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乙霓  段岳琛  姚德蛟 《新中医》2014,46(12):247-248
<正>临床上有60%~70%的肿瘤患者在病程不同时期,因不同目的需要接受放射治疗[1]。放射性肺炎是胸部肿瘤放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达5%~15%[2]。目前,虽然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治疗可使症状暂时缓解,但单纯西药长期应用效果差,而且易致二重感染、免疫抑制、内分泌失调等不良反应。中医学认为,放射治疗的射线属热毒之邪,故从热毒论治,采用清热解毒,化瘀祛痰,补气养阴之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直肠炎是恶性肿瘤盆腔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热毒之邪直中胃肠和素体脾胃虚弱正气不足所致,是一种虚实夹杂的病症,属于中医的"肠癖"范畴。治疗当以清热利湿、泻火解毒、调和气血、凉血止血,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相似文献   

3.
阮诗玮教授根据邪之所伏部位,从三焦分部入手,辨析病位之上、中、下,病变的深浅及邪正盛衰,认为狼疮性肾炎患者多为正虚邪实之证,在遣方用药上根据热毒伏结于膜原、阻滞下焦的病机,常用经验方“解毒健肾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之。  相似文献   

4.
苦寒解毒是温病营血分证重要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热毒病邪乃致营血分证之主因一般地说,温病在卫、气分,风热、暑热、湿热及燥热毒邪,除了“热毒”共性外,又分别有风、暑、湿、燥的不同特性。邪入营血后,风、暑、湿、燥等病邪特性已消失,而转变为“热毒”。如何廉臣所指的风热入营血后化为热毒,致使“发斑发疹”等营血分症状。张景岳指出:“暑毒伤人多令人吐血衄血”,此为“火毒刑肺也”,说明暑热入营血成热毒迫血妄行。湿热毒邪一  相似文献   

5.
刘晓丽  张厚东 《中成药》2004,26(5):i015-i015
清咽冲剂是我院的自制制剂,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毒邪内侵肺胃或引动肺胃火热之邪上薰咽喉之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前后中医辨证分型与TNF、IL-6之间的关系。方法:在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给予中医辨证分型,并检测其血清TNF、IL-6水平。结果:食管癌中医证型放射治疗前痰气互阻型27例(33.75%)、血瘀痰滞型34例(42.5%)、阴虚热毒型15例(18.75%)、气虚阳微型4例(5.00%);放射治疗后痰气互阻型5例(6.25%)血瘀痰滞型16例(20.0%)、阴虚热毒型45例(56.25%)、气虚阳微型14例(17.5%)。放射治疗前后中医辨证分型构成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016。TNF-α、IL-6水平放疗前后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并且,放疗后表现为阴虚热毒证的食管癌患者差异性更加显著,而非阴虚热毒证的食管癌患者差异性不显著。结论:放射治疗使食管癌患者转变为阴虚热毒证的几率增加。放疗后阴虚热毒型食管癌患者过盛自分泌的TNF-α、IL-6明显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放疗在乳腺恶性肿瘤中的广泛应用,由之引起的放射性损伤在临床上也颇为常见。放射性损伤不仅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时还会延缓放射治疗的进程。吴勉华认为,放射线属中医“火热毒邪”,并基于“瘀热”理论对乳腺癌放射性损伤进行辨证施治,以凉血化瘀、益气养阴为法,防治并重,分期治疗。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辨病,重视调畅情志及补养后天,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为乳腺癌放射性损伤的防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炎症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发展及易损斑块形成和破裂的全过程。中医毒邪致病理论,即外来之毒与内生之毒相互作用产生的痰毒、瘀毒、热毒在粥样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说明炎症反应贯穿"痰瘀热毒"产生的全过程,痰毒、瘀毒和热毒作为病邪又可诱发机体炎症反应,这样反复循环,可致粥样斑块形成和不断增大。因此,AS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炎症反应与中医毒邪致病理论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9.
中药配合放射治疗鼻咽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治疗上目前仍是放疗为主 ,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也产生了一系列放疗副作用及后遗症。不少学者以传统的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方法相结合进行了临床研究 ,颇有成效。现就几年来中药配合放疗鼻咽癌作一综述。1 单味中药配合放射治疗鼻咽癌 国内学者认为放射线属于火热毒邪 ,作用于人体导致热毒过盛 ,日久热毒伤津耗气 ,脾肾受损。治法多为清热解毒、滋阴生津、活血化瘀、健脾益肾等法 ,与之相应的使用药物大致分为清热、活血及补益药三大类。1 1 清热解毒法 许多清热解毒类药物有抗菌消炎作用 ,同时也有放射…  相似文献   

