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D-二聚体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磁珠法对8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与3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并分析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各型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好转组与无好转组D-二聚体异常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观察D-二聚体的变化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的病程、病情判定及评价预后有重要意义,是判断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情况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65例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脑梗死组急性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根据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急性期下降或上升把病人分为两组,分别对其预后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急性期下降病人预后良好,D-二聚体水平上升者预后不良(P<0.01).结论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对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100例72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分为A组(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三个亚组),80例健康对照组为B组,分别测入院当天、1月后的hs-CRP水平,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两者比较,测A组病人入院当天的血糖、血脂、血压、D-二聚体水平,计算梗塞面积,并与hs-CRP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急性期脑梗死组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01);急性期三亚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其中脑栓塞组hs-CRP水平最高,1月后仅栓寒组与腔梗组hs-CRP水平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2)脑梗死急性期hs-CRP水平与急性期NIHSS评分、梗塞面积、血糖、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D-二聚体、收缩压水平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1月后NIHSS评分下降百分比呈负相关(P〈0.0001)。其中NIHSS评分、D-二聚体、血糖三项可进入回归方程。结论麻清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相关,与血糖、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等血管性危险因子及D-二聚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邱萌  蒲秀红  郭晓清  安涛  李茜 《山东医药》2010,50(20):27-2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的变化,分析其与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D)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集对照组和KD组患儿治疗前(发病10 d内)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清CRP、D-二聚体水平。结果KD组血清CRP、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CAD组血清CRP、D-二聚体水平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均〈0.05);KD组D-二聚体含量与CRP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r=0.721,P〈0.01)。结论血清CRP、D-二聚体与KD血管损伤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并为KD合并CAD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侯书敏  张东 《山东医药》2012,52(32):67-68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在老年进展性脑梗死(PCI)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收集我院166例老年PCI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分别检测血清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并比较差异,选择5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血清D-二聚体和hs-CRP含量的区别。结果老年PCI患者血清hs-CRP和D-二聚体含量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非进展组血清hs-CRP和D-二聚体含量低于进展组患者(P均<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和hs-CRP水平检测有助于老年PCI患者的早期诊断,对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分别对94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8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hs-CRP、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两者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中等梗死(5~10 cm3)和小梗死者(≤5 cm3)相比,大梗死者(≥10 cm3)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检测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梗死体积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覃浩强  杨仕良  谢俏  谢朝欢 《内科》2014,(3):255-257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住院并行头颅GE-MRA检查的120例患者,根据有无脑血管狭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脑血管狭窄组)60例(又分轻、中、重度狭窄)及对照组(脑血管正常组)60例,对两组患者行hs-CRP及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并比较分析血浆hs-CRP、D-二聚体、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吸烟史等因素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度脑血管患者的hs-CRP及D-二聚体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高hs-CRP水平与脑血管狭窄密切相关。结论吸烟,高血压,hs-CRP升高是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吸烟与脑血管狭窄高度相关。应及时干预危险因素,避免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瑞舒伐他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乳胶增强免疫(超敏)比浊法,定量检测健康对照组50例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8例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hs-CRP采用乳胶增强免疫(超敏)比浊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在用药8周后检测血清hs-CRP及血脂。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阳性率达96.1%(123/128);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瑞舒伐他汀治疗组显著低于常规治疗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治疗前两组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瑞舒伐他汀治疗组血脂水平有显著性变化(P〈0.05),常规治疗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可能与炎性反应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表现为CRP水平的异常表达。瑞舒伐他汀可显著降低CRP水平,抑制炎性反应,且能够改善血脂。因此,瑞舒伐他汀具有良好地抗炎和调脂作用。检测血清hs-CRP水平,可更好的了解病情、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水平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130例老年C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CRP、血沉水平,分析其在不同分组间的差异。结果不同肺炎严重度指数(PSI)分级间、不同CURB-65分组间D-二聚体、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D-二聚体、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重症肺炎组(P〈0.01)。血沉水平在以上不同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浆D-二聚体与CRP水平显著相关(r=0.368,P〈0.01)。