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目的比较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单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压变异性及血清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并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 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4 h SBP、24 h DBP、d SBP、n SBP、n DBP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d 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白昼收缩压变异性(d SBPV)、白昼舒张压变异性(d D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 SBP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 DB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4 h SBPV、24 h DBPV、d SBPV、d DBPV、n SBPV、n DBPV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内皮素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出现腹胀1例,观察组患者出现腹泻2例。结论与单用氨氯地平相比,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能更有效地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并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7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7例,其中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46例(观察组),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1例(对照组)。采用无创性便携式血压监测仪监测患者24 h血压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患者血脂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24 h、日间及夜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及血压变异性〔收缩压变异性(SBPV)和舒张压变异性(DBPV)〕。结果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 h SBP和DBP、日间SBP和DBP、夜间SBP和DBP及SBPV、DBPV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较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升高,血压变异性升高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HUM)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将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HUM组41例、血尿酸正常组(对照组)31例;观察两组血浆ET、血压、收缩压变异性(SBPV)及舒张压变异性(DBPV)。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UM组ET及SBPV明显升高(P均〈0.01);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及DBPV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HUM组的血尿酸水平与SBPV呈正相关(r=0.547,P〈0.01)。结论 HUM明显升高老年高血压患者SBPV及ET水平,可能是导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短期动态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南通市海门区人民医院确诊为心力衰竭的患者共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获取患者白天(d),夜间(n)和全天24 h收缩压变异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SBPV)和舒张压变异性(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DBPV),根据发病后90 d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120例)和预后不良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BPV的差异,分析BPV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比较缬沙坦分别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其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13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70例给予口服缬沙坦80 mg联合氨氯地平5mg qd;B组68例给予口服缬沙坦80 mg联合氢氯噻嗪12.5 mg q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w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24 h、白天与夜间收缩压变异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SBPV)和舒张压变异性(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DBPV);24h、白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平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8周A组与B组24 h、白天、夜间SBP、DBP、SBPV均下降(P<0.05),A组下降幅度均大于B组(P<0.05).A组治疗8w后,DBPV均有下降(分别地,P<0.05),而B组无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均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具有更佳的血压达标率和更低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肥胖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纳入242例肥胖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组(观察组,118例)和氯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组(对照组,124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压水平、血压晨峰、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结果 (1)两组治疗后24h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24h平均舒张压(diastole blood pressure,DBP)、白昼SBP、白昼DBP、夜间SBP、夜间DBP、晨峰SBP、晨峰DBP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对照组除24h平均舒张压变异性(diastole blood pressure vriability,DBPV)、夜间DBPV无改善(P0.05),余指标均较前改善(P0.05);观察组各项动态血压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24h平均SBP、白昼SBP、夜间SBP、夜间DBP下降更明显(P0.05或P0.01)。(4)血压变异性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24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SBPV)[(9.47±2.04)%vs(10.40±2.76)%]、白昼SBPV[(10.62±2.41)%vs(11.28±2.31)%]、夜间SBPV[(8.34±2.53)%vs(10.55±2.63)%]、夜间DBPV[(10.37±2.12)%vs(12.68±2.64)%];昼夜节律[(9.54±1.24)%vs(6.25±1.12)%]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能改善肥胖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但氯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效果更佳,尤其在降低夜间血压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内科》2017,(5)
