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艾滋病病人的护理需求,为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服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河南省开封市艾滋病重点村的艾滋病病人为抽样目标,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抽取研究对象.以"多轴系健康型态框架"为评估模式,对所抽取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 结果 艾滋病病人在"多轴系健康型态框架"内的10个范畴都有很强的护理需求. 结论 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与社会共同承担责任,采取相应措施,满足艾滋病患者的护理需求.  相似文献   

2.
黄蔚 《内科》2008,3(1):143-14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程序不再是单一的疾病护理,而是以病人为中心或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护理服务围绕“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不再是单纯以医院为中心,而是转向以社区、家庭、个体为主的自我保健。护理工作如何走向社会,走向家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3.
1 护理管理滞后于护理实践发展 “以病人为中心”是在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整体护理模式的集中体现,即现代护理以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人为服务对象,采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因此,以病人为中心,树立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的理念,是护理服务模式的要求,也是立足实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目前  相似文献   

4.
我国老年家庭护理的发展现状与改革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卫生服务对于满足老年人基本卫生需求,缓解老龄化社会压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各界的认可和重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之一的家庭护理,因其既能满足老年病人的护理需求,又能帮助子女解脱因护理老人和繁忙工作的困惑,受到老人及其子女的青睐,成为促进和保持社区居民健  相似文献   

5.
王铃 《临床肺科杂志》2006,11(5):604-604
临终是指疾病末期或意外事故而造成人体主要器官生理功能衰竭,不能用现有的医疗技术治愈,即将死亡的过程。我国将预计能存活2~3个月的病人视为临终。临终护理也称“临终关怀”,其实质是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卫生服务。临终关怀学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及其相关的医学护理,心理、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研究对象,将护理的专业化知识互相结合的新兴交叉科学,它有着较为独特和宝贵的道德价值。临终关怀是一个服务观念,是一种为濒死的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顾,以发挥临终关怀的理想和目标为其最终目的。概括起…  相似文献   

6.
人文关怀,又称人性关怀、关怀照顾、关爱,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所谓“人文关怀”,是对平等的作为主体的人生命与生存质量的关连,是对人应有的人格、尊严和需求的肯定,以及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它集中表现为对人文精神价值的弘扬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人文关怀在医学护理中的体现,是医护人员以人道主义精神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心和关注,即除了为病人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性服务外,还需要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7.
包小娟  戴霞  姚冬芳  周爱民  林健云 《内科》2007,2(2):296-297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扩展,人文关怀会越来越显示它的独特价值。为了增进健康过程中的人性的尊重和人道的护理,这就需求护士的言行更合乎病人的健康需要,尊重病人的权力,让病人参与治疗过程,体现出护理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同时将护士的品质、情感、智慧在护理过程中体现出来,以达到“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我科自2003年4月至2006年5月,特别注重这一理念,对住院829例糖尿病(diabets mellitus,DM)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处处体现了人文关怀,实现主动、真情、人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8.
蔡联群  林桂珍  项方方  陈漫红 《内科》2007,2(4):676-676
现代医学模式揭示人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体,护理学也由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变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现代护理[1]。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服务水平特别是护理服务水平的需求越来越高,人文因素在医院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护理模式,正在逐步被“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模式所取代。人性化服务是医院在给患者治疗、护理的同时,为患者提供精神的、心理的和情感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疾病以外的需求。这是文明和现代医院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整体护理在临床上越来越被重视,它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的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其体系包括护理程序在内的护理哲理、护士职责与行为评价、病人入院及住院评估、病人标准护理计划及标准护理教育计划、护理记录和护理品质保证等内容。整体护理的目标是为病人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护理服务及护理教育。  相似文献   

10.
许玉华  张霞  万正坤 《山东医药》2004,44(29):68-69
目前,中国的护理教育既面临着人们健康保健需求快速增长带来的发展契机,也肩负着适应护理模式转变、卫生服务转型、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加速来临带来的艰巨任务。如何把握机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健康保健需求的新世纪护理人才,是值得每一个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深思的问题。总结多年的护理管理经验,笔者认为综合考核是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护理学与人类健康也有着直接而特殊紧密的联系。我们所服务的对象是有着病理特征,心理异常的特殊群体。护士是医院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活跃在各科室必不可少的生力军。一般来说,护士与病人接触的时间最多,对病人的影响也最大。一个好的护理人员必须要培养自己主动护理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能提供主动的护理服务。这是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丰富的护理学识水平的体现。以病人为中心,提供满足其治疗、心理需求的具有主动性的护理,是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这包括四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生命。21世纪将会是服务的社会。护理在医院构成比重中占很大部分,护理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满足患需要为目标”的护理服务宗旨,我科从2004年8月开始开展“非技术性服务规范”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论整体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已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强调人是生理、心理、精神、文化的统一整体,强调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体护理过程,使病人得到全程、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4.
最近,北京和全国好多个大城市的一些医疗单位、医学教学单位和医学研究单位,組織农村廵迴医疗队,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下乡为农民防病治病。这种做法,是适应当前社会主义革命需要,坚持卫生工作的革命方向,促进卫生队伍革命化的极其重要的措施。这种做法,值得大大提倡。什么是方向問題,归根到底,就是为誰服务的問題。我們的卫生工作要为全体人民和一切病人  相似文献   

15.
黄利 《内科》2010,5(5):543-545
独生子女走出校门,跨入社会已成为社会就业人员的主流。不少独生子女逐步进人护理工作岗位,护理工作是集技术与服务为一体的工作,从在家里还依赖长辈的独生子女转变为要为他人服务的护士,此角色的转变对独生子女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夯实基础护理,“以优质护理服务”为主题的护理工作,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来病人的生活护理依赖病人家属和护工来完成,  相似文献   

16.
李玲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5,5(5):375-375,F004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及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系统的改革,以往“以医疗为中心”的宗旨已渐渐被“以病人为中心”代替,医院的各项活动都必须体现以人为本或称人性化服务。整体护理的推出正是反映了医院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然而,整体护理在每个科室的实施不完全一样,神经科病人有其特殊性,整体护理对神经科护士的素质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7.
从护理方面、病人方面和社会方面分析目前影响护患纠纷关系的相关因素,提出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对策,认为提供与社会进步和病人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护理服务,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前提,也是系统化整体护理顺利开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在日间病房发展基础上,结合开展日间病房的实际经验,建立了"短时专科住院病房",提高了床位周转率、缩短住院天数、降低费用、提高了卫生资源的利用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质量和便捷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国内外许多大医院相继成立了短时专科住院病房,用以分流病人、改善服务,提高床位周转率,减低住院费用。短时专科住院病房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介于门急诊与住院之间的诊疗模式,是对传统医疗模式的补充,也是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发展的具体体现,能满足病人对快捷方便医疗服务的需求。为缓解床位紧缺及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我院心内科从去年(2010年)3月份新开了短时专科住院病房,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双月刊)。本刊坚持面向基层,为全国地方病科研、防治、卫生监督与监测、健康教育、卫生管理工作服务。为了满足广大作者、读者需求,除设有论著、实验研究、综述、防治实践、监测报告、卫生管理等固定栏目外,还增设临床诊治、社区卫生、临床护理、相关疾病、临床影像、新技术、新进展、讲座与笔谈、  相似文献   

20.
《心电与循环》2023,(1):101-102
<正>《心电与循环》(ISSN 2095-3933、CN 33-1377/R,双月刊)是由浙江省医学会主办、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心电学、心脑血管病学及相关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卫生工作四大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繁荣和发展医学科学事业服务,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