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在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观测46例CMT婴幼儿胸锁乳突肌声像图特征并分型,超声随访评估患儿做被动伸展运动治疗的效果。结果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型18例,弥漫型28例;肌肉纤维化Ⅰ型18例,Ⅱ型23例,Ⅲ型5例。治愈44例(95%),2例未治愈者为幼儿,超声显示其肌肉病变弥漫型且纤维化严重(Ⅲ型)。结论超声对婴幼儿CMT具有能早期诊断、准确、安全和易操作的优点,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观察疗效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先天性肌性斜颈(CMT)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婴幼儿畸形,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SCM)及挛缩变性,导致头和颌的不对称畸形,头倾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导致头颈活动不利的一组病症,发病率达0.4%~1.9%[1]。这种头颈的不对称畸形如得不到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CMT)超声四分型法的临床价值。方法本院收治的67例CMT患儿,根据超声表现分为四型;并进一步研究患儿年龄、胸锁乳突肌厚度比率与分型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各型病变彩色多普勒表现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患儿年龄与超声分型之间相关系数为0.758;胸锁乳突肌厚度比率与超声分型之间相关系数为0.411。26例病变肌肉内彩色多普勒探及血流信号,其中Ⅰ型18例(18/32),Ⅱ型8例(8/15),Ⅲ型和Ⅳ型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均未测到血流信号。结论先天性肌性斜颈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建立在超声成像基础上的四分型方法能反映疾病的演变过程,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torticollis,CMT)是由于胸锁乳突肌挛缩所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斜颈,是以头向患侧斜、前倾、旋向健侧和面部变形为其特点。一般为一侧胸锁乳突肌短缩所致,即称为肌性斜颈(见图)。少数为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病变或精神因素引起。而由颈椎先天性畸形所致者极为少见。先天性斜颈的发病原因迄今并不太清楚,过去曾有人将先天性斜颈与产伤性血肿相混淆而误认为是助产事故。但顺产和剖腹产婴儿也同样可发生肿物很大之肌性斜颈。一般认为,肌性斜颈是在胎儿时期胸锁乳突肌发生了无菌性炎症病变,引起纤维化。  相似文献   

6.
超声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一种常见的畸形,主要病理改变是患侧的胸锁乳突肌间质增生、纤维化导臻胸锁乳突肌挛缩,出现头颈转向患侧,脸转向对侧并后仰,患侧颈部可扪及一枣大小或鹌鹑蛋大小的肿块,局部无红肿、发热。本文通过对本院近两年就诊的46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探讨超声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肌性斜颈胸锁乳突肌细胞外基质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检测先天性肌性斜颈 ( 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 胸锁乳突肌细胞外基质胶原及糖胺聚糖 ( glycosaminoglyc ans,GAG) 的含量变化 , 探讨其与发病机制的关系 . 方法采用组织化学方法 Masson三色和严格电解质浓度的 Alcian blue染色 , 对 30例 CMT及 5例非 CMT小儿尸体胸锁乳突肌标本进行胶原和 GAG的检测 . 结果 CMT胸锁乳突肌胶原和 GAG含量比对照组高 , 有极显著性差异 ( P <0.01)。结论 CMT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可能与其胶原及GAG的含量显著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价值,SWE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非手术治疗疗效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疑似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102例,对其进行超声检查并应用SWE技术收集患侧和健侧胸锁乳突肌弹性模量数据。而后对确诊的患儿追踪随访其治疗过程,非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法按摩、超声短波理疗。随访至治疗3月后复查超声,再次收集患儿胸锁乳突肌弹性模量数据。结果:102例患儿中,确诊为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76例,SWE技术诊断肌性斜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4,诊断阈值182 kPa,敏感度84.2%、特异度73.1%、阳性预测值90.1%、阴性预测值61.2%,约登指数0.573。肌性斜颈患儿胸锁乳突肌与健侧胸锁乳突肌弹性模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非手术保守治疗后复查,患侧胸锁乳突肌弹性模量平均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E为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定量诊断及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小儿胸锁乳突肌假性肿瘤,又称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所致头部向患侧偏斜,并随患者年龄增长而逐渐引起面部及头颅畸形的一种常见病。该病以儿童为主,在婴幼儿发病率为0.4%-1.3%。其临床表面为患侧颈部有突起的肿块,质硬,随胸锁乳突肌被动移动,肿块表面不红,温度正常,无压痛,若早期得不到合理治疗,随年龄增长畸形将逐渐加重,将对病人各个方面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对该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我院前几年就诊的36例小儿胸锁乳突肌假性肿瘤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提高超声对该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0.
