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医院实施DRG后对经济运营、医疗服务供给等方面的影响,为推进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策略建议。方法:以南京市DRG点数法付费为例,从医院DRG病组、中医DRG病组和科室病组3个层面与全市进行横向比较,从医疗服务能力、医疗质量和医疗成本等维度与医院去年同期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医院实施点数法付费后,存在中医病种组数覆盖面相对不足,中医特色明显科室DRG亏损相对明显,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显著等问题。结论:医院能够快速适应DRG点数法付费改革,在总体运行情况较好的情况下,仍然要加强对中医医保政策和中医病种入组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推行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诊疗模式、统筹协调“绩效考核与医保支付”等措施,实现在DRG点数法付费下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DRG实施下样本医院病组覆盖及盈亏情况,并提出建设性的管理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DRG付费下主要盈亏病组进行对比和结构分析。结果:样本医院共覆盖22个主要诊断分类(MDC),DRG组数为485 个,FM3B经皮心导管检查操作,不伴严重并发症与合并症病组亏损最为严重。结论:在DRG付费改革下应优化病种结构,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3.
DRG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DRG付费模式下的绩效考核将推动建立基于价值的医疗服务体系。医院应建立相应的绩效分配体系,为其改善收入结构和优化病种结构提供有效的调节手段。文章以样本医院为例,通过探索绩效分配理念和方法,构建了基于RBRVS的DRG付费模式下积分效能绩效分配体系,该体系引导了临床科室兼顾效率与效益的诊疗行为,促进了临床诊疗与科室运营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在降低患者医疗负担的同时提高临床科室绩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DRG医保支付方式背景下,南京市某医院乳腺外科A、B两个诊疗组开展乳房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JA2组)的医疗费用差异,探讨超支结余的产生原因并总结可行性解决方案。方法:统计患者医保费用结算清单数据,分析南京市某医院A、B两个诊疗组开展JA2组的住院患者费用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病种组费用结构对医疗费用管理产生重要影响。A、B两个诊疗组JA2组住院患者的医疗总费用、DRG超支结余、耗材费、药品费等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优化病种组结构,在保证医疗水平的基础上,强化医保费用管理意识,确保药品、耗材、检查项目合理使用,DRG医保支付方式可以有效控制乳腺癌根治手术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DRG评价指标对某三甲医院住院服务进行评价分析。方法:提取某三甲医院2019-2020年的住院病案首页数据,通过上海申康版DRG分组器分组,从医疗服务总产能、病种难度、病种结构和手术难度方面进行评价。结果:2020年CMI值、入组率和时间消耗指数较2019年有良好发展趋势,病种难度、病种结构、手术能力较2019年有一定提高。结论:DRG指标能科学、客观、合理地评价医院的效能和运行质量,能较好地反映医院优劣之处,对医院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价值医疗深层次涵义的阐述,提出价值医疗在中医专科DRG的实现路径,从而构建中医院DRG综合运营管理方案。方法:以文献归纳和案例研究相结合,以样本医院的肛肠病中医序列病种为例演绎以价值为导向的中医医院DRG综合运营管理方案。结果:建立符合中医诊疗服务特点的肛肠病种中医序列的DRG评价与入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医院整体运营DRG解决方案的探索。结论:DRG整体运营管理方案是中医院顺应价值医疗发展趋势,实现从粗放式到精耕细作式管理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同时,应当充分考量中医特色专病DRG的个性化差异,完善中医药成本控制及入组技术衡量标准,促进医保对中医药医疗资源的科学支付及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以DRG和DIP为代表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以此引导医院高质量发展方向,提升医保基金运行效能。作者首先分析了DRG和DIP支付方式改革进展,基于国家政策要求汇总了下一阶段改革方向与时间进度要求。文章提炼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运营管理带来的深远影响,包括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医院病种结构调整滞后等。在此基础上,从进一步提高医院运营管理认识、优化调整病种收治结构、加强药品耗材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医院运营管理、积极应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算样本医院儿科 109个 DRG病种组成本,根据核算结果开展病种组比价研究,以期理顺病种组比价关系。方法:收集儿科2020年病种费用与成本相关数据,利用费用成本转换法测算儿科病种成本,采用统计描述方法分析儿科病种组费用、成本及比价关系。结果:58.71%的儿科DRG病种组呈现不同程度亏损;儿科DRG病种组费用与成本之间存在偏离;儿科DRG病种组比价关系尚未理顺。结论:建议有针对性地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突显儿童医疗服务价值,同时秉持比价合理的原则,推行以成本为基础的DRG病种组定价制度。  相似文献   

9.
