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女性在绝经前后卵巢功能减退而出现的一系列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证候群。肾虚为此病的根本病因,补肾填精为治疗的根本大法。作者从中医学“肾-精-天癸”理论出发,围绕心肾不交、肝肾阴虚、脾肾阳虚3种证型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肾虚相关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李中南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现将其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与治疗经验介绍如下。1病机特点1.1关系五脏,首责于肾:肾藏精,主水,为先天之本,故肾气的强弱与月经的通行密切相关。肾气旺盛,则天癸按时而至。女子七七之年,肾气衰退,阴亏血少,冲任失养,阴阳失调,出现围绝经期诸症。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调、肾气亏虚、肝脾等功能紊乱,涉及主要脏腑,有肾、肝、脾,关系冲、任二脉。肾气不足,天癸竭,冲任虚衰是一系列生理变化的基础因素。治宜以调整阴阳、补脾、益肾、平肝为主。指出:中医药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有显著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4.
“心-肾-子宫”理论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特点有密切的联系,“心-肾-子宫”理论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具有启发作用。根据此理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机除了肾虚不足为根本病机外,心火上炎也是本病的重要病机。根据围绝经期综合征心肾不交的特点,引火下行应贯穿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之始终,具体体现为:引火下行,养阴清心或引火归元,养阴宁心。  相似文献   

5.
<正>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由于体内性激素分泌减少所导致的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为主的一系列症状。中医学称之为"绝经前后诸证"或"经断前后诸证",认为其病机是肾气渐衰,天癸将竭,阴阳平衡失调。本病在古代医籍无单独记载,但其症状常散见在年老血崩、年老经断复来、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绝经前后妇女易患的疾病之一,据文献报道,其发病率高达85%~90%[1]。女性围绝经期由于卵巢功能减退,垂体功能相对亢进,分泌过多的促  相似文献   

6.
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特点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莲薇  张淑君  孙卓君 《中医杂志》2008,49(11):1031-1033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系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日渐衰老,肾精、肝血日益不足,无以濡养脏腑.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中以肾虚为本,肝血不足为辅,两脏亏虚致脏腑阴阳失衡,阴虚阳亢,君相火旺;水火失济,心肾不交;水不涵木,肝火上炎,而见诸多阴虚于下,阳浮于上、于外的症状,如烘热汗出、情绪异常、夜寐欠安等等.  相似文献   

7.
运用"玄府天癸论"理论可认为玄府是天癸运行之道,玄府之气是天癸运行之力,玄府郁闭是天癸失调的病机,开通玄府法是治疗天癸失调证的基本大法。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天癸失调而导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异常的疾病,其根本病机是"玄府郁闭,天癸泌至失常",临床证型可分为"天癸泌至不足证"和"天癸泌至太过证",其基本治法为"开玄调癸法"。运用"玄府天癸论"为临床诊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有助于临床拓展诊疗妇科疑难疾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月经病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被列为妇科病之首。无论是月经初至的少女,育龄期的青年女性,还是围绝经期妇女,均受到月经病的困扰。月经病的病因主要是寒热湿邪侵袭、情志不节、房劳所伤、饮食失调、劳逸过度及体质因素,病机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血气不和,直接或间接地损伤冲任督带和胞宫,以及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失调。  相似文献   

