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针对中药归经理论存在认识不统一,各类本草著作中对药物归经标注不统一的现象,提出中药归经具有相对性,从以五味配五脏,以五色配五脏,以五气配五脏,以药物的质地、性状特征这4个方面确定归经的依据,具有相对性;并从中药功效的多样性、炮制、配伍等对中药归经的影响角度,论述中药归经的相对性。指出在中药的理论及实验研究中,应充分认识其不确定性,在肯定和继承归经理论的基础上,切勿绝对、教条地看待归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归经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文献研究方法,对144种具有肝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中药中寒温性药物、苦辛甘味药物、归肝肺经药物居多,有肝毒性中药也有这种趋势,肝毒性中药与一般中药在四气五味归经方面分布趋势大致相同。结论:提示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归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对417种植物类药与其中101种降压中药药性的比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植物类中药与所含降压中药药性的比较分析。方法:从《中国药典》所载417种性味、归经记载齐全的植物类中药中选取具有降低血压药理作用的中药101种,对其四气、五味、归经和主要功能与417种中药作药性的比率分析。结果:四气、五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归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植物类降低血压中药以性辛者多、味苦者多,多归肝胆经,提示可依此类药的化学成分在植物中筛选有效的植化成分、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4.
浅议中药五味——化学成分—药物功能三者之间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源远流长,并自成一套用药的理论系统。中药五味:酸、苦、甘、辛、咸,作为中药基础药性之一,在说明药物功能,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经诸多学者对五味的研究,药物化学成分的分析,实验结果均证实辛、甘、苦、酸、咸的五味与所...  相似文献   

5.
基于阴阳五行学说,探讨依据药物外部之表象归属药物之性能,基于五脏的生理特点确定五味对五脏之补泻,根据药物四气五味判别其作用趋势,以五行相生、相属关系研究药物归经规律,阐释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建立基于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归肺经中药的药性、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以探讨药性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之间的相关性,为归肺经中药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中国药典》所载归肺经中药进行统计,从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50味归肺经中药中寒凉性药物占50.4%,温热性占28.4%;五味中以苦味居多,其次是甘味和辛味;功效以清热、祛湿、化痰为主;化学成分以苷类最多,其次是黄酮类、糖类、挥发油类;药理作用主要是抗菌、抗病毒、祛痰、镇咳、平喘。结论:归肺经中药多苦寒、含苷类成分,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抗菌、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121-123
目的研究具有明目作用的子类药物的中药性能,总结其作用规律。方法收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中所有子类中药共93味,所有具有"明目"功效的药物共54味,将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4味具有"明目"作用的中药中,子类中药共32味,占59.26%;子类药四气多为寒,占43.75%,其次为平性,占28.13%,五味中以甘味为主,占65.62%,归肝经者最多,占59.38%,归肾经者次之,占43.75%。结论具有明目作用的子类药物四气以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居多,归经多归肝、肾经。  相似文献   

