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检测不同Dukes分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的表达及外周血CD4+、CD8+、CD4+/CD8+与NK细胞活性表达,探讨两者间关系.方法 采用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病理切片检测21例结直肠癌患者281枚淋巴结转移癌灶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患者淋巴结CK20 mRNA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4+、CD8+、CD4+/CD8+及NK细胞活性表达.结果 HE染色法检出有淋巴结转移者为16枚(6%,16/281),RT-PCR法检出有淋巴结转移者140枚(50%,140/281);按有淋巴结微转移重新Dukes分期后,手术前,A、B期患者血CD4+、CD4+/CD8+高于c期(P<0.05);A期患者血CD8+低于C期(P<0.05);B期患者血NK细胞活性高于C期(P<0.05).新Dukes分期与血CD4+呈负相关(r=-0.497,P<0.01);与CD4+/CD8+呈负相关(r=-0.714,P<0.01);与CD8+呈正相关(r=0.945,P<0.01).结论 RT-PCR方法对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明显优于HE染色切片法,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与患者免疫功能明显低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与其免疫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以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为标志物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并探讨其与患者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281枚淋巴结,分别采用病理切片常规HE染色检测转移癌灶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淋巴结CK20mRNA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4^+、CD8^+及NK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2、sIL-2R及IL-12水平。结果21例患者281枚淋巴结中,HE染色法检出有淋巴结转移者为2例16枚(5.7%,16/281),RT-PCR法检出有淋巴结转移(CK20mRNA表达阳性)者10例140枚(49.8%,140/281),2种方法在淋巴结转移检出率及检出阳性病例数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1例淋巴结CK20mRNA表达阴性患者术前CD4^+及NK细胞活性、CD4^+/CD8^+比值、IL-2及IL-12水平高于8例HE染色无法检出而CK20mRNA表达阳性(即存在微转移)患者(P〈0.05),而前者术前CD8^+细胞活性及sIL-2R水平低于后者(P〈0.05);且CK20mRNA的表达与CD4^+(r=-0.769)及NK(r=-0.532)细胞活性、CD4^+/CD8^+比值(r=-0.755)、IL-2(r=-0.834)及IL-12(r=-0.819)水平间均呈负相关(P〈0.05,P〈0.01),与CD8^+细胞活性(r=0.562)及sIL-2R水平(r=0.751)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病灶中CK20的检测价值.方法 对40例结直肠癌患者共326例经HE染色证实无转移的淋巴结,使用RT-PCR技术检测CK20 mRNA,并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方法进行比较,以寻找更为敏感的淋巴结微转移检测方法.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分别发现41枚和105枚微转移淋巴结,两种方法发现的微转移阳性率分别为12.8%和3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CR法是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更为敏感的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D31和D2-40在同时性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 Vision法检测59例(其中伴腹膜转移者19例,不伴腹膜转移者4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31和D2-40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伴或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CD31和D2-40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0.05),但二者在伴或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组织间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CD31微血管密度和D2-40微淋巴管密度在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0.05)和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组织(P0.05)。(3)CD31微血管密度和D2-40微淋巴管密度与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的所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P0.05);但二者在伴腹膜转移的中低分化腺癌及黏液和印戒细胞癌中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P0.05),而与其性别、年龄及肿瘤直径均无关(P0.05)。(4)在伴或不伴腹膜转移结直肠癌组织中CD31微血管密度和D2-40微淋巴管密度呈正相关(r=0.342,P=0.012;r=0.119,P=0.008)。结论在结直肠癌伴腹膜转移组织中的CD31微血管密度和D2-40微淋巴管密度均高于不伴腹膜转移者,且二者呈正相关,结果提示其与腹膜转移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可能存在某些共同调控的方式协同参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诊断方法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使用RT-PCR方法来检测45例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277枚区域淋巴结CEA、CK20和MUC2表达情况,三者同时阳性表达定义为淋巴结微转移.结果 本组45例患者277枚受检淋巴结中,32枚淋巴结(11.6%)CEA、CK20和MUC2均呈阳性表达(微转移),分别来自10例患者(22.2%).经38个月的中位随访后,10例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中6例(6/10)复发,而35例无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中2例(5.7%)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0%和10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EA、CK20和MUC2的联合检测可用于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诊断;淋巴结微转移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CK20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通过细胞角蛋白(CK)20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所清扫的782枚淋巴结组织中CK20mRNA的表达.从而对淋巴结微转移进行评估.并与常规病理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常规病理学检出34例(56.7%)患者有淋巴结转移,检出阳性淋巴结数为356枚(45.5%);CK20法检出45例(75.0%)患者有淋巴结转移.阳性淋巴结总数为436枚(55.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72,P〈0.05)。结论CK20法能提高散发性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有助于术后临床精准分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提高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阳性检出率的方法及其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淋巴结分离液查找区域淋巴结和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扩增角蛋白 19(K19),对 25例结直肠癌患者 242个区域淋巴结进行重新分析和检测。结果 13例结直肠癌患者区域淋巴结经淋巴结分离液处理,查找淋巴结数量由 124个增至 147个; 12例结直肠癌患者 84个病理检查未发现转移的淋巴结中经 RT- PCR检测有 8个存在微转移。结论 利用淋巴结分离液可检出更多的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 RT- PCR方法是发现淋巴结微转移灶的一种敏感方法。两者结合可准确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分期,判断预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8.
