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针刺组接受针刺头穴顶颞前斜线、内关、极泉、三阴交、委中等穴位及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每日治疗1次,5d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法(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随访期3、6个月末病死/残疾率及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FMA、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1),治疗后针刺组FMA、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期3、6个月末病死/残疾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体针可明显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2.
杨洁  宋丽静 《新中医》2021,53(13):143-147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联合常规综合治疗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研究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强制性运动疗法、常规康复运动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对2组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arthel指数(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CSS、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SS、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2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FMA、BI、FAC、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BI、FAC、BB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FMA、BI、FAC、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常规综合治疗干预脑卒中偏瘫,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步行功能与平衡能力,疗效优于单用常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手针与电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8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手针组(34例)和电针组(3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选穴均取双侧顶颞前斜线,留针30min,手针组在留针期间用平补平泻法捻转行针3次,各1min;电针组在针刺的基础上行电针疗法,予疏密波,频率5 Hz/20 Hz。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Barthel指数(BI),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均P0.01),且电针组低于手针组(P0.05);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评分和BI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0.01),且电针组高于手针组(均P0.01);电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1%(32/34),手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3%(29/34),电针组疗效优于手针组(P0.05)。结论:电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具有康复作用,可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手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冰麝液加氧经鼻吸入联合针刺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冰麝液加氧经鼻吸入联合针刺治疗。观察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及28天,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BI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BI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麝液加氧经鼻吸入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宋丽静 《新中医》2019,51(7):219-221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控制基础疾病。对照组同时给予康复训练,训练8周。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并评价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NIHSS评分、Barthel指数、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各指标较前改善(P 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患者,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期针刺法结合常规康复、传统针刺法结合常规康复及单纯常规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对照A组(49例)和对照B组(47例),3组均口服阿司匹林片100 mg,每天1次;观察组根据Brunnstrom理论进行分期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即软瘫期采用阳明经取穴,痉挛期采用拮抗肌针刺法与痉挛优势肌肌腱针刺法,后遗症期采用阳明经穴位加太溪、关元、气海;对照A组采用常规传统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同观察组软瘫期取穴;对照B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与对照A组周一到周五每天行针灸、康复训练各1次,2周为一疗程;对照B组康复训练方法、疗程同观察组,2周为一疗程。治疗前、治疗第2、4、6、8周末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Fugl-Meyer平衡量表(FM-B)、综合痉挛量表(CSS)、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评定,并进行组间与组内的对比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除治疗2周末对照B组MBI评分外,3组患者治疗第2、4、6、8周末NIHSS、FMA、FM-B、MBI评分均有改善(P0.01,P0.05);治疗第2周末,观察组和对照A组NIHSS评分、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B组(P0.05,P0.01),FMA、FM-B、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B组(均P0.05);治疗第4、6、8周末,观察组FMA、FM-B、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P0.01),NIHSS、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均P0.01),对照A组FMA、FM-B、MBI评分高于对照B组(P0.05,P0.01),NIHSS、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B组(P0.05,P0.01)。结论:分期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符合偏瘫患者康复规律,可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临床治疗疗效优于传统针灸结合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验证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康复组、康复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采用运动再学习康复训练方案进行治疗,针刺结合康复组采用热补针法结合运动再学习康复训练进行治疗,针灸穴取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施热补针法,共治疗3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对偏瘫患者进行评估。结果:针刺结合康复组有效率为87.5%(35/40),优于康复组的67.5%(27/40)(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ugl-Meyer评分、MA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改善(P0.01,P0.05),其改善程度针刺结合康复组优于康复组(P0.01,P0.05)。结论: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肢体早期运动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分及安全性。结果:干预后改良Barthel指数、Fugl-Meyer、FAC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步行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患者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而对照组仅加用康复治疗。治疗2个月后,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运动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BI)指数评定量表(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功能Fugl-Meyer(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均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传统针灸与现代康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药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合并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抑郁(PSD)合并睡眠障碍患者160例分为针灸组、药物组、针药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4组均给予卒中单元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训练、语言训练、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等),同时针灸组加用针刺治疗,药物组加用安神合剂治疗,针药组加用针刺及安神合剂治疗。治疗前及治疗第8、24周时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的抑郁程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患者的睡眠状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IHSS)评定患者的卒中恢复情况,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4组HAMD、PSQI、NIHSS、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4组HAMD、PSQI、NIHSS及Barthel评分治疗后均有变化(P0.05);治疗第8、24周组间比较显示,针灸组、药物组和针药组HAMD、PSQI、NIHSS、Barthel评分均较同时段对照组有差异(P0.05),针药组HAMD、PSQI、NIHSS、Barthel评分均较同时段针灸组和药物组有差异(P0.05)。结论:针药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及睡眠障碍程度,有助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头穴扬刺顶颞前斜线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采用头穴扬刺顶颞前斜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平衡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Berg评分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组的评分要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扬刺顶颞前斜线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程度,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后期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9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离子导入,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的疗效、肌力、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中医证候积分,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9.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34%(P 0.05);治疗后NIHSS、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肌力、FMA、ADL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改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谢辉  贺小飞  董伟娜  李永凯 《陕西中医》2023,(11):1623-1627
目的:探讨治神调髓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脑卒中后US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观察组采用治神调髓法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的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分量表(FMA)凯瑟林波哥量表(CBS)、改良Barthel指数(MBI)、USN症状评分(8项检测法),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的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CBS、USN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8周后的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4周后(P<0.05),CBS、USN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4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的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CBS、USN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14%和54.29%,治疗8周后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62.86%,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肌肉起止点针刺联合常规针刺对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5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肌肉起止点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缓激肽(BK)、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 27%,对照组总有效率76. 3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且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治疗后CGRP、NO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BK、ET-1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组CGRP、NO升高更明显(P 0. 05),BK、ET-1降低更明显(P 0. 05)。结论肌肉起止点针刺联合常规针刺治疗早期缺血性卒中,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评估通督调神针刺联合腕踝针与单纯通督调神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对照组予以通督调神针刺(水沟、神庭、百会、风府、至阳、腰阳关、命门)为主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腕踝针取患侧上4、5及下4、5。治疗周为14天,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oke scale,NIHSS)、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法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量表的评分结果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Fugl-Meyer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NIHSS、Fugl-Meyer及MBI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腕踝针在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面与单纯通督调神针刺法相当,但通督调神针刺联合腕踝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王震  郑之俊  梁发俊  章显宝  肖伟 《新中医》2019,51(4):227-230
目的:观察通督治郁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临床有效性。方法:纳入PSD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予以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帕罗西汀片口服,针刺组予通督治郁针法。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45天、治疗90天评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患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5天,针刺组患者HAMD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治疗90天,2组患者HAMD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1),且针刺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 0.05,P 0.01)。根据各个量表评判临床疗效,针刺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通督治郁针法治疗PSD患者疗效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7.
