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对照组肠壁、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患儿有神经节细胞段和无神经节细胞段肠壁神经组织中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CR)的表达结果,目的在于了解HD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寻找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简便有效的方法.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外科2005至2008年手术切除HD标本54例,包括HD扩张段与痉挛段.以15例年龄与之相符的无HD患儿的手术切除结肠标本作为对照组.分别对HD痉挛段、扩张段、对照组肠壁组织切片进行CR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计算机成像系统照相存盘,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Plus)分别判定CR在HD扩张段与痉挛段神经丛中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所得数据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①无论是HE或免疫组化染色HD的扩张段神经节细胞皆存在,肌层神经纤维有不同程度的排列改变,神经节细胞大小不等;痉挛段均未见神经节细胞;②在正常结肠及HD扩张段肠壁免疫组化染色可见钙视网膜蛋白在肌间及黏膜下神经丛中对神经节细胞呈强阳性表达,神经纤维也呈阳性反应;而HD痉挛段肠壁的免疫组化染色则可见钙视网膜蛋白在肌间神经丛及黏膜下神经丛大多表达阴性(90.7%),仅少量呈弱阳性表达(9.3%);③定量分析:CR分别在HD痉挛段之间神经丛中阳性染色面积百分率(0.00665±().00387)与其在HD扩张段神经丛中阳性染色面积百分率(0.26483±0.14626)存在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钙视网膜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可很好的显示正常结肠及HD扩张段肠壁的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而在HD痉挛段该指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钙视网膜蛋白可能作为诊断HD的神经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先天性巨结肠症(Hir -schsprunffs dis-ease,HD)患儿有神经节细胞肠段、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及非 HD 小儿肠壁(对照组)中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结果,探讨 AQP—1在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表达意义及其在 HD 发病机理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方法收集江西省儿童医院小儿外科2009—2014年经手术切除的 HD 肠组织标本65例,包括扩张段与痉挛段;将21例年龄与之相仿的非 HD 患儿的手术切除结肠标本作为对照组。分别对 HD 痉挛段、扩张段、对照组肠壁组织切片进行 HE 染色和 AQP1、组织蛋白酶 D 和 S10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计算机成像系统照相存盘,分别判定 AQP1在各组肠组织黏膜下、肌间神经丛中阳性细胞染色面积的百分比,所得数据用 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结果①对照组、HD 的扩张段经 HE 和组织蛋白酶 D 和 S100免疫组化染色,均证实神经节细胞存在;痉挛段未见神经节细胞(图1,2);②对照组、HD 痉挛段、扩张段肠组织中见 AQP1表达于所有血管内皮细胞;③在正常结肠、HD 扩张段肠组织黏膜下丛、肌间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和雪旺细胞均可见 AQP1呈阳性表达,HD 痉挛段相应部位 AQP1表达大多呈阴性(90.2%),仅少量呈弱阳性表达;④半定量分析:AQP1在神经丛中阳性染色评分,HD痉挛段评分低于 HD 扩张段评分,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AQP1在 HD 痉挛段和正常结肠、HD 扩张段肠壁神经丛的表达有显著差异,我们猜测在肠道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AQP1对神经节细胞迁移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在 HD 的发病机理中扮演了一定角色并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诊断 HD 的神经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小儿神经节细胞减少症肠壁肌间神经丛形态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神经节细胞减少症的形态定量特征。方法对15例小儿节细胞减少症、14例无神经节细胞症及14例正常神经分布的肠壁组织进行常规石蜡切片,并作HE染色、NSE及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光学显微镜图像分析系统下对三组标本的肠壁肌间神经丛组织进行形态定量测定并对各组测量参数进行统计学的分析比较。