组织蛋白酶 B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 B( CatB)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法检测 83例患者的结直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 CatB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 CatB水平.结果结直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 CatB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56.6%、 31.3%、 88.4%和 85.0%,癌原发灶、肝转移灶和转移淋巴结中 CatB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χ 2=45.6124, P< 0.01);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 CatB表达阳性率高于癌原发灶(χ 2=11.5982、 4.3747, P< 0.05). Dukes C、 D期 CatB表达阳性率高于 Dukes A、 B期(χ 2=16.9385, P< 0.01),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 CatB表达阳性率高于高、中分化腺癌(χ 2=14.2338, P< 0.01). 83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静脉血 CatB平均水平为( 5.9± 2.9) ng/ml, 30例健康志愿者 CatB平均水平为( 2.3± 1.1) 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6975,P< 0.01). Dukes C、 D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 CatB水平高于 Dukes A、 B期患者.结论 CatB增强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有关,检测外周静脉血 CatB水平对临床预测和判断淋巴结和肝转移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评价和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液中CK20 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61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和术中门静脉血以及20例健康自愿者与1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表达。结果 61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CK20 mRNA表达阳性率为41.0%(25/61),术中门静脉血中CK20mRNA表达阳性率为45.9%(28/6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CK20 mRNA表达均与肿瘤TNM分期?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20例健康自愿者和1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外周血中均无CK20 mRNA表达。结论 CK20是结直肠癌患者血液中反映微转移较为特异的肿瘤标志物,结直肠癌患者血液中CK20 mRNA表达与肿瘤的分期、浸润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中下段直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状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探讨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CK-20免疫组化技术对56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共计661枚淋巴结检测微转移,同时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情况.结果 57.1%(32/56)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T3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率为74.1%,明显高于T2和T1直肠癌的43.5%和33.3%(P=0.043);淋巴结转移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率为72.4%,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40.7%(P=0.017);20例(35.7%)中下段直肠癌患者67枚(10.1%)淋巴结检出微转移,该20例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15例(75%)VEGF表达阳性,而36例未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仅有17例(47.2%)VEGF表达阳性,(P=0.044).结论 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状况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可能参与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细胞角蛋白20(CK20)的表达对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7例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获取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淋巴结组织学标本945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单克隆抗体检测淋巴结标本中CK20表达情况,结合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1)10例(7.3%)结直肠癌的15枚(1.6%)淋巴结出现微转移,CK20表达阳性。(2)淋巴结CK20的表达情况与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手术方式、原发灶CEA表达情况、组织学类型、有无脉管神经浸润无相关性。(3)5年内复发转移的患者淋巴结CK20的阳性率为16.7%(4/24),远高于未发生复发转移患者的5.3%(6/1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82,P=0.131)。生存分析发现,CK20表达阴性组5年生存率高于表达阳性组(84.3% vs 60.0%,P=0.025)。(4)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359)、年龄(P=0.917)、肿瘤大小(P=0.547)、组织学类型(P=0.106)、原发灶CEA表达情况(P=0.069)、肿瘤位置(P=0.760)、分期(P=0.069)、手术方式(P=0.350)与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无明显的相关性;而CK20表达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0.033),存在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死亡的风险是无转移的3.224倍(95% CI=1.100~9.451)。 结论CK20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可以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影响治疗方案,且与患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0期结直肠癌组织中的上皮型钙黏附素(E—cad)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62例病理证实的N0期结直肠癌患者548枚淋巴结中CK20mRNA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直癌组织中E—cad的表达:对上述两种指标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本组62例结直肠癌患者CK20mRNA阳性率(淋巴结微转移率)为38.7%(24/62);E—cad高表达率为51.6%(32/62)。E-cad高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呈显著负相关(r=0.453,P=0.001):其中19例T1-2期患者中E—cad表达与微转移无相关性(r=0.016,P=0.946):43例T3-4患者中E—cad高表达与微转移呈显著负相关(r=0.382.P=0.007)。结论N0期结肠癌组织中E-cad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分子诊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诊断方法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使用RT-PCR方法来检测45例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277枚区域淋巴结CEA、CK20和MUC2表达情况,三者同时阳性表达定义为淋巴结微转移.结果 本组45例患者277枚受检淋巴结中,32枚淋巴结(11.6%)CEA、CK20和MUC2均呈阳性表达(微转移),分别来自10例患者(22.2%).