n=96)和同期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后牙区种植修复的104例患者(B组,n=104)临床资料。所有受试者均于种植体植入后即刻及及植入后12周时行X线检查,以种植体边缘牙槽骨高度变化情况作为早期边缘骨吸收的评估依据,比较两组早期近中、远中边缘骨吸收情况,记录其牙周健康状态指标[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检测结果及种植修复体边缘密合情况、观察期(种植后4周内)疼痛评分[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估结果差异。依据早期边缘骨吸收检测结果将200例患者分为优良组(骨吸收量<1.5mm)和不良组(骨吸收量≥1.5mm),比较其年龄、性别、缺牙位置、种植体局部卫生情况、种植体直径、种植体长度、种植方式、吸烟史等一般资料,分析影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的相关因素。结果 种植体植入后12周时,A、B两组种植体早期近中、远中边缘骨吸收评估结果、牙周健康状态指标(PLI、SBI、PD)检测结果及种植修复体边缘密合A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期内,A、B两组NR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组和不良组受试者年龄、性别、缺牙位置、种植体直径、种植体长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埋入式种植、种植体局部卫生环境不佳、长期吸烟等是影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骨组织水平种植体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情况类似,均在后牙区种植修复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非埋入式种植、种植体局部卫生环境不佳及长期吸烟是影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新型种植体与骨的结合情况。方法:选取成年狼狗6只,拔除其双侧下颌全部前磨牙3个月后每侧拔牙窝内种植新型种植体,对照组种植体各2枚,共48枚。术后1,2,3月分别处死2只犬。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种植体与颌骨结合情况。结果:2种种植体和骨界面X线表现相似,均无骨质破坏;3个月时,扫描电镜观察到二种种植体与新骨组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体表面骨沉积成板层状,骨和种植体直接接触。结论:新型种植体能与骨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