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经肛门结肠直肠套入式吻合对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江油市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76例患者资料,以其中39例采用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改良Parks手术)为对照组、37例采用经肛门结肠直肠套入式吻合方案治疗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肠道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盆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术前美国纽约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MSKCC)肠道功能问卷得分、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MSKCC肠道问卷总分、便频、便急及排便感觉异常得分、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经肛门结肠直肠套入式吻合能够有效保护患者肠道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ISR)术后肛门控便机制变化的规律。 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间29例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ISR术患者为治疗组,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时进行肛门失禁Wexner评分,与肛管测压、代直肠静息容量测定相结合以评估患者的排便功能,同时设立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肛门失禁Wexner评分显示,治疗组术后1、3、6、12个月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内术后3、6、12个月均与上一个检测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4,P<0.001)。患者肛管压力测定显示,治疗组术后1、3、6个月的最大静息压、最大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内术后3、6、12个月的最大静息压均与上一个检测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029,P<0.05)。代直肠静息容量测定显示,治疗组所有检测时间点的静息向量容积、收缩向量容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01),治疗组内术后3、6、12个月均与上一个检测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 640.715、3 421.403,均P<0.001)。 结论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患者肛门控便功能是一个逐渐恢复的过程,术后12个月左右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动力学改变与肛门疾病(痔、裂)的关系。方法分别记录正常人、有肛交史者、肛门疾病患者肛管舒张压、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感知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管直肠动力学改变与肛门疾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PPH术治疗急性嵌顿性混合痔疗效及对肛门控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治疗急性嵌顿性混合痔(AIIH)的临床疗效及对肛门控便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PPH手术治疗病例78例,分为嵌顿痔组和混合痔组,对术后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两组疗效及控便机能的变化无明显差异;嵌顿痔术前术后直肠静息压、直肠排便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肛管最大收缩压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肛管直肠测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嵌顿痔是痔病理发展的严重阶段,PPH手术适用急性嵌顿混合痔。  相似文献   

5.
为通过肛肠动力学检测探讨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肌裂对肛门功能的影响,采用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60例,术前术后进行直肠肛管测压,测毓直肠肛门反射(RAR)、肛管最夫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直肠静息压(RRP)、肛管静息艇(AR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最示,本组6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患者ARP显著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CP、ALCT、RRP与术前比较差异尤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肛裂患者行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后町引起一定的肛肠动力学变化,但肛门自制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手术前后及正常值的三维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法(3D HR-ARM)中各项测量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研究行低位直肠癌极限保肛术后肛肠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经结肠镜确诊为低位直肠癌并行保肛手术治疗的患者66例,手术前后分别进行3D HR-ARM检查,获取肛管动力学指标和直肠容量及感觉指标,分别与正常值做单样本t检验以及术前、术后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直肠癌患者术前肛门最大静息压[(84.35±29.41) mmHg]、肛门最大收缩压[(205.89±77.01) mmHg]均较正常值[(69.1±1.6) mmHg、(183.3±5.5) mmHg]增大,处于痉挛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初始排便阈值[(76.56±27.50) mL]、最大耐受阈值[(123.56±34.53) mL]较正常值[(98.4±3.1)mL、(150.5±3.1) mL]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直肠癌极限保肛术后直肠感觉功能指标较术前及正常范围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内外括约肌均可恢复到正常的收缩功能,但与正常值水平相比仍稍低。结论:低位直肠癌极限保肛术后部分肛肠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但部分神经功能降低,术中应尽量避免造成肛直周围神经丛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评估低位直肠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对16例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行直肠肛管向量测压,并选择同期30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及30例肛门功能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研究。结果根据临床症状将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患者分为污便组和排便功能良好组,其肛管最大压力、向量容积及对称指数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及低位前切除术对照组(P<0.001);污便组的最大收缩压、收缩向量容积及对称指数明显低于排便功能良好组(P<0.001);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25.0%(4/16)的患者出现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明显低于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的93.3%(28/30),P<0.001。结论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患者肛管最大压力及向量容积下降,肛门功能不如行低位前切除术者。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是评估低位直肠癌患者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较客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生物反馈治疗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排粪失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对于中低位直肠癌术后排粪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对24例中低位直肠癌术后排粪功能障碍的患者予以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进行治疗前后直肠肛管压力检测及肛管功能评分(Vaizey评分和Wexner评分),并与同期住院的18例无排粪功能障碍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患者术后肛管静息压(27.8+9.0)mm Hg,最大收缩压(118.3±42.9)mm Hg,直肠初始感觉容量(19.0±6.1)ml,直肠最大耐受容量(97.5±52.8)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7±8.5)mm Hg、(233.2±31.7)mm Hg、(25.8±4.4)ml和(229.3±39.7)ml(均P〈0.01 ).