结果节细胞减少症肠肌神经丛中每毫米肠壁的平均神经节细胞数是1.52个(仅为正常组的24.3%),其每毫米肠壁的平均神经丛面积是(5.61×103)μm2(为正常组的17.3%),无神经节细胞症神经丛面积亦有明显减少,数量更少,NSE、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帮助正确辨别神经节细胞。结论肠壁肌间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的同时伴有神经丛面积的减小是节细胞减少症的特征性改变,肠肌神经丛的形态定量测定可作为神经节细胞减少症的客观诊断依据,彻底切除节细胞减少的肠段对于根治此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突触素在先天性巨结肠、慢性便秘、先天性肛门闭锁等肠动力性疾病中的免疫表达,探讨突触素的表达对于肠动力性疾病的意义。方法自36例肠动力性疾病患儿中留取活检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突触素显色。结果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有神经节细胞肠壁平滑肌肌层突触素大量表达,其中环形肌和纵形肌肌层中神经节细胞、神经纤维呈现不同的免疫反应性;非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有神经节细胞肠壁粘膜肌层突触素大量表达。肠动力性疾病患儿无神经节细胞肠壁均无突触素表达;移行区肠壁仅可见零星神经节细胞,突触素少量表达。慢性便秘患儿镜下可见突触数量明显降低,但在正常范围。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闭锁部位近端肠壁可见神经节细胞及突触的正常分布,肠壁粘膜下层及肌层见少量发育异常的神经节细胞。结论通过对突触的特异性结合,突触素的免疫表达可以间接检验神经节细胞的数量,而肠动力性疾病的本质是神经节细胞的分布异常,因此突触素的表达对于肠动力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的探讨及症状描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不同神经标志物在全结肠型无神经节细胞症(TCA)和常见型巨结肠(HD)肠壁内表达的差异。方法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1996年1月~2005年12月间收治TCA确诊病例18例,收集结肠、回肠全层标本。对照组为常见型HD及肛门直肠畸形各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肠壁内神经标记物:S-100蛋白、外周蛋白、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不同程度的表达进行比较。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PGP9.5、S-100蛋白、NSE和外周蛋白在对照组和TCA组、HD组近端肠壁内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行段内可见少数成熟和不成熟神经节细胞,神经标志物表达低于HD组(P〈0.01);18例TCA远端肠壁内均无神经节细胞,粗大的神经干较HD少见,神经标志物表达明显低于HD组(P〈0.01),以PGP9.5最明显。结论研究表明TCA和常见型HD病变肠段中存在明显的神经标记物阳性表达差异,提示全结肠巨结肠肠壁内神经支配异常不同与常见型巨结肠。  相似文献   

6.
外周蛋白和组织蛋白酶D在先天性巨结肠症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外周蛋白(peripherin,PR)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D)在Hirschsprung症(HD)肠壁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9例HD及5例对照组患儿结肠。结果:在正常结肠肠壁内有CD或PR阳性神经节细胞,肠壁各层均有PR阳性神经纤维,但无CD阳性神经纤维染色。在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肠壁内缺乏CD或PR阳性神经元,亦无CD阳性神经纤维染色,肌层和黏膜下层内PR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减少或缺如。结论:CD和PR是肠神经节细胞特异性较高的标志物,二者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将有助于HD及其同源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种肠道神经标志物在正常结肠、先天性巨结肠症(HD)、神经元发育不良-B(IND-B)及神经节细胞减少症(HG)病变结肠的表达特点,并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肠道神经系统进行定量分析。方法组织蛋白酶D、蛋白基因产物9.5、S-100蛋白和外周蛋白4种抗体,对10例正常结肠、20例HD、8例IND-B型及20例FIG的患儿结肠石蜡标本切片采用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ageJ图像处理软件对所有数码图像(×400)中神经丛、节细胞计数以及节细胞形态进行定量测量。结果组织蛋白酶D仅在神经节细胞表达阳性,不表达于神经纤维;PGP9.5和外周蛋白在肠壁肌间、黏膜下神经丛及神经节细胞中均有阳性表达;S-100在神经节细胞中表达阴性。