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脑卒中患者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应用体验,为制定相关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以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上海市某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康复中心治疗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2例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olaizzi现象学分析法对资料整理分析。结果 训练体验可归纳为4个主题和8个亚主题,即认可辅助康复效果;辅助康复的积极体验(增加康复积极性、积极反馈促进自我成就感提升);辅助康复的消极体验(体验新鲜事物的畏惧感、训练未达预期导致的挫败感、康复训练中的生理不适感);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的需求(延续性康复训练的需求、对减轻经济负担的需求)。结论 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整体呈现较好康复效果和体验,但仍存在问题和诉求。医护人员应根据其需求,探寻应对策略,完善机器人康复护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下肢机器人康复系统对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下肢机器人康复系统治疗。采用Berg平衡量表及Fugl-Meyer平衡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实施下肢机器人康复系统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康复系统能加速和增强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于训练前后通过 Fugl-Meyer运动及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患者的下肢康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训练60d后,2组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机器人组提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以持续主被动活动联合为理论基础,通过模拟人体运动,刺激机体的自然复原力,发挥组织代偿作用。目的:动态观察并了解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功能锻炼中的康复作用。方法:将20例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随机等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行肢体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被动训练装置CPM机行功能锻炼,治疗间隙2组均采用心理疏导、低频脉冲电疗和红外线等物理治疗。结果与结论:治疗2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膝关节后屈、前伸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同时实验组股四头肌肌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2个月后的后续治疗,实验组患者膝关节后屈、前伸活动度有了进一步的改善(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说明早期采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或CPM机配合心理疏导、低频脉冲电疗和红外线等治疗均能明显提高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同时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具有恢复患者股四头肌肌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以持续主被动活动联合为理论基础,通过模拟人体运动,刺激机体的自然复原力,发挥组织代偿作用。目的:动态观察并了解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功能锻炼中的康复作用。方法:将20例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随机等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行肢体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被动训练装置CPM机行功能锻炼,治疗间隙2组均采用心理疏导、低频脉冲电疗和红外线等物理治疗。结果与结论:治疗2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膝关节后屈、前伸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同时实验组股四头肌肌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2个月后的后续治疗,实验组患者膝关节后屈、前伸活动度有了进一步的改善(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说明早期采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或CPM机配合心理疏导、低频脉冲电疗和红外线等治疗均能明显提高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同时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具有恢复患者股四头肌肌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主动参与肢体功能康复的真实感知.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2月—3月在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18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资料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并提炼主题.结果 乳腺癌术后患者对术后肢体功能康复行为的真实体验归纳出3个主题:行为态度(应激后的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使用助行器的内心体验。方法 2021年1月—6月,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本院神经内科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共提炼出3个主题:主观体验(安全感增强、提高主动活动的意愿、个人独立性的满足)、促进因素(提高自理能力、减轻照顾者负担、家庭支持)、障碍因素(脑卒中后疲劳、知识缺乏、病耻感、家庭周围环境差)。结论 患者在使用助行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因素,及时干预及正确指导可以帮助其更好地使用助行器进行早期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照顾者的负担。  相似文献   

8.