经生物反馈训练后,肛管静息压、最大收缩压和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显著性提高,分别为(47.9±9.3)mm Hg、(193.2±38.2)mm Hg和(189.1±39.0)ml(P〈0.01),而直肠初始感觉容量未见明显增加[(21.5±4.8)ml,P=0.101].治疗组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前的Vaizey评分和Wexner评分为12.9±2.8和10.1±2.6;治疗后显著降低,分别为10.5±2.3和7.5±2.5(P〈0.01).结论 生物反馈治疗方法可以改善直肠癌保肛手术后肛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对比分析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直肠肛门反射的变化情况。选取97例直肠肛门瘘患者,根据部位分为高位瘘组(41例)和低位瘘组(56例),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法或肛瘘瘘管切除术治疗。另选取50例无直肠肛门疾病者为对照组。比较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肠相关反射指标的变化。高位瘘组术后直肠肛门静息压(RR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静息压(ARP)测定值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低位瘘组术后RRP、AMCP、肛管最大收缩时间(ALCT)测定值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ARP显著增高(P0.05)。术前低位瘘组和高位瘘组RRP、AMCP、ALCT、ARP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低位瘘组RRP、ALCT显著低于高位瘘组(P0.05),AMCP、ARP均显著高于高位瘘组(P0.05)。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治疗后直肠肛门反射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高位瘘手术患者尤为严重,是造成患者术后失禁与排便困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肛门直肠压力监测对肛瘘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8例肛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肛瘘位置分为低位肛瘘组52例、高位肛瘘组56例,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参与者均进行肛门直肠压力监测,比较其各项测压指标。结果 108例患者术前肛门功能均正常,术后12例出现肛门失禁,发生率11.11%;其中低位肛瘘组肛门失禁率7.69%,高位肛瘘组发生率14.29%,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低位肛瘘、高位肛瘘患者术前及术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直肠静息压测定结果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高位肛瘘组术前肛管收缩压与低位肛瘘术前结果差异不显著,此外高位肛瘘术前及术后三项指标测定结果均明显低于低位肛瘘组(P0.05)。结论肛门直肠压力监测对肛瘘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诊断可提供客观依据,在肛瘘患者手术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肛瘘切开悬浮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对采用肛瘘切开悬浮挂线术(47例,治疗组)与肛瘘切开引流术(21例,对照组)治疗的68例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RAR)、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肛管静息压(ARP)、直肠静息压(RRP)进行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68例肛瘘患者术后RRP和ARP较术前明显降低;治疗组ARP和AMCP较对照组明显增高,ALC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结果表明,肛瘘手术对肛管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肛瘘切开悬浮挂线术优于肛瘘切开引流术,对肛管直肠功能影响较小,能更好地保护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治疗Ⅲ期肛裂临床疗效及其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选取Ⅲ期肛裂患者150例,均采用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治疗,观察创口愈合时间、随访6个月的复发率及测定手术前后肛门直肠压力,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创口平均愈合时间(16±2.87)d,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术前肛管静息压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0.05),肛管舒张压较前显著降低(P0.05),肛管最大收缩压及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肛管静息压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肛管舒张压较前明显升高(P0.05),肛管最大收缩压及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肛管静息压、肛管舒张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及肛管自主收缩持续时间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次侧方内括约肌切开加双缘结扎术治疗Ⅲ期肛裂疗效显著,能有效地解除内括约肌痉挛,改善肛裂溃疡面的供血不足,促进肛裂的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到2013年6月间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TEM手术的50例直肠腺瘤和早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肛门直肠测压、经直肠腔内超声、肛门失禁严重指数量表(FISI)及SF-36健康调查简表等方法对术后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月时,各项肛门直肠测压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但在术后3月时,肛管最大窄缩压已接近术前水平(P>0.05);术后6月时,肛管直肠平均静息压和最大耐受容量已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9月时直肠容量感觉阈值亦达术前水平(P>0.05)。术后1、3、6和9月时,50例患者中分别有30例(60%)、18例(36%)、7例(14%)和2例(4%)患者直肠肛管抑制反射为阴性。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术后1月和6月时,肛门内括约肌的宽度和厚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术后平均FISI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5.8分比8.5分,P<0.05),但总体生活质量评分手术前后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EM对人体肛门部的解剖结构影响甚微,尽管在术后短期内患者的肛门功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绝大部分患者能在6~9月恢复正常。因此,TEM是一种安全、微创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肛肠动力学及抗炎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腹腔镜组),纳入同期经检查确认为非直肠癌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术前两组患者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anal resting pressure,ARP)、肛管最大收缩压(anal maximum systolic pressure,MSP)、高压区长度(high-pressure zone length,HPZ)、直肠静息压(rectal resting pressure,RRP)、肛管蠕动波频率(anal peristaltic wave frequency,APWF)、直肠最大耐受容量(maximal tolerable rectal volume,MTV)、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阈值(anorectal inhibitory reflex threshold,AIRT)。并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7天、第15天血清炎症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间各项肛肠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5天,腹腔镜组ARP、MSP、HPZ、MTV显著下降(P<0.05),而RRP、AIRT则显著上升(P<0.05),APWF无明显改变。