王远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494-549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诊断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应用价值。方法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一侧胸锁乳肌纤维性挛缩,二维超声对患侧进行连续扫查,观察病变部位的回声及范围,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了解其血流情况。结果均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局部明显肿大,回声杂乱,部分可见血流信号。结论超声检查是肌性斜颈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肌性斜颈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是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和纤维性变性所致头部向患侧偏斜的常见病,发病率为0.4%-1.3%,1/4发生在右侧,早期无骨性改变。新生儿期若能予以积极的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如果幼年期未采取积极的治疗,畸形将不断加重,并可出现颈椎发育异常,产生不可逆的后果。本文通过探讨CMT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为该病的保守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多模态剪切波弹性成像方法对婴儿早期先天性肌性斜颈(CMT)胸锁乳突肌病变进行诊断及定量分析。 方法选取2012年9至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的5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婴儿(斜颈组)和100名健康婴儿(正常组)为观察对象,分析不同因素(性别、左侧与右侧、短轴切面与长轴切面和不同体位)对正常婴儿胸锁乳突肌超声杨氏模量、剪切波速度、剪切模量、应变比等弹性成像检测结果的影响;与正常组婴儿检测参数对照,分析斜颈组婴儿患侧胸锁乳突肌弹性成像参数值的变化。 结果弹性成像显示:正常组男性与女性婴儿(100名)之间左侧与右侧胸锁乳突肌杨氏模量、剪切波速度、剪切模量和应变比等弹性成像参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胸锁乳突肌长轴切面的杨氏模量、剪切波速度和剪切模量测值均大于短轴切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应变比及厚度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伸拉仰卧位的纵切面杨氏模量、剪切波速度和剪切模量在长轴切面和短轴切面的测值均大于对称仰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应变比及厚度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斜颈组婴儿(50例)患侧胸锁乳突肌厚度和杨氏模量、剪切波速度、剪切模量、应变比的弹性成像测值(含长轴切面和短轴切面)均大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多模态声弹性成像技术可对先天性肌性斜颈婴儿结节型胸锁乳突肌病变进行定量评价,有助于诊断婴儿早期先天性肌性斜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超在中医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彩超对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进行检查,并对经中医综合治疗的婴幼儿胸锁乳突肌及肿块进行连续观察。结果 102例患儿,根据临床分型不同,其超声表现及治疗疗程不相同。其中肌肉型26例,疗程在1个疗程左右;混合型63例,疗程2~3个,纤维型13例,疗程在4个疗程以上,甚至无效。结论彩超对先天性肌性斜颈诊断率高,能够测量病变胸锁乳突肌的厚度及肿块的大小,同时能够观察病变胸锁乳突肌在中医综合治疗中的变化,是先天性肌性斜颈首选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肌性斜颈是以小儿头向患侧倾斜,面部旋向健侧为特征的病症,国内报道发病率为0.42%-1.3%[1],国外报道为0.3%-2.0%[2].临床上,除极少数因脊柱畸形、视力障碍和颈部肌肉麻痹等所导致的斜颈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本病大多数是因为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或产钳挤压而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或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血液运行,引起该肌肉缺血性改变,肌纤维水肿、变形、增生,最后引起肌肉萎缩,造成肌性斜颈;或由于胎儿在子宫内时头部向一侧倾斜,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液供应,引起该肌肉缺血性改变所致.