矫形器的应用对下肢功能障碍患者ADL的影响及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在英  朱美红 《中国康复》2002,17(3):184-185
目的:探讨矫形器对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及康复护理。方法:选择下肢功能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矫形组安装矫形器同时配合心理指导、正规康复训练及康复护理;对照组仅采用自我锻的方法治疗。2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8周时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2组间比较,矫形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下肢矫形器的应用能明显改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配合康复训练和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患者的ADL,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发病6个月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MOTOmed智能运动系统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治疗8周;试验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徒手肌力量表(MMT)评估下肢肌力,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数据反馈系统评估下肢肌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MMT评估、Fugl-Meyer评估、机器人客观数据评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T评估、Fugl-Meyer评估、机器人客观数据评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行为干预在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于本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同样的系统康复治疗,包括针灸、理疗、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等。观察组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肢体功能训练方式采用行为干预护理。分别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康复治疗3个月后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P0.01)。结论在日常生活中,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行为干预护理,能显著提高肢体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等速训练仪在脑卒中后膝关节肌力恢复中疗效观察。方法将40例脑卒中康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组增加ISOMOVE等速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和肌力测定进行下肢功能的疗效评定。结果实施ISOMOVE等速训练后,机器人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肌力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SOMOVE等速训练能加速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住院患者步态功能康复的临床应用进展,从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步态康复控制策略、在步态训练中的作用、对平衡功能以及步态时空参数这几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训练方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多角度深入地分析了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康复的积极作用和仍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训练的发展和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因神经元病变造成的神经回路阻断,研究通过试错和重复的功能训练使脑卒中偏瘫患者形成运动记忆的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策略,使患者重建神经回路并恢复运动能力。方法:根据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需求,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硬件平台的结构和特点,基于运动学习理论,制定康复策略,设计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结果:完成了由基于C#的上位机软件和基于TwinCAT的下位机软件组成的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上位机功能包括模式选择、训练数据处理、参数设置;下位机软件负责采集训练数据、运动控制功能;上下位机软件之间采用ADS通信方式。结论:控制系统满足患者康复训练的使用需求,帮助康复理疗师对患者进行更加全面、系统、有效、安全的步态和平衡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所致的各种功能障碍中以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肢体功能恢复特别是下肢功能的恢复在康复治疗进程中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患者今后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近几年来本科采用灵龟八法合特效穴对23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进行康复治疗,取得明显疗效。1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护理对后期康复的影响。方法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选择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2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锻炼护理,将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2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设为观察组,采用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护理,比较2组康复效果。结果护理前2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上肢Fugl-Meyer评分、下肢Fugl-Meyer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2周、4周、6周、8周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2组继发性肢体障碍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护理能够明显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降低继发性肢体障碍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李冰  卞立  黄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2):1142-1145
目的:研究国产一款步行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和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2—4周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都进行基于神经发育技术和运动再学习的常规康复训练8周,对照组在未进入步行训练时使用下肢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进行辅助站立位下肢踏步训练,每次40min,每天两次,每周5d,一旦患者开始站立及步行训练,则停止辅助站立位下肢踏步训练,并保证每日站立步行训练时间不小于80min。干预组在8周时间里一直使用A3下肢康复机器人,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参数,进行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每次30min,每天两次,每周5d。所有患者在研究开始和研究终点进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FMA-B)、Holden步行功能评定(FAC)。另外在研究终点可以独立步行的患者进行10m步行速度测定。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治疗前FMA-L、FMA-B、Holden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FMA-L、FMA-B、Holden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干预组能完成10m步行速度测定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平均速度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A3下肢康复机器人早期步行训练能显著提高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张爱和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9):3109-3110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04例经急性期的临床治疗后,留有肢体功能障碍,即将出院的患者,分为家庭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2例。出院时用上田12级评价两组的上下肢体功能.对照组按常规给予出院指导和健康教育;家庭康复组在此基础上由康复护师给患者及家属进行规范化康复指导.开通热线电话,定期巡诊等。6个月后两组用上田12级评价上下肢功能。结果:两组出院时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 0.05),6个月后效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家庭康复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8.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除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外,为患者制定康复护理计划,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对照组只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随访3个月,应用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两组患者上肢、手、下肢运动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上肢、手、下肢功能恢复的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运动疗法为主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以运动疗法为主配合电脑中频治疗,作业治疗、电针、心理疏导等对47例患者的偏瘫肢体进行康复治疗.结果47例患者的偏瘫肢体的功能有不程度的恢复,应用Brunnstrom偏瘫肢体功能评定法评定,病后≤1个月与≤3个月进行肢体功能恢复比较,上、下肢功能恢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5).结论早期介入以运动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康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自行制作肢体功能锻炼DVD光盘,应用于重型颅脑创伤后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使患者可以早期、科学、规范、便于模仿的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早期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25例重型颅脑创伤肢体功能锻炼情况,针对上肢运动、下肢运动、主动翻身、床上下肢桥式运动、坐位和坐姿训练、离床康复训练等进行为期2个月的系统播放光盘并帮助、协助、指导患者模仿锻炼,对播放前后患者锻炼人数进行比较.结果 对播放光盘前后参加上、下肢运动,主动翻身等功能训练的人数与所占比例进行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创伤后患者有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早期播放光盘,护士帮助、协助、指导模仿锻炼,能有效提高患者锻炼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