许玲玲  张燕儿  曹建平 《新中医》2019,51(8):241-243
目的:观察小醒脑针法联合康复措施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措施治疗,观察组联合小醒脑针法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FMA)量表]、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功能独立性[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2组FMA量表上、下肢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上、下肢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2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2组FIM量表躯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躯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小醒脑针法针刺干预,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认知功能,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18.
杨倩  屈云  王凤英 《陕西中医》2020,(11):1580-1583
目的:分析脊柱推拿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患者后手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4例缺血性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推拿组各47例。常规组实施常规康复干预,推拿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中医脊柱推拿干预治疗,评定两组治疗疗效。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手神经功能缺损指数评估神经受损状况,采用简式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评估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推拿组总有效率为95.74%,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2.98%(P<0.05)。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推拿组NIHSS评分、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推拿组两项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脊柱推拿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更好地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手功能恢复,改善手神经缺损,从而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头针治疗大学生考前焦虑所致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名因期末考试焦虑引起睡眠障碍的大学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对照组(20人)、常规针刺治疗组(20人)以及头针治疗组(20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常规针刺组:针刺四神聪、神门(双)、三阴交(双),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头针治疗组:针刺枕上正中线、顶中线、额中线,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治疗每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天,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评定患者考前焦虑及睡眠情况。结果:PSQI量表评分比较,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比,头针治疗组(12.95±1.76 vs 15.95±1.82)和常规针刺组(13.75±1.62 vs 15.75±1.86)分值均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头针治疗组及常规针刺组均较优(均P0.05),头针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4周后和治疗结束1周后,头针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时点评分相比(2周:8.95±1.88vs15.94±1.89, 4周:5.95±1.05vs16.5±1.95,结束1周4.7±0.77vs9.78±2.10),常规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时点评分相比(2周:11.15±1.31vs15.94±1.89, 4周:8.05±0.89vs16.5±1.95,结束1周:6.25±0.85vs9.78±2.10)评分均较低(均P0.05),头针治疗组评分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均P0.05)。HAMD量表评分比较,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头针治疗组(22.4±5.31 vs25.2±6.18)和常规针刺组(22.4±5.31vs25±5.97)分值均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头针治疗组(22.4±5.31 vs 23.28±5.53)及常规针刺组(22.4±5.31 vs 23.28±5.53)均较优(均P0.05),头针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4周后、治疗结束1周后,头针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时点评分相比(2周:18.5±4.56 vs 24.22±5.22,4周:5.8±3.52 vs 21.22±6.7,结束后1周:4.55±2.72vs11.78±9.36),常规针刺组和对照组同时点评分相比(2周:17.5±4.59vs 24.22±5.22,4周:6.95±3.33vs21.22±6.7,结束后1周:5.8±2.76vs 11.78±9.36)评分均较低(均P0.05),头针治疗组评分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均P0.05)。总有效率的比较,在治疗4周后和治疗结束1周后,常规针刺组与对照组相比(4周:95%vs 11%,结束1周:100%vs83.33%,均P0.05),总有效率较优,头针治疗组与对照相比(4周:95%vs11%,结束1周:100%vs 83.33%,均P0.05)总有效率较优,两治疗组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头针疗法和传统针刺疗法对治疗大学生因考前焦虑引起的睡眠障碍均有疗效,头针疗法对于即时缓解症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通过抽密封的信封随机分配法分为康复组、中药组、针灸组、综合康复组,每组30例。中药组、针灸组、综合康复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分别予规范化中医辨证治疗、石氏醒脑开窍针刺及中药结合针灸综合康复方案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随访到24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随访第12、24周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中风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及安全性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4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MBI、SS-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随访12、2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FMA评分、MBI、SS-QOL评分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综合康复组FMA评分及SS-QOL评分各相应时间点较其他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综合康复方案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效果优于单一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