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从临床确诊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中分离出汉坦病毒(HV),并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分型鉴定,填补了辽宁省从人体血液中分离HFRS病毒的空白。方法:采集发病在一周内临床确诊为EHF患者的血液(急性期血)直接用VERO-E6细胞分离病毒,并用间接免疫荧光(IFAT)及RT-PCR方法对分离到的毒株进行确定和分型鉴定。结果:从2005年至2006年度全省共收集符合做病毒分离的急性期血液样本40份,其中随机选择20份样本先接种长爪沙鼠,另外20份采用VERO-E6细胞直接分离。从接种动物肺脏中未分离出病毒,直接细胞分离分出病毒株1株。结论:对于急性期病人血分离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采用细胞分离比动物分离的方法似乎更安全、更经济且有利于提高分离率。  相似文献   

2.
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分为 4个血清型 ,目前国内已证实存在Hantaan型 (HTN)、Seoul(SE0 )两个血清型。根据单克隆抗体的抗原分析认为 ,出血热病毒有复杂的抗原决定簇 ,毒株间存在明显的抗原差异。选择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IFAT阳性褐家鼠肺组织、HFRS病人外周静脉血及尿液 ,接种小白鼠乳鼠脑 ,分离出 11株HFRS病毒。应用Vero -E6细胞建立细胞融合试验 ,HFRS病毒特异性地使感染细胞产生典型规律病变 (CPE)。1 材料与方法1 1 病毒株 :标准毒株R2 2 ;11株自山东省疫区分离的病毒株 :R74、R84、R87、R2 83 、R160 马、R2 5、R3…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点及汉坦病毒(HV)型别,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肺HV抗原检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病毒分离采用阳性鼠肺研磨液接种幼龄长爪沙鼠,再经vero-E6细胞传代,用单克隆抗体DFA定毒株及分型。结果从捕自浙江省龙泉地区的8份阳性鼠肺中分离到3株HV,经DFA鉴定均为汉滩型(Ⅰ型)病毒,3株病毒在Vero-E6细胞中的感染滴度为10^4.75~10^5.25CCID50/ml。结论从鼠类肺组织中分离到3株汉滩型HV,毒株均能在Vero-E6细胞中较好增殖,有可能成为HFRS疫苗后备毒株。  相似文献   