9.
围绝经期综合征(MPS)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引起内分泌失调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医治疗该病历史悠久,认为其主要病机为肾阴阳失调。本次研究通过对《内经》天癸理论生理病理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其与MPS的关系,并思考MPS病因病机,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调节脏腑,平衡阴阳,采用中药内服、针灸、艾灸、耳穴压贴等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具有经济、安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围绝经期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在中医学里属于"经断前后诸症"、"绝经前后诸症"、"百合病"、"郁证"、"脏躁"等范畴。传统中医对经断前后诸证的认识多根据"肾主生殖"、"经水出诸肾"等理论,认为经断前后,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逐渐亏虚,精血不足,脏腑失于濡养,易引起机体阴阳失衡,从而导致本病发生。笔者根据导师李云波老师临床经验及文献研究整理从调和五脏的观点出发围绕机、证、法、药来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路径选择。依据五脏阴阳不调的病机,提出通过五行制化理论来调理五脏的治法,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吴忧  梁文娜 《河南中医》2022,42(4):510-513
"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肝脏生理功能衰退,肝失疏泄,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因郁致病,使得机体产生各种病理变化,引起围绝经期综合征.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的盛衰对女性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围绝经期出现的月经紊乱可使女性对绝经产生恐惧心理,进而诱发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在绝经前后,肾精衰竭,肾气不足,天癸将绝,冲任二脉...  相似文献   

12.
围绝经期失眠为围绝经期女性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该病常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基于“府精神明,留于四脏”理论,可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角度分析围绝经期失眠的内在病机,并立足肾、肝、心、脾四脏以疗根本。从四脏辨析,围绝经期失眠之病机可责之心肾不交、肝肾阴虚、心脾两虚、肝郁脾虚,并可相应地治以交通心肾、滋肾疏肝、补脾养心、疏肝健脾。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介绍杜武勋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缺血性心脏病的经验.杜教授认为"气-形-神"与疾病密切相关,五脏六腑,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气郁则乱.其指出围绝经期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根于脾肾,变于肝",气机失调、冲任亏虚是其主要病机,故以平衡气之升降出入、滋补肝肾冲任之亏虚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治则,用药遵循《内经》"木郁达之""虚者补之"的要旨,...  相似文献   

14.
围绝经期是女性生理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此期冲任渐虚、天癸将竭,失眠是其最常见的神经精神症状,其高发生率严重影响更年期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故通过文献资料整理及临床实践发现,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分型主要为心血不足型、肾阴亏虚型和心肾不交型3个主要证型,同时对病因病机及证治进行深入分析,并列举各型常用代表方剂和病案,进而从心肾论治围绝经期失眠的可行性进行阐释,希望对临床治疗围绝经期失眠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围绝经期是妇女一生中一个重要的必经阶段,是机体的生殖功能从旺盛阶段逐渐减退直至最后衰竭的一个过渡时期。本病属中医"经断前后诸证"范畴,多为肾气由盛渐衰,天癸由少渐竭,冲任二脉随之衰少,导致肾阴阳平衡失调而  相似文献   

16.
围绝经期功血是女性卵巢功能衰退,卵巢对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低下,引起内分泌机制失常的一种表现,严重影响到女性的身心健康。西医治疗主要以激素和手术治疗为主;中医认为围绝经期功血的发病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严重失调,其主要病机是肾虚,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使胞宫藏泄失常,发为崩漏;治疗上以补肾为主;导师张文红教授结合中西医各自优势,临床上用自拟方补肾止血方联合激素或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补肾调冲法是韩冰老师针对卵巢功能失调性月经失调,闭经,崩漏,不孕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疾患总结出的一种综合性治疗大法,在不孕症上,随症加减,疗效尤为显著,即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发挥作用,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阐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发病机制,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肾虚或性激素水平下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其根本病机为阴阳失调、心肝火旺。治疗时可通过清心泻肝,恢复心肾、肝肾在低水平下的协调状态,以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病因病机责之于肾。绝经期前后肾气渐衰 ,天癸将竭 ,冲任亏损 ,精血不足 ,导致阴阳平衡失调 ,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更年期综合征。由于目前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分型无统一标准 ,加之辨证论治缺乏客观化指标 ,导致其在临床疗效方面的优势难以推广。  相似文献   

20.
介绍王秀霞教授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证经验。认为脾肾两虚、冲任亏损是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主要病机。治疗时主张涩流与澄源结合、固冲止血,血止后健脾补肾、益气生血以复其旧,并根据患者病情不同评估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