分析DRG病种成本,可进一步优化医院成本管控。通过建立项目叠加法联合作业成本法的DRG病种成本核算方式,充分运用DRG病种成本核算结果进行同一病种不同学科间、同一病种不同治疗方式、临床路径入径和未入径、病种盈亏平衡等比较分析,以挖掘DRG成本管控难点。经实践,病案首页质量提高,DRG相关运营指标得以改善,医院运行效率和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为优化医院资源配置,帮助科室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提升医疗效率,建议制定临床科室个性化DRG管理方案,合理规避成本管控风险点,完善成本管理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0.
医院卫生技术评估(HB-HTA)是专门针对医院实际情况进行评估的方法学工具,可辅助医院进行卫生技术管理与决策。HB-HTA与DRG均是医院管理的工具,二者价值理念相同、现实作用相近,可推动医院向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服务提供的发展方向迈进。在DRG改革中,HB-HTA可通过对卫生技术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评估,对同一病种的不同诊疗过程、技术和相应的配套措施进行分析和比较,帮助医院进行成本核算,优化"服务包"的安全有效性和成本效益,促进医院对DRG改革进行战略性回应。此外,HB-HTA还可覆盖到DRG短时间无法覆盖和不适宜以DRG支付的医疗服务,辅助医院对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进行整体性探索。未来,应在医院内部重点打造"HB-HTA+DRG"式医院精细化管理模式,同时要理顺组织体制、注重大数据开发和使用、加快HB-HTA试点工作并建立动态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DRG支付方式改革的不断推进,公立医院医保和运营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降本增效是医院DRG管理的必由之路,因此亟需测算出准确合理的各病组成本。本研究探索以建立DRG管理软件平台为基础,通过统一医院全成本口径,结合成本费用比法计算扣除药品、耗材及医技分摊成本后病组的实际医疗收入;结合二级分摊法通过全院公共支出成本核算计算各科室需承担的每床日公共成本;建立适宜不同病种数据的病组收支结余模型。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DRG收付费为主体的多种付费制度即将来临。文章参照2018年底北京市2615号文件发布的试行病组价格,对某三甲中医医院2018年出院数据展开DRG付费模拟数据测算。试行病组价格与病例总费用的差额定义为收入增减额,若试行病组价格高于该病历住院总费用,则认为改革后收入增加,反之定义为收入减少。本研究从收入增减额入手,首先测算改革后该院住院总收入的增减趋势,重点分析收入增减额排名前3的病组,通过数据分析、病历查询、病案及医保负责人咨询,发现收入增减病组的特点及原因,提出针对该院医疗管理、绩效考核、病案填写方面的建议,旨在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医院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 DRG支付方式改革后 FM19病组住院患者的费用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为合理管控此类医疗费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统计学描述方法,对烟台市8家DRG试点医院FM19病组住院患者的信息以及高值耗材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运用结构变动度分析法,分析费用变化的主要类别和方向。结果:住院患者人次增加,次均住院费用与耗材费下降趋势明显。2019—2021年住院患者次均住院费用的结构变动度为46.50%,其中耗材费、手术和治疗费是影响住院费用变动的主要项目,累计贡献率为84.24%。结论:FM19病组住院患者的费用下降明显,费用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但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服务设施费增幅有限,同时为避免高值耗材的滥用,应持续加强基金监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科学设计DRG付费模式下医保基金监管指标阈值边界及其测量策略,对医疗机构和医保运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识别,有助于实现全流程、全周期的医保基金智能监测,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能。