定量分析:HD病变肠段缺乏神经节细胞;IND-B病变肠段肌间神经节细胞与正常比较计数明显增多,节细胞直径以及细胞核直径分别为正常的1.22倍和1.34倍(P〈0.01);HG病变肠段神经丛内节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技术使不同病变间的形态差异得到定量分析,有助于对HD和同源病的病理学研究以及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病理角度分析新生儿期非巨结肠性动力性肠梗阻的发病机制,以指导临床,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方法收集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新生儿期非巨结肠动力性肠梗阻病例32例,均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探查,其中30例行回肠造瘘术,2例行横结肠造瘘术,取造瘘处肠管石蜡切片为实验第一组;以上32例患儿均于3个月后返回本院行封瘘术,取封瘘术中同段肠管石蜡切片为实验第二组;取10例同日龄同段正常肠管石蜡切片做对照组。三组石蜡切片分别行HE染色,分别对CD3、CD117行免疫组化检测及凋亡(Tunnel)检测。结果HE染色光镜下观察第二组较第一组黏膜及肌问神经节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光镜下观察肠壁肌纤维未见异常;CD3于实验组及对照组神经节周均未见表达;CD117第二组较第一组及对照组表达增多,实验组及对照组Tunnel凋亡实验见神经节周无表达。结论肠神经节周围炎症反应及肠神经节凋亡这两个影响年长儿肠动力的因素指标在新生儿动力性肠梗阻中并不常见;Cajal细胞发育异常及神经节细胞成熟度可能是新生儿肠动力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Ⅰ期根治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以肠道末端肠壁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为特征的常见消化道发育畸形。主要原因是患儿在胚胎期肠神经发育过程中,肠神经元发育出现停顿,肠壁肌间神经丛内的神经节细胞缺失,以致受累肠段异常收缩,近端结肠代偿性扩张与肥厚形成巨结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儿童节段性结肠神经节细胞减少症的诊治经验及治疗效果, 探讨适宜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4例节段性结肠神经节细胞减少症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 男2例, 女2例, 无胎便排出延迟, 均于学龄期出现便秘、腹痛、腹胀及呕吐症状。1例患儿于当地医院进行部分横结肠切除术, 但手术后症状仍未缓解;1例患儿因"肠梗阻"于当地医院进行回肠造瘘。4例患儿中有2例入院时存在营养不良。所有患儿手术前进行肛门直肠测压及下消化道造影, 手术治疗的同时进行肠壁多点全层活检。手术方式为结肠次全切除术。取切除的肠管近端、痉挛段及远端组织, 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钙视网膜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术前检查可见所有患儿存在直肠肛门抑制反射。下消化道造影结果显示患儿结肠形态一致, 充盈相及排出相均显示降结肠-乙状结肠管腔节段性狭窄, 近端横结肠明显扩张, 移行段位于脾曲, 远端直肠形态正常。患儿的肠道排钡缓慢, 24 h后复查X线仍可见钡剂残留于扩张的横结肠中。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 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 术后一般情况良好并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HD)肠壁S-100蛋白的表达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阳性神经的异常分布。方法对25例HD的病变肠段行S-100蛋白和nNOS染色,比较其染色结果和分布特点。结果扩张段及狭窄段结肠壁S-100在神经丛内的神经纤维、施万细胞及周围细胞均有阳性表达,而在神经节细胞则无阳性表达;扩张段nNOS阳性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形态分布良好,狭窄段无nNOS阳性神经节细胞,散在分布细小nNOS阳性神经纤维以黏膜层为多。扩张段及狭窄段中神经纤维数密度无明显差异(t=1.251 P>0.05),但前者神经纤维直径明显较后者大(t=4.492 P<0.01)。结论神经分布异常是HD发病的机制之一,S-100与nNOS的协同检测可作为HD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在先天性巨结肠症(HD)肠壁中的分布,探讨Cx43与HD发病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30例HD患儿及30例对照组肠壁中Cx43的分布情况。患儿男26例,女4例,年龄1个月~8岁。其中短段型1例,普通型20例,长段型5例,全结肠型4例。另取3例新鲜组织在电镜下观察缝隙连接的分布情况。结果HD无神经节细胞肠段肠壁内Cx43的表达消失,与HD有神经节细胞肠段及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HD有神经节细胞肠段肠壁环肌层及肌间层有阳性至强阳性的Cx43表达,纵肌层偶有表达或表达缺失,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电镜下在HD无神经节细胞肠段未见缝隙连接的超微结构,而HD有神经节细胞肠段可见其存在。