经38个月的中位随访后,10例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中6例(6/10)复发,而35例无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中2例(5.7%)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0%和10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EA、CK20和MUC2的联合检测可用于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诊断 淋巴结微转移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淋巴结微转移对中下段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CK-20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56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共计661枚淋巴结检测微转移.结果 20例(35.7%)67枚(10.1%)淋巴结检出微转移.20例检出淋巴结微转移者中10例TNM分期提高:Ⅰ→ⅢA 3例,Ⅰ→ⅢC 2例,ⅡA→ⅢB 3例,ⅢA→ⅢC 2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患者半数生存期为(36.90±3.37)个月(95%置信区间:30.29~43.51个月),明显短于淋巴结微转移阴性者的(48.72±2.25)个月(95%置信区间:44.30~53.14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ytokeratin-18(CK-18)免疫组织化学在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转移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3年5月至2004年3月采用CK-18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9例SLN组织微转移癌。结果常规病理检测发现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45例,未转移54例。99例SLN常规病理癌转移阴性81例,其中CK-18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微转移31例。CK-18染色将15%(8/54)常规病理Dukes’A及B期患者肿瘤分期提升为Dukes’C期。CK-18免疫组织化学判定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96%,准确度为97%。结论CK-18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直肠癌SLN有助于提高Dukes’A及B期结直肠癌的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结直肠前哨淋巴结(SLN)的定位方法及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方法,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0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亚甲蓝染色法淋巴结示踪,寻找染色的SLN,切除后的SLN行HE染色和细胞角蛋白CK20免疫组化检测;并与前期直接行淋巴结清扫的60例患者对比.结果 亚甲蓝组中可识别SLN者54例(90.0%),高于前期直接清扫组的24例(40.0%)(P<0.05);54例中行常规HE染色检出36例阳性,18例阴性.18例SLN阴性者行免疫组化检测,6例(33.3%)检出有微转移灶.结论 联合应用亚甲蓝和细胞角蛋白CK20进行结直肠癌SLN定位优于单用其中之一种方法;免疫组化是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和细胞角蛋白20(CK20)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学Envision法检测65例结直肠癌和30例PPH手术切除的正常直肠黏膜组织中CDX2和CK20的表达水平.结果 CDX2和CK2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8.5%和93.8%,在正常直肠黏膜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6.7%和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CDX 2的低表达和CK20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CDX2的低表达还与浸润深度有关,CK20的高表达还与远处转移及肿瘤大小有关.结直肠癌组织中CDX2和CK20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196,P<0.05).结论 CDX2和CK20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联合检测是判断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VEGF-C与VEGF-D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8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C与VEGF-D的表达水平。结果在结直肠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组比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C、VEGF-D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高(P〈0.05);其中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N2期比N1期VEGF-C、VEGF-D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高(P〈0.05)。结论 VEGF-C与VEGF-D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发展有关,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两者的表达水平对判断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维甲酸β受体(RAR-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标本中RAR-β的表达,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该60例患者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结合其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人结直肠癌组织中RAR-β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结果 6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RAR-β阳性表达率(48%)显著低于正常组织(87%)及癌旁组织(87%)(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肿瘤组织中RAR-B阳性表达率(32%)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肿瘤组织(60.0%),且晚期肿瘤患者(TNM Ⅲ、Ⅳ期)的RAR-β阳性表达率(29%)显著低于早期肿瘤患者(Ⅰ、Ⅱ期)(69%)(P均<0.05).RAR-β阳性表达率在高、中、低分化肿瘤组织中无明显差异.本组患者中,CEA水平升高者20例,正常者40例,有淋巴结转移及晚期肿瘤患者中CEA水平升高者(48%、52%)分别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早期肿瘤患者(23%、14%)(P均<0.05).结论 RAR-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下调,这可能与结肠癌发生相关,且其表达下降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呈明显负相关,与CEA类似,其表达可作为结直肠癌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结直肠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以及其作为结直肠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 方法:应用夹心ELISA方法检测65例结、直肠癌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HGF, 癌胚抗原(CEA), 糖抗原(CA19-9)的表达水平;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Cox生存分析血HGF, 癌胚抗原(CEA), 糖抗原(CA19-9)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组HGF水平为(0.37±0.11)ng/mL;T3-4期为(0.32±0.29)ng/mL;肝转移组血清HGF水平为(0.43±0.10) ng/mL, 上3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18±0.07)ng/mL(P<0.05), 亦明显高于各对应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GF水平越高者生存期越短。 结论:血清HGF水平与结直肠癌发展及转移有密切关系;结直肠癌患者血HGF水平增高提示患者预后差。HGF可作为检测结、直肠癌转移和判断预后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