结论血浆CRP、D-二聚体水平与CAP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确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82例,其中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组(微创术组)145例,观察患者术后不同时期hs-CRP及D-二聚体水平以及术后2周患者意识状态,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以同期使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3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术后3 d、2周及6个月,患者hs-CRP、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术组hs-CRP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t=2.023,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意识障碍状况、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术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传统开颅术,且患者意识恢复较早,远期植物生存和病死率降低,在功能恢复上明显优于传统开颅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8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46例健康体验者(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病理类型、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治疗缓解组较初治组和复发难治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均有下降(P〈0.05)。结论检测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可用作判断其体内高凝和纤溶状态,预测其血栓发生的危险程度,估计病情发展状况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小板可溶性P-选择素(CD62p)表达率、D-二聚体量与血肿扩大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脑出血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小板CD62p的表达率,同时测血浆D-二聚体量,与血肿扩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脑出血患者血小板CD62p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CD62p的表达率与血肿扩大相关,基线D-二聚体水平与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相关.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出现血小板活化现象,血小板的活化及D-二聚体可能参与了血肿扩大的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收治的2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梗死组,选取同期2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梗死组患者于入院24 h内、对照组受检者于体检当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按入院当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轻型(0~15分)组129例、中型(16~25分)组92例、重型(26~33分)组38例。按预后(即住院4周时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好转组182例和无好转组77例。比较对照组与梗死组、梗死组各亚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D-二聚体异常率。结果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46±0.52)mg/L、D-二聚体异常率43.2%,均高于对照组的(0.13±0.29)mg/L、1.0%(P0.05)。轻型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27±0.13)mg/L、D-二聚体异常率30.5%,分别低于中型组的(0.42±0.28)mg/L、47.8%,中型组又低于重型组的(0.65±0.32)mg/L、76.3%(P0.05)。好转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31±0.26)mg/L、D-二聚体异常率32.9%,低于无好转组的(0.57±0.29)mg/L、67.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血浆D-二聚体和CD62p水平的动态变化度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25例ACI病人血浆D-二聚体和CD62p水平,并设健康对照组(60名)对比研究。结果脑梗死病人不同病期D-二聚体和CD62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D-二聚体和CD62p水平与梗死面积成正相关。结论ACI病人血浆D-二聚体和CD62p水平升高,这与体内血液凝固性增强和血小板活化有关。测定血D-二聚体和CD62p水平对ACI病情预测和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D-二聚体、hs-CRP与COPD急性加重和合并呼吸衰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COPD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40例纳入AECOPD组,并按有无合并呼吸衰竭分为单纯AECOPD组(20例)和AECOPD合并呼衰组(20例),收集同期门诊随诊的COPD稳定期患者30例纳入SCOPD组,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纳入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AECOPD组、SCOPD组、健康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NLR、D-二聚体、hs-CRP含量,分析上述三组患者外周血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单纯AECOPD组与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组之间外周血各指标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AECOPD组外周血NLR、D-二聚体、hs-CRP均高于S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SCOPD组外周血NLR、D-二聚体、hs-CRP均高于健康对照组,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组外周血NLR、D-二聚体、hs-CRP均高于单纯AECOPD组,AECOPD组外周血NLR与D-二聚体、hs-CRP均呈正相关(P 0. 01)、D-二聚体与hs-CRP呈正相关(P 0. 01)。结论外周血NLR、D-二聚体、hs-CRP与COPD急性加重和并发呼吸衰竭密切相关,可作为反映COPD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系统炎症因子在高血压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137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高血压无房颤组41例、阵发性房颤组43例和持续性房颤组53例,测定并比较各组hs-CRP水平、左心房内径(LA)。结果血清hs-CRP水平阵发性房颤组比高血压无房颤组明显增高(P〈0.01),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1)。LA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6,P〈0.05)。结论hs-CRP在高血压病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邸亚芹 《临床肺科杂志》2013,(11):1986-1988
目的 探讨AECOPD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64例AE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6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 COP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两者在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可反映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对该病的临床检测与治疗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80岁老年肺炎急诊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急诊检测D-二聚体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急诊≥80岁老年肺炎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按照肺部影像改变范围分3组,单肺段肺炎组、单肺叶组和多肺叶肺炎组;按基础合并症分3组:无合并症组、单种合并症组、多种合并症组,在亚组内进行D-二聚体水平比较分析。结果单肺段肺炎组与单肺叶组和多肺叶组比较D-二聚体水平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基础合并症组较无合并症组D-二聚体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80岁老年肺炎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可以作为急诊评估老年肺炎病情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61例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根据病情程度分为普通组与重症组,同时选取11例同龄健康婴儿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普通患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可用于毛细支气管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PaCO2和D-二聚体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鄂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46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设为观察组,测定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PaCO2水平;选择4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PaCOz水平,比较两组血浆D-聚体、PaCO。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前D-二聚体、PaCO2水平分别为(353±220.8)μg/L、(64.7±16.2)mmHg,对照组D-二聚体、PaCO2水平分别为(73.6±21.1)μg/L、(40.3±4.5)mmHg,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D-S聚体、PaCO2水平分别为(96.4±24.8)μg/L(46.3±7.4)mmHg,各项与对照组n二聚体(73.6±21.1)μg/L、PaCO。水平(40.3±4.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PaCO2水平明显较健康人群高,因此在对COPD患者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PaCO2水平,以了解患者病情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