4.
目的搞清天津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在媒介生物种群中的带毒情况,为防制出血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2年2月~2004年8月对天津市部分地区进行了媒介动物自然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分离研究工作.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鼠肺检测,阳性鼠肺用Vero-E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结果共捕集媒介动物鼠类450只,鼠种抗体总阳性率为3.55%.其中秋季阳性率为5.75%,春季阳性率为3.83%,夏季为0.98%.对出血热病毒抗体阳性的16只鼠类采用VeroE6细胞进行了病原分离研究,分离出病毒8株,分离成功率为50%,其中从褐家鼠中分离出病毒4株,社鼠2株,小家鼠2株;从鼠体捕集到2批螨类72只,采用Vero-E6细胞培养分离出病毒1株.结论天津市目前主要是以家鼠型为主的出血热疫区,可能存在多型别出血热病毒,出血热防制工作重点应放在春秋两季,同时要进一步探讨螨类与出血热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用Vero E-6细胞接种有肾综合征出血热(HF RS)病人的早期血清或全血标本23份,从中分离出21株与HFRS相关的病原体。用感染细胞制成的滴片标本经免疫荧光染色检查,在21株分离阳性的材料中发现颗粒状(15株)及片状(6株)两种形态的特异性荧光。从这些分离出的病毒株中按形态等不同条件选择两株作系统鉴定,排除了呼肠、疱疹、新疆出血热、森林脑炎等病毒,结果证明这两种形态的荧光都是分离出的HFRS病毒所引起。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实验动物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吉林省实验动物鼠类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的情况。方法直接免疫荧光法(FAT)检测病毒携带情况,并做分型检测;RT—PCR方法测序、分型;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密切接触者隐性感染情况。结果1999年检测实验大白鼠平均携带病毒率为32%,分型检测为家鼠型;小白鼠、豚鼠均未检测到HFRS病毒。2001年检测实验大白鼠、小白鼠均为阴性;密切接触者平均隐性感染率为34.1%。2006年,大白鼠携带病毒率为16.59%,并且分离到4株HFRS病毒。结论吉林省实验大白鼠存在HFRS病毒感染,密切接触者存在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7.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后备毒株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阳性鼠肺中分离汉坦病毒(HV),并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型别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HFRS疫苗后备毒种库的建立打下基础。方法疫区阳性鼠肺研磨液接种长爪沙鼠分离病毒,并将分离到的HV经乳沙鼠脑内连续传代,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毒株的型别,研究传代后毒株的繁殖特性、病毒滴度和抗原滴度。结果从疫区32份阳性鼠肺中分离到9株HV,经单克隆直接荧光血清检查6株为汉滩病毒株,3株为汉城病毒株,经乳沙鼠脑内连续传代,其中4株毒株的病毒滴度和抗原滴度较高,汉滩和汉城毒株的病毒和抗原滴度最高分别达106.50、106.00和1∶5120、1∶5120。结论4株毒株的病毒滴度和抗原滴度均较高,可作为HFRS疫苗后备毒种的筛选毒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7-2010年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及病毒基因的分型与种系进化。方法对2007-2010年湖南省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HFRS病例资料及疫情监测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人间与啮齿类动物间的疫情进行分析和比较,应用免疫荧光试验(IFA)、RT-PCR技术对HFRS病例血清样本及鼠肺组织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对病毒M基因特征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4年间14地市(州)共报告HFRS病例2 115例,病死率为1.28%;疫情主要分布在湘中的娄底和邵阳地区,农民占67.19%;共布鼠夹55 289次,捕鼠2 316只,鼠肺组织总带毒率为2.18%;疫区类型为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2份HFRS患者血清及1份鼠肺组织HTNV特异性引物与分型引物RT-PCR扩增为阳性;病毒在进化上与84Fli株在同一组内,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3株病毒均为HTNV型、H5亚型病毒株。结论近年来湖南省HFRS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局部地区疫情相对较严重;病毒M基因同国内其他毒株比较,未发生较大变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证明家兔对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病毒具有敏感性。 [方法 ]取病兔的肺、肾、肝脏 ,常规制备悬液 ,接种于小白鼠乳鼠脑腔 ,经 3次传代见出现特异症状或死亡的乳鼠 ,常规方法分离病毒 ,并对其中 3株系统鉴定 ,用间接免疫荧光 (IFAT)试验检测分离病毒株的抗原特性。 [结果 ]与分离病毒株的IFAT试验结果 ,病兔恢复期血清滴度≥ 4倍增长 ,正常人、非HFRS病人血清与呼肠弧病毒Ⅰ~Ⅲ型血清不发生反应。分离病毒株与HFRS病人血清、HFRS病毒单克隆抗体均为阳性反应。 [结论 ]从家兔分离出的JR1 、JR2 和JR3 株病毒是汉坦型HFRS病毒  相似文献   

10.
从延边地区患病的家兔中分离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证明家兔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具有敏感性。[方法]取病兔的肺,肾,肝脏,常规制备悬液,接种于小白鼠乳鼠脑腔,经2次传代见出现特异症状或死亡的乳鼠,常规方法分离病毒,并对其中3株系统鉴定,用间接免疫荧光(IFAT)试验检测分离病毒株的抗原特性。[结果]与分离病毒株的IFAT试验结果。病兔恢复期血清滴度≥4倍增长,正常人,非HFRS病人血清与呼肠弧病毒Ⅰ-Ⅲ型血清不发生反应。分离病毒株与HFRS病人血清,HFRS病毒单克隆抗体均为阳性反应。[结论]从家兔分离出的JR1,JR2和JR3株病毒是汉坦型HFRS病毒。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A case of cheilitis granulomatosa, a rare inflammatory disorder of unknown origin is reported. The condition produces non-tender, persistent swelling of one or both lips and primarily affects young adults. The patient had a positive patch test to salicylate and cinnamaldehyde, and was therefore treated with an exclusion diet avoiding these substances. After 4.5 months on the exclusion diet, a 75% reduction in symptoms was reported.  相似文献   

18.
Fit factor studies for an air-supplied blouse (blouse) and an air hood respirator (air hood) were conducted by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Nine test subjects were used to test the blouse. Three subjects were used to test the air hood. Exercises conducted in the test chamber included touching toes, raising both arms overhead, squatting, twisting at the torso while holding a rod, and running in place. Both the air hood and blouse were tested with 8 ft3/min air supply. Both respirators were worn in a test chamber. The blouse provided a fit factor of greater than 40,000. The air hood, for nearly all tests, also provided a fit factor greater than 40,000 when worn correctly. Fit factors were also measured for improperly worn air hood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