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后路椎管减压,经关节突、横突间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至2009年2月收治的9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变化、后凸角变化及并发症.结果 得到随访78例,随访2~50个月,平均(16.96±6.88)个月.其中38例脊髓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1~2级(平均1.08±0.35级).13例术前无神经症状者术后无迟发神经损伤.术后遗留轻度腰背痛6例, 2例螺钉松动,无感染.后凸角由术前10°~39° (平均27.43°±6.67°),矫正到术后0°~11° ,平均(4.40°±0.82°) (P<0.01),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12%~49%,平均(30.55±6.20)%,恢复至术后78%~100%,平均(94.12±9.45)% (P<0.01).结论 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柱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入库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伤椎椎体内植入库骨、脊柱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28例(A组),采用髂骨取骨、后外侧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6例(B组),进行随访、总结、分析疗效。结果 51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1个月,平均18.1个月。二组均无术后感染、继发性脊髓神经损伤。B组1例患者术后9个月出现椎弓根螺钉(AF)断裂。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R%),二组对比术前、术后2周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脊柱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库骨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预防伤椎椎体高度丢失、避免自体取骨的优点,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后路椎管减压,椎体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以来56例胸腰椎骨折病人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体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48例,随访平均20个月(6个月~62个月), 其中29例脊髓不全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1级~3级(平均1.8级).A级16例有2例恢复到B级,1例恢复到C级,其余患者部分术后感觉平面下降或下肢感觉部分恢复,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善.术后遗留轻度腰背痛5例,有2例出现轻度神经根损伤症状,1例螺钉松动, 无1例发生感染.随访病例均行X片检查,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8° (11°~35°)矫正到术后10° (0°~15°),椎体前缘高度矢状径指数术前32°(15°~55°),恢复到术后88°(72°~100°).结论:后路椎管减压,椎体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此方法操作简单、安全,解除神经及硬膜囊压迫的同时扩大了椎管,杜绝了继发性椎管狭窄,增加了脊柱稳定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刘沛  肖少雄  熊伟 《微创医学》2014,(6):711-713
目的探讨后路伤椎置短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施行后路伤椎置短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88例,以纠正伤椎的后凸畸形和移位,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37个月,术前术后Denis腰痛分级,定期复查脊柱正侧位X光片,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前伤椎椎体压缩率(55.1±10.2)%,Cobb角(17.0±7.8)。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压缩率(15.5±5.9)%,Cobb角(5.5±6.1);术后1年伤椎椎体压缩率(19.3±7.7)%,Cobb角(7.2±5.3);术后18个月伤椎椎体压缩率(20.5±8.7)%,Cobb角(8.5±5.4)。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伤椎置短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利于骨折复位和骨折的愈合,改善固定强度,防止断钉和脱钉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后路内固定加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加经伤椎椎弓根人工骨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4年8月—2008年2月应用后路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人工骨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56例,T113例,T1221例,L123例,L29例。结果56例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个月)。术前椎管占位25%-75%(平均37%),椎体压缩40%-70%(平均56%),cobb角21.5°-42.3°(平均29°)。术后椎管内占位5%-20%(平均13.6%),椎体高度65%-98%(平均82.5%),cobb角3.1°-9.3°(平均5.6°)。长期随访术后cobb角丢失〈1°,椎体前缘高度丢失〈2 mm。结论后路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人工骨植骨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有效方法,与单纯前、后路内固定手术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程坚  陶波  孙成群  高峰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1):1222-1223
目的观察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患者采用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通过术前、术后摄X线片,对比伤椎椎体高度和Cobbs角,了解术后骨折复位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成功,无一例损伤神经、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切口愈合甲级。术后随访10~24个月,29例患者获得随访,均无椎弓根螺钉断裂及松动,椎体高度的丢失少于椎体的1/4,cobb角由术前平均18°恢复到术后平均3°。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评分,均有1~2级恢复。结论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并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11月~2013年11月采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伤椎及并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00例,观察术前、术后4天及术后12个月随访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比值及椎管容积侵占率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副损伤,均无切口感染,获得12~26个月平均16.5个月的随访,术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椎管容积侵占率分别为:28.4±4.8,48.5±8.4%,52.1±8.6%;术后4天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椎管容积侵占率分别为:4.9±1.2°、98.2±4.3%、23.8±4.5%;术后12个月分别为:5.8±1.4°9.5±4.5%、24.1±4.6%。以上3项指标术后4天、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4天比较,此3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植骨融合率100%,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椎弓根内固定并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行,能够恢复椎体高度,改善Cobb角,改善椎管狭窄。通过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增加经伤椎固定,即6枚钉固定,能够使螺钉问的力臂缩短,从而增加了连接棒及螺钉的承载能力,更好地恢复并维持伤椎前中柱高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植骨成型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4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植骨成型结合四钉法固定与传统四钉法固定2种方法,术前、术后以椎体压缩率、Cobb角的恢复为评价指标。结果:对48例患者平均随访30个月,采用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植骨成型结合四钉法固定的患者椎体高度、椎体的生理弧度恢复满意。