目的探讨不良生活方式对高校大学生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6年入学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大学生吸烟、饮酒、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熬夜、缺乏健康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进行量化评分,根据评分将接受调查的79名大学生分为低积分组、中积分组、高积分组,检测比较三组大学生的动态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等参数。结果不同积分组大学生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家族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积分组大学生血压负荷值(BPL)、24 h平均收缩压(24hm SBP)、收缩压变异性(SB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平均舒张压(24hm DBP)、舒张压变异性(DBPV)、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m DBP、DBPV随不良生活方式积分升高而升高,夜间血压下降率随不良生活方式积分升高而下降。结论不良生活方式对高校大学生的舒张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可产生显著影响,是损害大学生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老年晨峰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5例老年晨峰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3例,每晨给予厄贝沙坦150mg和氨氯地平5mg;对照组102例,每晨给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50mg/12.5mg。观察治疗前、治疗8周后24h平均收缩压(SBP)、24h平均舒张压(DBP)、清晨、白天、夜间SBP和DBP、24h收缩压变异性(SBPV)及24h舒张压变异性(DBPV)。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24h、清晨、白天、夜间SBP和DBP、SBPV均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DBPV下降(P0.05),对照组无显著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压达标率及晨峰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均能有效控制老年晨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具有更佳的血压达标率、更优的晨峰控制率和更低的血压变异率,更适合于老年晨峰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与贝那普利联合时间给药护理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效果及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难治性高血压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3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氨氯地平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联合贝那普利。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压变化情况、血压变异性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P=0.04)。观察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压变异性指标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白天收缩压变异性(dSBPV)、白天舒张压变异性(dD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 BPV)和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99%)低于对照组(13.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与贝那普利联合应用相比较于单纯使用氨氯地平临床效果更佳,控制血压更好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全国范围内非选择性人群为研究对象,探讨连续三次血压测量间的血压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17年"五月血压测量月"项目中国区域数据(n=77 549)进行分析,所有受试者测量三次诊室血压,以收缩压标准差(SBPSD)、舒张压标准差(DBPSD)、收缩压变异系数(SBPV)、舒张压变异系数(DBPV)作为评估血压变异性的指标。结果研究显示,非所有的第三次血压均较第一次降低,14%的参与者第三次测量的收缩压较第一次增高5 mm Hg或以上。女性SBPV和DBPV高于男性[(4.2±3.3)%比(4.1±3.3)%,(4.7±4.0)%比(4.6±4.1)%;P<0.05]。不同年龄、血压级别组SBPSD、DBPSD、SBPV、DB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SBPSD和SBPV与年龄呈负相关,与第一次收缩压读数呈正相关,女性SBPSD和SBPV较男性高(均P<0.01)。结论并非所有血压均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而下降。三次血压测量间存在变异性,血压变异性与年龄、性别及血压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用雷米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血压变异性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仅给予雷米普利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联合雷米普利口服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率变异性、血压变异性、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各项指标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患者上述各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昼收缩压变异性(SBPV)、夜间SBPV、24h SBPV、白昼舒张压变异性(DBPV)、夜间DBPV以及24 h DBPV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上述各指标未见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内皮素水平均明显降低,而一氧化氮水平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该2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用雷米普利治疗高血压患者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脂及hs-CRP水平,同时对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血压变异性以及血管内皮功能均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的关系。方法选择理想血压者100例,血压正常高值者105例,高血压患者110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别计算三组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并测定TNF-a水平。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组TNF-a水平、24 h、白昼及夜间动态血压负荷高于理想血压组,低于高血压组(P<0.01)。血压正常高值组24 h、白昼及夜间血压变异性高于理想血压组,24 h及白昼收缩压变异性、24 h及夜间舒张压变异性低于高血压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压正常高值组TNF-α与24 h收缩压负荷、24 h舒张压负荷、24 h收缩压变异性、白昼收缩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呈正相关(P<0.05),24 h收缩压负荷及变异性、夜间收缩压负荷及变异性是TNF-α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血压正常高值者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与TNF-α相关,高血压早期炎症与血压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对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于海门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70例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分别在治疗6周、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血压变异性、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结果治疗前、治疗6周、12周后,两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日间收缩压(d SBP)、日间舒张压(d DBP)、夜间收缩压(n SBP)、夜间舒张压(n DBP),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12周后,试验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ET低于对照组、NO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29%vs.80.00%,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与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效果相近,但是能够更好的减低血压变异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和吲哒帕胺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变异性及早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诊治的EH患者120例,按就诊顺序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各60例。