8.
中药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七情归经引经等。归经是指中药对人体某个部分的选择作用;引经是某药将其他药引入特定经脉。受体为首先与药物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胞浆内的大分子蛋白质。载体是选择性地与药物结合直接作用于靶细胞。现就二者的关系作一探讨。 归经理论与受体 中医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疾病状态下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可产生选择性影响,因此提出了归经的概念。《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性论》在药性理论的各具体内容上是历史上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但在理论框架上,第二篇按剂量、毒与毒性、禁忌、五味、四气、形质……,第三篇按……毒与毒性、气、味、性(气)、归经与引经……顺序排列,显示出逻辑结构和中药药性理论框架的混乱。这是由于对中药基础理论框架及某些概念、内涵、相互关系未引起重视之故,这也是中医药界存在的一个理论问题。笔者提出第二篇应分4块,依次是:五味,形质方面的理论;四气,作用定位、定向方面的理论,与功能有关的基础理论,毒与毒性;配伍基础理论,禁忌,剂量;方剂基础理论及其基础药性。第三篇应把第二章毒与毒性放在第八章十八反、十九畏前或后排列。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先性质,次功能,再应用,后方剂的逻辑性及中药理论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有关文献中中药的消化系统毒性的报告及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文献研究方法 ,对 12 2种具有消化系统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其有效成分与消化系统毒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消化系统的毒性主要集中在四气属性中寒、热两类药物 ;五味属性中苦、甘、辛三类药物 ;归经属性中归肝、脾、肺、胃四经的药和有效成分中含生物碱类及甙类成分的药物方面。结论 :中药药性理论及有效成份与其消化系统毒性之间有一定关系 ,应用文献统计归类分析的方法 ,分析研究已有资料中中药毒性是确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历代医家多年遣方用药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的结果。其中,脏腑经络学说、五味理论是归经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临床实践经验总结是归经理论创立的重要依据。这种研究中药归经的学术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均占重要地位,至今仍是人们学习研究归经理论的出发点。经中医文献研究,认为秦汉时期是中药归经理论的萌芽阶段,唐宋时期是中药归经理论的承上启下阶段,金元时期是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阶段,明清时期是中药归经理论的成熟阶段,近现代是中药归经理论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目前中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提出中药现代化即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药归经理论作为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之一,其实质亦即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归经即搞清中药通过何种途径对脏腑发挥作用.因此,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是中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3.
代俊萍  蒲雪 《中医学报》2019,34(1):103-106
目的:探讨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和中药药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含有挥发油成分的中药进行提取,通过常规检测方法确定折光率和相对密度等参数。采用气质联用仪分析获得不同挥发油成分,并根据骨架及官能团进行分类,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药挥发油与药性之间的关联。结果:五味与单萜、倍半萜、倍半萜氧化物、芳香族挥发油4种成分具有相关性,其中与单萜、倍半萜、芳香族挥发油呈正相关,该3种成分含量越高,苦度越高;与倍半萜氧化物呈负相关,该种成分含量越高,苦度越低。四气与单萜、单萜与芳香族复合物2种成分具有相关性,并且均呈正相关,成分含量越高,热度越高。归心经与挥发油单萜、倍半萜呈正相关,归肝经与挥发油单萜氧化物、倍半萜、二萜及其氧化物呈正相关,与挥发油倍半萜呈负相关;归肺经与挥发油倍半萜氧化物、单萜与芳香族复合物呈正相关,与芳香族挥发油呈负相关;归脾经与挥发油倍半萜、二萜及其氧化物呈正相关,与芳香族挥发油呈负相关;归肾经与挥发油单萜与芳香族复合物呈正相关,与挥发油倍半萜与芳香族复合物呈负相关。结论:中药挥发油中不同成分与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存在相关性,不同类别的挥发油呈现不同的透皮效果,可见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和中药药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对现代中药归 经研究的方法、新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括性阐述,重点介绍了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的新方法,并提出利用新方法研 究中药归经学说的设想,以进一步深化研究中药归经理论。  相似文献   

15.
几何造模,是运用平面内的点、线、角和图形来表示中药的性能(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将传统中药学与几何结合起来,从而使中药的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直观化、形象化,有规律可循。通过(中药学)(第6版)教材中的400味中药的研究,认为几何造模具有以下意义:①直观化、形象化。便于记忆;②优化临床医生用药;③有利于新药的开发;④运用“子午流注学说”赋予升降浮沉新涵义。总之,几何造模转变药性文字记忆为图形记忆。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回顾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的现状,剖析其停滞不前的症结所在,提出建立中药药理数据库和中药性能数据库来研究中药归经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认为用中药药理作为工具研究以归经为核心的中药性能具有广阔的前景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有关文献资料中中药肝毒性的报告及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文献研究方法 ,对 55种具有肝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其有效成分与肝毒性有一定相关性。肝毒性主要集中在寒、热类 ,苦、辛类 ,归肝、脾、肾经类和有效成分中碱、甙类药物方面。结论 :中药药性理论及有效成分均与肝毒性有一定的关系 ,应用归类分析的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是中药毒性研究中确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讨论对中药性能的简单认识.方法 查阅参考文献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 中药能够治病,是以其特有的偏性,来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纠正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药物治病的性能作用,可概括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归经及有毒无毒等.  相似文献   

19.
从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分布探讨中药归经理论的含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的有效成分对机体的病变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作用。它为揭示中药归经理论的实质提供了重要依据。运用现代科学验证、补充和发展归经理论,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中药药性五脏归经理论的总结奠定大样本数据挖掘的基础,并为中药新资源的开发及临床用药提供五脏归经判定的理论线索。方法在对中药归经进行频数分析基础上,选择《中华本草》所载8980味中药的五脏归经数据及关联的药物功能索引数据作为数据集,采用IBMSPSS Clementine 14.1数据挖掘平台,选择Apriori模型挖掘分类关联规则,设置规则前件最小支持度阈值为0.1%,最小置信度阈值为60%。结果共挖掘出涉及五脏归经的分类关联规则32条。结论①具有重镇安神、发散风热&明目等功能的中药多归肝经;②具有重镇安神、补气&安神等功能的中药多归心经;③具有补脾胃&补气等功能的中药多归脾经;④具有润肺化痰等功能的中药多归肺经;⑤具有补肾阳&补血等功能的中药多归肾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