10.
1 方案内容 1.1 病证名 1.1.1 中医病证名血证、虚劳. 1.1.2 西医病名系统性红斑狼疮. 1.2 辨证分型 1.2.1 证候规律 根据导师临床经验,系统性红斑狼疮属本虚标实之证,在内以阴阳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为本,在外与热毒侵袭有关,以热毒炽盛为标.在急性发作期多见到热毒炽盛的表现,患病日久则由于火热之邪耗损肝肾之阴而出现肝肾阴虚之证,同时火热之邪既可耗气又可伤阴,造成气阴两虚之证. 1.2.2 证候诊断特征根据导师临床经验,形成"热毒炽盛证"、"肝肾阴虚证"与"气阴两虚证"的诊断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亚急性甲状腺炎(SAT)是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自限性甲状腺炎,归属于中医学"瘿病"范畴。李红教授认为本病由外感热毒之邪侵袭人体而发病,其病机主要为外感火热毒邪,热入血分,血热互结壅于颈前。李教授将SAT分为热毒外期、瘀热互结期、恢复期进行分期辨治,取得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胡琪祥 《四川中医》2006,24(7):37-38
本文所述之导邪法包括清热透邪与通利二便两部分,主要适用于湿阻、湿热、热毒所致之外感发热,运用得当,可使病邪速去,发热速退,收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小薇  贾力 《北京中医药》2005,24(3):188-188
1 剖析病因,重在辨证 赤炎疮西医称红皮病或剥脱性皮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病.该病病因复杂,病情顽固,较难治愈.袁兆庄教授究其病原因,认为是心火炽盛,复感风热之邪,蕴结肌肤.在证候变化多端之中,脏腑气血失调是其内因,外邪致病是条件,病之初常为风热之邪,侵犯肌肤,证属风热犯肤;进而热毒入营,蕴于血络,而见热毒炽盛之证;后期热毒伤阴,肌肤失养可见热盛伤阴证.  相似文献   

14.
李东海 《陕西中医》1997,18(12):560-560
<正>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因肝火亢盛,肝胆火炽,暴怒伤肝,外感风火热毒之邪,导致肝胆失疏,火邪内郁,风火热毒相搏,风随火动,上犯目系所致的多种眼科疾患,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5.
袁兆庄治疗赤炎疮(红皮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薇  贾力 《北京中医》2005,24(3):188-188
赤炎疮西医称红皮病或剥脱性皮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病。该病病因复杂,病情顽固,较难治愈。袁兆庄教授究其病原因,认为是心火炽盛,复感风热之邪,蕴结肌肤。在证候变化多端之中,脏腑气血失调是其内因,外邪致病是条件,病之初常为风热之邪,侵犯肌肤,证属风热犯肤;进而热毒人营,蕴于血络,而见热毒炽盛之证;后期热毒伤阴,肌肤失养可见热盛伤阴证。袁师强调要善于从复杂多变的证候中,抓住热毒炽盛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放射线属于"火热毒邪"的范畴。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经过射线照射后,热毒直中肺脏,以致热毒内伏。治疗应遵循"火郁发之"原则,透法是"火郁发之"指导下的一种治法,因此采用透法透达邪热,通其郁闭,宣其气机,使邪毒由深出浅、向外透达。新加升降散为治疗放射性损伤的主方。  相似文献   

17.
郑玉玲教授辨治放射性肺炎经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放射性肺炎的病理基础是气阴两伤,致病主因是热毒之邪;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以肺气阴两虚为本,痰饮、热毒、瘀血为标.阴虚、热毒及血瘀是放射性肺炎的三大基本病机,临床常采取养阴清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8.
毒邪致病损伤肺络贯穿肺胀的始终而最终成为肺胀神昏发病的重要病机,肺胀神昏发病的毒邪主要有痰毒、瘀毒和热毒,常形成痰、瘀、热毒相互交结上蒙神窍,为临床从毒论治奠定基础。治瘀痰之毒之法可为肺胀神昏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认为消化性溃疡复发的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血瘀热毒蕴结。运用健脾化瘀解毒法治之,既能从整体上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又能彻底祛除中焦瘀血热毒之邪,恢复机体的"阴平阳秘",从而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愈合质量,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20.
文颖娟 《中医药学刊》2010,(9):1954-1955
从病机环境、功效发挥方向以及临床应用三方面探讨了葛根与石膏配伍规律,分析认为葛根与石膏配伍主要针对热毒壅盛于机体的病证,通过作用于肌肉,促进肌肉的运动以散邪除热,临床可广泛运用于以浊邪堆积于机体、热毒壅盛为主要病机的相关病症,包括外感之热、内伤之热、肢体运动障碍、热盛灼津之口渴、热盛肉腐化痈成脓之证以及小儿与孕妇或产妇因热而引起的一系列见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