A组患者口服卡托普利,B组患者口服吲哒帕胺,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肾功能指标及24 h血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血肌酐、尿素氮、血清胱抑素水平、24 h平均舒张压和24 h平均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和24 h舒张压变异性小于B组,血肌酐、尿素氮及血清胱抑素水平高于B组,24 h平均舒张压与24 h平均收缩压低于B组(P0.05)。结论卡托普利对EH患者血压变异性及早期肾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吲哒帕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参数诊断高血压与颈动脉病变及高龄患者血压、血压变异性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交互关系。方法 选取32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成内膜正常组(n=96)、内膜增厚组(n=139)及颈动脉斑块组(n=86),检测3组血脂、血压、血压变异性,并收集高血压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等人口学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颈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颈动脉病变组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白天(d)SBP、dDBP、夜间(n)SBP、nDBP、24 h SBP变异性(SBPV)、24 h DBP变异性(DBPV)、dSBPV、dDBPV、nSBPV和nDBP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颈动脉病变患者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年龄、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和糖尿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平均值为(1.14±0.22)mm, IMT分别与24 h SBP、24 h DBP、24 h SBPV、...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阿司匹林对非高血压冠心病病人血压变异性及清晨血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晨服组和夜服组,各30例。所有病人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及常规降血脂、降糖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晨服组于醒后(08:00)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夜服组于睡前(22:00)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血压变异性、清晨血压的水平。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24 h血压变异性(24 h BPV)中收缩压变异性(SBPV)、舒张压变异性(DBPV)均较前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清晨血压水平亦均较前降低,但收缩压(SBP)下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舒张压(DBP)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夜服组治疗后DBP降低程度优于晨服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对降低非高血压冠心病病人清晨舒张压具有一定的作用,且夜晚睡前服用优于早晨醒后服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在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在宣城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并完善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本研究以动态血压测量参数中24 h收缩压标准差和24 h舒张压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血压变异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共入选189例患者,根据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利用三分位方法分为低总胆红素组(≤12.2μmol/L,63例),中总胆红素组(12.3~16.7μmol/L,64例),高总胆红素组(16.8~44.2μmol/L,62例)。与低总胆红素组比较,中、高总胆红素组患者白天收缩压平均值、24 h收缩压平均值、24 h收缩压标准差、收缩压变异系数、全天收缩压负荷降低(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女性(B=-1.408,P=0.013),年龄(B=0.043,P=0.035),糖尿病(B=2.624,P<0.001)及中、高胆红素分组(B=-1.582,-3.079;均P<0.05)是24 h收缩压标准差的影响因素。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对患者的24 h舒张压标准差无影响(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中,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24 h收缩压变异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24h舒张压(DBP)、24h收缩压(SBP)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94例,被随机均分为缬沙坦组与联合治疗组(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各47例。两组均进行1个月的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24hDBP、24hSBP、血压变异性,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与缬沙坦组比较,联合治疗组24hSBP[(130.64±10.01) mmHg比(121.53±9.35) mmHg]、24h舒张压变异性(DBPV)[(12.47±3.32)%比(10.82±2.71)%]、24h收缩压变异性(SBPV)[(10.42±2.00)%比(8.51±1.64)%]以及白昼SBPV[(10.87±2.05)%比(8.66±1.65)%]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一氧化氮水平[(42.92±6.84)μmol/L比(53.43±7.16)μmol/L]显著升高,内皮素水平[(38.62±5.52) ng/L比(31.01±5.01) ng/L]显著降低(P均=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应用于高血压患者中可有效改善24hDBP、24hSBP水平以及血压变异性,且有利于调节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病管理模式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给予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对照组给予患者自我管理,观察两组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收缩压变异性(SBPV)、舒张压变异性(DBPV)等,同时采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24h SBP和24h DBP分别为(120. 04±8. 22) mm Hg和(85. 20±4. 32) mm Hg,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SBPV和DBPV分别为(7. 82±0. 67)和(10. 02±1. 21),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一氧化氮为(57. 62±4. 10)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而内皮素-1为(25. 55±3. 43) pg/m L,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SF-36评分为(79. 83±5. 0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慢病规范化管理可有效平稳改善患者血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95例,根据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Hcy10 mmol/L,n=44)与观察组(Hcy≥10 mmol/L,n=51)。比较两组患者24 h血压、24 h血压变异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NIHSS评分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24 h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舒张压变异性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为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与NIHSS评分、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54、0.256,P0.05);观察组患者24 h舒张压变异性与NIHSS评分、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无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03、0.198,P0.05)。结论 24 h收缩压变异性与急性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