治疗方法一般行胸锁乳突肌松解术,术后用外固定支具固定.目前肌性斜颈术后外固定配合治疗得到广泛的认识,外固定方式包括石膏外固定、颈托固定、树脂石膏外固定,颈部低温热塑板支具固定是新发展起来的外固定方式,与上述几种传统的固定方式比较有无优势尚不清楚.作者对2009年8月-2011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科假肢中心收治的69例肌性斜颈术后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于1岁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肌肉病变高频声像图特征,为临床提供肌肉病变程度信息及手术指征.方法 以健侧胸锁乳突肌作对照,沿胸锁乳突肌走向,用高频超声显示病变肌肉的长轴及短轴观,观察肌纹理回声,测量肌肉厚度及病变累及长度,并与手术及病理作对照.结果 58例大于1岁肌性斜颈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声像图表现为:肌瘤型5例、肌肉增粗型34例、肌肉萎缩型19例,>1岁~≤3岁患儿以肌肉增粗型表现为主,>3岁患儿肌肉萎缩型所占比例增高.结论 大于1岁肌性斜颈患儿的肌肉病变声像图明显不同于婴幼儿时期,高频超声可以良好显示肌纹理回声,反映肌肉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UE)在手法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效果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2月到2020年6月之间收治的110例小儿肌性斜颈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使用固定推拿手法进行治疗.超声弹性成像法分析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10例患儿推拿治疗后肿块型患儿超声显示肿块缩小或肿块消失时间为3~24周,弥漫增厚型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明显变薄,肌纹理回声较治疗前均质,增厚不明显型治疗后肌肉厚度无明显变化,患侧肌肉轻度增长,肌纹理回声较治疗前均质;变薄型患儿治疗后肌肉回声及厚度无明显变化,患侧肌肉稍增长,治疗无效.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能够在手法推拿治疗小儿先天肌性斜颈的治疗效果中进行量化评估,能够指导患儿的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CMT患儿声像图特征。结果26例CMT患儿中病变发生在右侧胸锁乳突肌的14例,占53.8%,左侧12例,占46.2%。根据病变胸锁乳突肌超声声像图表现分为三型。①肿块型:5例(19.2%),均呈不均匀低回声,肌纹理均不清晰,与正常肌肉组织之间有界限;②局部增厚型:13例(50%),呈稍低回声12例,不均匀低回声1例,肌纹理均清晰,与正常肌肉组织相延续;③弥漫型:8例(30.8%),回声无明显特殊改变,肌纹理均清晰,但其厚度与健侧相比有显著差异性。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婴幼儿C MT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小儿肌性斜颈的高频超声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临床诊断为肌性斜颈患儿的超声声像图。结果:78例肌性斜颈患儿胸锁乳突肌均发现异常声像图改变。48例患儿探及胸锁乳突肌肿块.30例患儿未探及肿块而胸锁乳突肌呈弥漫性肿大。经超声随访发现3例回声持续性增强患儿预后较差。彩色血流信号检出率为91%(71/78)且血流信号均为少血供型。结论:小儿肌性斜颈的高频超声检查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1资料与方法   本组 69例,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小儿斜颈的诊断标准,患儿按年龄分为 2组, 2岁以下 (称 A组 )38例, 2岁以上 (称 B组 )31例,年龄最小 3个月,最大 9岁,平均 2.5岁。按摩方法: (1)按揉、拿捏患侧胸锁乳突肌 (相当于桥弓穴 ),重点在胸锁乳突肌的起止部、肿块或挛缩处。 (2)向健侧侧屈颈项约 5~ 7次,向患侧旋转颈项 5~ 7次,然后双手拿住风池穴,将颈向上提牵 3~ 4次。 (3)指揉患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每天按摩 1次,每次 15~ 20min, 1个月为 1疗程,经 2~ 4疗程。 2结果   完全恢复:头…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导致的颈部偏斜,头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姿势的畸形。它是小儿中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发病率为0.3%~0.5%。对于此类儿童采用胸锁乳突肌松解术治疗,术后行头颈胸支具固定方法简单、有效,避免了手术切断的胸锁乳突肌再次粘连,保证手术效果。支具固定后患儿感觉舒适、安全,便于护士观察与护理,减少并发症,确保治疗效果。我科2007—01—2009—10共收治儿童肌性斜颈患者47例,术后均应用头颈胸支具外固定,疗效满意,有关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