从术后第1个月开始,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术后第3、6个月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腹腔镜组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第7天开始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术后第15天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肛肠动力学具有短期、暂时的影响,术后3个月肛肠动力学可恢复正常;术后患者体内发生剧烈的抗炎反应,术后第15天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治疗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在新生儿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患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32例高位肛门闭锁新生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68例行前矢状人路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肌鞘内拖出组),64例行经典Pena手术(Pena手术组,分为结肠造口、肛门成形和关瘘三期手术)。术后进行门诊随访,采用Kellv评分评估术后肛门功能,通过排粪造影评估肛门直肠形态,并予以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术后2年,肌鞘内拖出组和Pena手术组分别有126例(75.0%)和54例(84.4%)患儿能良好控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肌鞘内拖出组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Pena手术组[8.3%(14/168)比21.9%(14/64),P〈0.05]。排粪造影结果显示,两组患儿肛直肠角、肛管长度、骶直间距及直肠最大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肛管直肠测压结果显示.两组患儿肛管高压区长度、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感知阈值及直肠最大容量阈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直肠黏膜剥离盲袋肌鞘内拖出术治疗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可于新生儿期一期完成手术,其疗效与经典Pena手术相当,可避免多次手术,从而减少患儿痛苦及其家人经济负担,且术后便秘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经前会阴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APPEA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施行APPEAR手术的2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26例患者中男19例,女7例,年龄(63.4±9.5)岁。术前检查见肿瘤距肛缘距离(4.6±0.7)cm。14例患者术前接受新辅助放化疗。26例患者均顺利保肛,手术时间(170±21)min,术中出血量(140±69)ml。术中发生直肠破损1例,术后发生会阴切口感染4例。术后病理:高中分化腺癌10例,中分化腺癌伴部分黏液腺癌7例,低分化腺癌1例,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直肠绒毛状腺瘤1例,标本未找到癌细胞6例。术后全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4±5.6)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泌尿功能障碍和肿瘤复发。18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行横结肠造口还纳术,术后wexner控粪功能评分平均为5.5分。肛门直肠功能测压显示,肛门括约肌最大主动收缩压为(224.0±59.3)mmHg,肛门括约肌最大静息压为(42.5±11.8)mmHg,直肠最大耐受量为(120.0±27.4)m1,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均存在。结论经前会阴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适用于部分保留肛门的低位直肠癌手术.并能取得较为满意的肛门排粪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与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DGHAL)治疗Ⅲ度混合痔术后肛管直肠压力。方法前瞻性入组2010年问在武汉市第八医院肛肠外科住院治疗的114例Ⅲ度混合痔患者,根据患者选择分别予以PPH术(63例)或DGHAL术(51例)。术后第2、6、12及18月对所有病例进行肛门直肠测压,测压指标包括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和肛管高压带长度。结果术后各随访时间点,DGHAL组患者肛管静息压均明显高于PPH组[术后2月:(56.2±2.6)mmHg比(43.2±3.1)mmHg;术后6月:(55.2±2.1)mmHg比(45.1±2.5)mmHg;术后12月:(53.2±3.0)mmHg比(40.2±3.2)mmHg;术后18月:(55.3±2.6)mmHg比(43.2±2.5)mmHg;均P〈0.01];肛管高压带长度亦明显长于PPH组[术后2月:(3.45±0.14)cm比(2.95±0.22)cm;术后6月:(3.46±0.12)cm比(2.94±0.26)cm;术后12月:(3.45±0.12)cm比(3.01±0.21)cm;术后18月:(3.56±0.12)cm比(3.02±0.23)cm;均P〈0.01]。但两组患者肛管最大收缩压和直肠静息压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GHAL和PPH术均为治疗Ⅲ度混合痔的有效术式,但DGHAL术在缩短肛门功能恢复时间和维护肛门功能方面更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8.
In 31 adults consecutively undergoing surgery for anal fistula (opening of fistulous tract), anorectal manometry was performed before and 7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resting pressur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distal 3 cm of the anal canal postoperatively. Voluntary sphincter contraction was less markedly affected. Maximal squeeze pressure and maximal contractile power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however, especially in women and after division of the external sphincter muscle. The pressu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women than in men, particularly after operation, and defective anal control wa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squeeze pressure. It is therefore suggested that in selected cases, primarily women, anal pressure should be measured preoperatively and division of the external sphincter muscle avoided if the pressure is low. Constant rectoanal inhibitory reflex was elicited by a significantly smaller distending volume and lower rectal pressure postoperatively than preoperatively which, like the reduced resting pressure, indicated impaired function of the internal sphincter muscle.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于通过肛肠动力学检测探讨两种术式治疗慢性肛裂埘肛门功能的影响。将120例肛裂患者分别采用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试验组60例)和后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对照组60例)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直肠肛门反射(RAR),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直肠静息压(RRP)和肛管静息压(ARP)等指标情况。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肛管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均取得良好效果,无明显的并发症;试验组ARP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1),两组间术前术后ALCT、RRP和AM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肛裂手术后可引起一定的肛肠动力学变化,但肛门自制功能基本维持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