结论Cx43的表达缺失或减少,及缝隙连接结构的破坏可能与HD的肠动力障碍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蛋白基因产物(PGP 9.5)、组织蛋白酶D(CAD)和S100蛋白(S100)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PGP 9.5、CAD及S100对35例正常结肠和30例HD狭窄段结肠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利用图文分析系统观察染色表达情况。结果1.对照组结肠中,CAD对神经节细胞特异性表达。其他神经组织包括神经胶质细胞、雪旺细胞与神经纤维都不表达CAD,但对PGP 9.5和S100均阳性表达。PGP 9.5对神经节细胞强阳性着色,表现为棕褐色细胞状团块。S100对神经节细胞阴性表达,在神经丛中形成细胞状空白区。2.HD狭窄段组结肠中,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与对照组明显不同。CAD对肠神经组织表达缺失。PGP 9.5染色中棕褐色的细胞状团块及S100染色中的细胞状空白区均未观察到。扭曲增生的神经纤维对PGP 9.5与S100强阳性着色。S100染色的神经纤维着色强度[(146.70±10.87)灰度值]及直径(57.81±14.99)μm与对照组神经纤维的着色强度[(169.25±9.53)灰度值]及直径(23.15±5.56)μm比较,差异显著(P均<0.01)。结论PGP 9.5、CAD、S100在HD狭窄段的异常表达证实肠神经组织发育异常是HD主要病理改变。3种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肠神经组织对HD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快速乳酸脱氢酶(LDH)染色在术中诊断先天性巨结肠(HD)及肠神经元发育异常(IND)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20例术前诊断为HD或巨结肠同源病(HAD)患儿术中分别在直肠及近端结肠取全层标本行快速LDH染色,通过预热孵育液和提高氧化型辅酶Ⅰ(NAD)水平将反应时间缩短在20 min内,同时行快速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并与术后病检结果 进行Kappa诊断一致性检验.结果 LDH染色孵育20 min后出现蓝紫色沉淀,可识别为神经节细胞,增加染色时间并不增加强染色程度;20例患儿中HD 8例,IND 6例,HD并IND 3例,均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相一致;1例直肠LDH染色有少量表达阳性,但AChE染色阳性,术后病检为神经节细胞减少症;2例直肠LDH和AChE染色均阴性,术后病检为HD、神经节细胞减少各1 例.Kappa检验HD、IND、HD并IND的患儿检验结果 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有较强的吻合性(K≥0.7).结论 快速LDH染色联合快速AChE染色术中诊断HD和IND结果 可靠,可帮助术中判断病变肠管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型肠神经元发育不良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对9例B型肠神经元发育不良患儿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患儿年龄3个月~1岁,平均7.8个月,男女比为5∶4,均表现为便秘及腹胀进行性加重;标本进行全层肠段取材,常规制片,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肠神经元及神经节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结果本组病例狭窄肠段肠壁肌间神经节细胞数明显增多,神经节细胞密度增高,可见巨神经丛及孤立或异位神经节细胞,近端肠段肠壁肌间神经节细胞数量和密度正常,未见巨神经丛及孤立或异位神经节细胞,形态符合B型肠神经元发育不良的诊断标准,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B型肠神经元发育不良。结论对B型肠神经元发育不良的诊断标准应严格掌握,临床上必须有典型巨结肠类缘病的表现,病理形态上具有巨神经节、孤立或异位神经节细胞、肠壁神经节细胞数目增多,并排除其他原发性因素后,才能诊断为B型肠神经元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和S100蛋白(S100)在巨结肠及其类缘病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拟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变肠段行HE染色,结合光镜下肠壁神经节细胞的形态特征,并对29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行NSE、S100蛋白染色,比较其染色结果和分布特点。结果巨结肠类缘病标本的神经丛及神经节细胞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NSE、S100可作为巨结肠与其类缘病鉴别诊断的标记物,能提高临床巨结肠类缘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在无神经节细胞症大鼠直肠壁内移植的存活和分化情况,以及对肠道运动和反射功能的改善,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的治疗作用。方法用0.5%苯扎氯铵溶液浸湿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只。