椎体压缩率、Cobb角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植骨成型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传统四钉法疗效稳定,可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雷树彬  肖德茂  黄炯 《海南医学》2006,17(8):107-108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1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前缘压缩均>50%,行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后,用骨水泥经伤椎椎弓根注入椎体成形术.所有病例均于术前、术后行X线或CT检查.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骨水泥渗漏,无异物反应,术后随访无内固定失败乃伤椎高度明显丢失者.术前有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以上者8例,术前FrankelC级4例,术后无变化.结论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和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为胸腰椎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有助于胸腰椎骨折术后椎体生理曲度及强度的重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入颗粒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67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入颗粒骨,并进行随诊。结果:Cobb角术前平均21.3°(10.8°~31.5°),术后7.4(°3.2°~10.5°)。伤椎前缘高度术前49.15%(21.8~67.9),术后94.8%(91.5~98.7)。一年后94.1%(89.9~97.6)。椎后受阻狭窄程度按W olter分类,术前指数1有17例,指数2有31例,指数3有19例。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除2例A级无恢复外,其余均有1~3级恢复。结论:经椎弓根椎体植骨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稳定性,防止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和内固定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汉阳医院就诊的临床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固定支架治疗组和内固定治疗组,各43例。外固定支架治疗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内固定治疗组采用内固定进行治疗,对两种手术方式临床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内固定治疗组腕关节背伸、旋后、桡偏及尺偏的角度均大于外固定支架治疗组[(41.2±3.9)°比(39.1±3.6)°,(72.5±3.5)°比(69.4±3.1)°,(14.6±2.3)°比(13.4±2.0)°,(26.4±3.1)°比(24.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内固定组的优良率为83.7%(36/43),高于外固定支架治疗组的55.8%(24/4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效果,腕关节旋后及桡偏的程度大于外固定,且两组的骨折中愈合时间接近。  相似文献   

12.
安明和 《吉林医学》2012,33(18):3812-3813
目的:对应用有限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技术联合对患有Pilon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4例患有Pilon骨折的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7例。分别采用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技术和有限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技术联合进行治疗。结果:B组患者进过手术治疗的踝关节改善效果明显优于A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例数明显少于A组;治疗所需总时间明显短于A组。结论:应用有限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技术联合对患有Pilon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6月-2010年12月本科收治34例胸腰段骨折患者,均行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结果:本组随访时间12~15个月.术后经伤椎高度及Cobb角恢复满意,12个月随访预防丢失情况理想,术后12个月融合率94%.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创伤小,可达到即刻稳定,在减少矫正丢失和内固定失效的同时,可以有效地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及降低术后腰背疼痛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固定术后感染严重影响骨折的预后,需要认真处理。文章就感染的分类、诊断和引起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了讨论,着重了感染的治疗方法和原则,并简要介绍预防感染的措施要点。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索本科制定AF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类型,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取后正中切口,以伤椎为中心,显露两侧椎板及椎间小关节,椎弓根钉固定伤椎上、下相邻椎体撑开复位;后严格规定卧床时间和内植物取出时间。结果68例患者中,随访10—26mo,平均16mo,均见骨折复位后,高度无丢失,内固定器取出后,均恢复了原有的生活和工作。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根据受伤的暴力及方向,可出现不同的骨折类型,只要严格掌握AF治疗脊柱骨折的原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降低内植物的失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在儿童肱骨髁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例儿童肱骨髁部骨折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的治疗方法.结果 13例均获得临床一期愈合,无感染、肘关节屈伸受限和肘内翻畸形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在儿童肱骨髁部骨折的治疗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胫骨中段横断骨折内外侧锁定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方法:收集8具完整防腐成年尸体下肢标本,依据左右腿配对按照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内侧锁定钢板固定组(内侧组)和外侧锁定钢板固定组(外侧组),于胫骨骨折线共同水平面上锯断腓骨,进行四点弯曲、轴向压缩实验以及扭转实验,对内外侧锁定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进行比较.结果:与外侧组相比,500N外力下位移较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00N外力下位移较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度扭转角度下扭矩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骨折与完整腓骨相比,500N外力下位移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00N外力下位移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度扭转角度下扭矩较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中段横断骨折中内侧钢板固定较外侧钢板固定稳定性提高,腓骨的完整程度与钢板稳定性呈正比,对稳定性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对比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将该院骨科收治的68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实验组患者行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24个月时踝关节的恢复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53%(<0.05)。实验组术后24个月时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3.53%(<0.05)。结论相较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更为显著,可以有效提高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降低并发症概率,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ilon骨折患者应用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混合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Pilon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法和混合固定法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及1年,Ⅱ型骨折Mazur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对照组明显偏高(P<0.05﹚;III型骨折Mazur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偏高(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明显偏低(P<0.05﹚。结论 Pilon骨折患者行混合固定法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