方法:根据科学设定、精准识别、分类分层的设计理念,基于全国部分DRG试点城市运行数据模拟结果,确定指标阈值边界类型和测算方法。结果:根据内涵及导向将监管指标阈值边界划分为上界、下界、上下界,并基于政策需求、专家判断和统计原理构建DRG付费模式下医保基金监管指标阈值设计思路。结论:政策阈值应与改革目标同步并动态调整,不断完善统计阈值测算方法,提升识别精度和效率,阈值风险识别技术置入智能监管平台,强化人工审核。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制度下医院行为方式改变和对医院运营管理影响。方法基于价值医疗视角从医疗成本和医疗质量构建指标体系,选择2021年1—4月(实施后)和2019年1—4月(实施前)上海市某妇产科医院病案首页共44 238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医疗质量方面,DRG入组率达到了99.87%,全院病例组合指数增长了4.00%,达到了1.04,平均住院日由3.92天下降到3.65天,费用消耗指数由1.51下降到1.16,时间消耗指数由1.02下降到0.99,患者医疗纠纷投诉率由0.19%下降到0.07%。成本方面,DRG总权重增长了8.01%,DRG组数从140组增长到154组,药占比和耗占比保持相对稳定,次均费用由9 780元增长到12 037元。结论按DRG付费制度下试点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能力和效率同步提升,但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医疗成本控制,提高精细化运营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CHS-DRG支付方式下诊断规范化对医院成本控制的效果。方法:制定医院诊断规范化工作流程,嵌入电子病历,结合CHS-DRG管理系统,让临床科室清晰了解在医保病历上传前的盈亏情况,从而达到影响医疗费用的目的并评估前后效果。结果:诊断规范后临床书写诊断信息准确性较之前有较大改善;样本医院多数科室在诊断规范前后医疗费用降低,且主要体现在药占比和耗占比上;内分泌科在正式实施付费后均次医疗费用继续逐月降低,其他科室未呈现该现象。 结论:在CHS-DRG付费制度下,基于临床科室参与匹配ICD编码的诊断规范化,借助DRG管理系统可以帮助内科降低医疗费用,控制医疗成本。为进一步降低医疗费用,着眼手术科室和操作科室,建议将手术/操作也进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我国DRG收付费改革政策文本进行评价,识别政策核心内容与政策偏差,为进一步优化DRG收付费改革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方法:基于文本挖掘与统计分析法,通过构建PMC指数模型,对2019—2022年我国具有代表性的6项DRG收付费改革政策内容进行量化评价。结果:6项政策中,3项政策为优秀型政策,3项为良好型政策。结论:应综合考虑不同政策领域的要求,针对不同政策受体,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规范化开展收付费改革相关的各项改革。政策制定部门在政策制定时要重视政策激励,充分激活各政策受体参与DRG收付费改革的主动性,提升DRG收付费改革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DRG改革中医保机构的诉求和行为进行调查,并分析其诉求对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医保机构在DRG下的诉求和行为进行因子分析,分别提取了诉求和行为的公因子,通过线性回归,分析了诉求对行为的影响。结果:DRG改革下,医保机构的诉求包括促进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医保机构经办能力提升、医保机构的医疗评估能力提升、医保机构的监管能力提升四个方面。医保机构的行为集中于调整DRG政策、开展监督考核、与医方协商三个方面。医保机构的诉求侧重点决定了医保机构行为的重点方向。结论:DRG改革下,医保机构的诉求和行为跟既往有所不同。通过了解医保机构重点诉求来判断其行为的重点方向,对于把握当地改革方向有着很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