模型组用免疫荧光标记的提纯好的脐带间充质神经干细胞150汕(浓度107/mL)分3处注入大鼠无神经节细胞肠壁内,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注射。并分别于注射后2,4,8周取材,观察大体表现,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神经干细胞在病变肠管中的成活情况,免疫组化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蛋白表达情况,钡灌肠检查肠道功能情况。结果本组造模成功60例,无试验过程中死亡。模型组移植后2周取材,其中22只移植后可检测到肠壁内移植细胞存活,证明神经干细胞移植成功;4周取材可见分化为神经节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免疫组化可见肠壁内NSE和S-100蛋白表达;8周取材与4周结果相同。注射生理盐水组无一只有神经节细胞存活。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组病变肠段肠壁内神经细胞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钡灌肠结果显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前后结肠形态上有明显不同。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NSCs在无神经节细胞的肠壁内可以存活和分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肠神经功能,从而为NSCs移植治疗无神经节细胞性巨结肠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S-100蛋白与Cathepsin D在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S-100蛋白(S-100)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AD)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nmg’s disease,HD)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25例HD患儿及10例对照组儿童结肠。结果(1)在正常对照组与HD扩张段组肠壁肌间和黏膜下层可见CAD只对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阳性表达,对神经纤维与神经胶质细胞均不表达。S-100染色与CAD染色相反,神经纤维与神经胶质细胞均阳性表达,神经节细胞阴性表达,表现为阳性神经丛中细胞状“空白区”。(2)在HD狭窄段组肠壁神经丛中缺乏CAD阳性表达。S-100染色神经丛中细胞状“空白区”未观察到;S-100强阳性表达的神经纤维束显著增生,扭曲呈波浪状。结论S-100和CAD的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HD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NSE和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探讨巨结肠类缘病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提高其诊断率。方法对97例行巨结肠根治术后的病变肠段进行常规HE染色,并对其中21例采用NSE和S-100蛋白免疫组化,观察肠神经元及神经节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巨结肠类缘病(alliedHD)标本的神经元与神经节细胞数与正常组及巨结肠症(H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巨结肠类缘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理特征而定,在HE染色基础上结合NSE及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及Cajal 间质细胞(ICC)在先天性巨结肠(HD)肠壁中的分布,探讨Cx43和ICC与HD发病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42例经病理诊断为HD的肠壁标本内各层之间Cx43蛋白和ICC的分布情况,其中男33例,女9例(年龄2个月至10岁),实验标本均为散发病例,全部取材经组织病理学检测符合HD诊断,包括常见型30例,短段型12例,并取5例肠套叠患儿(30 d至8岁,男4例,女1例)作为对照组。结果:HD狭窄段(无神经节细胞肠段)肠壁肌层内Cx43和ICC表达缺失,各层中几乎未见Cx43表达和ICC分布,与HD扩张段(有神经节细胞肠段)及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D移行段肠壁Cx43和ICC有中等强度表达,与扩张段、狭窄段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HD扩张段肠壁Cx43和ICC呈强阳性分布,黏膜下层和纵肌层未见或少见Cx43表达。HD扩张段和正常对照组肠壁内Cx43和ICC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x43表达缺失或减少、缝隙连接结构的破坏及ICC结构、分布异常,导致细胞间物质、电信号的传递障碍,可能是HD发病的原因之一。[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3):213-2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